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宣传片之一:烟草公司:攀枝花烟草公司
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分公司成立于1983年12月16日,1984年1月1日正式挂牌营业。3月14日设立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与分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2005年8月,根据《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转发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建立母子公司体制实施方案的批复的通知》(川烟法〔2005〕12号)要求,公司名称由原“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分公司”变更为“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
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负责主管攀枝花市辖区内的烟草专卖工作,担负在许可证规定的经营范围和地域内,对全市烟草行业实行产供销、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内设9个科室、2个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下辖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东区、西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全系统现有在职职工12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9人,退休职工55人。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800万元。
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从成立至今,历经20个风雨春秋,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加快发展”之路。20年中,攀烟人克服困难,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了攀枝花烟草行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20年总销卷烟825941箱(5万支/箱),销售总额38.41亿元,实现利润14061万元,上缴税金12311万元;处理各类违章案件11971起,收缴各类假冒、走私卷烟18878件,处以罚款710万元,捣毁制假窝点64个。
我局(公司)紧紧围绕“整合市场、社区管理、连锁经营、优质服务”的方针开展卷烟销售和网络建设工作,规范和强化管理,2003年10月,成立“呼叫中心”,全面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在专项治理整顿过程中,市烟草局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走私、无证运输的打击力度,不断强化市场监控能力,同时,将卷烟零售户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烟草专卖与社区综合治理、联动互助、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对零售户实施诚信管理、积分管理和预警线管理,近几年卷烟销售市场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独特的生态条件,攀枝花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烤烟产地,2001年以来,烤烟产业平稳发展,实现了农民、财政、企业“三赢”,成为“二半山区”各族人民生产增收、脱贫奔小康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在帮助农民脱贫增收的同时,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农业总体生产水平提高,为全市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所产烤烟质量优良,风格突出,得到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的普遍关注,2004年,与川渝中烟工业公司、武汉烟草集团、白沙烟草集团签订了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建设协议,并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四川省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融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攀申烟叶有限责任公司,探索新的烤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攀枝花市烤烟生产三年规划》,到2006年,烤烟产量将达到30万担,在生产、收购、运输等环节将提供800个就业机会,届时将会极大地推动攀枝花农村经济的发展。
烟草宣传片解说词之二:烟草行业宣传片解说词:责任塑造新形象
随着红塔集团一次次传来产销喜讯,人们发现,红塔集团由小变大,已经成为中国烟草行业发展中的领军企业。关注的人们还发现,红塔集团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成为社会责任的楷模,担当着对消费者、对社区、对环境的责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社会传递着企业公民价值观的诉求,发出新时代中国企业的强音。
数据就能说明一切:1956至2009年,红塔集团共上缴国家税利3256.37亿元;仅1993年至2009年,红塔集团累计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已经超过1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超过6000万元。每一次的社会贡献里,都离不开红塔的力量;每一次的社会事件中,都能看到红塔集团默默奉献的公益行为。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红塔集团不仅是一个强大的企业,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公民。在中国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红塔集团致力营造以人为本、自我超越、务实创新、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不仅与时俱进,取得越来越多的发展,而且紧跟时代步伐,彰显着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活力的中国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集团形象。
飞速发展红塔积极贡献社会红塔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在改革开放之前,玉溪卷烟厂每年只能生产卷烟27.5万箱,实现税利9700万元,固定资产不到1000万元。到1996年,年产卷烟跃为218.3万箱,实现税利193亿元,固定资产猛增到70多亿元,所创税利已超过1995年位列全国工业企业第一名的大庆石化。
红塔的奇迹离不开红塔山发展的奇迹。“红塔山”旋风把玉溪卷烟厂推向了高峰,把云南烟草带到了新的高度。红塔山从为向祖国十年大庆献礼而横空出世,到1996年产销量达90万箱,实现税利100多亿元,红塔山创造的价值被社会各界公认:相关数据表明,从1995年—2005年累计产销量高达631.71万箱,以2005年平均单箱销售收入11540元计算,这10年间“红塔山”单品牌销售收入累计达到730亿元;再以2005年“红塔山”的平均单箱税利8415元计算,10年间“红塔山”单品牌累计实现税利532亿元。从1958年创牌到2008年的50年间,“红塔山”累计实现产量1223万箱,累计品牌税利贡献超过1000亿元,“红塔山”的奉献巨大无比,“红塔山”的效应铸就了红塔集团的辉煌。
企业的目标在于创造价值。发展的一个个奇迹,将红塔集团带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一直以来,红塔集团以自觉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荣,为国家、为社会、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红塔集团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为国家贡献税利总额达到2376.39亿元。如果以当时三峡工程投资总额1800亿元来计算,可以再造一个三峡大坝还绰绰有余!如果以总投资46亿美元的大亚湾核电站来计算,可以再建6座核电站!如果以建一所综合大学投资20亿元计算,可以建120多所!
