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秋节电视主持词配音

浏览人数:2

  开场白:
  海内外的观众朋友,大家好!秋高气爽,天心月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今晚,我们在曲径深幽、碧波蜿蜒的安徽省芜湖市阳光半岛的湖面上,为您送上《中华情传统佳节》系列节目中的《诗意中秋》。
  中秋,是一个笼罩在月光中的节日,溶溶如水的月色给这个节日洒满了婉转的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空中的皎皎圆月,像是悬挂在碧霄中的天镜,照见了那锦素帛上的绵绵情思,呼唤了那鼎铭竹简中的千年心绪。“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悠远的诗情在时光的深处涉水而来,重新荡漾出我们心底。
  “月到中秋分外明”,让清风翻开一页古雅曼妙的中秋诗篇,从这些琅琅上口的字句中,我们染得仙宫中的丹桂清香,掬得唐宋时的楼台倒影。煮字为酒,举杯邀月,那轻飏的逸兴飞上了九霄,去拥抱这一轮照耀千古的中秋明月。
  中唐诗人的望月思绪
  “中秋”这个节日是农历每年中的八月十五日,正当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相传西周时期就有赏秋祭月的习俗,到了唐朝初年已成为固定的节日。然而,从唐代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流行“中秋节”这一名称。《全唐诗》中题咏中秋的诗篇,多数都题为“八月十五夜”或“十五夜”。中唐诗人王建这首诗的题目也不例外,叫做《十五夜望月》。
  虽然称谓不同,但中秋节时望月怀远,意遥神驰的情怀却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庭院里月色如霜,鸦鹊也悄无声息地栖于树上,一派静谧素雅的图景。那仿佛来自广寒宫的冷露,浸湿了飘香的桂花树。天涯万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仰头望月?那绵绵的秋思随风散去,会落在谁家呢?
  秋日,是一个让人们思绪纷飞的季节,而静坐在中秋的圆月下,时空流转的脚步被月光透视,变得无比清晰。心中积淀着的情感像霜叶的颜色一样越发浓重。我们思念远方的亲友,我们感怀似水的流年,举起洒满月光的那杯酒,饮尽说不尽的悠悠心事。
  苏轼的千古绝唱  这首著名的中秋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四年。小序中的“子由”,是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氏兄弟小时候同起同卧,一起诵读学习,形影不离。然而,两人金榜高中、加官晋爵之后,却是天各一方,难得相见。所以,当知道苏辙在山东济南任职时,苏轼特意向朝廷上书,申请从杭州调到密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然而,诸城离济南也有五百里之遥,中秋节还是无法团圆。于是,苏轼醉饮达旦之后,写下了这一曲千古绝唱。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两年后的中秋节,兄弟两人终于在徐州团聚了。
  南宋诗评家胡仔曾经夸赞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也就是说,有了苏轼这首词后,其他的中秋诗词都好似萤火遇见了日光,黯然失色了。如今,每逢中秋佳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就会油然唱响在我们的心头。其中的浪漫豪情,让我们也禁不住对月举杯,陶然一醉。而且,此时此刻,没有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更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对远方亲友和爱人的思念与祝愿。
  北宋进士的欢乐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李朴,字先之,是北宋哲宗年间的进士,和黄庭坚、秦观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诗名并不是多么显著,但是这首《中秋诗》,却被选入旧时学童们必读的《千家诗》里,流传很广。这里面提到了许多有关月亮的典故,传说嫦娥奔月时,怀抱着一只雪白可爱的兔子。诗人偏爱一轮皓月朗朗当空的模样,俏皮地请玉兔去月亮之外的地方玩耍,不想让它的身影遮住明月的清光。他又引用古人 “蟾蜍食月”的说法,喝斥着驱赶想要偷吃月亮的“妖蟆”,如此寥寥几笔便将轻松活泼的心境跃然于纸上,令温情美满的中秋之夜更添几分愉悦欢乐之情。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见月色迷人,恨不得乘坐所谓的“灵槎”直到天上,“槎”,就是大木筏,古人以为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江河是连通的,晋代文人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有一个人乘坐大木筏,溯流而上,竟然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天上的银河。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月亮早已不再那样神秘,但临风对月时,那种种瑰丽奇伟的传说,还依然驰骋在我们的心间。
  宋代才女的纯真之情
  朱淑真这位宋代才女,遇人不淑,所嫁非偶,给世人留下了《断肠集》和《断肠词》这两卷浸满泪水的文字。不过,少女时代的朱淑真还是相当幸福的,她出生在官宦之家,通过朱淑真所写的《璇玑图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朱淑真未嫁之时,随着父亲一起到浙江西部游玩,见到了南北朝时另一位才女苏蕙所创的《璇玑图》,她十分喜爱,有恋恋不舍之意。父亲明白她的心意,当即花重金买下来送给她。由此可见,朱淑真的父亲对她是十分宠爱的。
  这首其乐融融的中秋诗,应该就是朱淑真待字闺中时所写,虽然因年岁尚小,语句显得有些稚嫩,远不如她后期的作品字字珠玑、浑然天成,但中秋家宴时那份团圆安乐的心情,却真切地洋溢在字句间,年少时的和乐融融也成为她一生中的美好回忆。
