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宣传片脚本之一:风景宣传片脚本(景区宣传片文案)
这是一片美丽而多情的土地,这里有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人猴嬉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雄、奇、险、秀”的百里画廊美不胜收,滔滔乌江演绎了土家人生生不息的繁衍。
这是一片神秘而古朴的土地,土家文化霞光四射,“土家山歌” 、“土家摆手舞”、“土家肉莲花”享誉四方。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离铜仁凤凰机场180公里,距渝怀铁路重庆酉阳火车站60公里,326国道和411省道贯通县境。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以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提高到500吨级。县城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沙子空心李沙子空心李果实呈扁圆形,成熟的空心李外披银灰色的白蜡质保护层,平均果重约35克,单果最大重量约50克。其果肉脆嫩、清香浓甜、汁液多、口感好、色泽鲜艳、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养颜益寿之功效。
沙子空心李的核心产区在沙子镇南庄村一带,此地群山环抱,溪水纵横,槽坝交错并存,森林覆盖率35.6%,形成了雨热同期,光温同步,昼夜温差大和小气候明显的气候特点,山青水秀给空心李生长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空心李的不菲价格也给当地的农户,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户们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坡及石旮旯地上都栽种上了空心李树。由于沙子空心李品质好、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比邻地区不少群众前来引种,试图移栽他乡,都因水土不服,而产生皮厚、味酸、个头小、果核不分离等变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县因地制宜,认真做好特色产品的发展工作,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一条新路子。该县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把沙子空心李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行扶持,沙子镇、中界乡成立了空心李发展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业务人员组成空心李生产技术指导组。并从县农业局、省农业厅、省农科院聘请专家到现场调研,综合规划、在规划区实行连片大规模栽种。建立沙子空心李生态示范园区,沙子镇成立了沿河天然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并专门制定了《沙子空心李企业标准》和《沙子空心李栽培管理技术规范》,对沙子空心李的土壤条件、种苗培育、建园、定植、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沙子空心李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目前,沙子空心李主要分布在该县沙子镇、中界乡的55个村,产区现有8000余户,约3万人从事沙子空心李的生产管理。
近年来,沙子空心李被当地政府列为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空心李的价格每公斤已达到14至24元每公斤。人们美其名曰为李子中的茅台。每到沙子空心李成熟期,本省各地及重庆、湖南、湖北等省市周边地区,客商纷纷前来抢购。如今,座落在沙子镇南庄村的沙子空心李科技示范园建设初具规模,假日观光休闲的人纷至沓来。
2005年,当地果农成立了沙子空心协会,协会对空心李进行统一储存、采取分级包装、统一注册、统一核价的方式销售。空心李挤进了重庆市、湖南省等地市场。
2006年6月,沙子空心李继荣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注册天赋牌商标成功后,又获得了一张市场特别通行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贵州继茅台酒获此殊荣后的第5个获准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沙子镇已发展空心李1万余亩,其中5000亩处于产果期,年产鲜李450吨。
乌江百里画廊兼纳百川,蜿蜒曲折两千多里的贵州的母亲河——乌江,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
乌江流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132千米,形成89千米峡谷,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五个峡段组成。乌江山峡奇峰对峙,岩壑幽深,纤道绝壁,怪石嵯峨,银泉飞瀑,古树多姿,惊涛拍岸,犹如画屏展示,故乌江山峡亦称乌江画廊和乌江百里画廊。
乌江画廊,风光旖旎,雄奇峻秀,景色迷人。
乌江山峡百里画廊精华的峡段当数黎芝峡,为黑獭至思渠峡段,全长13.3千米。它集乌江山峡的雄、奇、险、秀、峻于一体。峡中滩多弯急,白浪滔滔,峡岸奇峰突起,巨石壁立,翠峰入云,怪石嶙峋,有乌杨树、三星洞、古纤道等景点。
峡内多处飞泉瀑泻,岩壁上溪水冲泻成条条丝带,水沫四溅,坠花落玉。人工凿打的古纤道,起伏蜿蜒,纵深延展,雨后峡中多雾景,江雾升腾,飘飘渺渺,聚聚散散,秀丽的山峰在轻纱般的乳雾中若隐若现。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麻阳河,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座落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和务川自治县,毗邻重庆市乌江彭水电站库区。
