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新闻宣传片解说词

浏览人数:4

电视剧宣传片之一:方言电视剧新闻解说词

  不少观众朋友们对于“赵家班”的影视剧都是很期待的,他们的风格是轻松幽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其中的也是专业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多点方言温情有事何尝不可呢?据方言配音网小编了解,“赵家班”的《乡6》将把东北话改成普通话!
  不少南方观众认为,《乡6》充满乡土气息的剧情、家长里短无新意的故事略显审美疲劳,密集的植入广告“让人受不了”,而东北味浓浓的台词更是有些“不合口味”。对此,江苏卫视表示,有打算为该剧重新配音,将东北话改成普通话。不过这又让人有些担心:不说东北话,赵本山、小沈阳等“赵家班”笑星的表演还有啥可乐的?“赵家班”是赵本山在沈阳组建的“喜剧王国”,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东北,其别具一格的东北腔已经成了赵氏作品的标志之一。和“乡村爱情”系列前几部作品一样,《乡6》继续沿用充满地方特色的东北话,剧中人物说的都是辽宁各个地区的方言,赵本山说的是锦州话,小沈阳说的是混搭自创的沈阳话,其他演员还有说本溪话或抚顺话的。
  幽默方式没有改变,观众却有了变化——以往“乡村爱情”系列,都是在北方电视台播出,这次赵本山选择了江苏卫视“南下”,却惹来不少南方观众的“抱怨”:“东北口音太重了,不看字幕不一定听得懂。”剧中人物说的不少东北俚语,如“你虎啊”、“削你”、“苞米”、“吭呲瘪肚”,让南方观众一头雾水;而不少方言歇后语,更是让观众不知笑点何在,如“拨楞盖子——膝盖”、“吐了皮了——擦坏了”等等。

 


