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专题片之一:先进人物事迹解说词
先进人物事迹解说词:在群峰耸立、丘陵起伏的太行山南部,有一个遐迩闻名的小山村,它就是山西省阳城县的蔡节村。蔡节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出名了,从此便以其改革和发展的蓬勃之势,长久地保持和延续着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声誉。
如今的它,更以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果和在山区农村城市化之路上的大步跨越,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和称赞——蜿蜒的路,反衬出山的隔绝;秀美的楼,彰显出人的坚强。
走进蔡节,每个人都会为这里崭新的面貌而兴叹,为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串串故事而感慨,更会为村党总支书记赵会牛那种一心为民,艰苦创业,矢志不逾,成就梦想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精神所感动——在探索中前进,为驱逐贫穷而拼和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村一样,蔡节村的自然条件非常落后,全村465户、1396口人,分布在七沟八梁8个自然庄,耕种的1200亩土地,皆是不足一耙宽的山坡瘠薄地。那一段流传在群众中的顺口溜便是真实的写照:“头顶断头山,脚下大峡谷,土地一耙宽,光种没收获,年年干折腾,穷得叮当响,姑娘留不住,光棍年年增……”
1984年,30刚出头的退伍军人赵会牛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赵会牛说:(同期声)“那时候,蔡节太穷了,穷的现在想起来都心寒!我能感受到乡亲们那种目光里所包含的东西。我没说什么大话,也没许什么愿,但在心里,我却告诉自己,家乡太穷了,乡亲们太苦了,我一定要下最大的力气,让村里变变样,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可是对于蔡节来说,路在何方?那一双双的泥腿子,将怎样去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啊?赵会牛一次次地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开展思想解放的大讨论。
从最初的“集体搭台,个人唱戏”,到后来的将个体采矿点收归集体经营;从自力更生建设李增坪水电站,到改革村级财务管理体制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整个90年代,赵会牛带领群众在这片封闭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出出精彩激烈、跌宕起伏,颇具时代色彩的大戏。
为了每一场“戏”的成功演出,赵会牛不仅一马当先,冲锋陷阵,而且殚精竭虑,发疯破命。为扶持个体户的发展,打响经济发展的第一枪,他卖掉了妻子喂养的老母猪,连同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倾其所有让终于被推出来的第一个个体户,去购买火工品,开山采矿。为了解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他第一个将自己承包的千余亩荒山,上交集体,力促全村个体采矿户实现统一经营,使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一次重大突破。
李增坪水电站的建设,便是赵会牛拼出来的。当时的电力比较紧张,三天两头停电,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拦路虎,也为村里培植一个新的企业,赵会牛萌生了建立发电站的想法。
然而,当他把这一设想提交到两委会时,却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蔡节处在沁河边上,山下就是奔流不息的河流。因此,发展水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这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1965年,全村为了修电站,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结果呢?半途而废,不仅欠下了12万元的外债,还搭上了两条人命。
但是, 赵会牛的态度却异常坚定。因为在他看来,不建电站,蔡节就没有办法,没有希望。形势逼得他再一次象疯了一般,要去冒这个险。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困难,赵会牛想争取水利部门的支持,可是对方认为他根本没能力办这件事,并和他打赌:只要你能修通你村到电站的10公里盘山公路,我们就无偿地提供技术服务。
谁也没有想到,最后的赢家,居然是赵会牛。他仅用了75天,就把这条路修通了。当水利部门的专家前来检查时,惊讶地说:“真是不可思议!你用行动告诉我们,李增坪水电站一定能够成功!”后来,电站建设又遭到河对岸的跨县群众的阻挠,关键时刻,赵会牛带着全村600多名群众进驻工地,终于以其强大的声势和力量,令干扰者揠旗息鼓。在一年内,不要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200万,建成了一座装机容量为350千瓦的水电站,开全省小水电建设之先河!
每一次拼搏,都会赢得一次前进;每一出“大戏”过后,蔡节就会有一次飞跃。李增坪水电站的建成,为蔡节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相继建起4座炼铁炉,一个金属镁厂和一个特种铸钢厂。从此,蔡节村的经济红火起来。1996年,全省山区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在阳城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胡富国和全体与会人员来到了蔡节,对该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自将“山区小康建设的一面旗帜”的金匾,颁发到赵会牛的手中。
在开放中跨越,为百姓开辟富路当新世纪的曙光洒向人间的时候,新的形势和挑战,使蔡节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由于资源的枯竭、技术的落后等多种不利因素的集中爆发,蔡节村的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村干部 回忆:(同期)“2000年腊月。赵书记和我等几个人,把特种铸钢厂生产出的第一支还原罐装上车,亲自押往闻喜去寻找用户。我们找了好几个厂家,人家都是摇头拒绝。后来,听说有一家镁厂是国营大厂,立即打的见到了老板。经过耐心商谈,对方决定试用我们一组产品,但条件是:免费使用,出了质量问题还要包赔全部损失。无奈,我们只好应了下来。可是,两个月后,闻喜厂方打来电话说,质量不行,还要赔偿损失2万元。那时,大伙的心情坏到了极点,有的人担心蔡节弄不好要跌大干了!”
