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专题片之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创建,提升综合实力建设新泰州,塑造新形象。
新泰州,新就要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有新追求、新境界、新成就。
执政为民,创建为民。肩负500万泰州人民的热切期望,泰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这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不仅是为了拿牌子,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推进泰州又好又快发展。”
以明确的创建目标凝聚人心,以完善的组织体系提高效率,以健全的工作制度提供保障,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按照“党委主导、政府主体、分线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掀起新的热潮。
2002年,建成江苏省文明城市。
2003年11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会议确立新目标:扎实推进“五城同创”、“四市联创”、“城乡共创”,打造沿江文明带,建设文明城市群!
2004年,建成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005年10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列入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建成江苏省园林城市。
2007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新泰州,在这个狂飚突进、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里,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的大板块中,在更快更好地融入上海苏南经济圈的大格局中,在汇入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中,坚定地选择了全新的历史方位。
扎实推进城市化战略,泰州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质量服务,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行,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城市布局并重,扩大城市载体和提高综合效益并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城市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向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大手笔勾画,大力度投入,大项目带动。到2007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扩大到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26万人增至64万人。
12年中,泰州城市建设投入逾500亿元,是建市之前近50年投入总和的10倍。
江阴长江大桥打开泰州与上海、苏南的快速通道;2007年,泰州长江大桥启动建设。京沪、宁通、宁靖盐高速公路,新长、宁启铁路条条蛟龙在此风云际会。2005年7月,泰州火车站建成通车,6条黄金始发线路通往祖国的大江南北。泰州港联结远海大洋,苏中机场呼之欲出,新泰州推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规模经济群峰崛起。扬子江药业、新世纪造船、陵光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集团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型企业。泰州,已形成医药、机电(船舶)、石油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和不锈钢、电机、减速机等十大产业集群。医药城、船舶城、五金城,三大千亿级产业城的构建让这座城市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新泰州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医药产业成为泰州工业经济最耀眼的亮点。全国医药工业100强中,泰州占居5席。以医药产业为战略产业,新泰州全力打造“中国医药城”。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2亿元,财政收入211亿元,跻身全国地级以上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等行列,所辖4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浩浩长江纳千湖、汇百川,滔滔东去,奔流入海。
长江,是泰州的母亲河。从大江起笔,绘宏伟蓝图,站到新的历史起点,500万泰州人民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创建为民生、创建求发展、创建促和谐,文明城市创建扬起奋进的风帆,驶向波澜壮阔的大江时代!
泰州,是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这里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先民祈盼“国泰民安”,故名“泰州”。大江文明孕育了这片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传承。胡瑗、王艮、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每一个名字,都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星座。
改革开放30年来,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区域空间的局限,曾经制约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996年8月,地级泰州市组建,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人口500万。
创建,改善百姓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曾经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泰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然而,在积贫积弱的时代,百姓哪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
如今,幸福指数成为与经济发展指数同等重要的指标。泰州人在自己的城市里,悉心经营着自己的幸福。
让人民群众从城市发展中分享更多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生命线。
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群众息息相关。修筑每一条路,改造每一条街道,新建每一个小区,都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新泰州决策者们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高度,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工作做起,脚踏实地地把中心城市建设这件最大的实事办好,最大的好事办实。
在泰州城区,700余万平方米住宅新居拔地而起,改造危房陋舍27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从建市之初的7平方米增加到32平方米。
2006年,泰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共有产权,租售并举”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根据拆迁户的实际困难,采用部分购买、部分租赁的方式逐步解决住房问题,已有近500户居民享受到这一创新举措带来的实惠。
