公路局专题片解说词(下)

浏览人数:1

公路局专题片之一:公路学院

  科学抗灾 保障通行近几十年,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交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形式。而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气候多变,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因洪水、暴雨或持续降雨导致的公路灾害问题也日渐突出,公路交通受阻和中断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自然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且逐年递增。我国几乎所有的山区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由于历史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干线公路抗灾能力弱,汛期国道、省道交通中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公路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安全,对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交通运输部于2006年首先在陕西、辽宁、湖北、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广西、安徽、福建等10个省开展了“干线公路灾害整治工程试点”。
  为了给“干线公路灾害整治工程”试点和推广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对“路基灾害防治技术推广及应用示范”等项目立项研究,针对我国公路灾害的现状,研究路基灾害防治技术,为全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的开展提供技术参考,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公路特点的路基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奠定基础。
  本项目由长安大学承担,参加单位包括陕西省公路局、辽宁省公路局、云南省公路局、福建省公路管理局等。主要研究内容是公路路基灾害防治技术,包括沿河路基下边坡水毁灾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路基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路基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以及路基灾害防治对策研究,并结合全国干线公路灾害整治试点工程,以10个试点省区、24个重点路段灾害治理工程为依托,进行技术推广示范。
  本项目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制度创新,是对公路灾害防治技术的集成研究。提出的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分析原理是灾害识别、治理方案选择的理论依据。用理论分析和离心机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路基下边坡浸水及水位升降的破坏作用,并总结了路基灾害防治技术。建立的路基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在工程得以运用,并初步开发了“公路灾害管理系统”。研究了公路地质灾害治理的信息化施工方法,指出信息化施工是路基灾害防治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并建议在灾害治理工程中广泛推广。将预加固概念引入灾害治理中,解决了不稳定灾害体加固施工困难的问题。项目以部分试点省为重点,从灾害调查到设计施工,再到路线灾害管理,项目组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实际提出了合理的评价结论、治理方案及其优化、管理建议。
  本项目有以下创新点:(1)建立了路基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提出了灾情评价标准、灾害规模等级标准。将我国主要公路路基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分析了各灾种的特征,解决了灾害性质定性不准确的问题。根据调查统计等方法建立了路基主要灾害,如滑坡、崩塌、坍塌、泥石流、路基沉陷、沿河路基水毁、小桥涵水毁的等级划分方案,并提出了公路灾情等级依据灾害频率划分的方法,解决灾情划分没有标准的问题。
  (2)提出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分析原理。指出路基是由几何形态、内部结构面、岩土工程性质三部分构成的系统,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决定了破坏方式、破坏规模、力学模式、治理措施选择。路基灾害是在外部影响因素作用下结构表现出的水理效应、变形效应及力学效应。该原理为灾害识别和方案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解决了灾害类型多、成因复杂、分析困难的问题。
  (3)建立了公路路基地质灾害和洪水灾害识别方法,根据灾害内在机制、影响因素、灾害发展过程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灾害的影响因素、灾害类型、危险性进行识别,实现了灾害初判、预判及危险性评价。
  引入灾害演化链式理论,形成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新方法。根据灾害链式规律的发生发育机理,将灾害划分为早期孕育阶段、中期潜存阶段和晚期爆发阶段,并分析各阶段表现特征,同时结合路基工程地质结构理论,提出了内部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因素为主,自然环境为外部诱发因素,内外结合呈现链式阶段性反应的灾害识别新思路。从灾害阶段性演化的角度对路基灾害识别参数进行筛选、分级和量化,建立灾害识别方法,对公路灾害的管理和孕源断链减灾策略提供依据。
  (4)建立了路基灾害评价方法。提出了灾害影响区损失率和工程易损系数两个易损性评价指标,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计算模型,并在依托工程中应用。
  (5)在灾害防治中,除运用常规治理措施外,还结合工程实际,积极探索新的灾害治理措施和方法。由于各地环境、建筑材料、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以及路基破坏类型各异,灾害治理个案性强。在灾防工程中项目研究立足为工程服务,不刻意求新,而是因地制宜、因灾定方案。应该说,最大的创新就是合理运用成熟的技术措施。
  (6)开发了“公路灾害管理系统”。将公路灾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通过GIS平台来实现,促进灾害科学管理和灾害信息的快速处理与分析。
  (7)提出了陕南路基地质灾害和洪水灾害预警方法,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8)提出减轻公路灾害损失的关键在于要建立较完善的公路减灾防灾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法律制度、标准规范,灾害管理体制,资金、物资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宣传教育,减灾防灾工程。这一体系可通过灾害过程管理和灾害工程管理来进行,从而实现 “防灾”和“减灾”目的。