面对困境,赵会牛没有气馁,没有失落。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打了十几年的他深知:随着经济的相互融合和促进,简单粗放的生产加工已经没有出路了,不进则退,蔡节必须在新的层次上参与挑战,谋求发展,这种新的层次就是依靠科技,扩大开放,加强引进合作。
次年正月初三,赵会牛就风尘仆仆地踏上了求“才”之路,再次来到了闻喜。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还原罐销售市场,一定会有他需要的人才。可他哪想到,当人家知道他的来意后,都把嘴封的严严的,并对他极不友好的避而远之。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终于有一天,当他坐上公共汽车时,身旁一位胸前佩带校徽的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主动的搭讪和交谈中,赵会牛得知,这位大学生的父亲是一个工程师,在铸造方面的还有一定的造诣呢。他紧紧抓住这位大学生的手说:“小兄弟,能遇上你,真是我的福气啊!希望你帮我一下,我们一千多蔡节人不会忘记你的!”
贾工程师介绍当时的情况:(同期声)“说实话,当时,我那个孩子把赵书记带到家的时候,我心里一开始还很不高兴。尤其是我家里的人,更是坚决反对。但最后还是赵书记的真心感动了我,我觉得这样的干部不多,为了群众能这样做真是不简单,所以我觉得有责任帮他们一把,就来到了这里。”
在贾工程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以及必须尽快上马一套先进冶炼设备的改进方案。于是,赵会牛又开始了艰难的奔波和寻觅,将国内的冶炼专家姜教授请到了村里。2002年5月,蔡节村新的还原罐生产出来了,质量和使用天数超过其它厂家一倍多,迅速占领了全国最大的闻喜市场……赵会牛靠着这种开放合作、依靠科技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不仅使蔡节很快摆脱了困境,而且给村里的经济发展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从2002年到2004年,蔡节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办起了年产万吨的特种铸钢、金属镁、硅铬合金企业。2005年,该村又出台了扶持民营企业的13条优惠政策,引进资金300万元,兴办了民营化工企业。与此同时,该村又引来了投资1.8亿元、装机6000千瓦的国家“十五’’水电建设项目阳城县磨滩水电站,并于当年10月开工建设。这是全省唯一一家由村里直接投资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今年,独具慧眼的赵会牛又抓住机遇,与上海锦盛能源投资有限 公司达成两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深加工项目开发建设的合作协议,为蔡节带来了又一份商机,又一份财源。
建设秀美家园,让梦想变为现实世世代代的山里人哪,谁能没有做过象城里人一样生活的美梦。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赵会牛来说,他的身上承载着乡亲们共同的梦想。尽管他知道这一梦想的实现很难很难,但从没有忘记这一追求。
2004年,当蔡节村的经济形成了比较可观的规模和势头时,赵会牛开始把埋藏在心底的美梦,在这片土地上描绘。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讨论,决定实施拆旧建新和移民并村战略,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宏伟目标:投资6000万元,利用10年时间,三步走,完成“八庄并一村”,把蔡节建设成为一个整洁亮丽,文明富裕,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市之梦”是美丽的,但实践起来却并不是那么轻松。特别是在进行旧村拆迁,变“空心村”为中心村的过程中,利益之间的碰撞必然会产生一些磨擦。有的村民不理解,说这是扒祖房,办缺德事;还有的说这是没事找事瞎折腾,总之不愿意拆掉自己的老房子。这些小小的难题,怎能阻挡住赵会牛追求梦想的脚步!打铁先得本身硬,他懂得这个道理。为此,赵会牛先从自己的亲戚做起,让自己的妹夫第一个站出来,拆除了房子。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85家拆迁户全部拆迁结束。
第一期工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到2006年,他们先后投资1800万元完成9项工程。
投资750万元兴建的三幢72套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在高高的山岗上显得格外俏丽,首批入住的村民感受到了新家的舒适和温暖,高兴得合不拢嘴。
村民(同期声):“我是从 庄上迁过来的,做梦也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你看这,宽敞、明亮、干净、卫生,真是太好了!”
