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专题片解说词(一)

浏览人数:0

  质监专题片之一:

 

【质监局专题片解说词】这是一片古老富饶的土地,六千年的农耕文化、驰名中外的鱼米之乡,水网交织、物产丰饶、地嘉人善。
  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块状经济发达、县域发展均衡、区域优势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七。
  这是一片值得热爱的土地,我们全力地维护着区域产品质量安全,是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幸福、恬静、富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嘉善县重点监管企业和设备日益增多,至2010年,全县共有食品生产企业95家、重点监管产品生产企业103家、2000多家特种设备使用企业注册数达11163台。如何适应企业点多面广的现状,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科学履职,实现有效监管,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嘉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秉承省局区域监管的理念,结合嘉善实际,探索实践出一条以“二纵三横”为模式的区域监管新路子,构筑起了一张坚实的质量安全网。
  一、建设基层站所,充实“三员”队伍,构建区域监管大网络。
  2006年,我局在我县的中心镇之一西塘镇试点设立了第一个基层质监所——西塘中心所。当年度,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推进基层质监工作,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7年,我们进一步推广西塘模式,在城关魏塘镇和其它两个中心镇姚庄、天凝增设了三个中心所。2010年,根据省局意见,向县编委请示,将四个中心所统一更名为基层质监所。自此,四个基层站所基本建设完成,在基层站所建设上,我们做到了“六个统一”——机构统一由县编办批准登记,名称统一为基层质监所,性质统一为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及办公用房统一由地方政府保障,基本职能统一定位为质监监督站、联络站、信息站和服务站,运行模式统一按照“二纵三横”区域监管模式及相关制度运行。实现了6个镇3个街道区域监管的全覆盖。
  2005年,为适应不断发展的质监事业的需要,我局报请县政府同意后,设立了乡镇专职质量监管员;06、07两年,在全县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了质量安全协管员;2010年,在全县9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3家重点监管企业和100家特种设备使用重点监管企业分别设立一名质量安全员。一支由9名乡镇质监员、147名村(居)协管员、298名企业质量安全员组成的“三员”队伍建成并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制度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探索区域监管新机制。
  好的模式需要制度来保障,而好的制度又需要规范运行来彰显。我局立足实际,探索实践出“模式创新——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的区域监管路子。
  创新模式为顺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质量安全形势,改变过去“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的灭火队状态,我局经过了大量调研和实践,探索出一套纵横交错广覆盖的“二纵三横”区域监管模式。“一纵”是指局业务科室与基层质监所的联合检(巡)查、信息对接和问题处理机制。各业务科室制定条线联合检(巡)查计划,基层站所制定其余区域内“三个安全”检(巡)查计划。联合检(巡)查计划由科、所联合实施,其余区域内“三个安全”检(巡)查计划由基层站所实施,科所之间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情况的汇总、交流和分析。“二纵”是指区域内乡镇政府领导下的镇安监部门牵头与基层质监所的联合检查机制,通过联合检查,努力将质监部门“三个安全”融入到当地乡镇的“大安全”监管中去。“一横”是指对全县2000多家特种设备使用企业注册的11163台设备,9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3家重点监管企业,按责任区域划分落实至四个基层质监所,明确监管责任,形成以各质监所管辖区域为责任片区的 “三个安全”监管机制。“二横”是指基层质监所与乡镇其它“七站八所”开展的定期联合检(巡)查和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联合检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解决处置检(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充分借助综合监管资源及信息,实现借力监管。“三横”是指各基层质监所组织乡镇质监员检(巡)查,村质监协管员协管协查、企业质量安全员自纠自查机制和质监信息定期交流机制,各基层质监所根据辖区的情况制定“三员”的检(巡)查、协查、自查计划,组织三员检(巡)查,发现和处置质量安全问题,同时通过电话、短信、qq等方式进行质量安全信息交流,“三员”定期汇报收集信息,基层质监所传达上级监管新要求。