电视剧宣传片解说词之二:电视剧《陈赓大将》解说词

  哈尔滨当时的温度是28摄氏度,阳光普照。52年前,也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阳光,一所大学在这里拔地而起,从此以后的13年间,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军事科技人才,它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哈军工。
  哈军工是高门槛,入学者不仅成绩优秀,政治也要过关。这里就是原哈军工的校门,现在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我们认识的很多本地人,当年正值花季。就是在这里,他们曾经以朝圣般的心态,眼睁睁看着里面的世界,咫尺相距,却不得而入。这些人后来成了工程师、学者或优秀的企业家,虽然并没有与军事挂钩,但说到成功,他们认为,哈军工当年的激励功不可没。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就是哈军工的故事。
  这还要从它的创办人陈赓说起。
  毛泽东有一首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记述的是一段湘江赏月的往事,陈赓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少年。
  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陈赓是当时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1925年,黄埔军东征失败,陈赓救下了想要自杀的蒋介石,夜行160里把他从火线上背了下来。在授勋大会上,蒋介石说:没有你,我蒋中正死矣。陈赓答道:为东征胜利,万死不辞。此后,陈赓成了蒋介石的侍从参谋。但在中山舰事件发生,蒋介石假联共真反共的图谋昭然若揭之后,他与这位前校长却成了终生的敌人。
  1926年,陈赓受共产党指派,到苏联学习保卫工作,27年回国分配到中央机关特科。其后,历经了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将领,而代价是右腿永久性的残疾。1950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陈赓赴越协助胡志明进行抗法斗争,成功策划并指挥了边界战役。那一年的年底,陈赓来到朝鲜战场。
  毛泽东曾用“唇亡齿寒”概括了出兵朝鲜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的叙述再往后推一段时间,抗美援朝战争即将进入两军僵持的最艰苦阶段。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增加到15个军、11个炮兵师和1个坦克师,参战兵力达77万余人,加上34万朝鲜人民军,已逾百万之众,而美方只有4个军共17个师、4个旅和1个团。兵力上虽占绝对优势,但战果不佳。志愿军在连取五捷、把美方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之后,历时两年的时间里,一直与敌人成胶着状态。这种情况下,1952年6月,当时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却意外的收到一纸调令,调令中指示,调陈赓回国述职,同时任命邓华为志愿军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1952年6月3日,也就是中央军委决定调陈赓回国的同时,粟裕向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提交了《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并在周恩来指示下,代为起草周恩来总理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的函件,周恩来当即审批签发。函件中写道:“我们因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和教育干部的缺乏,院部及各系科均需有顾问同志的帮助,才能办好。”函件经外交渠道转呈布尔加宁,随即躺在了斯大林宽大结实的办公桌上。
  那时的斯大林对中国仍持友好态度,他虽不愿中国过于强大,却也不愿它太过羸弱。而给予中国一定程度的支援,在当时来看,与苏联的利益并无二致。
  斯大林很快做出回应。但他并没有如愿看到这所学院的创立和发展,8个月之后,这位威震全球又毁誉参半的大人物驾鹤西去。
  这是陈赓位于灵境胡同的家,陈赓的爱人傅涯已经住了50多年。筹委会的办公地点没有落实以前,这里就是中国军事工程学院最早的筹备处。据说陈赓每天在这方小四合院里大声吆喝,调兵遣将,指挥各路人马向北京集中。
  7月底的一天,陈赓迎来了第一批苏联客人,他们就是学院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以及随行的四人专家组,包括一名炮兵少将、一名内燃机专家、一名海军上校和俄文翻译。陈赓与他们交换了学院的建设意见,随后一同北上,将校址再次锁定在哈尔滨。
  从空中看北京,可以看到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这条线南起正阳门,北至地安门,曾经被称为“龙脉”。恭检胡同59号就位于地安门的一侧,也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1952年9月,中国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在这里正式挂牌。据第一批报到的军工教师们回忆,在它的前院有一个大石板鱼缸。报到那天,一个穿旧军装戴眼镜的军人走过来,扶着鱼缸问他们对办学有什么想法,很快,他们知道了此人就是陈赓。按建院方案,哈军工将是一座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师生人数15000人,拥有海、陆、空军、装甲兵、工程兵5个工程系,23个专科的高等学府。可在当时,它既没教师、又没学生,更没有校舍。在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陈赓说,军事工程学院要“边建边教边学”,要求筹委会3个月后迁往哈尔滨,一年后的9月1日,学院正式开学。在坐人员无不哗然。
  但陈赓言出必行。
  9月5日,也就是筹委会成立后的第五天,应陈赓请求,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问题。据史料记载,当天到会的有: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当时的国家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以及军委四总部主要负责人和空、海、炮、装、工各军兵种司令员。数十位党政军领导人同室而坐,共商办学,为中国教育史上之首创。
  据说,会议当天,陈赓向大家一一抱拳道:“兄弟才疏学浅,寝食难安,祈求各位军政首长,扶兄弟一把。”陈毅最先声援,其余人也纷纷表态,愿意鼎力相助,会议卓有成效。而散会以前,陈毅忽然收敛笑容,瞪大眼睛,认真的说:“诸位老总,我还有一条建议。今后,我们的子女高中毕业了,要带头报考军工,这样就会影响社会,使青年学生们也跟着报考军工,让全社会都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言毕,全场掌声雷动。
  按照陈赓的建院主张,海、陆、空军、装甲兵、工程兵5个工程系各自分建教学大楼,各系自成一体,互不相扰。两个月后,建院规划基本敲定。11月底,筹委会召开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宣布自12月1日开始取消筹委会公章,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关防”字样,并报军委备案。学院设驻京办事处,地点定在灵境胡同,也就是陈赓家的前院。
