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电视专题片之一:快乐老卜()
专题片快 乐 老 卜[同期声:(磨剪子喽……磨菜刀……)
(老卜磨刀唱歌:脚踏黑土地,头顶一片天,一撇一捺念个人,活在天地间,人间有正道啊,岁月有更迁,不图英名留千古,只求无愧过百年。……)
[解说: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老卜。当时,老人家边磨刀边唱着电视剧《刘老根》的插曲。老人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为了更多地了解老卜,我们在小山沟里找到了他的家,走进了老卜平凡而又乐观的生活。
今年67岁的老卜,当过皮匠,当过送水工,这两年,他又干起了磨刀磨剪子的行当。无论做什么,老卜都乐观对待。他每走一步,每到一处,都把歌声和欢乐带给人们。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酷暑严寒,老卜都有着他自己的生活轨迹。
每天,天刚蒙蒙亮,老卜就起床,穿上他的练功服,背上他的宝剑,晨练去了……[同期声……[解说:从老卜晨练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身子骨是那么的硬朗,身姿又是那么轻盈,不能不令人惊叹!
[同期声:……[解说:生活中,老卜最大的特点就是逢人便亮上几嗓子。可别小瞧这不起眼儿的几嗓子,这里面不仅再现了老卜的绝活儿技艺,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这不,年关临近了,老卜这个爱说爱唱的热心肠儿,又把他的宝贝们搬了出来,要去附近的敬老院,为老人们唱上几段。
老卜是敬老院的常客,老人们喜欢和老卜交朋友,老卜也毫不保留地把他的表演才能和磨刀技术奉献出去,从不要报酬。
老人们听老卜说唱痴迷,老卜为老人们说唱乐意。往往是——听的,忘了吃饭;唱的,不知回返。……[同期声:(老卜说唱……)
[解说:人们常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快乐度过每一天,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老卜就是这样的人。
老卜的乐观、豁达,也深深地感染着他的亲人和朋友,在他家十几平米的小屋里经常是宾朋满座,笑声一片。
[同期声:……[解说:当皮匠时,老卜就制作了上百面的大鼓,他也挑自己喜欢的留了下来。闲暇之余,老卜就把它们摆在院子里,甩开膀子,擂个痛快!
[同期声:(打鼓声……)(吆喝声……)
[解说:磨刀磨剪子是老卜现在的职业。山沟里,小镇上,经常留下老卜的身影和歌声!
[同期声:……[解说:老卜是个爱热闹的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夕阳红老年秧歌队里总有老卜活跃的身影,他从十几里以外的山沟儿特意赶到县城,在这里打鼓扭秧歌,表演技艺绝活儿。老卜尽情地享受着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同期声:(老卜表演技艺绝活,打鼓扭秧歌……)
[解说:别看平日里老卜干的都是体力活儿,可是他也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在他的数十种宝物里,其中,厚厚的几大本手抄文稿,可是老卜的大作,这里凝聚了老卜的汗水和心血。
在老卜的脑子里,装满了上百段的传奇故事。他可以信手拈来,可以现场发挥,自编自演。
[同期声;(老卜说:这个东西都在我脑子里呢。三国、水浒,开板儿就唱,一唱就是三个小时、四个小时。象我说三国,你要听三国的哪一段,从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这是全段。要是说白蛇传……。要说隋唐演义,从罗成算卦……这是隋唐演义。要说岳飞传,从岳飞出世、岳母刺字……。要说快板书,我能说五个小时。……在有生之年,我把这些东西翻成板、刻成碟,让大伙都看一看,我有这个信心,将来把这些节目供给大家,叫大家欣赏欣赏这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传统节目……)
[解说:从老卜流利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精神头儿是那么的足,记忆力是那么的好,又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方!
