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专题片之一:党建:小村庄的变迁
这里就是生产麻山药露的所在地,河北省保定市蠡县武家营村,到了这里我们才发现,这个村除了有生产麻山药露的食品厂以外,还拥有其它企业、商铺近百家。
这是修建于1994年的武家营小学,现代化的建筑和先进的设施与城里的学校相比毫不逊色,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流露出的不仅是天真,还有幸福。但是,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困苦。
俗话说,穷则思变。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不甘贫穷的武家营人走上了发展企业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前,武家营村就已经拥有了四家企业,虽然说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不算太红火,但毕竟给武家营人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1978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武家营村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人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小手小脚,具有超前意识的武家营人开始大规模的发展企业。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建起了制药厂、化工厂、食品厂、毛纺厂,毛呢厂、羊绒厂,地毯纱厂等十几家企业。
各级领导的支持,使武家营村的企业发展一年比一年壮大,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这是流传于中国农村的一句顺口溜。在武家营村,几乎所有的老百姓都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他们的心中,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一个好的支部,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
这是武家营村的老支部书记李惠生,今年已经76岁,曾经是第8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任支部书记的近40年里,李惠生为武家营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父母官应该具备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小小村官的为官之道,如今,新一届的党总支成员没有忘记老一辈的优良作风,他们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紧扣“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步伐。
为强化班子建设和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武家营党总支实施了抓学习、抓作风、强素质的“三步走”党建工作方法。
从每一名班子成员到每一名党员,都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习惯,学《党章》,学《共产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上级有关会议精神。与此同时,为确保学习效果,党总支还制定了签到、请假补课、定期讨论和撰写学习心得等一系列制度。
这是党总支成员针对学习科学发展观撰写的心得体会,内容虽然纯朴,但干部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却有了深刻理解。
让企业及时听到党的声音,是武家营党总支一直以来不敢懈怠的一项工作,从老板到员工,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守法经营的理念。
公生明、廉生威,为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武家营党支部在班子成员中开展了“一心为集体、一心干事业、一心谋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活动。
在90多名党员中开展了以谋事想民、办事为民、勤政爱民为主要内容的“三为民”教育活动,并实行监督小组监督、群众代表监督和上级组织监督的“三监督”机制,使党员干部做到了“不吃请受贿,不优亲厚友,不以权谋私,不违反村规民约”,有效的树立了党员在群众当中的形象和威信。
一个党员一面旗,为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提高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党总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要学一门技术、搞一种经营、带一户贫困户、提一条治村兴厂的建议、反馈一条群众意见。到目前,已经有32名党员干部成为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建设文明、整洁、和谐、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群众的生活舒心、顺心、宽心是武家营党总支一直狠抓的工作。虽然武家营村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但党总支一班人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树立了大发展的意识。
旧居改造是武家营村“三步走”战略思想的第一步,由于村民们都比较富裕,再加上意识超前,村民们之前盖的房屋尽管都是平房,但大都设计成了单元式结构,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和城里住房的结构并无两样,为此,党总支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
这是竣工于今年6月的武家营商贸广场,当初,为解决空心村问题,党总支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商贸广场的建成为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又提供了一个平台,到目前,32个门脸已经销售一空,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仅仅是本村的村民,同时还吸引了周边村子的村民。
商贸广场只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一期工程,目前,二期工程包含的一个住宅小区和一个占地12亩的街心花园已经破土动工。届时,很多村民都会像城里人一样住进整齐、干净的楼房,将会在花园里散步、休闲和娱乐。
在新民居建设的过程中,村党总支不仅注重硬件建设,同时还注重软件建设, 提出了“武家营村是我家,优化环境靠大家”的宣传口号,同时在全体村民中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各家各户的院子绿起来了,门窗亮起来了,村民们的心情也好起来了。
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武家营村党总支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在今年全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党总支提出了“全面服务企业,实施城镇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企措施。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由18家规模企业组成的河北大洋集团所涉及的食品、制药、毛呢等产品畅销全国。其中,紫薇山制药厂生产的“人工肾透析粉”获国家级金质奖章,填补了我国空白,与德国合资、总投资1亿元的紫薇山制药厂扩建项目已经签约,预计明年建成投产;投资4000万元的国内首条乐美罐生产线已经在大洋食品公司进入试生产阶段。