  此外,项目组分别在西安、昆明、宜昌、成都、桂林等地举办了路基灾害防治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累积近800人,发放培训材料2000余份。通过对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普及路基灾害防治技术,实现技术的推广应用。
  项目组分别在陕西、辽宁、云南等试点省区举行灾害防治技术座谈会,讨论灾害防治技术的针对性和灾害整治工程方案的选择等,通过座谈一方面了解各地的灾害防治经验,另一方面可介绍我国先进的灾害防治技术,促进技术推广。项目组于2008年3月在西安召开了项目的工程示范省的技术交流会,与会代表就灾害整治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举行了充分的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项目组建立的“公路灾害防治”专题网站(http://fangzai.chd.edu.cn)已于2007年4月份建成开通,介绍和宣传灾害防治研究成果,为技术交流、资讯信息提供通道和平台。
  项目组在工程调查中向10个省区均提出了治理建议,直接服务于试点工程,并向部公路局提出有关建议。通过指导完成云南省、辽宁省和福建省的《干线公路灾害整治试点工程总结》和《研究报告》等,向试点省提出防治方案、施工管理、试点技术经验总结等建议。
  项目组编写的《陕西省公路灾害防治技术指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多达5000册,目前已向基层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免费发放2000册。此外,出版了《公路洪水灾害防治指导手册》和《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手册》,进一步普及减灾防灾知识。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应用灾害防治技术,并考虑到地区特点,项目组分别在陕西、辽宁、云南、福建省安排了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并对其他省区的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调查和具体指导。
  (1)在陕西省,项目组选择了横贯秦巴山地和穿越黄土高原具有突出特点的316国道和210国道陕北段作为2006-2008年的试点路段,开展公路灾害防治。通过现场调查、优化设计,采用根本治理、维持治理和预防治理3种治理对策,试点工程成效显著。
  (2)辽宁省试点工程路段选择了G202线抚顺段、G201线本溪段以及鹤大线丹东段。共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
  G202线抚顺市境内受洪水和地质条件影响,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强烈。对此,项目组建议主要针对沿河路基、桥梁的水毁特征,采取了不同类型的防护措施,对整治路段的灾害点进行了全面治理。
  对G201线本溪段,项目组建议提高抗洪标准;在路线设计上,原则上充分利用原路,适当调整纵坡,采用安保工程、交通工程、开挖视距台或清理视距障碍等措施综合治理,尽量避免环境破坏,力求公路与环境和谐,体现公路建设的新理念,真正体现两个和谐,即“公路与人的和谐、公路与自然的和谐”。
  (3)云南省试点工程路段主要在G214线的临沧、思茅、景洪境内。G214线是云南省公路骨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交通量较小,但是其战略地位不容忽视。G214线沿线滑坡、坍塌、泥石流、水毁等灾害问题突出。通过干线公路灾害整治试点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G214线的抗灾能力。
  (4)福建省干线公路灾害整治试点工程安排在G205线南平段,投入公路灾害整治工程资金约3700万元。对于规模较小的滑坡、坍塌,采取卸载、完善排水系统、设置坡脚矮挡土墙、坡面植物防护等措施;对于表层岩石风化严重、碎落较严重的岩质边坡,配合使用单层或双层的高强钢丝网防护。
  上述举措集成和提升灾害防治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认识灾害防治重要性、增强灾害防治观念和掌握灾害防治主要技术。项目组进一步将研究成果编写成《路基灾害防治技术指南》,可操作性强,为全面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本项目通过现场调查、资料调研、模型试验、理论分析、依托工程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路基洪水灾害和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评价、治理技术,以及灾害预警、应急、抢险及灾害管理等方面内容。提交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项目研究总报告并包含以下研究分报告:(1)《公路路基灾害防治调查分析报告》;(2)《公路路基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报告》;(3)《路基水毁防治技术应用研究》;(4)《路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5)《公路路基灾害防治推广及示范工程实施报告》;(6)《公路路基灾害防治对策研究报告》;(7)《路堤下边坡浸水稳定性的离心机模型试验报告》;(8)《公路灾害管理系统》软件。
  2、《公路路基(下边坡)灾害防治技术指南》。
  3、路基下边坡灾害防治示范工程。
  4、出版专著4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7篇。
  5、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3名。
  通过对试点工程技术支持和新技术应用,证明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显著减少我国公路路基灾害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保证公路基础设施的畅通和交通安全。假设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减少全国30%的灾害发生,那么每年可以减小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通过本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应用,集成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达到这一效果是可行的。
  公路灾害是自然环境因素对公路设施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路基灾害是一种环境破坏,灾害的减少和根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公路设施对区域环境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公路灾害的综合防治同时也改善植被、保持水土,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本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
  路基灾害防治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将逐步减少、避免公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打造具有较强抗灾能力的“生命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我们向所有从事公路灾害防治的、甘于奉献的公路人致敬!我们坚信,祖国公路交通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公路局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公路专题片解说词:公路管理解说词

