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宣传片解说词

浏览人数:1

景区宣传片之一:5A级景区规划及实施方案稿

 

  有着2300年建城史的阆中古城,以最符合人类宜居环境的筑城理念、独特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地理环境、棋盘式的城市风水街道布局,至今仍保存着世界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流传甚广的中国风水学名人,以及仍为世人所称道的“春节老人”落下闳……汉桓候祠、贡院、华光楼、中天楼、巴巴寺、大佛寺、腾王阁等人文遗存,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风水古城”、“阆苑仙葩”、“春节之乡”、“状元之乡”、“张飞故里”……然而,比起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乌镇、周庄等古城古镇旅游品牌的华丽转身,阆中古城资源吸引力、市场影响力未能得到完全释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距离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瓶颈问题制约着阆中古城的进一步发展。
  (一)阆中古城提升面临的六大发展瓶颈亟待突破:1. 资源禀赋较高,但产品化程度不够;2. 具备一定的游客规模,但消费结构不合理;3. 外部交通不畅,可进入性较差;4. 城镇扩张迅速,风貌保护压力大5. 多重文化叠加,品牌形象识别不清晰6. 营销效果初显,但市场认知关联度不够据此,阆中古城提升规划的基本理念是以创5A级旅游景区工作为契机,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力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面提升阆中古城旅游品质。
  (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突破六大发展瓶颈:1. 打造“风水古城”、“春节圣地”、“醉美嘉陵江”、“阆苑仙境”四大产品系列,全面提升阆中古城旅游吸引力、快速扩大产品影响力,解决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关键问题;2. 实施综合服务区改造、内部交通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建筑风貌保护四大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提升阆中古城旅游服务质量;3. 通过景观细化、夜景亮化、大地绿化三大工程,形成完整的阆中古城风景风貌;4. 争取支持,加速推进阆中至成都、重庆两大目的地市场的旅游快速专线,利用南充机场、支线机场,全面突破阆中古城旅游交通瓶颈,构建通畅的旅游大交通;5. 实施统一的营销形象与营销口号,将风水古城与阆中、春节圣地与阆中、三国张飞与阆中、状元之乡与阆中四大极具号召力的品牌形象与阆中形成完美对接,以清晰的发展目标,推出市场容易识别的旅游形象。
  沿此规划思路,明确阆中古城发展目标:近期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中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终将阆中古城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品格,最具中国韵味的世界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形象定位:世界风水古城,中华春节之源完美彰显“风水阆中城”、“春节发源地”两大国字号资源,充分发挥“科学状元乡”、“三国大看台”两大重要资源优势……各种文化现象都在最具中国韵味的风水古城当中完美融合。
  围绕总体定位,针对阆中古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当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短板和不足,阆中古城从主题强化、大项目建设、古城风貌保护与环境改造、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改善、旅游营销、景区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提升。
  (一)主题提升四大思路:1. 双驱发力,抢占文化高位;2. 化点为区,焕发隐性资源活力;3. 推陈出新,丰富滨水休闲产品;4. 动静相宜,创新夜游阆中旅游产品(二)空间格局:玉带涤金盆,四山拱一城(三)构建七大旅游功能主题区1. 综合旅游服务区:在把嘉陵江二桥南面,打造国际一流的低碳旅游服务基地;2. 亲水游憩区:以滨水景观和环境营造为基础,深入挖掘嘉陵江文化底蕴,重点开发滨江生态长廊、鱼翅水利公园、吃醋吧、廊桥、阆苑浮桥、撒野公园、阆中府官船及“风生水起”大型实景演出,活泛嘉陵江,再现阆中古城“百里嘉陵,第一江山”;3. 春节文化体验区:形成锦屏春节圣山、“春”乐园、南津关福味小镇三个主题组团,对应阆中古城年货满城印象区,打造“中华春节胜地”,塑造春节文化精神回归家园,为世界华人奉上一年一度的春节狂欢盛宴;4. 古城旅游区:内涵外延,把阆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古城历史印象区”、“阆中风水印象区”、“年味满城印象区”、“天宝阆苑印象区”、“科举春秋印象区”、“三国文化印象区”、“文化创意区”,从而使古城街区主题化,打造“印象阆中”七大旅游印象片区5. 大佛寺旅游区:以东山、白塔山园林景观为基础,梳理佛教文化,形成朝圣、森林观光、登山等旅游产品;6. 盘龙山旅游区:以腾王阁景区为主体,以场景化、戏剧化、主旨化、产品化、景观化解读民间流传数千年的龙脉文化;7. 西山森林公园:以西山优越的森林资源为基础,重点建设森林观光游憩区、森林养生休闲区、森林娱乐区,通过森林风景道,串联巨石艺术苑、健康养生苑、森林SPA、树屋空中驿站等项目。