  建章立制通过征询意见、借鉴兄弟局经验和自身实践总结,先后制定出台了《嘉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业务科室与基层质监所区域监管职责分工》、《嘉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域监管责任制》、《嘉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业务科室与基层质监所联合检(巡)查制度》《质监所与乡镇“七站八所”联合检(巡)查和信息交流制度》、《质监“三员”检(巡)查和信息交流制度》等20余项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工作制度,制度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二纵三横”监管模式的有效运行。
  规范运行将模式和制度付诸实践,才能使区域监管行之有效。为此,我们开展了各项工作:明确职责。厘清业务科室、基层质监所的职责分工,理顺质监所与业务科室的内部关系。突出科室的规划与指导职能,而把基层质监所作为监管主力,使得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推向了镇街一级,真正实现监管关口前移。在明晰分工之后,进一步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制作基层质监所管辖区域分布图、“三个安全”区域监管分布图等图表,实现责任到块;编制“三个安全”区域监管组织网络图,实现责任到人。通过定块定岗定责,彻底改变了以往“纵向管不到底,横向管不到边”的窘迫局面。
  全面落实检(巡)查机制。以落实各类检(巡)查制度为核心,通过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形成质量安全闭环管理体系。年初,局业务科室制定条线联合检(巡)查计划,基层站所制定其余区域内“三个安全”检(巡)查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巡)查。在检(巡)查中,重点做好各类检(巡)查记录,存档备查;年终将这些记录作为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问题隐患处理机制。对信息交流中获取的和检(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根据职责分工以“三个安全工作流转处置单”的形式分别交由业务科室或基层站所处置,做到问题隐患事事有督促、件件有着落。对重大行业性、区域性的问题,基层质监所在向局报告的同时,建立向当地政府书面报告制度,确保行业性、区域性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解决在萌芽状态。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基层质监所的内部管理,更好地服务当地地方经济建设,又专门出台了《基层站所服务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三员”队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通过上述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基层站所和“三员”队伍的管理。
  三、区域监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推进了质监科学履职更加到位。
  一年多来,经过“二纵三横”模式的实践,制度的执行,我局基层站所的运行日趋规范,履职更为到位。
  责任清,构建质量监督站。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整合行政资源,有效地避免了基层人员责任不明和各自为政的状况,加强了基层质监所与业务科室之间的配合、协调和联系,有效地解决了“看到的管不到,管到的看不到”的问题,并借力当地政府的行政监管资源,使科学履职更加到位。
  关系顺,成为政府联络站。
  实施区域监管模式以来,质监所在乡镇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日趋显现。地方政府已把基层质监所纳入乡镇部门序列,质监所定期向政府汇报工作,列席政府会议,工作上陆续将三大安全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大安全”监管体系中。今年,特种设备“四个率”已明确写入地方政府对乡镇的安全生产考核内容中。近年来,各质监所还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十小”整治、“质量强镇”等重点工作,通过地方工作的开展,质监事业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规范化,建成系统前哨站。
  各基层质监所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日常巡查、信息报送、教育培训等工作。同时,固化站所与科室、乡镇政府的纵向工作机制,建立与其他七站八所的横向工作机制,将质监工作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
  工作实,成为企业服务站。
  我局努力做到服务重心下移,打出了一系列服务“组合拳”——主动为企业提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名牌申报等方面的服务,种种贴心服务,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在2010年全市质监系统“服务民生满意行业”创建过程中,我局四个质监所取得满堂红,全部获得了基层满意站所称号。
  以质量衡量和拉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以区域监管推动质量水平提升,更是必行之策。
  今后,我们还将把握姚庄镇省级小城市试点建设这一契机,在该镇的小城市建设中,建设浙北第一个质监分局。
  回顾以往,我们满怀喜悦;展望明天,更是任重道远。
  一路前行、一路省察、一路探索,我们始终坚信:“二纵三横”网格化区域监管,将为我们展现一片美好澄澈的蓝天!