麻阳河河谷两岸及延伸地带,山峦起伏,河谷两岸气势磅礴,丛林叠嶂,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0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万多公顷。分布着74群73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经科学考察论证为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有黑叶猴王国之称。
黑叶猴,别名乌猿,灵长类动物,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至60厘米,尾长79至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
手、足具乌黑扁平趾甲;尾尖端白色。
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头部还是金黄色。
黑叶猴喜树栖和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保护区内资源丰富,珍稀植物共117科292属478种,被誉为动植物的天然宝库。2004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千姿百态的峰峦岩石,变化多端的溪流泉涌,碧绿的山涧溪水,清脆的鸟鸣,翠绿的山峦,盘根交错的成荫绿树,神秘幽深的地下溶洞群,与独具特色的黑叶猴王国,形成集险、奇、幽、秀、壮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涛涛乌江水,蕴育了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出全国,走向世界。这块亟待开发的热土,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到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旅游景点宣传片脚本之二:旅游景点: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卧龙山麓,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福建园林明珠”。福州西湖不仅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郊邑园林和公共园林之一。
据史料记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建福州子城时在此处取土筑城墙而凿成洼地,然后引西北诸山之水注入,以灌溉农田,因湖在子城之西,故称西湖。唐末西湖就已经成为游览胜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今谢坪屿)建澄澜阁。明代有一些名人在西湖建草堂别墅。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疏浚西湖并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把西湖辟为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的壮丽奇秀,也不如扬州瘦西湖玲珑精致,但历代文人名士对她恬静婉约的清丽赞誉有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赞词为使她赢得“少女西施”的千古美誉,在全国36个古西湖中名列第六而载入明永乐大典。
西湖历史上较著名的景点有明代诗人徐熥题的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蝶斜阳、水晶初月、荷亭晚唱、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和民国4年何振岱增修的八景(湖天竞渡、龙舌品泉、升山古刹、飞来奇峰、怡山啖荔、样楼望海、湖亭修禊、洪桥夜泊)。
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修建并扩大,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因地制宜、随势造景,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拳石勺水、小中见大”、“古文史韵、诗情画意”的古典造园风格,还逐次恢复西湖古景。西湖公园现有总面积46公顷,主要由三块水域和三个“岛屿”组成,其中水域面积30.5公顷,陆地面积11.5公顷,包括开化屿、窑角屿、榭坪屿、桂斋、北湖岛、东西两侧湖滨绿地、湖头憩园。
历年整修恢复形成的景观有仙桥柳色、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诗廊怡园、更衣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蝶斜阳、荷亭晚唱、大梦松声、西湖书院等,大小景点数十处。
如今西湖满园翠绿,古迹名胜掩映其间,湖面波光粼粼,曲岸风荷,幽香飘涌,景物秀丽,风光旖旎,成为中外游客到福州的必游景点。
游览路径公园正门——仙桥柳色——开化屿(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诗廊怡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玉带桥——窑角屿(福建省博物院、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谢坪屿——大梦山景区(荷亭晚唱、大梦松声、西湖书院)
景点解说仙桥柳色(柳堤)
西湖公园的正门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立于西湖南边的湖滨路上。进入园内要穿过一条垂柳夹道的“柳堤”。堤上有一拱桥界通湖水,湖上望之,长堤卧波,“千条万条绿丝绦”,俨然一幅“仙桥柳色”的美丽画卷。
其实,西湖明时古八景之一的仙桥柳色并不在此处。古时人们游西湖是由城西门通过迎仙桥进入园中的。当时,迎仙桥横卧碧波之上,湖畔遍梅柳,而得“仙桥柳色“之景。历代文人都对此景留下了赞美之词,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词“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明徐熥的《仙桥柳色诗》曰“迎仙桥畔万条丝,滉荡春光二月时。知是踏青归去晚,几多游女唱杨枝。”沈钟赞美此景“平湖十里波,碧色浓于酒,东风一夜吹,绿遍仙桥柳。”
