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宣传片之一:乡镇宣传
沐浴着科学发展的春风,新乡连续摘取了“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第四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一连串闪光的桂冠。
新乡市地处豫北,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现辖两市、六县、四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60万。新乡市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种子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优质强筋小麦占麦播面积的82%,“金粒”牌小麦实现了我国磨粉小麦出口“零”的突破,原阳大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新乡先进典型众多,先后涌现出以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裴春亮等享誉全国的先进群体。
新乡缺乏资源优势,没有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资源型项目。近年来,新乡立足基本市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位统领,抓好事关长远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努力打造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优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新乡力求在应对危机、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在民生改善、和谐稳定取得新突破,在强化基础、创新党建上取得新进展,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的主题,开展“十大实践”活动,即“应对危机千企服务年”实践活动,千人驻村“联包帮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实践活动,“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实践活动,“大整治、大绿化、大建设”实践活动,“走进群众、化解难题”实践活动,“两充两满”(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满员行业、满员企业)促就业实践活动,“民生保障提升计划”实践活动,讲党性廉政教育实践活动,“党建深化创新行动”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计划”实践活动,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章:应对危机保增长新乡市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大实践,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重点支持,重点突破,重点带动,着力破解影响科学发展难题,实现保增长、保态势工作目标。
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市县领导带队、各责任分包单位迅速行动,深入企业逐一调研,排查问题,建立台帐,协调解决,为各类企业搞好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每十天一次的服务企业督查会,通报进展,破解难题,确保企业服务年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截至4月20日,共汇总全市1003家限额以上企业反映的问题1098项,已协调解决634项,解决比例占57.7%。其中市级领导重点分包的100户企业反映的问题292项,已协调解决169项,其余问题正在抓紧协调处理。市委书记吴天君在“企业服务年”活动深入到多家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难题。受影响最早、停产面积最大的全国500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的白鹭化纤集团就是在吴天君协调解决贷款问题后,于近期全面恢复生产,目前生产能力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全力推进项目谋划和建设工作。以产业园区(聚集区)为平台,充分依托六大主导产业、四大优势传统产业、七大重点产业集群和80户市重点工业企业,加大项目谋划推进力度,提高谋划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2009年共安排重点项目144项,总投资12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3亿元,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世界最大的精密铜管加工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年产5万吨高精度铝管项目,正在安装调试部分设备,电池隔膜项目正在扩大产量,建成后将扩大规模至年产5000万只。全国起重行业前三强企业卫华集团年产3万吨船舶制造装备2个项目竣工。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年产6300吨高技术原料药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90%。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合成氨40万吨尿素土建安装基本结束。
建设“一谷五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和战略支撑产业。即冷谷、生物与新医药基地、电池及电池延伸产业基地、特色装备制造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基地、煤化工基地,目前其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近70%,力争到2012年,“一谷五基地”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400亿元,实现利税突破280亿元,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80余个,新增投资超过500亿元。坚持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共规划建设37个产业聚集区,其中新乡高新区、新乡工业园区、新乡经济开发区等13家进入全省首批175家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各级聚集区以路网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集聚能力大大加强,企业入驻步伐加快。七大产业集群去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30%和26%。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08年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已达8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位居全省前列。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98项,创建了中国新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居全省前三位。国家驰名商标总数已达4个。信息化工作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三,被确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2009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国家电池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落户我市。
第二章: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新乡市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城市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构筑两大载体。
