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专题片解说词(一)

浏览人数:3

大学校庆专题片之一:大学校庆专题片解说词:西南交通大学110校庆专题片

  大学校庆专题片解说词:西南交通大学110校庆专题片交通大学110校庆专题片——阳光卫视《魅力西南交通大学》解说词魅力中国,魅力无处不在。
  在很多的印象中,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是因为那里被公认为精神的圣地。
  从曾经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这所历经风雨的学府已经走过了一百一十年不凡的历程……她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创建的三所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土木、交通、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之地;它同时也是一所在中国大学中搬迁最多、更名最多而矢志办学、、弦歌不辍的大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西南交通大学的故事,一个已经讲述了整整110年的传奇。
  路政肇兴,溯在清季。
  兼筹采矿,设校伊始。
  整整110年前,1896年,在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开始艰难探索振兴路政的背景之下,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山海关,时称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但仅仅四年之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学堂被占,教学中辍,师生离散。
  这所铁路学堂虽然自此只有一届毕业班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但它用事实明证,依靠自力更生和知识引进,中国人能够培养出自己的铁路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一所学校,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不能不说是命运多舛。
  1905年8月,经长达半年的反复比较和选择,督办复校工作的关内外铁路总局以学堂课业必须考究机器为由,呈请在离唐山机器厂(即其后的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较近的唐山建校,唐山建校由此开始。
  1907年3月4日,学校正式开始行课,次年1月,清政府邮传部颁发学校关防(校印),校名改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从此,学校成为面向全国铁路的学校。
  西南交通大学办学历程中曾产生过辉煌影响、留下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业绩 “唐山时期”自此开始。
  在此期间,虽然学校屡次改变隶属关系,屡变校名,但在千千万万学子心目和社会当中,直到今天,“老唐院”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名气最为响亮的。
  [人物采访] 朱铃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教授朱铃教授:我们学校已经有了110年的历史,在这110年的这个历史的里头,有着很多很多的动人的故事,到这个故事的本身里头,有一根线把它穿着,这根线就是我们西南交通大学的精神,或者就是我们西南交大的魂,这个魂是什么。现在我们大家都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说是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解说:1916年,原民国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评会,由于当时就读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茅以升和其他同学的作业成绩突出,学校总分为全国第一,荣获优等奖状,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先生亲自书写了“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示奖励,意思是“培养人才,扬我中华”。
  1935年日寇入侵华北,冀东成立伪政权,周围22县易帜,唯独本校悬挂中国国旗,给冀东民众以极大鼓舞。
  朱铃教授:当时我们学校的外边只有十几步路的地方,就有日伪的岗哨,整个当时冀东的县城里头,一些地方挂的都是日本的国旗,或者伪政府的旗帜,唯独在我们学校里头,我们学校里头还挂的是中国的国旗。这在冀东只有这个,因此被称为叫做冀东的一棵苍松。那么冀东人民看到这个国旗的时候,可以说都掉下了眼泪,正是这面国旗它鼓舞着冀东人民,不愿做亡国奴冀东的人民,来继续进行着这个斗争。看到了这面国旗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
  解说:卢沟桥事变后仅10日,唐山就沦陷敌手。
  1937年12月15日,经历了五个多月分散流浪、逃难的师生们自力更生、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湖南湘潭的临时校址,举行了隆重的复校开学典礼。自此,西南交通大学走进了110年办学历程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抗战南迁时期。
  [人物采访]郝瀛 铁道工程专家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郝瀛教授:当时一个伍镜湖教授……他自己也没有钱,但是看到同学们没有东西穿,这个被子也都炸掉了,他说,我想借学校的薪水,就是预付薪水给同学买点衣物,当然同学很感动,镜湖教授我们后来在平原上课的时候,那时候点桐油灯,这西南天气很快就黑了,说下午考试的时候,考到最后的话,学生都看不见,伍教授就亲自用自己的薪水买蜡烛给同学考试照明。
  解说:即使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即使是每日难求温饱,但对于学业,没有人消极怠慢。
  [人物采访]钱冬生 著名桥梁专家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钱冬生教授成绩一次考得不行了,补考,补考及格了行。补考再不及格,重读,重读之后,假如三次不及格,就是开除了。所以学校要求就是严,就是这样的一个作风。学生们的话,就是感觉到做事情假如做得不好,对不起人,自尊心比较强,大概就是这样子,这样子搞这个铁路工程,扎扎实实地搞,就是得到铁路系统当中的这种欢迎。
  解说:其后,随着抗战战火的蔓延,学校先后迁址,途经湘、桂、黔、川、渝四省一市,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8月回到唐山,南迁的时间竟然长达近十年。
  而就是在这颠沛流离之间,唐山交通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平越时期培养的院士、知名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就有28位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经1952年的全国院校调整,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64年10月,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在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整个迁校工作基本上完成。