  其中,大佛寺旅游区、盘龙山旅游区、西山森林公园以及锦屏山,作为阆中古城四大方位的生态屏障,以形态丰富的佛教文化、龙脉文化,及优美的森林生态、滨水景观为背景,形成民间所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景四合之势,生动诠释阆中古城相生共荣的“阆苑仙境”。
  (四)持续推出四大节庆活动,让世界聚焦阆中古城策化春季“世界风水科学论坛”、夏季“阆中醋沙狂欢节”、秋季“国际民间歌舞大赛”、冬季“阆中过大年”四大节庆,引爆旅游话题,诱导旅游市场聚焦阆中,直接提升阆中古城影响力。
  以大古城低碳旅游交通为手段,科学组织旅游线路,结合陆路、水路、景观廊桥等多样化交通,形成丰富多元的游憩观赏路线。
  (五)五大综合提升工程1. 以大项目建设为龙头,做大做强两大国字号文化资源,使阆中古城路出中国古城古镇资源同质竞争红海,突出重围。打造一个风水文博院、搞好一场风水大戏、办好一个风水科学研讨会;抢占“春节圣山”、“春节圣城”、“春节圣地”三大制高点,使阆中成为全球华人一年一度的兴奋中心。
  同时,以景观风貌保护为基础,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高标准、严要求,改善环境质量。通过系统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平衡旅游服务质量与文化形态原生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提升阆中古城景观品质* 建筑风貌提升——通过分区建筑风貌整治、竖向规划控制及历史景点恢复,尽可能保持阆中古城建筑风貌的协调性和原真性,注重古院落的主题化、精品化表达,充分展现以“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为特点的古院落文化魅力;* 夜景工程提升——重点在主要景点、街巷、嘉陵江、滨江路及山体五个方面进行夜景的设计与营造;* 绿化系统提升——在院落天井、街道、滨江道、公共绿地、游步道、生态景观绿地、生产绿地、生态背景林地八个方面进行绿化工作,凸显古城的宜居性和美观性;* 滨水景观提升——在保护嘉陵江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滨水环境整治、生态护岸处理、滨水景观小品设计,丰富嘉陵江滨水景观形态;* 小品、设施提升——重点在标识小品、公用电话亭、垃圾桶、休憩座椅、街灯、雕塑的设计上融入“世界风水古城,中华春节之源”文化符号,使阆中古城主题形象更加鲜明。
  2. 旅游交能提升工程对接城市发展规划,增强外部交通可进入性;将嘉陵江大桥改造为具备主要景观廊道功能的“阆桥”,通过陆路游线、阆苑浮桥、码头的建设构建水陆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三个一级入口、三个二级入口的服务入口格局,构建三个一级游客服务中心、七个二级游客服务中心、三个旅游服务站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加强道路风景系统设计和交通标识体系建设。
  3. 服务设施提升以5A级景区为标准,在游览、安全、住宿餐饮、购物、卫生、邮电六大方面逐一寻找差距,实现软、硬件的升级换代。结合高星级酒店、特色主题酒店的建设,提升阆中古城旅游服务品质。特别是要积极利用张飞牛肉、保宁醋、桂花酒等旅游商品的品牌号召力。
  4. 营销运营提升组建阆中大古城旅游营销管理中心,全权负责旅游宣传介质、促销渠道选择、节事活动举办及针对目标市场制定促销方案等营销事宜,广泛宣传“世界风水古城,中华春节之源”的品牌形象。实施“品牌化、国际化、精准化、整合化”营销战略,拓展营销网络,培养高忠诚度游客群。
  5. 管理体制提升成立阆中大古城旅游区管委会、组建阆中古城旅游开发公司,构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上下联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风水阆中城,千年一奇葩;春节发源地,欢乐中国年;名人汇聚地,科举状元乡;忠义士故里,三国大看台。
  阆山阆水阆中人,洋洋大观,千古一城。随着新机遇的推动,由着新蓝图的指引,千年风水古城将焕发出盎然生机,以完善的产品结构、更优化的消费结构、更优质的服务水平、更系统的游赏体系、更舒心的游客感受,跨越全面推进、持续提升两个阶段,以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的面貌,向着“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世界文化休闲度假胜地”稳步迈进……

