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宣传片之一:农场项目建设纪实宣传片解说词
农场项目建设纪实解说词戈 壁 明 珠昔日残垣败瓦 如今敞亮宜居国营**农场始建于1949年,隶属于四川省**集团公司。农场所在区域为全场现有总人口4970人,土地总面积4.9万亩,其中耕地2.2万亩,林地0.7万亩。建场以来,三代农场人在风沙沿线谱写了一曲曲战风沙、抗灾害、保耕地、求发展的壮丽诗篇,为国家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现今由于企业规模小,负担沉重,农场员工住宅及基础设施条件仍较落后,尤其是农场危房户较多,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全场七个居民区现有居住户数1493户,全部居住于简易平房。这些房屋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期建造的土坯房和砖木结构房屋,建筑质量差,无抗震设施,经过多年的自然侵蚀,普遍存在地基沉降、盐碱侵蚀、房顶防水层破损、门窗变形,墙体粉刷层脱落、院落大门及围墙残破不堪。配套设施差,给水管道锈蚀漏水、无排水设施、供电线路老化、环境面貌破烂不堪等。在集团公司和省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已完成维修改造1143户,2012年由省**集团公司继续支持,共下达危房改造440户。农场在当年的危房改造工作中,总结上年的经验,针对危房实际,结合新农场建设的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通过连续两年的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农场员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居住的安全、舒适性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居住环境从昔日的残垣败瓦,变成了如今的敞亮易居,成为了大漠戈壁的一颗明珠。
改造任务和投资预算2012年集团公司下达我场危房改造440户,均为维修改造。主要改造工程内容为:更换门窗、更换大门,更换屋面防水保温材料、墙体维修、基础加固、内外围墙粉刷及地坪处理、上下水改造、电路改造,住宅区道路绿化配套及其他配套设施改造等。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46.6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404.0万元,占总投资的17.94%;省级配套资金270.0万元,占总投资11.96%;中央预算内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用431.6万元,占总投资的19.13%;职工及企业自筹1140.02万元,占总投资的40.96%。
精心组织,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分类实施一是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规划 在总结2012年危房改造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和四川省建材设计院一起认真对危房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和综合评价,更加优化了今年的项目实施方案。在危房改造形式上坚持因户制宜,以维修改造为主,相对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农场统一组织建设;在建设标准上,坚持农户经济承受能力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严格控制成本;在组织方式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充分尊重职工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维修方案根据实际出发,力求营造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统一设计标准,积极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努力达到设计新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环保、节能。
二是加强组织,健全机构,明确目标,靠实责任 根据《四川**危房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和精神,农场成立了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场危房改造工程的施工及管理协调、验收等工作;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具体负责工程质量及进度的督促检查;成立了由业主委员会,主要负责调查摸底及改造户改造内容的确定、政策及方案宣传、矛盾纠纷化解、问题协调、质量及进度检查、验收等工作。同时聘请了金昌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的监理工程师对农场危房改造工程进行监理。通过主要领导全盘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二级单位直接抓,形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实施单位三级各负其责、部门联动抓危房改造的工作机制,为危房改造工程提供了组织保证。农场与各二级单位签订了危房改造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任务,逐级传递压力、逐项靠实责任,逐级明确改造数量和工作措施,明确规定将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农场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一并考核,建立健全层层负责、环环紧扣的工作机制和严格的奖惩机制。各项目实施单位和危房改造户均签定了改造协议,明确了危房改造户为工程第一责任人。
三是坚持项目建设“六制”,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严格推行项目建设“六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度、招投标制度、公示制度、监理制度、合同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明确法定代表人为危房改造第一责任人;依据项目建设的特性继续采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了招投标,既选择了优质的施工队伍、又节省了资金,统一了质量标准及各项工程单价;对改造户的确定和改造内容等进行了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委托金昌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的监理人员对危房改造进行全程监理,农场成立的质量监督小组及农场项目办公室及业主委员会,随时到现场进行督查,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理;与工程中标单位签定了施工合同、安全合同,明确了双方责任义务;在资金管理上,开设了专户,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相关制度,进行资金的管理和帐务建立。
四是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各类方案和制度,确保项目规范运行 从农场及危房改造户的实际出发,委托四川省建材设计院编制了《**农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农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农场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场危房改造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农场危房改造项目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方案和制度。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中严格按照制度和方案进行,确保了项目的规范运行。
五是重视协调、宣传报道和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竣工验收打好了基础 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农场倒排工期,及时检查督促,主管和分管领导经常性深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工程监理、现场技术人员、业主委员会人员始终在一线检查工程质量和安全,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工程的出现,确保了质量和工期。为将危房改造这项广大农场职工所盼、民心所系的公益性民生工程的政策家喻户晓,农场利用《农场通讯》、广播、闭路电视、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相关部门、省**集团公司、农场危房改造相关文件和政策,尤其是对补贴政策、标准、实施范围、改造对象等重点学习和宣传,通过学习,农场干部群众充分掌握了文件精神,了解了优惠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场干部和职工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农场危房改造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危房改造项目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了及时、准确地将工程建设有关信息上报上级主管部门,项目管理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工程进度上报工作,并严格按照项目档案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对涉及工程建设的原始资料、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影像资料及对比照片和各类图纸、文件等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保存,为工程的竣工验收和评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工程建设内容及项目资金完成情况自2012年4月20日开工建设,历经4个月,于9月底440户危房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配套设施工程于10月底按设计全部完工,竣工率达100%,危改户入住率达到100%。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由农场分别组织了验收。共完成项目总投资2246.6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04.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7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用472.4万元,职工及企业自筹1140.02万元。