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未经历苦难沧桑,又怎能体会幸福真情。老卜也是从那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走过来的人。和老卜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更是深有感触。
[同期声(老卜老伴说:那几年,孩子也多,一天给我累够戗,他一天回家乐呵地。我挣钱养这帮孩子,人老先生该乐还乐,你说你的,一动就唱上了。谁让扭秧歌,就来一个;谁让唱二人转就唱一个。我说他,你也不知道愁呢,他就说,累就累点吧,咱们乐呵地,把孩子抚养大。现在孩子都大了,我们俩也是半百的人了,好好活着,高高兴兴地……)
[解说: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无论在什么境遇下,老卜总是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用豁达乐观的性格去面对。
[同期声:(老卜说:我今年67岁了,就象50多岁的人,不象60多岁。原因是:人咋地也是活,好活赖活,你乐乐呵呵地,啥病也没有,你说,这多高兴啊!给大家带来欢乐,给儿女带来欢乐……)
[解说:现如今,老卜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老卜和他的老伴也幸福地安度晚年。
每天,老卜依然磨刀磨剪子,打鼓说唱扭秧歌,快乐人生!
[同期声(老卜吆喝声:磨剪子喽……磨菜刀……)
人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二:人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赵忠尧
(原子弹爆炸资料)
1946年6月30日,浩瀚的南太平洋中间,一个名叫比基尼的珊瑚岛上空,美国原子弹爆炸试验形成的巨大冲击波、强烈的光辐射,席卷全岛,同时也席卷过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目光。
同一时刻,距离比基尼岛大约28公里的海面上,游弋着一艘叫做“潘敏娜”的美军驱逐舰,在一大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的军事观察员当中,唯一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成为了第一个看到“蘑菇云”的中国科学家,这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深深烧灼着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时隔18年,中国西部大漠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中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而这个永载史册的日子来临,又和这个个子瘦小的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中国人,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先驱者之一赵忠尧。
(出片名:赵忠尧)
(黑屏)
1902年,赵忠尧出生在浙江诸暨。
在这个文化积淀极深的江南小城,“耕读传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传统美德,被这种文化氛围浸润着的赵继和,在老年得子的欣喜之余,对这个取名为赵忠尧的小男孩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多读些书,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赵忠尧晚年在《我的回忆》中写到:父亲早年自学医道,行医为生。他看到社会上贫穷落后、贫富不均的现象,常想为国出力,又感知识不足,力不从心。因此,他只望我努力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
这是一个乡村医生朴素而真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炙热的民族情感,它深刻地影响着赵忠尧的人生道路。赵忠尧在漫长的九十六年人生道路上,始终恪守父训,把祖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黑屏)
(字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同期声):赵忠尧先生的学术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可以说是我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我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射线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发现正电子的人,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人。在1927年他到加州攻读学位的过程中,他师从非常著名的密立根教授……”(同期声渐轻混解说词)
1927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多了一位行色匆匆的东方青年,瘦小却精神饱满,他就是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赵忠尧。