 

景区之二:旅游景区宣传汇报片解说词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1830平方公里,由黄龙沟、牟尼沟、丹云峡、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龙滴水七部分组成,主景区黄龙沟是一条由北向南逐渐隆起的钙华体山谷,5500余个彩池点缀其中、8万多平方米钙华滩流奔腾不息,恰似一条金黄色巨龙卧于莽莽林海之中,故得名“黄龙”。景区以其独特的“彩池、滩流、森林、雪山、瀑布、古寺、民俗”七绝著称于世,模宏大的钙华景观为黄龙赢得了“圣地仙境、人间瑶池”的美誉。
  黄龙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对外开放以来,经过29年艰苦卓绝的发展,景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从年接待游客2万人、旅游收入1万多元的不知名景区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亿元的区域经济龙头,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黄龙已是集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于一身的著名风景区。长期以来,国家、省、州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黄龙发展建设,胡耀邦、乔石、王兆国、回良玉、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景区检查指导工作,全面促进推动了黄龙景区的保护、建设和发展。
  5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旅游区的最高级别,代表着景观质量、服务和环境质量以及游客满意度的顶级水平。开展5A景区创建工作更加有利于加强黄龙景区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2007年4月,我局正式启动了5A景区创建工作,吹响了黄龙迈向国际旅游精品区的号角。为确保5A景区创建工作高效开展,我局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黄龙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创建5A级旅游区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宣传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结合各部门实际对创建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举全局之力、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5A创建工作。
  正当全局上下齐心协力为创建5A景区努力拼搏之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使黄龙旅游业遭受重创,按照省州统一安排部署,我局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抗震救灾之中,5A景区创建工作暂时中断。2009——2010年是阿坝州灾后恢复重建重要时期,按照“旅游产业恢复重建是全州灾后恢复重建标志性工程”的发展目标,我局认真组织、迅速行动,将黄龙旅游业灾后恢复振兴与创建5A景区紧密结合,以5A标准全面推进景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开创了“灾后恢复重建”和“创建5A景区”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全面完成了景区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年来,我们紧紧把握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0年底,共投入建设资金15.83亿元,完成各类建设项目19个,建成景区高标准公路、隧道95公里,各类基础服务设施66284.5平方米。如今,川黄公路、牟尼沟隧道、景区防滑栈道、黄龙游人中心、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牟尼沟游人中心等一大批景区基础设施已全面投入使用,为游客创造了更加“方便、安全、快捷、舒适”的旅游环境。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有关细则要求,我们建成了景区数字传输平台,开通了黄龙旅游商务网站,实现了网络售票;设立免费氧吧8个,新增索道公交车站和公交车岗亭;配备了100多部多语种语音导游器;投资80余万元更换各类标志标牌1200余个。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各类基础设施全面上档升级、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景区资源集不可再生性、珍稀性和脆弱性于一体。在景区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遗产地工作方针,切实加大专项保护经费投入,走保护型开发之路。截止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完善了各项消防设施设备、安装了景区全程监控系统、新建了垃圾污水处理厂、铺设了景区排污管道9000余米;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在景区内建设生态环保厕所37座,在游客集中的游人中心、服务中心建造了五星级厕所,更新景区垃圾桶200余个;全面推行景区“动态保洁”和污染物日产日清制度,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工作目标;按照5A标准,为提高科学保护水平,我局增加科研投入、扩大科研队伍、强化项目研究,先后投入1000万元,建立了游人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引入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投资500万元用于科研专项研究,定期对景区钙化彩池、瀑布、滩流和钙泉进行监测,为景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建5A景区过程中,我们按照“常态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的工作目标,配备了英语、日语、韩语等景区导游讲解人员;向游客提供“六免费”等亲情化服务项目;成立了旅游投诉处理中心和咨询接待服务点, 24小时受理游客投诉和咨询,游客投诉接待率和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行诚信服务和诚信经营,加大市场整治力度,规范景区经营部门管理,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工作措施,全面营造了“安全、文明、亲切”的景区管理服务氛围,受到了中外游客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局都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按照5A标准,我们组建了20余人的专职消防队和100余人的专职灭火队,落实社区护林防火员30余名,形成了系统的护林防火网络;加强公安交警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巡逻制和求救助制,设置各类安全警示标志30余个,交通弯道视镜8面,增加了减速带,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在景区栈道沿线设立4000余米安全护栏,成立了景区应急救援小组,确保了游客游览安全;建立健全了景区旅游安全事故处理及报告制度,完善了地质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森林防火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了连续29年“无森林火灾、无重大资源破坏和无重大安全事故”的优异成绩。
  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景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我局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在与周边六大乡镇的发展共存中,我们始终全力支持社区发展,切实加强对社区的帮扶力度,通过驻村帮扶、捐资助学、解决就业、发放资源保护补偿金等一系列措施,使社区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受益于景区发展的同时,社区居民也积极投身景区资源保护工作之中,全力支持管理局各项工作开展,实现了“景区促社区发展,社区助景区繁荣”的“双赢”目标。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精髓和灵魂,也是旅游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5A景区创建过程中,我局立足黄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着力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来,我们完成了《四川省志·黄龙志》总纂审定工作、完成了《黄龙管理局抗震救灾纪实》编制工作和《黄龙地区宗教文化研究》出版工作,编译出版了《威尔逊在阿坝》和《长江流域旅行记》;完成了《黄龙风景区多元文化探秘》和《黄龙风景区诗集》的课题申报,景区文化开发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回望过去我们壮志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三年的5A景区创建工作有力推动了黄龙灾后旅游业恢复振兴,见证了黄龙景区灾后崛起、逆境奋进的光荣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景区管理者,我们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豪情,在创建5A景区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推动景区事业新发展、新跨越,加倍努力向国际旅游精品区迈进。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更加美丽的黄龙一定会卓立于中国西部、傲然于世界东方!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