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专题片解说词

浏览人数:1

技能培训专题片之一: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解说词2004年9月17日,坐落在东北松嫩平原、世界珍禽丹顶鹤故乡的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又一次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的揭牌典礼。这个有着近40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又一次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省、市扶贫办领导的热切关注。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副司长何平、省扶贫办主任陈华,副主任白春贵等领导同志,先后莅临学校,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扶贫办、财政局等领导深入学校关心、支持此项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我校全面展开。
  从基地落户我校,学校就承担着东北三省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培训转移任务。2004年,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黑龙江省齐市、大庆和                                            绥化地区的11个省级贫困县。由于多年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多、面积大、程度重,扶贫开发任务相当艰难。
  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宣传政府埋单,免费培训,帮助输出就业等各种信息,让党对“三农”的好政策,让受益农民的好典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各级各类会议等形式,扩大宣传,引导贫困农民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参加培训,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务工的意义和前途。由于工作难度大,学校培训处由3人增加到12人,在各地农委、扶贫办、乡镇等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走遍了黑龙江省11个省级贫困县的所有贫困乡镇。每到一处,同志们不顾旅途劳顿,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和舒适的食宿条件,没有八小时工作时间的限制,不分早晚的奔波着,有时工作到深夜。使党对“三农”的好政策如一缕缕春风吹进户户贫困农民的家中,如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一各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
  “订单”培训,对接市场,是我校培训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多次选派人员到苏州、北京、广州、上海、大连、天津、青岛、哈尔滨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考察,签订用工合同66份,用工量达4800余人。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设置专业,04年为贫困农民学员开设了服装、保安、餐饮服务、汽车、计算机、机加、园林、焊工、纺织、家政、电子装配,钳工等12个专业。学校到各县招生时带着大量的定单与农民见面,农民自主选择专业,学校按订单组织培训,一份份经过认真考察,可靠真实的订单,一份份经过努力争取,充分体现维权利益的用工协议,为学员提供了培训输出一体化服务,让农民安心,使农民欢心。
  创造条件,提高质量,是我校始终坚持的服务宗旨。学校选调高素质的教师担当培训班的授课和班主任工作。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学得好,走得出,用得上,学校坚持适用性和实用性原则,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时数,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自编教材讲义,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长。为了改善实训条件,先后投资130万元购入计算机150台;购入捷达轿车等教练车8台;为了改善食宿条件投资20万元,改造了食堂,增添设备,为培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打造“品牌”,服务社会,是我校一直追求的目标。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是我校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学校开设了学历教育“宏志班”,招收贫困农民的初、高中毕业生子女,学制一年, “宏志班”学员在校期间能受到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04年招收400名学员,目前已经有350人走上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月工资均达600元以上,多的达到1000元以上,毕业后留在实习企业就业。学校的“服装”、“计算机”、“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三大专业享有盛誉,深受企业的欢迎和青睐。服装专业学员向大连输送400多人,学员月工资多的可达1500元,并同大连魅梦制衣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该企业赠送我校30台日本进口平缝机。公司总经理程军说:你校来的学员素质好、技术好,非常愿意与你们合作。
  顺利上岗、跟踪服务,是我校培训转移工作的保障措施。2004年,我校实现培训并转移贫困劳动力1850人,完成计划的123%,就业率达到95.6%。转移到大连魅梦制衣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公司、大连公安局二处经文保安公司等856人,转移到苏州华硕集团、苏州松月服饰430人,转移到北京市保安总公司、北京龙潭饭店、青岛起田服装有限公司、哈尔滨北方饭店、齐市食品公司等企业564人。实现劳务收入1450万元,人均创收7500元。学员上岗后,学校认真做好输出跟踪服务,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培训档案,及时对上岗人员的就业情况、工资待遇等进行了解,为他们解决政策法规支持。学生上岗后,经常与老师联系,大连服装班同学来电话说:“这里吃住的条件和待遇都很好”、“我们上机工作很适应”、“昨天周日休息出去玩,这里是大连开发区环境特别好” 言谈中带着兴奋和喜悦,学校和老师为他们的满意而高兴。
  奉献爱心,悉数成材,是我校感动宏志生的鲜活故事。为了让贫困农民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对“三农”的好政策。学校尽全力帮助宏志班学员完成学业,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免了400名宏志生每人每年300元的住宿费,免费提供了统一的床单和苫被单,合计13余万元。食堂也千方百计的让学生花得少一点吃得好一点。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领导也十分关心宏志生,看望并给予资助。学校各位老师关心爱护宏志生,学习上严格要求,耐心辅导;生活上悉心关照,刚入校时学生不会用洗手池和座便器,老师们就一样一样的教,耐心细致,没有嫌弃和看不起;学生的衣服扣子丢了,老师带来针、线给缝上,谁有病了老师端水送药,买来奶粉、水果,煮好粥为有病的学生补身体。寒假期间,宏志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培训处同志,顶着凛冽的寒风长途跋涉几百里,深入到贫困乡村沐雪家访,让学生和家长十分感动。来自龙江县头站乡服装班学生王丽芬,初中毕业时,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省级重点高中,贫寒的家境让却她含泪辍学,我校培训处周杰老师主动承担了对她的资助。教“宏志班”的老师要倾注更多的心血,服装班班主任、共产党员、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时继祥,去年,刚开学时班级只有15人,学生陆续报到,课程进度不一样,他就讲完这拨讲那拨,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底子薄的就个别辅导。机械加工班班主任、高级教师、共产党员徐丽华,遵照学校扶贫先扶志的德育原则,对学生严管厚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早班会都把新鲜生动的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故事讲给学生听。学校结合“宏志生”学习和专业特点,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服装设计作品展、制图绘画展、知识竞赛、新年联欢会和主题班团会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使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娃,长大了,健谈了,懂事了,成才了。学生赴大连实习临行前,面对记者的录像镜头,宏志生已不再是昔日手足无措的农村蛙,而是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家住太来克利村的孙宏楠同学说:“学校给我们创造了最好的学习条件,老师手把手的教我们练技术,现在,我们感到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了一技之长,出去有底气了”。是的“宏志生”的快速成长,源于老师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一年的生活,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老师的关爱心存感激。在学生一批批登上南下、北往的列车时,同学们情深深、意切切,难离别这个充满爱心的学校,汽笛高鸣车轮转,师生挥泪告别,学生们声声“老娘”的呼唤,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送行者。
  我校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市扶贫办等领导的高度肯定,今年6月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了经验发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电视台、齐报、晚报等八家新闻单位跟踪报道 23次,得到了社会和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热烈欢迎。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不断取得新成绩,一定会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美好的明天作出更大的贡献。

