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宣传片之一: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来到**草原,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欢腾的牛羊、牧民帐篷的袅袅炊烟,组成了一幅极富诗意的草原原生态生活画卷。这样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大力保护、改造和建设的结果。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根据《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有关规定,建立了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草原监理干事,草原监测、执法、保护工作走向正规化、法治化,使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镇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两次,宣传研究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5次。2009年编制了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镇人大批准后组织实施5年,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完成了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Ⅱ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无超载过牧现象;建成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的定居集镇;镇村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全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为95.9%。
草原是**牧民群众的生存之本,也是生态保护的命脉所在。**拥有天然草原总面积45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占334万亩。**多管齐下,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大力开展草原围栏封育和防蝗、灭鼠、清除毒草工作,有效增强了草原综合治理的成效。二是强化草原防火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定完善草原火灾扑救应急预案和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004年以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完成可利用草原面积全面休牧轮牧,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趋势和草地过牧行为,改善了牧草生长条件,草地植被的覆盖度明显提高,涵养水源的功能不断加强,生态效益显著。
**有森林面积23万亩,基本为水源涵养林。镇上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对裸露河滩进行围栏封育,大力加强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工作力度,使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同时,**地处祁连山腹地,远离工业中心区,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天然的牧场,优良的畜种,为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育的**高山细毛羊产业有良好的放牧性能,牧草适应性好,游走能力弱,对草原破坏程度小。其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和矿物质丰富的特点,非常符合现今消费者营养保健的需要。所产细羊毛是毛纺工业的良好原料。基于这些条件,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把**建设成为绿色畜牧名镇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质量监测体系,先后引进澳洲美利奴、中国美利奴等国内外多个优良品种,通过胚胎移植、导血改良、杂交改良等先进技术,良种覆盖率大大增加,全镇已形成了26万只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和万头牦牛生产基地。同时,推行舍饲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以优质细毛羊为龙头和品牌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全面发展。2012年,**农牧业经济总收入达1.1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5元。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雄奇,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境内有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形成了**生态草原休闲避暑旅游区。 生态保护让**插上绿色的翅膀,创建工作使**收获千年的希望。**人民深刻地明白,生态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党委、政府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起点,把生态建设做为最长久的民生福祉,继续保护好生态,创建绿色生活,使人民群众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喝到最放心的水,看到最生态的美景,拥有最幸福感的生活。
乡镇宣传片解说词之二:乡镇宣传片解说词:嵖岈山镇
一、嵖岈山镇概况嵖岈山镇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隶属于驻马店市遂平县,总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2008年GDP总值3.4亿元。
嵖岈山镇西邻平顶山市,北靠漯河市,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25公里左右,距周边漯河、驻马店等地市车程在一小时以内,郑州、武汉两大主要省会城市距离嵖岈山镇在三小时车程内。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二悠久的历史嵖岈山镇东临黄淮平原,西靠伏牛山余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尧舜时代, 舜封尧子丹到此,称房地。春秋时期,楚昭王把房地封给吴王阖闾弟弟夫概,称吴房,建都嵖岈山脚下店房。夫概死后葬于夫概嵖岈山天磨峰下的磨沟湖畔。东汉光武帝刘秀入主洛阳前曾避难于嵖岈山;隋朝名将窦建德兵败嵖岈山;公元875年,唐末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部尚让屯兵嵖岈山。后来黄巢自山东转战来此,与尚让合兵于此,共抗官兵。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民起义军刘洪起组织农民抗击清军,打富济贫。崇祯十五年(1842)年,李自成部率众进驻嵖岈山在此阅兵点将。
在近代的革命斗争史上,嵖岈山也一度成为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圣地。
1930年,遂平县开明绅士魏朗斋在嵖岈山办学,范文澜、马致远(刘子厚)从竹沟来校任教,嵖岈山一度被称为“小延安”。
1939年11月,“竹沟惨案”之后,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嵖岈山职校组成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嵖岈山又一次成为遂平县抗日久违救亡活动的中心。河南战役结束以后,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于1944年5月组建以黄霖为首的河南游击独立兵团,北渡淮河建立根据地,11月来到嵖岈山,司令部就设在嵖岈山镇红石崖村。1945年8月29日,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在土山迎接三军会师,邓小平、谢富志、陈毅、王树声、皮定钧等人先后率各路支队来到土山,欢庆中共中央“馆毂中原”战略决策的伟大胜利,并成立豫中军分区。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于1958年4月
958年9月底,全国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截至1983年12月,人民公社在中国大地上20多年的实践,对几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嵖岈山镇历史悠久绵长,人文古迹星罗棋布, 人文景观既有佛道神人住家的庙观殿堂,楼院亭桥等石筑巧建,又有文物碑碣、石刻艺术、人文传说、神话故事,更有反映人民公社时期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公社旧址和各类建筑,加之近代人民斗争与古代武装斗争的历史,十分精彩动人。
众多的石刻壁画给嵖岈山增添了了独特的魅力,嵖岈山石刻多散布于北山,据载“别是洞天”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又如“太极”、“复阳庵”、“蓬莱三洞”也是颜真卿手书。此外,在嵖岈山北山过庭楼有两处石刻壁画。一幅为一人体兽面半身像,另一幅为一犬。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清晰流畅,据考系唐代所刻。 嵖岈山上古建筑众多,造型别致,多为历代知名人士集四方之资,召当地工匠,由官方督建。从唐朝开始到民国时期,山上建有庙宇、殿堂、楼阁、亭榭22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包公庙、明宣德年间修建的皇姑楼、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五龙宫、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天王殿、建于清末年间高官厅始、以及近代建的关岳庙、八卦亭、魁星楼等构成了嵖岈山一处处独特的风景。
嵖岈山,不但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更与西游文化、石猴文化密切相联,渊源流长,故又名“石猴仙山”,享有“西游记全书”之美誉。著名高僧玄奘早期在嵖岈山一带颂经修行。明代淮安才子吴承恩从嵖岈山石猴、唾唐僧、碎八戎、白龙马、定海神针、老君花园、黑风洞、高老庄、流沙河等天造地设、惟妙椎肖的奇石景观中汲取灵感,撞开了酝酿己久的艺术闸门,创作了千古巨著《西游记》。一九九八年,《西游记》剧组把嵖岈山作为拍摄《西游记》续集的外景基地,在嵖岈山成功地拍摄了《西游记》后续16集。随着中央电视台代《西游记》续集在此的拍摄和在全国的播放,使嵖岈山风景区饮誉全国,名冠天下。2009年4月1日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西游文化节”,形成了全国著名的西游主题文化游特色,极大提高了嵖岈山的美誉度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