在“第一车间”建设上,从1985年以后每年平均投资亿元以上扶持玉溪九县一区农民科学种烟,使20多万农户成为企业的“编外职工”,仅从1991年到2002年红塔集团用于烤烟生产扶持的资金就达到95亿多元,最高年份集团对农户的扶持费用达到6亿元,使种烟农户收入逐年增加,通过种烟实现了脱贫致富。
红塔集团在自身实现良好发展的同时,还先后注入资金,派出技术人员,或提供技术设备、原料、品牌及管理等支援和帮助行业兄弟单位,以实现行业的共同发展。其中对口支持三峡建设并荣获国务院“支援三峡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同时,红塔集团始终坚持消费者利益至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毫不动摇地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生产经营方针,坚持科技兴企,致力降焦减害,创造危害最低的卷烟产品奉献给市场和消费者,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年来,红塔集团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原则,坚持科技创造价值,价值回报社会。在做精、做强、做大烟草主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建设。至2009年,先后投资项目涉及能源、交通、金融、化工、酒店、医药、建材机电、汽车等多个领域,全资、控股和参股的投资项目69个,投资总额152.34亿元,从业人数多达万余人。在云南创税大户前100名中,红塔集团的投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占了十几个,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烟草行业发展史上,红塔集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但是始终不渝的责任感,使红塔集团在发展的同时,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
热心公益红塔积极回馈社会红塔集团一直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的道义承担,感恩社会,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1956年至2009年,红塔集团对各项公益事业捐款捐助超过1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超过6000万元,涉及教育、赈灾、扶贫、科技、文化等领域。
10多年前长江流域的洪水咆啸着吞噬生命毁损农田的时候,红塔集团挺起了坚实的臂膀,担当起“脊梁”的责任;世纪初年“非典”恶魔肆虐一时的时候,红塔集团挺起了坚实的臂膀,担当起“脊梁”的责任;云南省丽江、普洱等地发生地震造成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红塔集团挺起了坚实的臂膀,担当起“脊梁”的责任。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1998年抗洪救灾,红塔赞助1500万元,为国家分忧,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2003年7月,红塔集团独家赞助皇马中国行,为吸引国际游客到中国,消除“非典”顾虑,再推旅游中国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004年6月,红塔集团赞助“2004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2005年,全程赞助国家测绘局重测珠穆朗玛峰高程的壮举;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红塔集团以多种形式向灾区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烟草企业重建和恢复生产,涉及支援资金超过1000万元;2010年,在云南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面前,红塔集团支持抗旱救灾捐款统计达到1750万元,集团职工自发捐款174万元,集团党员自发捐款87万元。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红塔集团迅速作出反应,集团领导责成红塔集团市场营销中心驻青海办事处紧急组成“红塔救援队”,筹备相关物资火速赶赴玉树前线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向玉树捐献300万元救灾款。救援队一行5人在高海拔灾区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但立即就投入到救灾行动中,全力配合当地政府查看受灾情况、全力搜救、慰问遇难家属并和受灾群众一起搭建帐篷……“红塔救援队”是全国烟草企业中第一支开赴抗震一线的救援队伍和第一个向灾区捐款的烟草企业,红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烟草”这一行业共同使命,在行业内起到了抗震救灾的先锋作用。
近年来,红塔斥资在怒江峡谷深处的贡山建设了希望小学,实施了“爱心助学工程”、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玉溪市峨山县塔甸乡大西村,7年间红塔集团就投入了1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化建设。修建了本皮、借代两个水坝解决村民的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协助大西村发展烤烟。
在山区的希望小学里,在贫困大学生的求学之路上,有红塔的相伴;在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在抗击“非典”的战场,有红塔的关怀;在激情攀越雪山的征程中,有红塔的赞助……多年来,红塔集团在扶贫开发,灾害救助,公益事业方面出资出力的事例不胜枚举,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愁,为无数的受灾群众解决吃住行等燃眉之急,帮助无数受灾群众渡过无法越过的难关。红塔集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科学发展的每一个光辉历程里,镌刻在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心中。
节能减排红塔争做环保先锋8月,玉溪的傍晚空气清新,在美丽的红塔山下,你会看到前来纳凉的玉溪人,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红塔山旁,就是久负盛名的红塔集团。