技能培训专题片解说词之二:示范校建设专题片解说词

  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建校于1983年,位于永康交通便捷的永东二线旁、风景秀丽的九龙湖畔,占地260亩,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340名,在校生4000余人,设有机电汽修、数控模具、经贸、综合四个学部,建有四大实训基地,两大研发中心,实训设备总值达4000万元。
  2012年6月,学校成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两年来,学校“五金文化,重点建设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维修、会计”四大专业和地方经济双翼齐飞,“非遗文化传承、综合能力评价”两个特色项目深度融合,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评价模式,着力打造有技术、有能力、有素养的五金追梦人,探索出了一条“产学引领、技术突围”的校企深度融合之路。
  项目建设伊始,学校就组建了相应的创建机构,针对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动员培训,统一了“系统设计、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了各级项目责任人,签订了责任书。
  为加大工作力度,学校不定期举行工作推进会、方案评审会和成果汇报会,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的如期完成。经过两年努力,四个重点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共完成了53个三级子项目建设,完成率达100%。
  截止到2014年6月4日,示范校建设预算投入的2580万元全部到位,中央资金使用率为100%,地方资金使用率为100%。
  求特求新    育人才重品质学校以企业为依托,着力打造“站起来会说,坐下来会写,走出去会干”的应用型人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融“学校、社会、企业”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建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模具专业,改变了以往学校“为了学而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企业一线产品生产加工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学的“有用、实用、够用”,形成了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汽修专业从企业对汽车制造、维修、销售等岗位需求出发,设置四种不同教学模块,提出了“1+2+3+4”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了“三九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政岗”融通,“学做教”结合,“知能素”拥有,建立了“333课外拓展工程”,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味、课程体系的地方味、教学团队的企业味。
  学校教师编写并正式出版22本校本教材,开发了四大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有四门专业课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工作。
  两年来,学校坚持校企共建共赢,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积极与超人、众泰、星月、佳信等大型企业实施“订单、定向、冠名”班联合培养模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整合永康、武义、缙云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资源,建立了“金华市机电职教集团”;与浙江三博实业有限公司、宁波锋锋模具厂等合作成立校内生产线,建立“项目运作、校企共管”的“校中厂、厂外校”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为培养千百名创新型永康技工,学校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与行业协会,成立了模具产学研中心、五金产品制造研发中心,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2014年上半年,完成7个企业技改项目,申报了17项发明专利,8位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获省大奖。学校还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如机械手、五轴加工中心等,成立学生创新综合实践区、毕业生创业孵化园,提供学生施展技能的舞台。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构建“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师培训”三大平台,提升教师“五大综合能力”,形成专家型、骨干型、双师型等梯级优秀教师队伍。两年来,学校教师出国培训12人,参加国家级培训20多人,到企业顶岗实践100多人次,培养出10名专业带头人和50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此外,学校选派了60名教师,参加浙工大、浙师大研究生班学习,聘请了50多名企业骨干、能工巧匠来校兼课,涌现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职教名师陈笑宜老师、连续两届获得全国说课大赛一等奖的陈超杰老师、浙江省技术能手马林刚、金华市专业带头人胡桂兰、吕兴昌等典型代表,大批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学校创新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开展了礼仪形象、书写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和手工绘图、识别原始凭证等专业能力近二十多种考评活动,年考评量达一万人次,达到了以评价促养成,借评价提能力的效果。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新建了8间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了五金之窗展台,并大力推进教学、实训、评价等方面管理的数字化,成为“首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创建单位。
  示范引领    谱职教新篇章两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和永康市农民学校、技能鉴定所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培训了大量紧缺技能人才,积极承担社会劳动力培训任务,近两年来,学校共为社会、企业培训员工1万多人次。
  学校致力推动社会文化传承,编写了《永康锡雕》《永康剪纸》等校本教材,锡雕作品烛台、酒壶获得了省传统特色成果金奖,九狮图、《寿狮拱瑞》等项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近两年,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区域影响力明显增强,模具课改领衔全省,7本校本教材在全国推广。2014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全省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示范校专题网、专题简报等多种方式与省内二、三批示范创建学校进行了交流。
  两年来,学校共累计接待了100多所学校考察,先后对口支援云南省新平职高和祥云职高,为他们提供了教师培训,援建实训室,充分发挥示范校建设的示范、带动、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两年建设,春华秋实,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3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双证率百分之百。两载耕耘,厚积薄发,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了全校其余10个专业的共同发展。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两年来,《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浙江教育报》等十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创新办学进行了相关报道;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站在新的起点,育人宗旨坚守不变:为学生终生受益着想,为服务永康经济建设耕耘。展望未来,不断开拓进取的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将放飞梦想,谱写职业技术教育更新的辉煌!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