来到加州的第二年,赵忠尧的导师、192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给他确定了一个实验课题:“硬r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1929年底,赵忠尧在实验过程中,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采访同期声):那个时候,可以说基本粒子物理还刚开始的时候,赵先生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一个实验从现在看起来是叫做正负电子的产生,一下子用光子产生两个一个正的、一个负的电子,第二个工作是正负电子湮灭,就是再合起来变成两个光子。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物理的现象,而是赵先生最先发现的,可是很不幸的是他同时,还有比他资深的物理学家,一组人在德国,一组人在英国,他们也在做类似的实验,可是他们做得不好,所以结果他们所得的结果跟赵先生的结果不一样,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文献上的紊乱,大家不知道那个是对的。
1932年,赵忠尧的实验结果终于得到了确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物理学家郑志鹏采访同期声):他当时做实验的时候有一个叫安德逊,他是在一起做研究生的,得到他的启发以后呢,就做了云室实验,后来在这个云室里面的确看到这个正电子的径迹。
诺贝尔评奖工作的疏漏,使得1936年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如潮的掌声和盛开的鲜花只属于安德逊。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物理学家郑志鹏采访同期声):李政道说安德逊虽然得了诺贝尔奖,但赵忠尧做的正负电子湮没的工作,他跟他的是一样的好,是同样水平的工作,也就是说赵忠尧的工作也是诺贝尔奖水平的工作。
对于赵忠尧先生来说,那遥远而美丽的瑞典,与之擦肩而过,成了一生的光荣梦想;对于世界物理学界来说,那是一次并不公平的授奖;对于诺贝尔奖的历史来说,那是缺了很重要一页的遗憾。
1999年,瑞典皇家学院院士、前诺贝尔物理评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教授,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作报告时,高度评价了赵忠尧先生在三十年代的工作。他说:疏漏赵忠尧先生的这一历史功绩,是一桩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弥补的事。
正负电子对湮没的发现,奠定了赵忠尧先生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也赢得了世界物理学界对他的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物理学家郑志鹏采访同期声):1978年的时候,我正好在丁肇中那儿学习和工作,研究中心在德国,那时候德国汉堡的所长请赵忠尧先生参加会议,参加完了以后呢他到我们丁肇中实验室参观,参观时丁肇中当着他全体实验室的人,就介绍这位就是赵忠尧先生,是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他说你们都知道他发现了正负电子湮没,没有赵忠尧先生的正负电子湮没,就没有我们现在这台德国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他说所以我们很荣幸能请到中国的这位老前辈赵忠尧先生到我们这儿来参观访问。
诺贝尔奖评奖工作的疏漏,没有影响赵忠尧先生做人的原则,他照样做他的科研,培养他的学生,为祖国核物理事业献身。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所写到的:“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采访同期声):赵先生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他对这种事情也不去研究,也不去到处跟人讲,赵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既没有在我的面前,或者在我当时知道的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同学、老师的面前讨论过这件事情。
(黑屏)
(字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尧纪念馆)
(解说同期声):(加速器)对原子弹爆炸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这个加速器作为当时的高科技产品,美国是限制其它国家,运出去是不可以,那么赵忠尧先生用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制作购买了一些部件……(同期声渐轻混解说词)
1946年夏天,美国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还没有完全消失,赵忠尧便风尘仆仆地奔波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华盛顿卡内基地磁研究所之间,以完成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先生之托,想办法在美国买回核物理研究所用的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加速器)要40万才买得回来,他只有12万他就到处买零件,自己去拼凑啊,临时还学怎么样焊接零件,什么都自己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物理学家郑志鹏采访同期声):他也省掉自己平常的生活费,把这些生活费都省下来,就用了10多万买了这个,把所有东西包括一个加速器的头部,还有很多电子部件全都做好了。
在美国,赵忠尧先生把所有的心思都化在了学习和工作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里,拼命学习制造加速器的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先生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他在外面是非常刻苦的,你看我们后来开玩笑说他国外回来外国呆了那么久去了好几次,回来连跳舞都不会跳的。