投资650万元修建的村镇柏油公路、村庄间水泥路以及宽阔的街道完成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往来。集餐饮、洗浴、歌舞、商贸为一体的多功能居民配套服务楼,以及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建成了,山里人向来单调的生活丰富起来。第一期园林化村镇建设工程完成了,青翠的草木和缤纷的花朵,美化了环境,点缀着人们的幸福生活……随着一期工程的完成,第二期工程已投入紧张的建设中。从2007年至2009年,他们投资2200万元,将完成“一划、两园、三楼、四厂区、五配套”建设工程。
从2010年至2013年,该村将进行三期工程建设,投资2000万元,完成“一迁、一园、一楼、一院、一宫”五个一工程建设。
到那时,蔡节将是另一番景象,将是一个城市之梦在现实中铺展的动人的画卷。
到那时,我们将会从百姓灿烂的笑容中,读懂这位集山西省劳模、晋城市十大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阳城县十大功臣、山西省十大公民道德建设典型人物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的赵会牛,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是多么高尚,一个基层干部的胸怀是多么宽广,一个为群众的幸福而拼搏的人生是多么的壮丽……
先进之二:人物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这是东园小学的一间教室,被同学们簇拥着的这个孩子叫张鹏飞,他是东园小学五三班的一个学生。
小鹏飞始终挂着一脸明朗的笑容。从他的笑脸上,没有人能看出,他是一名脑瘫患者,短短12年,他却比同龄人承受了太多痛苦。
1997年,因为早产,张鹏飞先天小脑运动性障碍。他0到3岁接受保守治疗,4岁盲肠切除术,5岁半腰部大手术,6岁脚跟肌腱延长术。或许,正是一次次疼痛的磨炼,激发了小鹏飞体内的巨大潜能,因此他从小就比一般孩子坚强得多。
别的孩子轻而易举能做的运动,张鹏飞做起来要艰难得多,但他始终坚持着。虽然肢体残疾,但他反而特别喜欢武术,喜欢体育。
鹏飞天资聪颖,从小就能记住亲人的电话,会背许多唐诗,记住了许多小品。病痛虽然让他行走不便,但并没有挫伤他生活的信心。
在东园小学,蹒蹒跚跚的小鹏飞,看起来有些另类,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因为成绩优秀,他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2009年,在“首届全国‘语文报杯’中小学生博客写作比赛”中,小鹏飞的作文《伟大的母爱》,还获得了优秀奖。
太多的呵护,也让张鹏飞从小就懂得了感恩。 在长期的病痛中,张鹏飞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向。他说,长大后,他要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疼痛,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旁白:他,义务行医四十年,拯救病人近30万人次,被誉为“海上神针”。这就是张诚老人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其实,这本身就包涵了极大的新闻容量,然而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76岁的老人,曾经是火热军营的普通一兵,他传奇的军旅生涯和不凡的人生境界令人感慨不已。
旁白:4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前夜。出身医学世家的张诚怀着一腔报国之志离开了老家,投奔当时的国民党海军,并被派遣赴英留学。
采访张诚同期声:“我1945年1月到了重庆,4月份一个机会,国民招考出国海军,赴英接舰(“重庆号”巡洋舰、灵甫号护卫舰),那个时候我就报考了,五月份发榜,我榜上有名。从这个时候,我的生活就从学生时代转变到了从军时代,我那时候是非常之高兴和兴奋,我下定决心要到国外学习航海技术,回来报效国家”。
旁白: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爱国热忱,张诚在英国受训时比别人更为刻苦。
采访张诚同期声:“受训的时候很严格的,英国人非常严格,但还是有很多人经常出去跳舞、唱歌,我一般不去的,所以我现在跳舞跳不好,我当时只是一心学外语,学航海技术”。
旁白:学成回国的张诚在“重庆号”上服役。在那里,他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副图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与冲击,于是他毅然参加了以后的“重庆号”起义。
采访张诚同期声:这就是“重庆号”1949年2月15日起义的地方(上海吴淞口检疫锚地)。当天晚上,我是零点的更,当我接更的时候,有一个起义委员拿着枪问:“你来干什么?”我说我来接-班。”他讲:“班给你接了,你去睡觉吧”。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个“解委会”的委员,他叫赵家堂,山东人。他说,现在我们起义了,你去操舵吧。所以我就去操舵了,就这样我参加了人民海军。
旁白:从此,张诚的人生旅途在吴淞口浓雾中转舵,驶向一个新的彼岸,人民海军接纳了这个有志青年。在茫茫大海上,张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对祖国的无比的忠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组织的信任。
采访张诚同期声:“我在部队近四十年的航海工作中,我觉得党对我的培养,教育信任是第一位的。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在武汉准备坐海军的船,东海舰队派我率先领航兖州舰协同72大队大队长陈德宏连夜开往武汉,为毛主席离开武汉领航。这是党和国家对我政治上的最大信任,也是给我的最大荣誉。”
采访张诚同期声:“1969年10月,林*彪发布第一号通令,所有‘原海军’在舰艇上工作的人员一律下舰,另行安排工作。那个时候,我在舟山执行任务,返航的时候,我用望远镜把那些沿路海岛上的山头看来看去,看了又看……我是觉得以后没有机会再看了。回港以后,我一等再等,人都快走-光了,还是没有轮到我走。后来政委告诉我,我已经被留下来,继续在军舰上为党工作,我很开心,很开心!”
旁白:1958年,一个中共海军的高级将领来到张诚所在的军舰上当兵锻炼,使张诚老人又获得了又一种新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