一是打造产业集聚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新乡在全市规划了37个产业集聚区,辐射了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1/3以上的行政村、100多万人口,入驻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项目上千个,创造了40多万个就业岗位,10多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促进了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以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为抓手,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按照城市社区标准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有效整合现有资源集中投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政策体系激励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集聚,开展联包帮建活动强化服务指导,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全市3571个行政村,现已规划为1050个中心村,其中城郊、交通沿线等重点区域的920个行政村将在未来5-8年内整合为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2008年启动建设127个,2009年启动202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重点区内的329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预计整合节约土地近24万亩,约占原村庄面积的48%。目前累计投资21.6亿元,已搬迁入住农户10292户。在推进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推进形式,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村企共建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六种建设模式,涌现出了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新村、古固寨镇祥和新村,卫辉市唐庄镇四和新村、顿坊店乡比干新村,长垣县南埔办事处南埔新村、恼里镇宏远新村,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新村、上八里镇回龙新村等一批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典型。
推进城乡一体化,除硬件设施外,加强农民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实质内容。新乡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除此之外,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社会服务等城市化管理手段,都逐一落实,做出不同探索。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新乡2003年就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试点,目前农民参合率达到96.2%。他们还把失地农民分别列入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在义务教育方面,全市共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同住子女1709人就近入学,接收率100%,实现了“应入尽入,同城同待遇”;与此同时,还将在新乡市范围内居住的居民,统一登记为“新乡市居民户口”,并实现了供电、通信的同城同价。
为了让农村享受城市公共设施,新乡以市区为中心,统一规划建设供水、供气、热网、路网、电网、信息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以新乡市区为中心的30分钟同城经济圈。去年年底,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在新乡举办,会议认为新乡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新乡特色的不牺牲农业利益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章:改善民生促和谐“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终目标。新乡市在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力开展了千人驻村“联包帮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实践活动、“促进就业”实践活动和“民生保障提升计划”实践活动,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能够真正收到实效。
强力推进“两充两满”促就业活动。着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创建“充分就业区、充分就业村”和“满员行业、满员企业”,重点解决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的就业困难。市委、市政府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新乡劳务品牌较多的优势,促进新增就业人员13万人,吸纳农民工就业70万人。同时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多渠道安排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17万人,安置比例达到77%。市财政安排8.6亿元专项资金,一次性安置1.8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全力实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建立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新乡市委市政府努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健全以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求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全率。截止目前,共建成市区社区服务中心76个,社会保障平台122个,卫生服务站48个,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88个,在全市各地农村积极推行了“管办分离”、参全率高达96.2%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万余名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23.5万平方米,竣工17.7万平方米,竣工廉租房面积1.5万平方米,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全市2.1万户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题。
建设绿色生态新乡。大力开展“大整治、大绿化、大建设” 活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积极打造“数字化”城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下力作好“关、转、提”文章。“关”,全市损失了近6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先后关闭了年产226万吨的制浆能力的105家造纸企业,关停了45家水泥企业的114条立窑生产线,爆破拆除小火电机组34.5万千瓦等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五小”企业;“转”,孟电集团2×75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赵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依托煤炭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着力打造原煤开采—原煤加工—煤化工、煤矸石—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建材以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污染的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取而代之,造纸行业“草退木进”实现了清洁化生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增加迅猛。统计数字显示,最近3年,造纸行业化学指数排放量由2002年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25%以下;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量从2004年开始每年减少5.7万吨。全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较以前增加1倍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6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5平方米,城市中心人均公共绿地7.33平方米。
第四章:抓实党建强基础“党员干部受教育”,是中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明确要求。河南新乡市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党建基础扎实、先进典型众多、带动效应明显等特点,大力开展了党建深化创新实践活动和讲党性廉政教育实践活动,抓基层、打基础、扎实根基。走进群众、化解难题,开展“千名干部下访”,选派市、县、乡三级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围绕“强班子、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采取财政配套、部门帮扶、社会援助等形式,多渠道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党建基础工程,近两年累计投资4670.4万元,新建活动场所819个,全市80%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达到了规范化要求。提高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市委出台了《关于建立村级主要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意见》,市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使连续任职20年以上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享受到乡镇副科级干部基本工资待遇;使连续任职15年以上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对正常离职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村党支部书记,定期组织进行体检。