工业企业通常在人们的印象里,不是污染严重,就是浓烟滚滚。然而,走进红塔集团,你会发现,这里完全就是一个大花园。红塔集团在成为烟草企业的领军者的同时,也成为工业企业的环保楷模。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红塔集团就开始了环保之路。从英国、德国等国家引进的先进制丝、卷烟包装设备,为红塔集团成立以后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同行业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生产中排放的部分粉尘、污水影响了周边厂矿企业和居民的生活。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1995年,红塔斥资10亿元,将生产车间搬迁到了城区以外的关索坝,随后又投资对烟叶复烤生产线进行彻底改造,还给了玉溪城市一片蔚蓝的天空。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节能减排的思想意识也随之体现在红塔集团的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中。在这次技术改造中,红塔集团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作为技改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渗透到生产制造、产品研发、原料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正因为工作起步早、抓得紧,员工在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方面,观念得以牢固树立,意识明显增强;在社会大力提倡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今天,红塔集团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已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红塔工业旅游园区建成向社会开放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生态文明的景象,诠释了红塔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努力。
从1996年开始,红塔集团每年都投入巨资对玉溪市八县区主要原料生产基地的烤房进行改造,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红塔在玉溪市的70余万亩原料基地的烟叶烘烤全部改用煤作为燃料;田烟、地烟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塑料薄膜85%以上达到回收利用,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杜绝。红塔率先在国内烟草行业将所有牌号的卷烟焦油含量控制在15mg/支以下;“红塔山”系列产品,以高香气、低危害的显著特性,被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评价为“体现了中国烟草水平”的品牌;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在烤烟生长过程中的使用,积极打造无公害、低农残的绿色环保烟叶,使红塔原料基地的烤烟种植达到了国家有关环保要求;通过土壤改良,调整烤烟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结构,使70万亩原料基地种植的烤烟在生长过程中烟碱含量更符合工业原料的需求。
在卷烟辅料方面,红塔实施科技兴烟战略时就围绕“三纸一棒”及烟用乳胶的开发和选用来进行卷烟“降焦减害”,并严格控制印刷包装材料中铅、苯类、荧光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使用易降解环保包装材料,采用新科技不断降低卷烟中的有害成分,经过反复试验,在行业内率先研发使用了抑菌水松纸,有效抑制了卷烟在传递和吸食中的细菌传染。
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顺利运行的情况下,为积极响应国家环保部、云南省环保厅关于污染预防、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的号召,红塔引入了“5S”管理,进一步打牢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持续改进的基础。
2007年10月,红塔集团成立了由总裁李穗明担任组长,分管经济运行、生产安全和工程技术的3位集团领导担任副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此后,红塔详细制定了红塔包括非烟产业在内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正式把红塔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注重开展的节能减排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使之产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这一年,红塔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实物产量综合能耗都得到有效降低,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两项指标完全达到了行业排放标准要求。
红塔集团环保的脚步从未停止:2003年,出资500万元支持玉溪市政府对原垃圾处理场改造;2004年,捐巨款支持玉溪市抚仙湖周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2005年,出资对原本荒芜的钱瓜山实施绿化景观改造;2006年,赞助在玉溪举行的“首届2006中国·玉溪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活动;2007年,投资3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910.36万元)对红塔山景观进行绿化,投资150万元对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溪古瓷窑遗址进行修缮;2008年,投资350万元对江川复烤二车间环境除尘系统、打包段除尘器进行全面改造;2009年,在认真推进能源对标、节能中长期规划、节能量测算三项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红塔省内4个卷烟厂的节能减排管理网络、能源统计和计量体系,并全程赞助了金飞豹和费宣两位探险家“关注全球沙漠化,穿越非洲撒哈拉”2009中国人首次穿越世界第一大沙漠科学考察探险活动。
面对全球自然资源日趋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红塔一直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