绿色是城市最美丽的妆束。泰州人在黄金地段留下大片土地,植树木、种花草、辟广场、建公园,自2001年起,市区以平均每年100万平方米的速度实施绿化工程,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上升到35.6%和4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18平方米。80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地铺开、200万株大小树木进城,绿色,尽显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品质,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2002年,市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兴建,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厂3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45%;2005年,日处理垃圾600吨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建成启用。在文明城市创建集中整治阶段,又有数以万吨计的垃圾被清运,数以千计的“农夹居”地带和城郊露天粪坑被填平,数以百计的公用厕所实现水冲式,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达80%以上。
回溯城市的历史记忆,“具江淮水乡之风韵”、“集明清古居之佳构”、“显吴楚文化之奇丽”。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涵西街古民居片、城中古民居片、古儒释道片得以分步骤开发、综合式利用。修缮和改、扩建光孝寺、崇儒祠、城隍庙、泰山公园、都天行宫、学政试院、乔园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总投资25亿元的凤城河风景区于2002年启动建设,“海陵八景”中的“城楼眺海”从史籍和传说中得以重现。
让公铁交通实现“无缝衔接”,城乡客运实现“零距离换乘”。在泰州主城区,更新、开辟公交线路达27条,280辆新型豪华大巴、中巴投入营运,线路总长度448公里。其中,无人售票车175辆,分布在16条公交线路上。规范、有序的公共交通,成为泰州人出门办事、以车代步的首选。出租车是一个城市流动的风景。如今,每天有近千辆出租车穿梭在泰州的大街小巷,不管你是外地旅客还是本市居民,都可以在打开车门的那一刻,顿感春风拂面、宾至如归。
青年路、凤凰路、鼓楼路、春晖路,一条条城市干道构成泰州城强劲的筋骨,也是文明城市创建中重点打造的城市名片。在老城区,投入2000万元,对657条后街背巷实施全面整治,十万市民直接受益。
无论在老城还是在新区,道路始终是这座城市最抢眼的风景。
泰州是座水城。然而,以前百姓的饮用水被称为“回笼汤”。1999年,建设长江引水工程,甘甜、洁净的长江水,通过30多公里长的管道滋润泰州城千家万户。2008年,区域供水工程向姜堰、泰兴输出,受益人口达100万。市区50余条城市河道实施清淤改造,600年未清的东城河一口气吐净污秽,环城河沟通水系,将泰州城重新拥入怀中。
泰州人终于可以真正临水而居、亲水而憩,蕴涵水的质朴,彰显水的灵秀。
社会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脉动,与这方水土相生相伴。
创建,锻造城市精神物质文明集聚一座城市的“形”,精神文明则锻造一座城市的“神”,新泰州树立文明城市新形象,必须“鼓劲提神”、“形神兼备”。
2008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嘱托家乡代表要“多为泰州作贡献”。“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上下蓬勃展开。
通过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泰州人始终在精心地锻造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泰州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
建设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泰州人崇尚科学,尊师重教,非常注重文化生活质量。泰州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构建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泰州企业已建立14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人才加盟新泰州建设事业。
千年文脉,百年育人。今天的泰州依然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从江苏省泰州中学等数十所名校走向全国各地,当今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名人政要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们人生的旅途。
从没有一所高校,到先后建成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结束了泰州没有本科大学的历史。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具办学特色,泰州5所高校的在校学生已达3.5万人。
要让市民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
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农夹居、居夹农”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远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对泰州而言,不仅要让小城市的居民变成大城市的市民,更要让一大批农民成为现代市民。
弘扬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市民素质,“百姓大学堂”从开讲之日起就赢得满堂彩。王蒙、周令飞、纪连海、卢勤、金正昆等名家荟萃,讲座精彩纷呈,听者云集。
了解民情、关注民生、体察民意、推进民主,“百姓议事园”搭起党委政府与群众意愿沟通的新平台。普通百姓与领导、专家一起议改革、话成就、思不足、谋对策,探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途径。
实现文化的公益性、惠民性、服务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让普通百姓享受文化生活、展示演艺才华。“百姓大舞台”每月一场,精彩纷呈。
“百姓阳光屋”、“百姓新事”……“百姓”品牌仍在延伸,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节日、自己的精神大餐。
2008年5月26日,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经过泰州,泰州传递给世界的是清洁靓丽的市容市貌和传递过程的简朴、隆重、热烈、有序。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启动仪式现场,火炬手和泰州市民一起,为汶川特大地震捐款1066万元。
泰州人的血脉中有爱的基因。
全社会主动加入到文明关爱行动中来,在泰州,目前已形成关爱贫困家庭孩子的“爱心奶奶”、关爱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伤心宝贝”医疗救助、关爱贫困学子的“一滴水”爱心基金、面向城市困难家庭的“爱心超市”、四位一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贫困母亲工程”、“关爱女孩行动”、“文明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爱心车队”、“春蕾计划”等10大爱心品牌行动。
“爱心奶奶”系列活动吸引了40多家单位、6000多市民参与,先后组织30多个主题活动,资助了7000多贫困儿童和其他困难群体。市委、市政府为“伤心宝贝”设立财政专项基金,60多名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救治。
“爱心”春潮涌动,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2005年3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时任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的张云泉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出。张云泉在信访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始终战斗在辛劳繁忙的第一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成为泰州23万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为了一句话,用了一辈子”。志愿军老英雄刘绍安,在朝鲜战场与战友达成如果牺牲就赡养对方父母的“生死之约”,一诺千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感天动地。“法官妈妈”陈燕萍,扎根基层法院十多年,没办过一件错案,没收过一分礼金,面对无亲无故饱受病痛的孩子,奉献博大无私的母爱。面对500万元巨奖毫不动心,汪东奇只是泰州一个普通的福利彩票销售员,他用诚信诠释了泰州老百姓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