  公路专题片解说词:公路管理解说词这是一支科学严谨、勇于拼搏的团队;这是一支勤劳朴实、朝气蓬勃的铁军。他们在1500多公里的国省干线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他们在20多条运输大动脉上书写了邢襄大地的豪迈。
  邢台市公路管理处,用心血浇筑了一条条文明大道、和谐大道。
  2011年,邢台市公路管理处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以迎国检为契机,紧紧围绕公路畅、安、舒、美的工作目标,确保养护质量,公路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彰显了邢台“和谐畅通路”的品牌,成为冀南大地公路管理一道熠熠生辉的风景线。
  【片花+和谐大道】2011年,公路管理处以路面养护为中心,加大预防性养护投入,全力抓好路容路貌整修,始终保持路面整洁,使干线公路一直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全年累计灌缝70余万延米,封面10.7万平方米,完成标准化路基整修1400余公里,清理疏通排水沟120公里。对107线南段及邢德线的百米桩、里程碑、警示桩进行了更新,对107护轮带进行了规范化砌筑和装饰,全面提高了全市干线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
  在桥梁管护上,投资4471万元,完成了G107国道汦河大桥、邢德线邢湾大桥、定魏线澧河桥、邢台外环线七里河大桥等21座桥梁的维修加固任务,保障了国省干线桥梁的安全畅通。
  【片花+和谐大道】2011年是国省干线大中修工程任务最紧、施工难度最大、困难最多的一年。面对工期紧、材料价格上涨、料源紧缺、资金紧张的众多困难,公路管理处以规范化管理为主线,以提高工程质量为核心,以抓好关键工序为重点,以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实施工程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为目的,积极协调,完善施工方案,确保了各项工程按期高质量完工。全年共完成大中修工程18项,257.31公里,总投资3.3572亿元。所有大中修工程质量鉴定全部达到优良工程标准,工程优良率达到100%。
  按照“易成活、易管理、经济型、景观型”的总体要求,2011年,公路管理处共投资680多万元,完成了107线、106线、308线、邢和线、邢临线、隆昔线等6条干线公路的绿化改造,六条城市出口公路的新植绿化以及国检路线的补植等。总计绿化公路82.3公里、栽植各种乔木3.25万株,花灌木160多万株,草花17.4万株,绿化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6%以上。
  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出行和树立良好公路形象,公路管理处投资100余万元,在国道106东联养护中心等七个点,设置了LED可变情报板14个,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安全提示以及公路文化宣传,充分体现了交通管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片花+和谐大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公路管理处创和谐保畅通的成功经验。对照全年工作目标,公路管理处强化责任落实,有效地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畅通。
  为此,公路管理处与各县(市)公路站及处直单位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分解落实到基层,对全市干线公路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改。
  8月20日至9月20日,公路管理处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全市32条国省干线公路、468座桥涵及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在汛期到来之前,各公路站还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
  全市公路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片花+和谐大道】向科技要效率,以科技保畅通,是公路管理处孜孜不倦的追求。通过积极引进、研制先进的机械设备,大力推广、研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公路养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1年,投资270余万元,购买大型设备53台,为各县(市)公路站、养护中心更新、配备了养护机械设备。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行绿色环保养护。投资50余万元,购进热再生养护车一台,将热再生工艺应用于小修挖补工程中,大大降低了挖补成本;与市交通科学研究所和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全天候沥青路面冷补料研发及养护技术研究”科研项目,投入使用后可大大提高冷补料的使用寿命,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
  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大中修工程质量。与交通运输部科研院联合研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测定》,采用调整碎石级配,提高沥青混凝土稳定度,为科学养路探索了新途径。
  【片花+和谐大道】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公路管理处以打造邢台公路行业文化品牌和促进公路事业全面发展为落脚点,积极打造“和谐畅通路”文化品牌,构建了建设与社会、自然,人与人,人与车之间和谐的交通通行环境。
  为此,公路管理处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充实《养管简报》、《邢台公路》内刊内容,注重抓好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积极为《邢台交通》提供路况信息,并与邢台日报、邢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全方位宣传邢台公路养护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培树了一批“群众信服、党员敬佩、组织信赖”的先进个人。
  通过开展 “全面对标”、“认责承诺”、“夺旗争星”、“亮旗示范”活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创”、“争”活力,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干事热情,形成了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以人为本的安全、服务理念,是公路管理人永远的追求;强化预防性养护,加快机械化养护进程,是公路管理人的奋斗目标;创造优美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是公路管理人坚持不懈的方向。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