改革开放促发展,科学发展谱新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武家营村党总支将会以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作风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推进全村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抒写“全国文明村”的新辉煌。
基层党建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党建专题片解说词——开拓起飞的航道
公元2005年12月17日,一个普通但却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在摧动着大凉山荡漾的春意。
从接过这面象征着自然和谐旗帜的那一刻起,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孕育成熟,一场威武雄壮的时代大戏在凉山拉开了帷幕。
一时间,在凉山各地的媒体报道、大小会议和街谈巷议中,“办冬旅、创国优、创省模”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于是,这块曾经孕育和发展了彝人文明的传奇土地,再次以其睿智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推开尘封网结的窗门,去延揽八面来风……公元2007年,注定是一个中国年,也注定是一个凉山年。
当无数的人们在欢呼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在凉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时候。
当建设者们为这座投资800多亿元,当今世界第三,中国第二大的溪洛渡水电站在凉山截流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
各大媒体却越过这两件标志中国实力的大事,发现了凉山,发现了凉山旅游给这个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个中国西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短短四年间,迎来游客达2111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81亿元。尤其是2007年,全州旅游经济收入每天近1000万元。
蜂涌而至的旅游人群与迅速提升的旅游收入,让全国与省内各大媒体不得不以“井喷”与“飙升”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凉山旅游的壮观场面。
这是一条凉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曲线。
2006年,凉山旅游综合排名从四川省21个市州的倒数第三位,跃升至全省第十三位,增幅全省排名第一;2007年,凉山旅游综合排名再度提升,跃居全省第八位,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全州旅游增加值在全州GDP中的比重,从五年前的2.62%,提升到了7.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2个百分点。
勿庸讳言,这是一条高质量的上升曲线!它昭示着凉山旅游实现了破蛹化蝶的惊人嬗变!
关注凉山的人们感到茫然:是什么样的内在动力,催生了这条曲线?凉山人究竟找到了一本怎样的真经,来破解沉积数十年的旅游发展模式?
走进大凉山,总被一种博大而深远的气氛包围着,扑面而来的气息,包含着凉山彝人永恒的智慧与豪迈。
神秘的十月太阳历、流传千古的彝族史诗《玛木特依》、《勒俄特依》,让彝人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冉冉升起。
“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都”。伴随着悠扬的驼铃声,那与山外世界连接的灵关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那优美的湖光山色,纯朴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航天科技,让人流连于一个民族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2004年隆冬,美丽的邛海之滨。
凉山州委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堪称凉山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一条超常规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把凉山发展成为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中国西南旅游目的地,实施“党政主导、统筹协调;企业主体、打造精品;市场运作、提升效益;民众参与、形成合力”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上下同心,全力以赴。搞好“四川省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创建一批4A级旅游景区;在州府西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以冬旅会、创4A为契机,以创建求变,以创建赢得发展的机遇。
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在这一刻重新圈定。
冬旅会办在凉山,4A级景区创建在凉山,“创优”、“创模”也在凉山。这一切,对于发展中的凉山来说也许是一种偶然。
然而,一切偶然的社会动因都包容在历史规律的必然之中。
这无异于关乎凉山,关乎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场大决战。
迎接了挑战,抓住了机遇,就预示着成功的希望。
2006年4月6日,凉山州民族体育场被激动、昂扬、庄重的气氛包围着,25000多名来自州市各机关单位、驻军部队、企业、学校的代表,参加了全州“一办两创”的誓师动员大会。
州委书记吴靖平在会上发出了动员令:至此,全州“一办两创”工作彻底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和陈旧思想观念的重围。
后人在评述凉山旅游发展的历史时,也许会发出惊叹:一个改写凉山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每推进一步都会伴生着阵痛。
创业的艰辛,只有创业者的体会最为深刻。
没有资金--凉山州本级财政只能拿出不到一半的建设资金,这对于高达27个亿的项目建设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工期吃紧--全州各类65项建设项目必须在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矛盾突出--工程建设中,仅西昌市邛海泸山景区建设总拆迁面积就达8.82万立方米,涉及到36家单位和442户农家,1171人的利益。
事实上,是以州委书记吴靖平、州长张支铁为第一组长和组长的“凉山州‘一办两创’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工程项目建设上卡死了自己的退路。
没有退路,只有破釜沉舟,拼命向前。
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向前。
这不仅是战争的游戏规则,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的法则。
于是,凉山州委书记吴靖平、州长张支铁拍案而起:旅游就是推动全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抓旅游就是抓产业、就是抓开放、就是抓发展!就是拼了命,也要杀出一条血路!
这就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胸怀和气魄!