  主持人:在这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办学,条件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但凭着长期形成的刻苦钻研学风和严谨求实传统,学校依然不断取得新的重要的办学成就:有了第一位中科院院士;第一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产生,第一批可以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可以说,峨眉办学时期,是西南交通大学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要意义的过渡阶段,它为学校“天府时代”的正式确立以及以后“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年9月1日,学校重心正式转移至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总校,原峨眉校址改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分校。
  2004年9月,随着学校犀浦新校区的正式启用,“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新格局正式形成。
  解说:经过进入成都这个祖国西部开发的中心城市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西南交大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本科教学优秀学校,是西南地区首家、也是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现在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综合发展、进入了一个沿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
  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京张铁路,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道——宝成铁路;从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前线的机场设计与修建,到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建设;从解放后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到国内最大吨位的汽车起重机等,无不凝聚着西南交通大学校友的智慧和心血。
  目前,西南交通大学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大学校庆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大学校庆专题片解说词:绩溪七十年校庆专题片

  关于校庆专题片解说词稿是一个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很多学校对校庆活动非常的关注。所以校庆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观山翘首,徽水欢唱。2010年10月3日,绩溪中学迎来了七十周年校庆。
  【现任校长汪光杰同期声】:绩溪中学历来以“治校严、风气好、环境美、师资强、质量高”享誉县内外。今天,是绩溪中学七十周年校庆的大喜日子,一代又一代绩中人,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桃李竞芳菲的辉煌。值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长期以来给予绩溪中学鼎力支持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历届校友、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绩溪县自古文风昌盛,地灵人杰,据历史记载,唐宋八大家的苏辙、王安石等文人骚客曾任职或游历绩溪,留下了历史文化的印痕。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和现代东方文化巨人胡适先生也从这片土地踏歌而出。
  生态校园 和谐绩中绩溪中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县城城北观山南麓,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假山池水,交相辉映,绿树如荫,花草满园。这是一所如诗如画的学校,走进校园,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清丽与温馨。
  学校历来重视环境的绿化美化,绿化率达45%,树木品种100多种,花卉造型、文化橱窗、文化广场和名人塑像、浮雕、名言等园林建筑小品点缀其中,发挥了绿色环境对学生的隐形教育功能。园林式的校园格局,为师生营造了优雅的工作学习环境。先后学校投资修建和改造了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科学楼和各年级的教学楼,增添了教学设备,改善了课堂教学条件,强化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体育运动场地等方面的建设,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九十岁高龄的“明伦堂”学长程良骏教授的亲笔题字“校园文化广场”,更增加了自然景观的人文价值。
  学校总面积60493平方米,办公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划分成片,布局合理。现拥有31个教学班,学生1800人,教职工147人。近十年来,连续获得“省文明单位”、“省花园式学校”、“省安全文明小区示范点”、“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悠悠岁月 源远流长学校历史可上溯至县学明伦堂。公元1277年(宋景炎二年),绩溪县建立学宫,1297年(元大德元年),建学宫大成殿,1372年(明洪武五年),在学宫东侧建明伦堂(现在校园内五层楼教师宿舍);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创建绩溪县考棚;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明伦堂改为官立明伦小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废学堂改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今绩溪中学校址);1928年2月(民国十七年),县立初中创办,1929年2月停办;同年8月更名为“绩溪县立中心实验小学”;1940年9月(民国二十九年),绩溪县立初级中学复办;1949年8月,原“省立徽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并入绩溪中学,首次开办高中,更名为“皖南区绩溪中学”。
  复办最初的十年,是历尽艰难困苦的十年,也是孕育造就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十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走上了崭新的发展历程。