  而截止当时,筹委会已调集教授、副教授、讲师共计201人,其中研究员以上的78人11月30日,第一批人员及家属正式开赴哈尔滨。
  这是哈军工建设前的校址旧貌。
  这座楼是哈军工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房檐上的装饰就可断定它归属的系。据说,当年哈军工的项目承包给建筑公司,一切有条不紊。每天,工人们都会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军人拄着拐杖,爬上爬下,问这问那。
  那一年,新调任的教师们住在斜纹二道街两栋最好的房子里,这个带眼镜的军人却和李懋之、徐立行等筹委会元老们挪进了文庙街西面两排红砖灰瓦的小平房,李懋之曾竭力劝阻,军人瞪眼道:“你想把我封锁起来?”而在这以前,也是这个戴眼镜的军人,为解决苏联专家的住房问题,在某一天的凌晨,将周恩来堵在厕所中,周恩来为此无奈的说:“你真该写在自传里。”
  戴眼镜的军人当然是军事工程学院的奠基人陈赓,而到此为止,对于这项浩大的军事学院前期筹备任务,三边并举只差一边。
  1953年9月1日,在工字楼西面的大操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开学典礼正在进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罗荣桓等中央军委领导先后为学院题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诸兵种、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它的正式落成,标志着我国军事面向现代化发展的跨越。从此以后,学院将像一个传奇,烙印在中国五六十年代艰辛而曲折的历史之上。
  刘居英是吉林人,祖籍山东。对他而言,一生中有两个学校影响至深。一个是哈军工,另一个是在他少年时代,以外语零分、而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取的北京大学。
  1935年,日本的铁蹄将中国的河山撕裂,一二.九运动顿时爆发。其后不久,何应钦开列出“一二.九运动”学生骨干名单,刘居英榜上有名。在勒令北大对肇事学生实行逮捕的过程中,当时的北大化学系主任曾昭伦施展个人能力,不露痕迹的放走了这批学生。那一年,刘居英投笔从戎。
  其后,他四方转战,先后在豫西、山东等地执行任务,并两次出任长春市长,1948年调沈阳军管会,负责铁路运输和修复工作。自此开始,中国东北版图之上的全部铁路干线,刘居英烂熟于胸。
  这是当年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委任状。
  委任状中写道: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任刘居英为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时间是1954年2月27日。
  那一年的4月,刘居英走马上任。
  任何一所大学落实到最关键处,无外乎两点,一个是教学,一个就是科研。刘居英到学校的时候,初建院时的各种矛盾已不再尖锐,教学和科研的地位就更加凸现了出来。先拿教学为例,据说,当年陈赓一手网罗的数学专家卢庆骏,要求非常严格,学生们平时想起都会谈虎色变,但先生授课的大师之风,多年之后,依旧凛然在侧。
  当年,陈赓八方游说,一网打尽天下名师,可以说为哈军工日后成为国内一流学府掷下了最关键的一步棋。哈军工最初只有23个专业,到建校第3年,已增加到39个。在这39个专业中,绝大部分是全新的,国内没有任何可以拿来教的教材,即使仅仅用来参考的也很少。所以,哈军工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首先是个翻译,他必须从零开始,从编译教材开始。哈军工最初那几年使的教材都是油版印刷的。即便如此,像卢庆骏教授的《概率论》、曹鹤荪教授的《空气动力学》,以及周鸣溪教授的《材料力学》、庄逢甘教授的《流体力学》等等,都在后来成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而随着教学工作的展开,另一件大事情也上马了。
  建国初期,蒋介石同室操戈,对中国沿海城市的狂轰滥炸,以及朝鲜战场上,因不具制空权而带来的巨大伤亡,深深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当中。因此,在那个年代,空军成为各军兵种中发展最快的一支。1953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建造第一批风洞的项目开始启动。
  所谓风洞,其实是空军的基础学科——空气动力学的特殊实验室。一直以来,世界航空大国无不把它列为技术秘密而严加控制。据说,当年主管航空工业的部长访苏,就曾被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也就是苏联风洞的出生地,毫不客气的拒之门外。
  在我国, 自1935年,清华教授王士倬研制出国内第一座风洞之后.由于经费,人员等各种问题,近20年来,风洞的建设,始终步履艰难。
  庄逢甘是接受这项研制任务的人员之一。
  1954年11月20日, 第一座“1.5m开口单回路式风洞”建成并试车成功, 这是哈军工建成的第一座大型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到1965年为止,学院共建成大小风洞8座,形成拥有低速、跨高速、超高速,即全部速度范围的风洞群,在航空发展史上彪炳千秋。.
  从哈军工成立开始,就一直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心之一,如果我们历数它的科研成果,可能要说上整整一天,因为在这十几年中,它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总共595项。但很难想象的是,这么多年,哈军工一直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政治动向的起伏转折成为它难以挣脱的束缚。
  这是当年哈军工将军楼的所在地。现在也还叫将军楼,只不过更漂亮,而且加了围墙。
  1957年5月,黄克诚在这里住了将近20天的时间。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对当时的院领导张衍说: 你们要紧紧抓好教学,政治运动嘛,尽量少搞点。张衍苦笑道: 黄老啊,上边已经下达指示,马上要大张旗鼓的反击右派呢,我们学院在反右运动上已经落后,挨了板子了.
  黄克诚站住,怔怔的看着张衍,没有再说话,直奔火车站而去.两年后,这位刚正不阿的大将军在庐山上与彭德怀,张闻天,周小舟一起蒙冤,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哈军工, 但他当时目光中流露的忧虑却几乎马上得到了验证.
  6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当天《人民日报》的社论“这是为什么”,其中说:“这些人就是今天的右派,在‘帮助共产党整风’的名义之下,少数的右派分子正在向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挑战,甚至公然叫嚣要共产党‘下台’”。同一天,坐镇北京的毛泽东向党内发出公开指示,下达了反右斗争的总攻击令,历时一个多月的整风鸣放,至此戛然而止。
  8月8日,哈军工的内部刊物《工学》杂志上,赫然刊登《向张述祖副部长进一言》的署名文章,点燃了围攻张述祖的战火。
  在刘居英的努力下,57年反右派、58年大跃进到59年反右倾,学校虽有个别损失,而总体运转正常。
  但哈军工的麻烦并没有就此完结。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即令召回全部驻华专家。
  这是当年苏联专家住的大和旅馆,现在早已易主。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