2007年,张云泉、刘绍安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道德模范”,陈燕萍、汪东奇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树起一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能够带动更多群众丰富和提升自我。在泰州,评选精神文明建设“月度新事”已坚持了23年;12年来,“感动泰州十大人物”、“新泰州建设功臣”、“十佳勤政廉政好干部”、“我最喜爱的共产党员”……更多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成为500万泰州人学习的楷模和标兵。
一个典型就是一座标杆,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创建,展示全新形象文明城市创建的伟力,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在泰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牢牢抓在手上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把握时代脉搏,拓宽工作路径。创建文明城市,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城市重点抓社区、行业重点抓窗口、农村重点抓村镇,以“1+1”城乡文明共建活动为抓手,组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村镇、社区开展联创共建活动,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延伸,单位文明向社会文明拓展。对事关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20多个行业,在全省率先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指数测评。
泰州市持续不断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以现代市民、现代农民、现代职工、现代领导干部和现代青少年“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系列教育活动。
“万人看泰州”,“道德建设进万家”,“相约健康社区行”,“百万农民健康教育”,“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社会大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心志愿者服务”,“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百万市民学礼仪”……这一系列活动如和煦的春风,绽开百姓心头文明花朵,催出生机盎然满园春色。
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8月,泰州市制定下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六大工程”60项任务被分解到全市53个职能部门。构建“四位一体”关爱留守子女新格局,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快乐之夏”彰显品牌效应,“百姓阳光屋”心理健康服务广受关注。全市110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放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的模范带动作用,“诚信泰州”建设成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全力建设“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并以此作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新载体,有力地提升了创建层次。
泰州在江苏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软环境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全市3000家基层站所推广“无空隙服务”,成为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连心窗口”。
变群众“上访”为党政干部“下访”,泰州在全国率先实施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市委书记张雷明确要求做到“三个必去”: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重大政策调整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地方必去。2007年,全市各级干部累计下访2.6万人次,为群众办实事1万多件。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泰州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制定出台《改善民生十大工程实施意见》,每年推出“为民办10件实事”工程。把就业、再就业作为“第一实事”,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连续8年再就业率高于60%。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三大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在泰州,“行风热线”、“环保信访听证”、“金保工程”……解决了大量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板凳会议”、“基层民主议事日”、“村情发言人”、“民主恳谈会”、“社区论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次锻造,创建的队伍百炼成钢。
着眼长远,力求通过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新泰州的未来留下城市建设的标尺。泰州市大力开展社区、城中村、城郊环境,城市亮化、绿化,市场秩序,交通秩序,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河道环境,经营场所卫生、食品、饮用水安全,户外广告,市容市貌,环境污染等10大综合整治活动。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新泰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真心拥护,上演了一台奋勇争先、气壮山河的大戏!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泰州的实践生动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日月经天,江河万古,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新泰州,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正以文明城市创建的丰硕成果,开创泰州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群众工作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专题片解说词
鄘南大地金穗香——新乡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纪实(解说词)