民国一十九年(1930)时,游西湖改由通湖路修堤达开化屿(小孤山),堤长139米,宽8米,两侧植柳称柳堤。堤中段为桥(俗称一门墩)。原桥面为石阶,七十年代初改为缓坡,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1985年以后曾多次修堤,扩宽堤面达18米,并降低一层高度,形成高低二层堤面,沿湖立石栏,游人可拾级下堤濒水凭栏。堤两旁夹植桃柳、迎春和各种花灌木,色彩鲜艳,引人注目。
现在的“仙桥柳色”一年四季烟笼柳翠,迎春花黄桃花红。临桥眺望,青山绰影,碧水波涟,轻舟浮荡。古名新用不失妥当。
开化屿开化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因岛上开化寺而得名,古时被俗称为后山,雅名小孤山。现在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此处集中了西湖最多最密集最美的景点,有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竹映书丹、诗廊、更衣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等景物。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往西过飞虹桥是谢坪屿。
姐妹亭、紫薇厅柳堤尽头两侧有各有一处水榭,因对称而被合称为“姐妹亭”,堤头不新不旧的建筑是始建于1914年的紫薇厅。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柳堤前方的围墙之外矗立着一座挺拔峻峭的假山,假山之后为盆景园。
为了避免游览路径的曲折,最好不要先进入盆景园,而是绕过假山先进入开化寺,从中入游盆景园,然后向西折回湖畔顺次游览宛在堂、诗廊怡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等景点。
开化寺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此处就有建筑。开化寺原来是明代谢廷柱在小孤山私宅旁的一小庵。明朝嘉靖三年,知府汪文盛捐资建寺,标开化之名。康熙、乾隆年间数次重修。现有建筑的原样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寺大门三楹,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寺内有数十株荔枝,与西禅寺荔枝一样闻名。相传寺内荔枝是王氏之女十八娘手植,称为“十八娘”。宋蔡襄《荔枝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现寺前尚存一株古荔。
民国三年,巡按使许世英辟开化寺前为公园,重修开化寺古迹,在寺前建矩节亭、完素亭、赏雨亭、海棠亭等。民国九年,在寺前建李铁拐喷水池。抗战时寺荒芜,解放战争时期,为伤兵医院和军械仓库。后寺遭损坏,慢慢荒废。
1954年重新修建开化寺,在寺旁建金鱼园,展出邹鼎家捐献饲养的金鱼,其中“五新鹅冠”品种曾名噪一时。后在寺左后方建一礼堂,七十年代后期常作为菊花及名花展览之所。文革期间西湖惨遭破坏,金鱼园不复存在,李铁拐喷水池被改为如今这个样子的猴山喷水池。根据西湖的重建规划,李铁拐喷水池又将获得恢复。1986年整治西湖时,开化寺进行全面整修,原金鱼园复建为盆景园并与开化寺连为一体,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根艺盆景。
1998年,开化寺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寺门口置一对青石雕狮,两侧门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提供有益的参考。门上悬挂着福建书法名家陈奋武先生手书的“开化寺”题匾,两旁题联“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苍上弄”。寺内是以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建造的庭院,栗红色的曲廊将方台和小楼相连,四周花草宜人,幽静清新,院内的金桂、银桂散发着泌人心脾的花香。几株珍贵的波斯皂荚树郁郁葱葱,绿洒满院;夏秋季节,树上金黄色的串串花絮,灿烂夺目,十分壮观。开化寺内常作为公园花展之所,花展时期,繁花似锦,绿荫满园,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盆景园盆景园原为1954年重新修建开化寺时,在寺旁所建的金鱼园,1986年开化寺全面整修时,与开化寺相连,1998年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灰瓦白墙、如意花窗、小桥流水、假山盆景,古朴典雅。一池碧水绕园中,将亭台楼榭连成一气,假山叠石座落池上,潺潺流水叮咚作响。园内展出五针松、罗汉松、苏铁、油杉、榕、榆、三角梅等树桩盆景,有的苍古奇特,遒劲曲折,有的优雅自然,清秀潇洒,令人赏心悦目。园中新修建的具有民居特色的“福寿堂”与古色古香的“宛在堂”相连形成颇具规格的仿古建筑景观。福寿堂内设有不同字体的“百寿图”和“百福图”。置身盆景园中,可听泉、赏翠、闻香、观景,让人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意境和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宛在堂宛在堂在开化屿西南,东邻盆景园北接开化寺,为闽中诗人纪念堂。宛在堂原是明正德年间诗人傅汝舟营建的别墅。傅汝舟,号丁戊山人,聪慧,通晓文章,好游历。他曾诗云“城外西湖烟雾光,孤山宛在水中央(引“诗经”《蒹葭》)。门开独树悬青磴,径绕千花上碧堂。兰艇桂桡操自稳,药房荷榻卧偏长。秋波不隔寻真路,乘兴须君到隐乡”。傅汝舟招请友人高濲同来隐居。高濲,字宗吕,善书画,好钦酒,少年时与傅相识。两人十分友好,才华横溢,当时人称“高傅”,高答傅诗云“南州五月湖水平,荷花万顷湖山明。放舟邀客钱已办,题诗寄予堂欲成。诸鹤沙鸥底自性,松云萝月若为情。眼中万事正须问,吾与尔曹当运行。”傅汝舟取诗句“宛在水中央”的“宛在”为堂名,后堂圮。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人在原址上建“湖心亭”,后又改名为“蒹葭亭”。
