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巍巍泰山余脉,滔滔黄河北岸,浩瀚渤海之滨,孕育了渤海雄邦、千年古滨州。在古城里有一个“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杜氏家族,绵延六百年,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一代帝师杜受田更是奠定了滨州杜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杜受田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杜受田出生就在滨州杜家大院。他是清王朝咸丰皇帝的老师,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傅,曾任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他一生品端学粹,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
杜受田为人敦厚、心地善良。任山西学政时,在巡查的路上,他发现一位病逝在山东同乡因家庭贫困难以魂归故里,他立即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才得顺利上路。这位同乡幸得杜受田的鼎力相助,才得以魂归故里。
杜受田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名,每次的官吏大考均为一等,深得道光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的敬重。翰林院公推他为皇子师傅,道光皇帝把教育皇子的重任全权托付给杜受田,也就是把大清江山的社稷未来托付给了他。
杜受田接过教育皇子的重任后,日教夜诲,严细精诚谨的传格授。有一次,咸丰没完成作业,杜受田令其跪在地上受训。这一幕恰被路过的道光皇帝看在眼里,爱子心切的道光在窗外说:“读书是君王,不读书也是君王。大清天下马上得。”杜受田听出是道光皇帝的声音,毫不退让,便朗声答道:“读书知理是明君,不读书知理是昏君。一统江山马下治。”道光皇帝闻声色变,赶忙进屋在杜受田面前跪倒。这便是广为流传的“双龙跪臣”的故事。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写好了密旨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秘密立皇四子为太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道光,召集军机重臣,当面打开宝匣,宣布圣旨。杜受田呕心沥血培养的学生,终成一国之君。
杜受田与咸丰皇帝名为君臣,情同父子。咸丰皇帝对杜受田深为倚重,所有国家大事,必先征求他的意见。在杜受田的主持下,咸丰皇帝大开言路,惩治贪官,改变清朝重满臣轻汉臣的传统,起用林则徐,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大臣,一扫鸦片战争的阴霾,颇有重振大清帝国雄风的新气象。
咸丰二年(1852年),因黄河决口,江北、山东一带受灾严重,杜受田奉命赈灾。他“冒暑遄行”,积劳成疾,于农历七月初九日病逝于江苏淮安清江浦。当杜受田的遗疏到达咸丰皇帝案头时,咸丰皇帝披览恩师遗疏“伏愿我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当堂放声大哭,朱批说:“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凛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遂命停朝一日,将棺木运抵北京,亲临祭奠,扶棺惨恸,赠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文正” 谥号是封建时代对臣子的最高评价,宋朝有司马光、范仲淹等人,明朝只有5个人,清朝也仅有8人。
三、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本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江西、湖广左布政使,杜受田的第八世祖“方伯公”杜诗的住宅。因此,这处宅院有“方伯第”之称。
杜受田故居又叫“相国第”。杜受田协办大学士,俗称宰相、相国,大门内悬挂“方伯第”“相国第”两块牌匾。另外,我们还可以称这群建筑“宰相府”“翰林居”“军机大臣第”等等,总之,关于臣子的一切最辉煌的词汇都适用于这座旧宅。
杜受田故居是滨州杜氏家族的旧居,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故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清鲁北建筑特色。杜受田故居大院占地约20亩,有28个院落,房屋380余间。这是杜受田的父辈们和众多的叔兄弟们的房产,杜受田位居一品,人臣楷模,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滨州杜家世代辉煌,从他们的故居中,便可找到些许答案。
故居的建筑简单、朴实,显然不符合主人的身份。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礼制,他家的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仅一门;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正房五架梁。滨州杜家虽有众多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且拥有众多府州主官,但是,他们的住宅极为普通,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人道是“侯门深似海”,而在这里既没有高墙大院,也没有亭台榭阁,更没有金碧辉煌与雕梁画栋,不要说王侯将相,就是和一些乡绅相比也显得有些寒酸。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这种为人处世的低调使得曾经声名显赫的滨州杜家一度鲜为人知,甚至在众人的记忆中销声匿迹。
开放通畅是杜受田故居又一个特点。杜家大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而且有过道,四通八达。大院内,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开侧门,而且有门道相接,有廊厦相连。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空间上相对独立,氛围上户户相通,一种天伦之乐,一种亲密无间,一种兄弟妯娌和睦共处温馨家庭让人顿感沉醉。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批清官干吏,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外圆内方,进退自如。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杜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子孙个个成才,于是准备扩大旧居规模。欲将故居邻宅买下。杜堮告诫家人,切不可仗势欺人,一定要买卖公道,要多付银两,同时他还拿出资金寄给家中。由于价钱公道,各迁移户都顺利地迁出,唯有西南角一户刚姓人家,无论杜家出多少钱也不愿迁。杜家人急忙写信给杜堮。杜堮回复道:自家修房屋,不要难为乡亲,刚姓人家不想迁就留下吧。这就是在当地非常有名的杜家大院“钢柱子”的故事。
绣楼是杜受田故居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经是杜受田女儿的闺房,不仅杜家大院没有围墙,绣楼也没有围墙,杜家的女儿不仅不缠脚,而且要读书、识字、绘画。这在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是极为罕见的。
走进故居,就会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谛:做人要谦虚正直,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张扬自大;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
四、杜氏文化
滨州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是姜太公的封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杜氏家族就是滨州的旗帜和代表。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滨州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杜家明清两朝中科举347人,其中进士12人、入翰林院6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官员有39名。以“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杜氏家族打破了盛不过三代的常俗,保持500年的辉煌,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渊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因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回乡途中,路经惠民县,恰逢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灵柩回乡,他不畏权势,坚持前去祭奠。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命名为“杜公堤”。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 年),三朝元老,任礼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正是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述训》四十八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修复开发杜受田故居,就是要宣传杜氏一门清官,把这里打造成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就是要弘扬杜氏教育思想,把这里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就是要提倡杜氏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示范基地。
“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禅机即是文机。”杜家私塾的这副对联揭示了无穷的哲理。杜受田故居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人灵魂的熏陶永远是第一位的。
与明清时期山东著名仕宦家族相比,与中国有名的豪门相比,滨州杜家毫不逊色。滨州杜家之所以没有轰动性的影响,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世俗虚名,他们追求的是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正因如此,杜家才能跳出“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轮回。
五、结语
“一座杜家宅,明清两朝史。”“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为称首焉。”“山左称文学世家者,当首推滨州杜家”。历史已经给了他们准确的定位。
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将杜受田故居保护修复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程,成立了杜受田故居保护修复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规划设计建设组、宣传策划组、环境保障组、项目申报组,全面负责杜受田故居修复工作。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何思清高度重视故居保护修复工程,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故居开发情况。
区委、区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期工程,精心打造鲁北名人故居,精心打造建筑精品、旅游精品、文化精品,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完成保护修复工程并建设相应服务设施,打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AAA级旅游风景区,力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风景区。故居的开发又是我们“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一张靓丽的城市品牌。对于提高滨城区知名度,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带动并促进全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指员对各类专题片的进行声音演绎的过程。是对解说词文字变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对电视专题片整体的聚集纽带,是电视专题片声音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制作者通过声音和视频结合给受众产生一种新的感受,以达到直接、生动、精确、有效推介企业、城市、个人、产品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