  董小宛的真情流露
  这首诗是明末著名的才女,名列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所写。她虽然沦落风尘,但却生就一个“喜静不喜闹,喜散不喜聚”的性情,始终渴望着终身有托,不再混迹于浮萍。董小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不但琴棋书画俱佳,而且精擅厨艺,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崇祯十三年的这个中秋节,董小宛写下了《秋闺词十一首》,我们选了其中的第八首。这些诗句她用工整清秀的小楷,写在一个金笺纸的扇面上,经历了三百七十多年的岁月沧桑,有幸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现存于吉林省博物馆内,董小宛那一手端严精丽的好字,也成为传统文化收藏宝库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时年董小宛年方十六岁,未脱风尘,所以寻常百姓家团圆喜乐的佳节里,更令她闹中取静,在独自冥想的时候,心生淡淡的愁绪。诗中的“人自愁”和“书不尽”直抒董小宛当时的寂寥,有幸的是,就在这一年,她结识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才情兼备的董小宛与冒辟疆初次相见,惊鸿一瞥。郎才女貌的二人很快坠入爱河,结成眷属。后来,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家国动荡,二人在重重阻碍之下,仍然志气高洁、不仕满清,这段典故也成为历史佳话。
  董小宛与冒辟疆鸳侣相伴的时间只有十年,小宛就不幸病逝。冒辟疆为纪念与董小宛之间这一段身逢乱世、坚贞不渝的爱情,特别写下《影梅庵忆语》,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追忆着他们这一生中最宝贵的爱情传奇。
  辛弃疾的中秋追忆
  九州万里,睛雨不同。中秋佳节之时,想必也有一些观众朋友们所处的地方正在绵绵阴雨之中,从而无缘看到那轮皓洁如镜的圆圆明月。然而,我们也不必像古人一样叹息:“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苏东坡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同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在这个湿漉漉的中秋节里,心态依然是从容安乐。在词中,辛弃疾追忆前一年赏花赏月的好景,融景于情。丹桂飘香,映在花影里,揽月入怀,将良辰好景尽收心中,自有一番吐纳天地的豪情。到了这一年中秋,秋雨盈盈,薄云遮月,斟一杯陈年好酒,酒香散入秋风中,润湿了纱窗。本应玉盘悬空的团圆之夜,因为天地间的湿雾氤氲变得朦朦胧胧。若不是这天高地远,真叫人恨不能乘风而上,探一探造物者的别具匠心。可转念一想,既然天意如此,那索性就在这烛火通透的人世间,就着记忆中的明月与尘世中的美满,欢宵达旦、且歌且吟。
  张孝祥的月下豪情
  在前不久播出的《诗意芜湖》中我们作过介绍,张孝祥是南宋初年的一位盖世英杰,他不但才华卓绝,有着潇洒倜傥的气质,而且豪迈不羁,有着刚正不阿的性格。这首词写于公元1166年的中秋时节,谈及中秋词,历史上说来,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这第二位的就是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 过洞庭》了。广袤浩淼的洞庭湖波,此时如软玉一般温润。一叶小舟遨游于天水之间,越发显得空渺疏旷。素洁的月光和星光,照映在水晶般剔透的湖水中,整个世界也仿佛变得通明澄澈。张孝祥目睹此景,忍不住向天地敞开他光风霁月般的胸怀,他心如玉壶,纤尘不染,无愧无畏。他欲以江水为酒,北斗为杯,邀万物都来做他的宾客,这等吞星吐月般的豪情,丝毫不逊于当年的李太白。对水对月,往往会让人感到安祥,感到圣洁。但愿“处处清凉水,夜夜琉璃月”。今夕何夕,就让月光沐浴我们的整个身心,照得那心田里,也如同冰雪一样晶莹剔透。
  元代白朴的“祝愿”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词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写的《墙头马上》,是一出脍炙人口的爱情喜剧。白朴的这首词,写得十分新颖别致,短短一首词中,竟然如“百宝嵌”一般镶入了十九个“月”字。确实,赏月是中秋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古人说:“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月光的辉映下,就算是寻常的景致都多了几分清丽和淡雅,朦胧和梦幻。月下赏花,花映月色更为多姿;月下抚琴,声随月光远行千里;赏月宜登楼,看清辉高远,照鉴胸怀;赏月宜临水,观水月相溶,寄述情思。
  中秋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能与全家人一起团坐观月,其乐融融,那份感觉分外甜蜜温馨。在2010年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借白朴这首词中的词句祝愿大家:“月向人圆,月和人醉”,年年人赏月,人月两团圆!
  结束语
  月满中秋,情系心头。此时此刻,正当谷满粮仓的金色季节,正是橙黄橘绿的良辰美景,正有菊香蟹肥的醇酒佳宴。看一天秋碧,观月华如霜。临风捧卷,对月而吟,那溶溶的月光流入胸怀,涤肝胆之浊气,浸心脾如澄玉。中秋,有着收获的快乐;中秋,有着诗意的情怀。月看十足,万家推窗赏玩不尽;欣逢盛世,千里欢歌回荡无穷。
  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我们这一期《诗意中秋》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次祝愿大家拥有一个对花对月,团圆喜乐的美满中秋。感谢您的收看,再会!

    是深度网重点打造的配音服务之一,题材配音分类清晰、详细,目的是为了提升客户体验,方便配音消费者迅速找到需要的题材配音服务。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