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任四会县知县的广东诗人黄任,苏州道判李云龙重建宛在堂为福州诗人纪念堂。在堂设立诗凳,祀以林鸿、王偁、郑善夫、傅汝舟、高濲 、叶向高、曹学佺、谢肇淛 、徐勃、徐熥等十大诗人及有功于西湖的名官。林鸿,福建福清县人,明洪武初年,经洪武帝朱元璋亲自考以《春晓》、《孤雁》二诗,因而名噪京师,授福建将乐训导、居士,年升礼部精膳师员外郎。
林生性洒脱大方,不善为官,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鸣盛诗集》传世,被誉为“闽中十才子”之冠。而后,宛在堂逐渐增祀人员达三十二名,林则徐也在其中。
道光四年(1824)刘奂为等人又重建宛在堂。宛在堂木构三楹,面阔二间,二层小楼,三面环廊,护有栏杆。堂前有庭,红梅数十株,四周还植有松柏、土竹、荔枝等,墙边有芭蕉、紫藤、桂花,四季常青,花香袭人。恰如闺秀杨蕴辉古诗云“长松翠柏郁苍苍,宛在伊人水一方。缘架紫藤垂碧幔,压檐丹荔缀红囊。频倾佳釀荷筒绿,偶试新茶竹露凉。联袂清游邀胜侣,回栏花气袭人香”。
道光八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疏浚西湖时,曾借此地为办公场所。道光七年九月,民族英雄林则徐父亲病故,他辞官回家守制,看到西湖大半堙塞,则提请地方官员重浚。闽浙总督孙尔准采纳则徐之见,并委其办浚湖之事。于是,他借宛在堂为办公地点,并造两艘一大一小的船。每天架舟到工地督察,大船专作迎送协助工程办事人员。有一天,他从文藻山家中带了一篓荔枝,驾舟宛在堂,请大家品尝,并商浚湖大业,却听有人诬其借浚湖为名,损害“百姓”利益。他颇有感触,于是口占一诗“风物蛮乡也足誇,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愧比甫仙亭畔鹤,枉谈庄叟井中蛙。琴尊待践西湖约,一擢临流刺浅沙。”借景抒情,借诗寄慨。他不顾有人诬告,仍继续完成浚湖大业。次年八月竣工后,林则徐把曾用过的两艘船改为画舫,一曰“佇月”,一名“绿筠”,作为诗人聚会的交通工具。
同治年间,又重修“宛在堂”。民国三年(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次年著名人士沈瑜庆、陈宝琛倡议重修宛在堂这一西湖名胜古迹。巡按使许世英浚湖建堂,使之成为诗人雅集之所。重修后的宛在堂比原来增高若干尺,堂基与堂前的矮墙齐高。登堂而至,眼界顿开,全湖景致一览无余。一些诗人还为建堂写诗作记,诗人王允皙作宛在堂落成诗“文献号微不在兹,新堂瞻拜邈含思。何人能有千秋业,且尔教添几首诗”。重修后的宛在堂堂柱上有时任通志局总篡陈衍提“聊增东越湖山色,略似西江宗派图”的楹联,常有诗社举行诗会。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三山诗社多次在此与台湾、香港诗人举行诗会。福建逸仙艺苑也曾在此举行过诗会,颇有影响。
1998年,宛在堂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保持古朴典雅之风,在绿荫掩映之中,常为名人书画耕作之地,及诗人聚会之所,娴静清幽,既可观西湖风景,又可品新茶憩息。堂前种植各种树木花卉,草坪上有尊白色的古代诗人塑像,手拿书卷,佇望远方,朗朗诗语。此像不实指某人,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是诗人代表,喻示宛在堂与诗人的关系。
现宛在堂仍是人们喜爱的古之胜景。
诗廊怡园宛在堂东边是诗廊怡园。诗廊怡园占地不到一亩,西以龙墙邻宛在堂,墙中开洞门,楣上镌刻着“竹映书丹”,北靠开化寺高大的山墙以为山,南以更衣亭面湖,东围爬山廊以接湖山胜处,方寸空间,山石嶙峋、草木葱郁,瀑落泉流,曲径通幽,中国园林“园之园”艺术的趣味美被诗廊怡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廊是1985年建的木构曲折爬山廊,长约80米,由廊、亭、楼联合组成。廊内荟集20多幅历代名人吟颂西湖的诗词,是书法家用真、草、篆、隶各体书法写就。其中有宋词人辛弃疾的《贺新郎》一词,其名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把美丽的西湖喻为待嫁西子,流传千古。诗廊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活泼而自然,有方门与后山相连。或以鹅背坐椅为栏,与后山空间相融;或以白墙相隔,将景致遮档。廊中有亭,精致小巧,亭廊相连,自然流畅,别具一格。诗廊尽头是一两层小楼,小楼有窗,推窗可见湖山景致,小园景色俱佳,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精彩。春天是小园最灿烂的季节,杜鹃盛开,桃花烂漫;夏天是最欢快的时刻,溪中荷叶圆圆,亭亭玉立,溪边芒果累累,瀑流跳跃,蜻蜒点水,鸟啼蛙鸣;秋天清爽,红枫萧萧,残荷留画,南天竹红果串串,玲珑可爱;冬日小园绿竹依旧,泼翠留影,小梅清雅,暗香浮动,花叶良姜,休花待月。平时常有人在此读书、吟诗,也有拉琴、清唱,书声、琴声、吟诗声,声声入耳;鸟声、水声、蛙声令人陶醉,汇成和谐美妙的协奏曲,令人留连。
更衣亭出典于传言,五代时闽王王延钧与王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每每在此更衣休息。
湖山胜处(西湖后山)
诗廊怡园的北面与开化寺东面是一陇低矮的小山丘坡,俗称西湖后山。明万历十五年郡守江铎建亭于山巅,匾曰:“三山别岛”。旧时山上怪石嵯峨,松柏葱郁,远观近眺,西湖美景尽入眼底,为全湖之胜。乾隆二十六年郡守李拔观此景后,题后山为“湖山胜处”,并立碑于孤山。道光十二年,亭改建后,桂林朱恒又题为“镜湖亭”,民国时又重修,解放后“镜湖亭”已圯。1957年人们在山上建一“兰苑”和花卉温室,培育兰花等名贵花卉,满山香气袭人,四周绿树掩映,幽静荫凉。1960年和1962年朱德委员长曾两次前来视察西湖兰花,手题一匾“兰花圃”(现刻在鼓山兰花圃),并赠送春兰珍品“大富贵”,还将《兰花谱》赠予当时的园艺师陈时璋。可惜十年动乱遭破坏。
1985年整治西湖后,后山种植大片翠竹,并重修“湖天竞渡”景点,并在更衣亭旁建一“诗廊”与宛在堂相连。2001年,在后山重新建设了“鉴湖慕鱼”景点。
鉴湖慕鱼“鉴湖慕鱼”景点,南与诗廊的桂花丛林相连,西面同开化寺一墙相隔,北面是茂密葱茏的树木和成片的杜鹃,由“鉴湖慕鱼”照壁、“湖山胜处”门牌、鉴湖亭、鱼池、假山、寻芳榭等景物等组成。
“鉴湖慕鱼”照壁安置在临湖平台之上,面湖正面上刻着“鉴湖慕鱼”大字,背面则刻有“西禅晓钟”、“澄澜曙莺”、“湖天竞渡”等旧西湖八景和鱼跃龙门等浮雕,绪述着西湖的历史,引人入胜。平台两侧的水面上有仿荷叶汀步,周边是田田荷叶,亭亭花魁。