  1954年开始,学校着手校园规划和建设,向观山拓展。1956年,正式设立高中部,更名为安徽省绩溪中学——中共安徽省委原副书记、副省长张恺帆为学校题写校名;50年代,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曹渡桥建起了校办窑厂烧砖建校,组织学生到山区采茶支农,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60年代,学校充实了师资力量,加强了教学管理,校园生机勃勃。“十年浩劫”,绩溪中学同样未能幸免,曾一度停课闹革命。然而动乱并没有停止学校的前进步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组织学生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村、工厂开门办学,参加公社 “双抢”劳动。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校办农场和工厂车间都留下过师生的脚印,成为当年师生难忘的一页。一直到90年代末,一届届学生传承劳动建校的光荣传统,为学校的基本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976年“文革”结束,绩溪中学迎来了教育的春天。通过拨乱反正,端正办学思想,强化教学管理,学校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着眼长远规划,科学布局,精心实施,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1978年,被徽州地区定为“重点中学”;1990年,被宣城行署定为“地区重点中学”;2001年4月,学校步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
  1940年复办之初,校长由县长叶广培兼任。此后,胡锺吾(1941年2月至1942年8月),许家骥(1942年10月—1946年5月),胡家祚(1946年8月至49年8月),朱光纯(1950年2月—8月),郑郁予(1950年8月—1954年),南岳民(1954年1月—1956年8月),黄平(1956年10月至1965年10月),肖 涌(1965年10月—1969年),胡其佳(1970年1月—1981年10月),周文甫(1981年9月—1984年7月),谢孔山(1984年7月至1996年11月),易吉祥(1996年11月至2004年8月),王威麟(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胡跃清(2007年2月—2008年9月),汪光杰(2008年9月至今)等十五人曾先后任校长或主持工作。【画面——旧校址照片和校长照片(每个图像2秒)分别呈现在现代化校园背景中浮飘】。
  还有一位深受一代代学子爱戴的胡稼民先生,让绩中人永远不能忘怀。复办绩溪县立初中,胡稼民先生是创始人之一,为绩溪中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
  希望的沃土 成长的摇篮学校坚定不移地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育人环境,在努力完善教育教学阵地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每年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经常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坚持举行规范的升旗仪式;以各种形式召开的诸如“祖国在我心中”、“感恩”、“遵章守纪”、“爱心行动”、“与法同行”、“文明创建”、“交通安全”等主题班会和年级学生大会,强化品德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自信睿智的学生刻苦学习。田径运动场、篮球场让学生炼就健康体魄;图书馆、校园网使学生涉猎中外古今、触摸时代脉搏;“校园声讯”广播节目和《绩溪中学报》写作园地,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近几年,学校率先在全县学校中实施《班主任兼职法制辅导员制度》,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班级建设中实施“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坚持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活动,学生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风。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性学校”。
  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学校坚持“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959年,中考数学总评成绩获得全芜湖地区的第一名;1965年,高考成绩在徽州地区名列前茅,升学率达70%;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中,有431名应届毕业生被录取进入高校学习。
  90年代,高考成绩跻身宣城市同类学校前列。1999年,本科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三位数达110人。
  2000年,本科录取人数超过150人;2001年至2009年,本科录取人数达1662人,大专以上录取3874人。
  2010年,高考再创新佳绩,共有302人达本科分数线,本科录取率达43%,专科以上达线率99.3%。
  上述成绩,反映了绩溪中学阶段性所取得成绩的一叶。是什么动力激励着绩中师生去创造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走过七十年的风雨历程,绩溪中学既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针对绩溪人口少、生源质量不够理想的实际,学校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明确了“希望在每一个学生,成功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用教师每天的勤奋付出,换学生今后的人生精彩。让学生感受到,“走进绩中校园,你是学校的希望;走出学校大门,你是绩溪中学的骄傲”。
  学校推行因材施教,既抓文理又抓特长,既抓课堂又抓课外。实施“三步走”成长计划,第一培养兴趣,第二树立信心,第三成功励志。
  一直以来,历任校长为绩中的建设和发展甘于奉献,曾在绩中工作过的数百教职工,一颗真心苦恋三尺讲台,用满腹学识培育祖国桃李,源源不断为国家高校输送合格人才。
  培育英才 报效国家绩溪中学走过了七十年办学历程,秉承徽州人文历史传统,薪火相传,创造了不同时代的辉煌。从这里走出了——学识渊博建树丰硕的国际水轮发电机权威、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专家、国家长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明伦学长程良骏;共和国元帅刘伯承秘书、渡江前线作战科科长、安徽省图书馆原馆长、明伦学长章安翔;国家气象局原第一副局长兼北京气象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44届校友章基嘉;获得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究设计持殊贡献奖的航天部火箭遥控专家、52届校友胡仲雍;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54届校友洪德元;获得全国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83届校友戴和根;获得中国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被中国科技大学认为优秀校友的91届校友程继新;还有受人尊敬的全国人大代表、62届校友许家政、46届校友高耀煊,全国政协委员、54届校友胡洪凯;更有众多的大学教授和博导、主政一方的党政领导、远近闻名的商海巨子,更有许许多多活跃在的社会各界的各级各类人才。
  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绩中人,一直引领着绩溪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待续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