目前,全市有310名村党支部书记达到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抓典型、促示范,提升整体水平。发挥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等先进典型群体优势,始终把典型宣传和典型示范作为围绕全市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引领时代风尚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一是引导老典型与时俱进。市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先进村党组织管理的意见,市、县两级党委分级建立先进村管理台账,每半年统计一次先进村的有关情况,实施经常管理、动态管理、科学管理;建立了市、县、乡领导联系先进村制度和市、县直部门分包先进村制度,市里每年召开2至3次先进村座谈会,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三是与时俱进选树新典型。坚持精心选树那些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需要的先进典型;选树植根于基层、植根于群众的典型;选树党的事业需要、事迹过硬、群众认可的典型,使典型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如: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辉县市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裴春亮个人出资2000多万元带领群众建设新村;外出务工党员先进典型卫辉市驻北京老兵保洁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喜忠,被所在的海淀区评为“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2009年春节前夕他作为河南外出务工党员代表,参加了中组部召开的外出务工党员座谈会并作了发言。
抓创新,增活力,实现常抓常新。一是创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成立“新乡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新乡市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基地”,确定了唐庄镇、七里营镇、刘庄村、孟电集团等现场教育培训基地。近3来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620期,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8.5万余人次;充分发挥和利用3744个乡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立 “管、学、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培训。二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以述职评议为抓手落实责任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职责述职评议制度,通过述职评议,督促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总结经验,整改问题。以“整乡镇推进”为抓手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各县(市、区)每年确定一批示范乡镇,将乡镇党委和所辖村党组织的争先创优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捆绑式”指导、考核和评比,通过抓乡带村、乡村联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以重点管理为抓手建立整体提升机制,坚持不懈抓好后进乡、村整顿工作,每年分别按5%、10%左右的比例倒排确定重点管理乡镇和后进村,建立预警机制,限期整改提高。三是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在全市开展以“先进乡镇党委示范、先进村党支部示范,带动后进村、带动贫困户,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双示范、双带动、双推进”活动。在全市农村实行“干群民主议事会”制度,各村每月召开一次乡镇包村领导及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议事会,及时研究村里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全市8.7万余名农村无职党员中,6.2万余名有履职能力的党员认领了岗位,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企村共建活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企村互动双赢。对社区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监督”,推行社区“党员认岗”活动,促进党员在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乡镇宣传片解说词之二:乡镇农业宣传宣传片解说词——苔茶之乡
这里是中国苔茶之乡——贵州石阡。
这里风光旖旎,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
这里山美,水美,歌声美…。《仡佬蹦蹦鼓》《情姐下河洗衣裳》、响泽大江南北…。
这里还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泉与茶同闻名,茶因泉更飘香,泉茶合壁,相得益彰。
这个位于武陵山脉西段大山深处的农业小县,群山莽莽,云雾缭绕,富硒,富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天生注定了石阡苔茶高贵的品质。苔茶是这里的植被,苔茶是这里的矿山,苔茶是这里的财富,苔茶是这里侗家,仡佬人的骄傲。
石阡苔茶品质优良,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黔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夷州即是今天的石阡县。石阡县又因苔茶是历代宫庭贡品而有“贡茶之乡”的美誉。
石阡苔茶又名苔子茶,有性系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中叶类,中生种。叶面微隆,长椭圆形,叶尖渐尖。芽叶深绿,茸毛中等,夏季紫芽较多,抗寒性,抗逆性,抗病虫性强,持嫩性好,耐瘠薄、适应性广。春茶萌发期一般在2月中旬,芽叶生育力强,产量高,适制性广。据中国茶叶研究所权启爱教授介绍:石阡苔茶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地方茶树良种,值得大力推广。
据农业部茶叶研究所测定,石阡苔茶各项理化指标均为理想,水浸出物含量为45%,氨基酸含量为2.6%以上,茶多酚含量为27.2%,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18.1%,锌含量达到0.639mg/kg,硒的含量达到石阡苔茶的优良性状得到了当代茶叶泰斗吴觉农(原农业部副部长)、李联标及张其生、朱志业、吴子铭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肯定,石阡苔茶因其品质优良,适制性广,不仅在贵州推广面积大,在全国十余个省(市)都有种植、石阡是世界难得的集高海拔、低纬度和寡日照于一体的地区,土壤微酸且微量元素钾、锌、硒、锶、锰、铷“六优同具”,全球罕见,这些微量元素均有益人体健康。
石阡县处处青山绿水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2%,极宜于出产高品质特色茶,宋朝以来就一直有茶叶进贡。上世纪50年代,石阡茶叶便大量出口,以其“滋味厚、香气足、耐冲泡、口感好”名动四方。其中五德人生产的“黔红”牌茶叶,被誉为“茶叶味精”,在1958年全国群英会上获周恩来总理颁发的“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锦旗。近年来,石阡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在业内外深受好评;并在国内外市场魅力渐增。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石阡开发的“泉都碧龙”,“泉都云雾”连续三届荣获中茶杯评比“两金一特”。 2000年以来,石阡苔茶系列产品累累获奖,石阡茗茶公司生产的“坪山翠芽”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节茶道论坛评比金奖;由石阡夷州贡茶公司生产的“夷州翠芽”,2008年获得了“中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并分别在北京迎奥运“国饮杯”国际茶业博览会和上海第15届国际茶文化暨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
2007年9月,《石阡苔茶》通过了贵州省茶叶及标准化专家现场评估审定,成为石阡县第一个省级产品标准。
2008年2月申报的“石阡苔茶生产示范项目”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入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2009年在名城遵义,“坪山翠芽”牌石阡苔茶,经过激烈角逐获2009贵州十大名茶称号。同年8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上,石阡县南天农业开发公司选送的“石阡苔茶”勇夺金奖,荣膺世界茶叶界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