游览道边树立着乾隆二十六年郡守李拔题写的“湖山胜处”牌坊,以示“鉴湖慕鱼”的古往今来。
鉴湖亭位于景点中心。正中一匾上书“鉴湖亭”是民国元老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手笔,亭柱上刻一楹联“荐馨好撷涧边草,养证无挠山下泉”是明末大学士黄道周草书。游人可在“鉴湖亭” 观瀑、听水、慕鱼、赏花、望景,享受人与大自然结合的美,令人轻松愉悦。
鉴湖亭后是观赏鱼池,池西为寻芳榭,池北植木有下径通诗廊和开化寺侧门,该侧门为嵌墙的石构门楼颇为精致。水池的东面是一座高8.1米的叠石假山,有峭壁、石洞、水塘,山上有青松翠柏、兰花肾厥、垂藤小草,瀑布从山顶上直泻而下,流水跌宕,飞花溅玉,水雾扑面,清凉至极。整个假山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令人宛若置身于自然的山涧溪流之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假山流水顺着水草丰茂的层层水塘,淙淙流入曲池,滋润着池中睡莲,养育着水中锦鲤,跳跃着落下“山坡”、穿过池边“枕玉桥”,蜿蜒曲折注入西湖。
“鉴湖慕鱼”景点与整个后山景致连成一体,四周植有大桂花、三角梅、白枣、蜘蛛兰、龙爪槐、红花继木等五十多种珍贵的花木,形成四季花香,季相不同的景观。初春辛夷初绽蕾,洁白玉立若天仙;春盛杜鹃笑满园,灿若云霞舞蹁跹;夏时玫瑰石榴红,夜来花馨泌人心;秋枫片片红叶情,紫薇凌霄俏争艳;冬梅凌霜傲风骨,竿竿翠竹冲云天。后山也因此古园林更显特色,此地不仅是消暑纳凉之地,更是赏花观景之“湖山胜处”。
湖天竞渡“湖天竞渡”是西湖清时的旧八景之一。在闽王延钧时,端阳日在西湖制作新船数百艘奏曲为乐。当时西湖水面宽阔,彩船游湖,笙歌萦绕,彩船上有宫女二三十人,着短衣,鼓楫争先,延钧观之为乐,亦是一景。
之后,每年端阳这一天,城内外龙舟集聚西湖,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拥聚湖滨,水榭凉亭挤满人群,游人凭栏倾身一观竞渡为乐。明谢肇制《西湖观竞渡》诗“棹影群龙戏,涛声万马过。楫飞晴散雨,鼓急水惊波。”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激烈情景。闺秀刘韵的诗也勾画了当时竞渡的场面,“波光油绿沸晴湖,新制龙舟入画图。银浆划烟翻尺鲤,牙墙蹴浪逐沙凫。姣童踊跃标争锦,游女蹁跹佩落珠。更喜台江同竞渡,飞空鷁首斗云衢”。当时的台江也有观竞渡的,盛况不如西湖。“湖天竞渡“成为古时西湖一景。
如今每逢端阳,西湖周边村民纷纷载舟入湖,竞相展示身手。划龙舟者一色轻装,时常还有竞赛,引来成千游人观看。十几艘龙舟一行摆开,一声号令,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连成一片,十分热闹。
1914年,开化屿沿湖岸边建一舫亭,木构两层,石砌基础,紧依水岸,前部船头形,突出湖岸。春夏之交,湖水盛涨,湖面宽阔,舫亭仿如一船置于大湖中,登临舫亭,凭舷倚栏,可望五凤、铜盘等诸山,眼望湖水烟波浩渺,远山青黛,湖天云影,山水相连,雨后烟水迷离,鸥雁鸬鹚飞鸣上下,荡漾百舸樵歌渔唱,真是一水烟波映山秀,片云随意入沧洲,让人欣赏远山烟云开敝之妙趣。此处也是观龙舟竞渡之佳地。
1985年整治西湖后重修船形亭,仍为二层舫亭,并将此命名为“湖天竞渡”。上有平台,四周围栏可眺望远方,下为船舱,可避风雨。
2000年公园整治后山,将木构船亭改为单层水泥构筑,伸向湖面的船头改为平形仿画舫,亭中有石桌凳,供游人休憩。
如今观龙舟竞赛地多了,湖天竞渡虽不及古时胜景,但每年的龙舟竞渡仍是传统节目,吸引了不少游人。
窑角屿(福建博物院、金鳞小苑、古堞斜阳)
由于西湖景区类似中国园林惯用的“海中三山”布局,因此全览西湖必须走回头路。绕过西湖后山后,最好先跨过玉带桥到窑角屿参观福建博物院、金鳞小苑、古堞斜阳等景点,然后再回到开化屿,前往谢坪屿和大梦松声景区。
玉带桥为三孔石拱桥,原为木桥,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中间一孔穹窿高企形如满月,是西湖上最高的桥,因此也是纵观西湖的好地点。
窑角屿则是西湖水域上最大的岛屿,把西湖与左海公园隔开。湖边一组建筑群是新世纪处落成的福建省博物院。
窑角屿俗谓“窑角后”或“官家村”,因全村几百户人家均为“官”姓,据说“官”姓即复姓“上官”姓,该姓氏源于蒙古族,他们为了说话时简便,久而久之就习惯地把“上官”的“上”字省略了。原先这儿村民生活主靠西湖捕鱼和农耕,也有不少人飘洋过海在外谋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湖建设时,征用了窑角屿,举村迁徙,他们大都散迁于北门、西门、兴隆巷、后浦境、井边亭和高峰桥一带。
窑角屿村中央原有一口井,井水清冽,冬温夏凉,井位置即在今民族英雄林则徐铜像附近。
福建博物院福建博物院的前身是福建博物馆等建筑,本世纪初得到大规模重建,2008年福建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
福建博物院是福建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主馆(居前)、综合馆(居中)、自然馆(圆柱形、居后)、博园(自然馆北面)、陶艺馆(最后)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大门开在湖头街上,积翠园艺术馆和福建省艺术馆被分别安置在主馆区和综合馆区。福建博物院建筑以福建民居式的造型,海洋文化的装饰风格,以及充分体现“石文化”特色的用材,并通过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宏伟外观的协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性,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福建博物院是集历史,文物考古,自然标本研究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院,是全省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内设陈列设计、文物保护、宣传教育、业务交流、考古、自然、艺术、保卫和行政管理等机构。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等近20万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6千余件。举办陈列展览,搞好社会教育,是博物院的中心工作。目前我院拥有15个固定或临时展厅,面积达1.2万平方米。现已推出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风云》、《福建古代外销瓷》、《工艺藏珍》、《福建戏曲大观》、《恐龙世界》、《动物万象》,以及《馆藏中国历代书画展》等陈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福建文化发展的成就。开辟了一个弘扬优秀文化的窗口。