【画外音】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曾发生过历史上闻名遐迩,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牧野大战。这是一片世人瞩目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胡锦涛、江泽民、李鹏、吴邦国、温家宝、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显示图片资料)。2005年,肩负着“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重大使命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又悄然走进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沐浴着十七大精神的东风,呼吸科学发展观的气息,远程教育在渴盼中孕育,在希望中成长,迎来了金穗飘香的收获季节。
【动画飞入】推出片名鄘南大地金穗香——新乡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纪实【解说】新乡县地处豫北平原中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
古代又称新乡县为鄘南。现在全县辖6镇1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76个行政村,32.7万人,375平方公里。共有基层党组织616个,党员15681名。2005年10月,全县176个行政村的184个终端接收站点全部建成开通,实现了远程教育网络的100%覆盖。目前,全县共有省级示范站点3 个,市级示范站点4个。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新乡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健全机制,分类指导,在“学”上讲创新,在“用”上求实效,远程教育已成为新乡县农村党员干部了解中央方针政策的直通车,提高群众素质的助推器,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百宝箱,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6月,新乡县被省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授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先进县” 荣誉称号。(插播相关图片)
【动画飞入】推出字幕:健全机制,夯实做好学用工作的基础【解说】为使远程教育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课堂和农民技能培训的基地、生产生活的服务平台、文化娱乐的阵地,新乡县从健全机制入手,做实基础性工作。
一是健全目标责任机制。制定出台《新乡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科学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县委书记亲自与乡镇、区党委书记逐一签订责任书(今年5月25日组工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图片或视频资料,要有崔书记特写镜头),并督促指导各乡镇把目标管理延伸到各行政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二是健全督促指导机制。县委主要领导,县直各单位的一把手、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明确一至两个村作为联系点,全县共建立了122个领导干部联系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显示范部长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时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针对少数站点管理、操作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操作管理难的问题,定期对全县管理、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业务骨干达到“打开机器会操作,一般故障能处理”,有效保证了现代远程教育各项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播放2007年11月15日全县骨干培训班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动画飞入】推出字幕:在“学”上求创新,推动学用工作不断深入【解说】基础打好了,如何抓好学习培训,充分发挥远教平台作用呢?新乡县创新学习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字幕】“远教+夜校”模式,延伸教学时段,破解工学矛盾突出这个难题 。
【解说】一是开办“村官夜校”。把全县基层干部培训成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办公,政治上成熟、政策上明白、法律上清楚的高素质村官。
【同期声】采访村干部 :我在村上主要负责农业工作,平时比较忙,参加了两个月的“村官夜校”培训,晚上充电,白天工作,晚上学到的东西白天马上就能用,现在我的工作思路开阔了,办法变多了,过去推广农业科技凭嘴巴讲,讲得口干舌燥效果也不好。现在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农民既喜欢看,又容易接受。工作效率提高了,老百姓更满意了。
【解说】二是开办“技能夜校”。把农村党员和群众培养成技术精、能力强、能致富、会带动,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双强”标兵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解说】目前,新乡县60%以上的站点已开办起“技能夜校”,吸引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使远教站点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技能、提高素质的培训中心。
【解说】三是开办“文艺夜校”。通过在站点免费播放有关节目,邀请专业老师为群众教授曲艺、舞蹈等学习形式,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远教站点真正成为群众的文娱中心。
【字幕】 “远教+明白纸”模式,创新服务手段,破解学习成效低这个难题 【解说】提供课件点播“明白纸”。就是将每周站点教学课件的名称、内容和教学形式制成明晰表格,并通过广播、墙报、板报、村民小组长入户分发等手段进行教学预告,并根据群众意见调整学习内容,变过去的“我放什么,你看什么”为现在的“你看什么,我放什么”,切实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需要。提供课件转录“明白纸”。就是将群众需求量大、反馈效果好的课件声像资料转录成文字或表格形式,连同课件光盘一起发放给群众,不仅克服了课件内容好看但不易记住的缺点,还满足了没有课件播放设备群众的学习需求。如七里营镇李台村根据群众需要将一些实用技术刻录成光盘,把内容要点打印成文字资料分发给农户。两年多来,该村共制作光盘300多套,印发文字资料2000多份,村终端站点被省远程办授予全省示范站点。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明白纸”。就是将党员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政策、技术、物价、市场、就业等各类信息制成传单或小册子定期发放,并广泛传阅,有力地拓宽了远程教育培训渠道,使各类重要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地传播。2006年以来,全县各站点已先后向党员干部群众发放各类“明白纸”约2万份,超过11万人(次)受益。
【字幕】“远教+土专家”模式,丰富教学内涵,破解教学形式单一这个难题【解说】邀请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有威信、受信赖的本地能人—“土专家”在站点辅助教学。2005年以来,全县建立起包括种养殖大户、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致富能手在内达200多人的辅助教学人员队伍。两年来,采用“远教+土专家”的培训模式,全县先后举办培训班50余期,1000余人(次),老百姓都说远程教育不只管教学,还管学懂、用好、用出效益,是农村人致富的金钥匙。
【解说】新乡经济开发区李庄村民李绍臣通过收看远程教育栽培香菇节目,率先掌握了香菇的栽培技术,被群众推举为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后,他边做边示范,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广大会员,使种植香菇的热潮在村内迅速掀起,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食用菌发展的新路子。李庄村也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形成食用菌种植专业村。目前,协会已拥有固定资产35万元,年产菌种50万余瓶。会员范围辐射到山西、安阳等地,共1000多户,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同期声】采访李庄种植户 :学种香菇技术,只从远程教育电视上看,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听了李会长讲解,再到基地看看,就能掌握了。现在,我自己有3个大棚,收入年年增加。