然而,“杀出一条血路”,这句当年轰动大江南北的“特区语言”,却绝对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因为拷问凉山的第一个现实,便是建设资金的匮乏。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此话对于当时的凉山而言千真万确。
“对国有土地实行招拍挂”,创造了全国矿山拍卖奇迹的凉山人再一次想到了这个堪称“借鸡生蛋”的方法。
这是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香港是借钱飞起来的,当年亚洲的“四小龙”都是走的这条路。
2006年5月,随着一声槌响,这块位于州府西昌市中心的5.4亩地,竞拍出了2430万的天价,不仅创下了西昌乃至整个凉山州单宗土地的最高价,也为多方筹集资金,发展区域经济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于是,一个以盘活国有资源,构建融资平台的邛海泸山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州市共同为这个以国家所有制形式出现的公司注入了整整一个亿的资金。
正是这个公司,在“一办两创”期间投入10个亿,共建成景区面积5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景观道路8.2公里,输电网55.7公里,通信网20.5公里,截污干管和给排水管线30公里,开成了10亿元以上的良性资产。已建成的商业用房出售后收回资金4.2亿元以上,储备土地等潜在收益也在2亿元以上。
市场化的资本滚动增值原理,使庞大的建设资金有了一个运转增殖的空间。也使各建设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招投标的方式,让中标施工队伍开进了现场。
一个虽然贫困但却顽强的民族在与天地斗智慧,与山水比毅力的攻坚中,以超人的气魄,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就这样开始了由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低起点起飞。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宏大的建筑群前,唯有对开发凉山、建设凉山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以及那些为“一办两创”建设工程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们,表示深深的仰慕和崇敬之情。
应当说,凉山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党和国家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前奏曲。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国家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局的领导和专家多次来到凉山旅游开发建设的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为了“一办两创”,一个由州委书记、州长亲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冬旅会筹备工作暨西昌市创优联动领导小组”靠前指挥,实现了州市联动,上下协作。
为了“一办两创”,由州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组成的指挥部,以及下设的创优办和职能组,三天之内集中到了指定的办公地点,各创建责任单位迅速进入角色,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常委包干、州长分线”的工作机制,党政领导的亲力亲为,使得“一办两创”这项宏伟的计划和艰巨的工程,在凉山由单纯的建设变成了坚定的政府行为和广泛的社会动力。
这一份份责任书,不仅是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向400多万各族人民所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具体的表现。
为了支持“一办两创”工程,广大彝汉同胞明大义、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让出了宝贵的土地,告别了祖辈留下的房产,却没有豪言壮语、旦旦誓词。
人民群众毫无保留地向“一办两创”捧出了他们滚烫的热情,用汗水与诚挚滋养着凉山未来的希望。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凉山每天都在给人惊喜。
一个产业的发展,使荒野变乐园,不毛变美景,展示出生机无限、前景无限的凉山新形象。
一项产业的提升,不仅改变着人们对凉山的误读与偏见,令人刮目相看,更让人充满激情与期盼。
一办两创,让凉山真正成为了一个旅游春天的栖息之地。心起舞,梦飞翔。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的诗意写照。
这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崔恺的得意之作,也是凉山建筑史上最具恢宏气势与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
在这里,凉山人用自己的民族文化点燃了走向山外的希望之火。这部由中国著名艺术家丁伟担纲编导的舞台佳作,成就了凉山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
而这场由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演化而来的火把狂欢,也引领了无数游人把眼神投向了凉山,不无神往地踏上了御寒避署、山水风情之旅。
它们的这种影响力,已难以用每年170多万的门票收益来概括。
古老、丰富而又封闭的凉山民族文化资源,正在发生一场从未有过的深层变革。
[月亮湾滨海步道今天,当游人们在这座濒水的滨海步道旁,品饮凉山的雨,凉山的风,凉山的水;风有韵,雨有情,水光潋滟,映照着美好。
谁能想到所有的这些,哪一样不可以上溯千年,又哪一样不充满着新的气息。
这就是凉山特有的情致和话语,这就是凉山创新的诗情和画意!
[旅游成都营销,凉山人卖阳光的媒体报道等……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一位哲人说过:历史不是发动的,而是到来的。
机会,永远钟情于有着特殊准备的民族。
历史,已经让凉山丧失了太多的时间,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凉山正加快走向山外的步伐。
尽管每一次的攀登都异常的艰辛,每一次的冲击都充满着风险。但是每完成一次拓展,就必然跃上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