“福建戏曲大观”是该院最具特色的八个常设陈列之一。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其中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地域特征鲜明,而且深深地融合在当地的民俗生活中,在海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仍保留了30多个各具特色的剧种,甚至在一个方言区内,有多个剧种并存。
古堞斜阳古堞斜阳为西湖明古八景之一,指黄昏之际西湖与古城之间的对景。诗人王贞理的“斜阳一抹越西城,短发来凭意不惊。十里风光能照眼,一湖烟水自移情。”夕阳映粉堞,湖水泛潋滟,摇船于水中直待月光滉涟漪,正是“古堞斜阳”的旧景写照。
现在的“古堞斜阳”景点位于窑角屿的东缘(省博物院的东侧),在“芳沁园”和“金鳞小苑”景点之间,是1986年整治西湖时建造的。此景以民居院落形式临水而建,由亭台水榭等一组建筑构成。入口是福州传统门楼,庭院内正面是漏窗矮墙,北面是水榭茶室及接待室。水榭一半于岸边,一半立于水中,四面花格窗棂,推窗可望碧水波涟,对岸嘉木高楼。南面有墙与金鳞小苑相隔,蟠曲的古树下,有一座精致优美的八角亭,庭院下台阶,达湖面平台,有石凳可小憩,水中曲折石道(平桥)将南北景致相融。从湖面上望此景,几株高大的木棉树和重阳木下座落着一组纯朴民房,一堵仿古城堞上“古堞斜阳”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层叠错落的风火墙,曲线优美,典型的福州民居特色,假山水池借助湖水,显得贴切自然。岸边的重阳木苍翠如盖,将斑驳的阳光碎影洒在院落里,湖风吹来,荫凉清爽。几片荷叶汀步,可达平台,这里四周恬静,景致古朴优雅。
击楫石碑从窑角屿回到开化屿沿着湖边向西前往飞虹桥,就能看到离桥头不远处的击楫碑。石碑高2.44米、宽1.04米,上镌刻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击楫”,落款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
许世英(1873 1964),字静仁,号双溪,安徽至德人。早年曾在清政府中任六品主事、北京外城巡警厅行政处佥事、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等职。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参与组织国民共进会(后并入国民党),其后曾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福建民政长等职。
“击楫”二字出自东晋杰出的军事家祖逖的“击楫中流”典故。祖逖,范阳遒人(今河北涞水县北)。东晋时中原地区陷入匈奴贵族铁蹄之下,祖逖为奋威将军北伐出征抗击。永嘉七年(公元131年)祖逖百余众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过江后祖狄招募士兵二千余人,进军河南,联合当地起义武装,大破敌军五万余人,一时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然祖逖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引起晋元帝司马睿的猜忌,司马睿派亲信戴渊任西征将军,为祖逖上司,以挟制他。祖逖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去世。
1914年,许世英书写“击楫”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政权,复辟帝制,出卖主权,英、美、日、沙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还侵占了中国的领土。许世英立此碑石,意有所指,借用历史上祖逖北伐的故事,激励志士,表达八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从开化屿向西过飞虹桥就是谢坪屿。
谢坪屿开化屿现为游乐场,是西湖最吸引小孩的地方。南宋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所建的澄澜阁就在这个岛上。根据规划岛上的机械电动游乐设施将前往它处,修复“澄澜曙莺”和“水晶初月”古景,届时明代西湖八景将全部复活。
谢坪屿,其实是谢廷柱之误称。谢廷柱是明代著名学者谢肇淛的堂伯父,据谢肇淛《五杂组》记载:谢廷柱幼时聪明绝顶,各种书籍无所不读,尤其精于风水,并写过《堪舆管见》一书。他退休后在谢坪屿置草堂,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谢廷柱”。这是由于福州人发音相谐的原因,渐渐地把“谢廷柱”发成了“谢坪屿”,这些讹误其实在清朝的一些书中亦曾提出。“谢坪屿”原先有一口井为谢廷柱所挖掘,故称为“谢泉”。据说在福州历次大旱中,该井泉均未曾干涸过,当地人多以此泉酿造“青红酒”。这口井的消逝,也就近50年左右的事。“谢坪屿”在“文革”期间被改成农田,广种水稻和橘子,一度称为“橘子洲”。
湖心春雨在谢坪屿北边的一处码头,可以近距离观赏湖心春雨景观。
湖心春雨也是明西湖古八景之一,指的是西湖西北隅湖中一个小墩的景致,墩上一亭曰湖心亭,亭外竹木稀疏,景致极佳。由于时过久远,该景时有兴废,民国时重新修建,1953年再建,1958年修茸。
湖心亭为木构,基石砌,高出水面约两米,丹楹刻涌,金瓦雕栏,轻风习习,凉爽宜人。游人拾级而上,湖光山色,环览无遗。古时此亭隔绝尘市的车马喧闹,临亭赏景,而有山水之乐。明徐熥《湖心春雨诗》“滉漾平湖影碧空,千重树色尽朦胧。春光何处堪心赏,多在梨花暮雨中。”为我们描绘了“湖心春雨”的美好景致。
原亭四周很小,亭旁只有几丛青竹。1985年整治西湖,填土扩建,形成小岛。岛上四季绿草如茵,春风吹来桃柳芬菲,夏日炎炎秀竹清风,秋水荡漾芙蓉争妍,冬风凛冽一品红艳。人们泛舟于碧水之中,上岛登亭,临亭四望,东睹玉带桥一带风光,南望桂斋小院,西观象山果木葱茏,西南可见大梦山青松翠柏,四周林木参差,苍翠满目,湖光水波粼粼,小舟点点,景色如画。夜间灯火璀灿给西湖夜色增添光彩,为夏夜人们纳凉观景带来无穷乐趣。