【字幕】“远教+有线电视”模式,拓宽教学渠道,破解群众参学范围窄这个难题【解说】新乡县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村村通这个优势,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投资添加调制器,增设远教频道,把远教课件内容直接传送到每家每户,这样,既方便了群众收看,又扩大了群众的参学面。(插播相关图片)
【动画飞入】推出字幕:分类指导,在“用”上求实效【字幕】立足永葆先进,指导先进典型村增强忧患意识。广告【解说】对以刘庄、京华、龙泉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村。新乡县指导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永葆先进性”主题活动,引导先进典型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以及党员群众放眼世界,立足全国,横向比较,树立忧患意识,秉承优良传统,时刻保持清醒,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永葆先进。2007年的第七届全国“村长”论坛对外发布了2007年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在全国“300佳”名村影响力排行榜中,新乡县有3个名村榜上有名:小冀镇京华村、七里营镇刘庄村、七里营镇龙泉村。
【同期声】采访全国十大女杰,小冀镇京华村党委书记刘志华同志。邀请刘志华畅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永不满足,执着追求,永葆先进。
【字幕】立足发挥优势,指导特色产业村增强创新意识。
【解说】对以合河乡贾桥“拔丝制钉”、大召营镇店后营“蛋鸡养殖”等为代表的专业村,新乡县指导开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主题活动,在组织好这些村收看远程课件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努力增强村干部“规模出效益、品牌增效益”的理念,激发其增强创新意识,发挥优势,做大做强。
【解说】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店村是典型的纸制品专业村。村干部群众通过学习远教网络先进村发展经验,懂得了做大做强的意义,增强了发展信心,加快了发展步伐。2006年借助新乡纸制品产业园区的优势,实施了自备电厂二期工程,投资1500万元新增硫化床锅炉及化水等附属设备,解决目前全公司超负荷生产供汽不足问题。项目建成以来,年新增销售收入4000万元。
【字幕】立足调整结构,指导传统农业村增强发展意识。
对传统农业村,党员干部知识旧化、能力弱化、作用一般,固步自封,小进则喜的现状,新乡县指导开展“干部群众心连心,尽心竭力当先锋”主题活动,帮助村干部克服 “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从本村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蓝图,争当先进。毛庄村是朗公庙镇后进变先进典型村。远程教育站点建起后,毛庄村“两委”以远程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载体,狠抓学用工作,组织党员搞服务,引导群众学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解说】2005年,村内修路,毛义胜和村委会主任毛彦富各自率先捐款5000元,同时积极发动村上在外有事业的人捐款,建成了长2.2公里、宽8米的标准水泥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他结合本村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组织村干部跑项目,打深井,挖沟渠,铺管网,让毛庄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走上了富裕路。目前,毛庄村已发展大田蔬菜300余亩,优质麦种子繁育田3000余亩(亩增收入110元),发展养鸡专业户20余家。昔日的贫困村正走上一条致富路。
【字幕】立足转变观念,指导土地空心村增强服务意识。
【解说】随着新乡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土地基本殆尽的“土地空心村”逐渐增多,在这些村,新乡县指导开展“面对现实,谋求新路”主题活动,促进“两委”干部转变观念,增强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一是把劳动技能培训与新乡县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联合技校开办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周边企业需求人才,解决村民就业难题。二是发挥毗邻新城区资源优势,围绕三产开发项目,解决村民群众致富难题。2007年,全县土地空心村利用远教平台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网络服务,新增就业3434人,促进了城乡就业一体化。新乡经济开发区李庄村采取户与户自愿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商贸城项,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为李庄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解说】远程教育学用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县形成了“先进更先进,中间赶先进,后进变先进”,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涌现出刘庄、龙泉两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京华、小冀中街、新庄、张青等9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西阳兴、店后营等14个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新乡县连续第三次被省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涌现出了以大召营镇店后营独联养殖协会王清国,朗公庙镇毛庄村金蕾种苗公司李德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双强”党员标兵。目前,全县6000多名农村党员中,90%以上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新发展项目2000多个,新增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全县各村依托远教站点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户”等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全县共评出文明户、五好家庭2100户,好媳妇、好婆婆1650个,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涌现出了刘庄、京华、龙泉等国家级文明村,七里营镇、大召营镇、张青村、新庄村等省级文明村镇。
【解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远程教育是“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是党亲民、爱民、富民的创世之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丰富了支部活动的内容,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创新了干部服务群众的手段,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远程教育如春风,必将吹绿广阔的农村,远程教育似春雨,必将滋润贫瘠的土地,孕育出新的希望。随着远程教育的深入开展,新乡县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