(新中国成立资料)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遥远的大洋彼岸,赵忠尧的目光远越重洋,兴奋得彻底未眠。他感到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兴旺匹夫有责,他急切地盼望早日回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核科学研究体系。
1950年8月29日,赵忠尧和沈善炯、罗时均,一起登上了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同船的还有邓稼先、涂光炽等一百多位留美学者。
轮船即将启航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突然对赵忠尧先生进行了搜身,扣留了随身所带的物理书籍。1950年9月20日,当轮船途径日本横滨时,美国当局又开始了第二次秘密行动。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这个船忽然间通知不准靠岸,喇叭通知这次这个船不靠岸,这时我爸爸觉得可能要有事了,后来果然来了一个汽艇,很快的,美国兵啊MP,袖子上MP,管警察的叫MP,爸爸觉得不好了,就是临时有两包资料,交给同船的另外的人,就说你赶紧帮我收好这个,就是关于加速器的。
赵忠尧被拘押在美国驻日本情报部,深夜12时移到东京中野美军监狱,第二天早晨被美军最高司令部转移到扣留日本战犯的巢鸭监狱。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傅斯年(台湾大学校长)给爸爸来了一个电报,意思是你要到台湾来呢我们可以帮你的忙,结果我爸爸说不行,我要回祖国,我要回大陆去。
赵忠尧等三人在日本受美国当局的无理扣压,立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也激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义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师友和全世界科学界的人士也以各种方式给予有力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周总理当时就代表中国发表抗议,抗议美国无理扣留我国科学家回国什么的,就发表了一些好多声援提出抗议。
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不得不对赵忠尧一行放行。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够阻挡得了赵忠尧归航的决心。1950年11月底,赵忠尧取道香港回到了祖国。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他回来以后就把西装脱了,就穿一个大的布褂,那里有张照片,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下面,原来的中央研究院门口照的那张照片。
(黑屏、字幕:北京中关村北二条8号)
北京中关村北二条8号,是原来中科院原子能所的老楼,现在老楼仍在,只是已经找不到门牌。
(工作人员苏瑞敏开门同期声):这是中科院的老楼,赵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1953年,近代物理所迁到中关村之后,赵忠尧先生在十分艰苦的科学实验条件下,利用带回的静电加速器部件和实验设备,建成了70万伏和250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物理学家郑志鹏采访同期声):这是我们国内第一台质子加速器,正是有了这个第一台,才有了我们后来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对于我们今后的核物理的发展,包括国防系统原子弹的爆炸起了很好的作用。所以为什么别人说赵忠尧先生是我们中国核物理的鼻祖,开拓者,我想这话是一点不假的。
赵忠尧的愿望实现了,中国的核研究因此也大大加快了速度。此后,赵忠尧又主持建立了核物理实验室,具体领导和参加了核反应研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枚氢弹爆炸,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问世,第一个核电站破土动工……这些原子能开发领域的成果,有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
(黑屏)
(字幕:上海长寿路)
往事如风,岁月如烟。
上海的版图上早没有了长寿路635号那个破旧的大院,也没有了赵忠尧先生当年创办的“长城牌”铅笔厂旧址,取而代之的是眼前这个繁华如潮的街市。
(原“长城铅笔厂”技术员郭子明之子郭蔚源采访同期声):那时候他们还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都想为国家做点贡献,干什么呢,感到铅笔这一块他们有希望突破。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在这个阶段,赵忠尧先生时时刻刻回忆父训,日夜苦思焦虑,想找出一条立即可以生效的救国道路。
(中国科学院原翻译、赵忠尧大女儿赵维志采访同期声):(他)原来最早的时候要教育救国,教育救国他后来到农村去了以后,说哎呀想不出办法来,那我就工业救国吧,到德国以后他就买了一台铅芯机。
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赵忠尧先生秉承了大多数知识分子振兴中华的朴素思想,另辟蹊径,选择了实业救国的路子,他联合了叶企孙教授和施汝为等少数友人,拿出自己的工资积余,决定集资创办一个小小的铅笔厂。小则可以发展实用科学,大则创办国产工业,以此作为从事实际生产,为国出力的起点。厂址原定在北京,后由于日寇步步进逼,只得改建在上海。
(原“长城铅笔厂”技术员郭子明之子郭蔚源采访同期声):能不能我们搞一个产品挡住外国人的侵略,就像中国人造一个长城抵抗侵略者一样,他们这样议论议论,到最后就决定用长城来命名长城牌铅笔。
解放后,这个厂改建成“中国铅笔厂”,五十年代,“长城牌”铅笔改名为“中华牌”。
花开花落,岁月了无痕迹。赵忠尧先生实业救国的良好愿望,如同他创办的“长城铅笔厂”一样,早已写进了尘土飞扬的历史,但令我们久久难以释怀的是赵忠尧先生那份拳拳爱国之情。
(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