据说此亭最宜赏雨,逢雨时,远近诸山冥濛雨中,烟树迷茫,水天一色,如同一幅泼黑画。亭的东向和西南向湖面宽旷,湖的西面和西北面则有象山和梦山与亭遥相呼应。每当风雨,东或东南风被两山挡住,风势略作回旋,这时可见雨脚歌斜,东西交射,如同布机上的经纬梭织,别有一番情趣,无怪乎人们把它称为“湖心春雨”。冬春时节雨后的清晨,人们可见湖上难得奇观,湖面上升起淡淡的水汽,渐渐形成白白厚厚的云雾如同在云霄上的天空,亭台楼榭,香花秀木,如仙境一般,湖心小岛犹如天仙的后花园,真是西湖一绝,令人难忘。
西湖的湖心亭也体现了中国园林“大而分之”的理水手法和“虚而实之”的布景艺术。
谢坪屿往南过一条十几米的平板石桥——步云桥,就进入了刚刚整治不久的西湖大梦山景区。
大梦山景区大梦山景区由搬迁原福州动物园改建而得,通过封堵改造一段原有的湖头街,扩大荷亭晚唱景观范围,而形成了“一带三景区十二景点”的新景观布局,总面积5.2公顷。“一带”即湖滨游览带,由一段湖头街改造而成;“三景区”是以西湖旧景“大梦松声”、“荷亭晚唱”和“西湖书院”组团而成的景观;“十二景点”分别是荷亭晚唱景区的荷亭、桂斋、平章池(原福州动物园鸳鸯池)、西湖社,大梦松声景区的棋趣台(棋趣广场)、松涛亭、梦山阁、松涛神韵(以上属“大梦松声”景区),和西湖书院景区的后池、西湖书院、墨池(原天鹅湖)、雄兵桥。
荷亭晚唱荷亭荷亭晚唱为西湖明八景之一,位于在湖西岸大梦山麓。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亭三面临湖,一面背山,四方有栏,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明代诗人徐熥赞荷亭诗曰“虚亭遥跨水中央,五里荷花十里香。度曲女郎齐拍手,一声惊散两鸳鸯”。沈钟又诗云:“孤亭水上浮,四面荷香起。日暮采莲归,歌声隔秋水。”王贞理也赞赏云“渔庄雨过四山青,晚唱风中更耐听。”
皆赞“荷亭晚唱”之美景。传说林则徐在江南时发现荷花珍品“五品荷”十分喜爱,特将荷移植于荷亭塘中。
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两处均为接待皇华使节之所,冠盖送迎皆停于此,荷亭成为官场迎新送旧的应酬所在地。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梅捐曾在亭柱上题联“已束轻装趋此阙,暂停飞盖看西湖。”可见,当时官员常在此停歇,观赏西湖景色。
据史料记载,荷亭从乾隆年间类此修葺,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仍保留清代建筑物风格。
1986年修饰荷亭时,为缅怀民族英雄林则徐,亭柱上新挂二副对联。一为“人行柳色花光里,身在荷香水影中。”这是林则徐集宋人之句。二是“胜迹犹存,艳说荷花五品。名斋宛在,欣看桂树双株”,尤显荷亭新姿。此亭在深深绿树掩映之中,风景极佳,视野广阔,既可观“柳堤春色”、孤山楼宇,又可望“湖心春雨”、象山翠影。2004年荷亭又修葺一新,常有老艺人及爱好者在此演唱戏曲,品茶赏荷,听曲观景,无不惬意。如今古时荷亭晚唱之景已不在,而荷亭之景却深得人们的喜爱。
桂斋桂斋,在西湖公园荷亭之西,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林则徐十分崇敬李纲这位民族英雄,将原在屏山已破旧的李纲祠堂移建西湖荷亭边。祠堂主体建筑有祠厅以及两庑、回廊等,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二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居住的房屋名称“桂斋”为名。林则徐喜欢此地,曾对人说,我退老时,要在此攻读。林则徐入广东,在潮州途中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6月12日)人们遵照他的意愿,奉遗像祀此。当时诗人李剑城作诗一首“五百年来名世同,此邦忠定又文忠。安危久系苍生望,征讨空劳上将功。鸩毒未销难瞑目,狼烟欲靖竞忘躬。西湖风月今无恙,俎豆千秋食报隆。”以此缅怀林公伟绩,祀拜林则徐。这是林则徐在福州最早的祠堂,后林文忠公祠在澳门路建成。1905年此地改称为“林文忠公读书处”,并镌石嵌于墙上。
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曾孙、福建水利局局长林炳章修浚西湖,把李纲祠和桂斋修茸一新。许世英曾题桂斋一联“一舍巍然,与丞相祠堂同不朽。孤山宛在,问钱塘风月意何如。”把李纲、林则徐并为千秋不朽的人物。民国间(1929年),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以纪念林则徐。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多已被毁。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福州市园林处根据市政府决定,修复桂斋。新建的桂斋,占地约2000平方米,倚山面水,背靠“大梦松声”,紧临“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环境优美宜人。新修的桂斋突出了纪念性,注重了保护文物及古树名木,保持了原有的幽雅环境,保留了福州民居庭园建筑的特色。
进入大门,正面是“李纲祠碑廊”,廊中立一“李忠定公祠堂记”碑,碑文全面记述了对李纲的评价和修祠、斋的经过,原件为林则徐手书。廊柱上仍选用林则徐为李纲祠的题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也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桂斋厅井围以漏窗粉墙,与荷亭相隔,透过漏窗可见荷亭景致,这种以建筑相互借衬,相互渗透,而又主次分明,联成一体的,正是我国园林的优秀传统手法。
桂斋主厅三开间,面阔12.5米,深15米,面积150平方米。前厅按民居传统形式,布置以插屏为门;厅堂中悬“桂斋”匾,柱联及两侧挂有林则徐咏西湖诗。两旁开间为林则徐在西湖有关活动的资料陈列室。后厅有落地门,中悬“湖山秀杰”匾,柱联为“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日在天”(叶仪昌题)。院内天井前新植桂花两株,花池内植有苏铁及其它花草,配以山石、鱼缸等,显得隽雅,体现民居的古朴。后院临湖白石围栏,一株古老的朴树枝繁叶茂,透过老朴树的枝条,可见“湖心春雨”亭,月夜时分,湖月一色,勾勒出“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留根”的境界。院墙旁边有“林文忠公读书处”的半亭,墙上嵌林公端石线描象,前置石桌石凳,观之令人触景生情。让人仿佛见到当年“放眼世界”的先贤勤勉学习的身姿,领略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博大胸怀。