  质监专题片解说词之二:竹溪县质监局解说词文案

“十一五”时期,竹溪县质监局在省、市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高举质量兴省、兴市大旗,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名牌和标准化战略,着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提高质量监管水平,有效履行了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职能,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竹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质量兴县推进有力。“十一五”期间,竹溪质监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切实履行“质量兴县”牵头单位职责,推动县政府出台了《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的决定》、《县政府质量兴县考核办法》等若干规范性文件,建立了质量兴县工作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督办机制,启动了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目标责任制检查考核,在品牌创建、技术引进和科研立项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完善配套的资金投入和奖励机制。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名牌兴企之路,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打造了一批名优产品。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全县的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县的质量运行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名牌建设成果突出。“十一五”期间,县质监局加大名牌培育工作力度,全县累计争创8个湖北名牌产品,比2005年增加 5 个。与此同时,指导企业保护特色产品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十一五”期间,有2个农产品被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全县有22家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系体认证;10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7家企业的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1家药业企业通过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认证。名牌建设位居各县之首。
  ——标准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竹溪完成了“龙峰茶”和种猪养殖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实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县质监局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无公害食品要求,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在茶叶方面:制订了《龙峰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龙峰茶技术规范》等3个省级地方标准,使茶叶生产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种、产后加工到销售流通,全过程有标可依,有规范可循。在种猪养殖方面:把先进的标准引入生猪养殖业,研究制订了《种猪养殖技术规范》、《猪人工授精技术》、《无公害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企业标准;收集了猪场建设、产地检疫、饲养、污染物处理、疫病诊断等16项国家标准,编印了《竹溪县种猪养殖标准汇编》。在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制订了《竹溪贡米》省级地方标准,《梅子乌龙茶》、《高山风霜腊肉》、《魔芋功能酒》、《大枣浓缩液》、《生姜浓缩液》、《葛根浓缩液》等17个企业标准。全县特色产业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
  县质监局《湖北龙峰有机茶标准技术研究》获竹溪县科技大会暨第六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标准化生产拓宽富民路,一叶春意醉巴山》论文获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优秀论文奖;《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贫困山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的发展》论文获竹溪县第一届“科技创新杯”科技论文三等奖。由县局和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制订的《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获省“标准创新”鼓励奖。
  ——监管工作履职到位。在食品生产监管上:“十一五”时期,对近千批(次)食品进行了检验检测, 有21家食品企业取得了生产许可证,36家小作坊取得县级食品生产许可,完成小作坊改造升级14 家。食品安全事故连年为零。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上:对县内101台特种设备年复一年进行整治,保障了特种设备安全;特种设备持证上岗率、隐患整改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均达到100%,连续9年实现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零事故。在工业质量监管上:“十一五”时期,为社会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近千份,县局依照质量检验报告,规范了产品质量行为。查处各类质量案件400多起,案值达1300多万元,为县内60多个单位518万余元的公共采购进行了质量把关,为群众索赔40多万元。在组织机构代码和计量工作上:新增机构代码1500个,电子副本得到了较好推广,代码运用领域不断拓宽;计量工作成效显著:加大了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计量器具的监督力度,累计对11960台(件)计量工作器具依法实施了强制检定,加强了定量商品计量监督管理,累计对525批(次)的定量包装商品进行了抽查。
  ——综合实力有了提升。“十一五”期间,着手了建筑面积1427平方米的质监综合检测楼建设,比“十五”末净增900平方米。检测设备、装备及固定资产由“十五”时期的25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争取政府投入质监资金178万元。“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了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主题的质监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物质文明的程度。事业收入由“十五”时期的15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
  2008年,市政府授予县质监局“质量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市质监局授予竹溪县局“质量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县质监局行评工作受到县政府的通报表彰,并被授予“2010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红旗单位”荣誉称号;县政府连年授予县质监局“服务特色产业先进单位”、“服务民营企业先进单位”、“食品安全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和“文明单位”称号。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