通过2012-2012年连续两年的危房改造项目实施,全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居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场城镇化建设效果明显,对促进农场繁荣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农场干部职工决心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打造百亿元企业和三大一化宏伟战略目标,在农场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努力把农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温馨和谐,收入丰盈的现代化新农场。
项目宣传片解说词之二:赣榆县世行三期项目建设纪实《希望之歌》电视宣传片解说词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北与山东接壤,东临浩浩黄海,西依绵绵沂蒙,拥有1402.5平方公里土地,沿海滩涂、腹地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渔业百强县和农业百强县。
近年来,随着世行三期项目建设的启动和推进,全县掀起了富民强农的滚滚春潮:一处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片片特色高效农业园区的打造,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项项实用技术的推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给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赣榆的大地上镌刻了新的荣耀与辉煌,唱响了一曲新时期富民增收的希望之歌。
【推出片名】希望之歌——赣榆县世行三期项目建设纪实赣榆县自2005年开始实施世行三期项目,四年来实现项目总投资3321.135万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132.976万元,省市配套1262.924万元,自筹915.745万元。项目涉及塔山和石梁河两个灌区,7个镇46个行政村 ,受益农户1.985万户,受益人口7.869万人。四年来,在上级农开、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赣榆县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在富民增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赞誉。班庄镇世行三期项目荣获“全省十佳优秀项目”, 塔山镇大莒城村农民用水协会被评为“全省优秀农民用水协会”。 2008年4月,世界银行官员来赣榆检查指导工作,对赣榆世行三期项目科学规范的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年耕耘,四年收获。针对世行三期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任务重的实际。赣榆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世行三期项目管理办公室,把世行三期项目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富民工程来抓。每年都把世行三期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来考核,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巡查制度、项目督办制度等相关制度,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开发新局面。四年来,新建配套建筑物1619座,生产桥184座,涵洞569座,机电排灌站33座,砂石路64千米,改造中低产田4696.66公顷,增加农田防护林201.14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00公顷,年净增粮食960万公斤,中药材33、6万公斤,农民增收2400万元。
世行三期项目的建设,增强了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过去易旱、易涝的农田得到改造,由低产田变成丰产田和高产田,如今的项目区,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提高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装备水平,搭建了区域特色高效农业建设的平台。以青口镇、沙河镇为中心的万亩优质稻米基地,示范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 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万亩,项目区水稻实现亩均增产200多斤;门河镇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推广柴胡、芍药、当归等十多个品种,带动3000余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亩均收入3000多元,成为全县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城头蚕桑、班庄辣根、塔山木瓜等特色产业,也相继在世行三期项目区落户、发展、壮大,宛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闪烁在项目区广阔的田野上,加快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县领导同期声】世行三期项目给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四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目标,切实加强对世行三期项目的组织领导,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灌溉条件,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为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打造优质工程,赣榆县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出 “五化联动,配套组装”的建设理念。委托市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院,对全县世行三期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了工程规划设计的专业化;项目土建工程、物资采购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严格按照招投标的要求规范操作,并邀请县纪委、公证处等单位参与招投标全过程,确保了中标结果公开、公平、公正,保证了招投标的规范化;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把好材料关、配比关和工艺关,确保了工程施工的标准化;积极构建专业监理、业主监理和社会监理“三位一体”的监理网络,对项目工程建设前、中、后进行全面监督,实现了监理的全程化;采取协会管理、承包管理和拍卖等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实现了工程管护的多元化,提高了项目工程的使用效益。
农民用水协会是世行三期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赣榆县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业务培训、印发宣传册、发放挂历等形式,营造了农民用水协会组建和运行的良好氛围。四年间相继成立了门河、青口、城头、塔山、城西等5家农民用水协会,入会农民达2650人。农民真正成为用水管水的主人,工程管护切实落到了实处,灌溉用水也由过去的“大锅水”变成了“商品水”,亩均水价降低了40%以上。
【塔山镇大莒城村农民用水协会会员樊来宝同期声】世行贷款项目不仅帮我们修了电灌站、防渗渠,还组织大家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用水也告别了‘大锅饭’,实行计划用水、按方收费,不仅成本降低了,而且农民节约用水意识也提高了,既省水又省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赣榆县在世行三期项目建设中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方法,相继提出了世行项目工程十条质量控制标准和八项施工新工艺新技术,在防渗渠建设中大胆尝试新型工艺,全面推行现浇技术,防渗渠的工程质量明显提高,使用寿命达到30年不毁。预制装配式渠涵、泥结碎石机耕路等许多单项工程技术已经日臻完善。科技推广采取县级统筹、合同管理的模式,委托南京农业大学、连云港市农业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实施,培训农民近 4万人次,示范推广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 20多项,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高于非项目区10%以上。农田林网采取县级询价采购、统一供苗、分散栽植、承包管理,既保证了树苗的规格质量,又提高了成活率。
四年建设,四年探索,新机制的推广,新方法的应用,为赣榆县世行三期项目建设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项目开发出效益,资金管理是保障。为规范资金使用,赣榆县严格执行资金的县级报账制度,严格落实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的“三专”管理制度。工程资金支出严格执行监理规范,不经总监审核签字,业主不得拨付工程款,实现了资金管理的程序化,确保了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严格执行项目审计制度,不断加大项目的审计力度,每个年度都邀请审计部门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认真加以整改,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风潮汹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世行三期项目已经圆满结束,新一期农业综合开发即将启动,赣榆县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在上级农开、财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进一步秉承世行项目的管理经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农业综合开发新一轮的荣耀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