桂斋的南院为小花园,内有假山叠障,小桥流水,“远翠亭”(古名)踞于小丘之巅,登亭可赏荷亭与周围风光,园内翠竹绿树掩映,一湾小池睡莲开放,红鱼游戏,幽雅宁静,景致怡人。古人诗赞远翠亭“四面远空翠,都收入此湖。石栏影飞动,山阁势盘纡。树冷因云活,月明至水无。倪迂真画本,题句觉难摹”。
斋旁临北岸湖边重建“禁烟亭”,亭上刻“大浪淘沙”四字,亭柱上刻有王景岐题诗“虎门潮汐淘难尽,九十年来功未成。传檄有词惊岛国,投荒无路挽天京。忍看洪水行无路,愿借炎风洗不平。
万里孤臣千载泪,自家人自坏长城”读之令人不尽感慨。
桂斋表现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和诗情画意,体现了历史人物的朴素、谦逊气质,不失为一富有特色的建筑,深受中外人士及游客赞扬和喜爱,成为福州西湖的一处佳景。 现在随大梦山景区的开发落成,西湖社、平章池等建筑并入了荷亭晚唱景区,这不仅加重了该景区的文化蕴涵,还切实地扩大和丰富了荷亭晚唱景观的层次和游客的审美感受。
大梦松声大梦山,位于西湖西边荷亭之后,又称廉山,山上有明太守江铎手书题字“廉山”石刻,东至迎恩亭,西临平章池,周围二里,山以苍秀可爱奇石多而著名。古时,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松竹滴翠。山上有墨池、平章池、萨侍郎祠、养龙池、玉井池、西湖社等。大梦山山巅怪石嶙峋,山岩侧多有百年老松,虬枝铁干,黛色藓皮,苍劲挺秀,如天然盆景。山上松林葱茏,幽静至极,大风起时,风啸呼号,如掀波澜,松涛声声,远近皆闻。松枝如盖,遮云掩日,青草如茵,暑寒风凉,是避暑纳凉,闲心观景的好地方。民国时山上修一“梦山亭”,当亭远眺,青山绕城,廉峰秀外,红日东升,朝霞映湖,波光粼粼,泛舟点点,芙蓉欲语,荷田碧碧。岸边,芦苇参差,随风飘呼,如歌迭奏。实是近湖之胜景,令人忘忧。徐熥的“澄湖萦绕越王城,十里湖光似镜平。怪石寒涛何处起,前山无数乱松声。”沈钟的”城西大梦山,突兀临湖上。寒烟隔市喧,谡谡松风起。”曹学佺《登大梦山诗》“山色城中满,看山亦出城。却怜春欲尽,正值雨初晴。坐得野亭旷,到来湖水清。讵须问隹否,于此已忘情。” 诗言足见“大梦松声”景点之佳境。
1956年大梦山被辟为福州动物园,2007年动物园迁往新址,开始规划修复“大梦松声”等旧景观,2009年国庆建成向公众开放。旧动物园内的假山、水池、所有的古树,都被完整保留下来规划到新景区内,西湖水通过平章溪引入到平章池、荷池,注入到墨池,经雄兵桥再注入到西湖。如今的大梦山成为了福州西湖一处山水有情相依的新景区。
新的大梦松声景区位于西湖画院的西面(后面)和荷亭晚唱的南面,建在大梦山的悬崖山巅。刻有“大梦松声”景名的石牌坊立在山脚的登山道口,拾阶而上就是一处堆石假山,居然曲折陡峭,颇有临深为高之感。松涛亭建在半山腰,在当今喧嚣的都市怀抱之中,亭中有风无声,松涛神韵只能心领神会,“涛声依旧”全是一股怀古情愫。山顶上建了一座八角三层、高22米的梦山阁,登楼凭栏西湖尽收眼底。
西湖书院梦山阁后面有一条与熊猫世界相邻的山道,此处下山可直达倚山廊、棋趣广场和西湖书院的墨池边。墨池的另一头的石拱桥叫“雄兵桥”,乃古“熊兵桥”谐音而来。宋代此桥在通仙门之西,因熊兵营驻泊于此,故名。时代变,词义也变,古时凶猛的熊,今天落入栏中任人抽取胆汁多少有点孬样。
古代这一带曾有一所西湖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在西湖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一所,设置宽敞的房屋,并建“十三本梅花书屋”。同治十三年,改称致用书院,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专习经史、古文,聘林寿图为山长。
书院招收全省举、贡、生、监,使他们成为“明体达用之才”。除每年二月由总督、巡抚亲临举行甄别试外,其余月课均由山长主持。初录取内课10名,每名膏火银4两;外课20名,每名膏火银3两;附课无定额,一概不给膏火。
光绪年间书院移到乌石山范公祠(范承谟祠堂)左近。书院依山建筑,院基比较高,由下层经石阶几十级才到达大门。前为讲堂,高爽宏敞,为各书院所不及。但无学舍,只有书斋几间和藏书室一所。后院有楼房几间,是山长住宅。左边空地比较大,种了不少梅树,后面建屋,就是“十三本梅花书屋”,有山长谢章铤所撰楹联:“青山本是吾家物,老树不忘天下春”。
这所书院从成立到停办,山长只有林寿图、郑世恭和谢章铤3人。书院培养很多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该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是现在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
现在新建的西湖书院,大门就落在原动物园的大门的位置上。院内有书院前堂、文昌阁、报功祠、藏书阁、信室、静思亭等建筑,传统的文化氛围颇为浓厚,凸显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环湖步行道随着大梦山风景区竣工,西湖公园与左海公园的环湖步行道三期工程也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它南起廊桥韵景点,沿湖滨路北侧绿地至福建会堂,以外挑步行道形式至西湖宾馆,顺其沿湖福州西湖环湖步行道绿地宽约25米向北,经北湖岛至左海公园。 环西湖步行道往南经芳沁园至福建博物院(包括“古堞斜阳”和“金鳞小苑”两处景点),沿博物院南侧绿地向西至湖头步行街,顺其南下穿“荷亭晚唱”景点,环西湖一周再回至廊桥韵景点。
环湖步行道不仅打通了西湖公园与左海公园的便捷通道,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亲水休闲健身的设施。为方便游客入园,环西湖步行道规划沿途设置6个主要入口及多个便捷入口,主入口分别是:西湖南入口、西湖胜境入口、西湖宾馆入口、左海入口、湖头街入口和“荷亭晚唱”入口。
此外还根据人行入口和西湖原有主要景观分布布置11个景观节点,分别为:廊桥韵、南入口、西湖胜境、景观挑台、西湖美、北湖岛、风情园、古堞斜阳、金鳞小苑、湖头街、荷亭晚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