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宣传片解说词配音文案

浏览人数:1

新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宣传片

 

  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建国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校。学校建有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占地面积4374亩,位居北京高校首位。建校68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育人环境、卓著的社会声誉吸引着千千万万莘莘学子。
  历史变迁,历经辉煌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北京理工大学从革命圣地延安走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学校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 1951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抽调航空系参加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抽调采矿系和冶金系参加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抽调有色金属方面学科参加组建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1961年又抽调火炮、自动武器、炮弹等专业参加组建太原机械学院(今中北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首批颁布的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92年学校成为党委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的14所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
  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是第10所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院校行列,被誉为“当今中国高校的国家队”。
  科技先锋,实力雄厚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的摇篮。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最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投入一直在全国前10位之列,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总投入近10亿元。
  学校获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防科学技术奖中,我校负责完成的项目获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量与等级都位居委属高校首位;在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中,我校获一等奖3,在全国高校排名第8位,工信部所属高校排名第1位。
  在这里,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让“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第一枚固体火箭”从北京理工大学升起;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在北京理工大学诞生;第一部低空探测雷达在北京理工大学开机;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在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仿真机器人“汇童”在北京理工大学亮相;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使用的电动客车也将从北京理工大学上路……教学基地,硕果累累学校设有17个学院、47个系,43个研究所(中心),另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覆盖10个学科门类,拥有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2个本科专业。1999年、2007年两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我校具有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北京高校名列第3位,数量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此外,还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中心、1个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建)。
  在实践创新能力上北理学子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三年共有约5500名学生参加了国际、国内的二十余项各类大学生学科知识竞赛,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共获得国际级奖项52项、国家级奖项174项、北京市级奖项622项。
  名师荟萃,群星璀璨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人,其中两院院士15位,国家教学名师3位,长江学者1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3位,北京市教学名师10位,博士生导师445人,教授、副教授近1500人。可谓名师荟萃,群星璀璨。
  北理英才,高端就业多年以来,北理学子一直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升学和出国的比例约40%左右。2008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7.25%,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8.38%。毕业生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中心城市就业,分布在信息产业部、外交部、卫生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务院各部委,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特大型国有企业,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单位,IBM、微软、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外资企业,联想、方正、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国家重要部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
  桃李芬芳,誉满天下自1940年建校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为我国各行各业、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培养和输送了14.2万名高层次人才。他们中有以李鹏、曾庆红、叶选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以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振起中将、总参某部部长贾超群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李伦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玉堤中将等为代表的军功赫赫的将军;有“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专家毛二可院士、光学专家周立伟院士、特种车辆专家苏哲子院士、“中国地热学之父”任湘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有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范伯元(原北京市副市长)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领导;有以香港百仕达集团董事会主席欧亚平、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副行长李晓鹏、恒基伟业总裁张征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肇雄、新浪全球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彤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企业家。
  毕业生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贡献尤其突出。以著名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多名我校毕业生在其中担任要职,如黄春平任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爱书任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泽明任航天发射系统总设计师,徐克俊任飞船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孙宝申任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李相荣飞船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等。
  校园文化,润物无声68年的发展,积淀了北京理工大学充满灵性的大器大象的校园文化,并彰显出她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智养德、以德育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弘扬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重视高品位、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大力支持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建设,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05-2007年我校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五月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直播活动“优秀节目奖”。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体育的发展,我校足球队四次夺取“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冠军,并在2006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中获得冠军,成功冲甲。2007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获冠军,并在中甲联赛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中国大学生足球队的一面光荣的旗帜。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北京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正朝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稳步前进。


新学校宣传片解说词之二:校庆宣传片解说词:江西农业大学校庆70周年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自古文风昌盛、才俊辈出。2010年11月,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迎来了她本科教育70周年的隆重庆典。
  70年栉风沐雨、勤耕励耘,70年春华秋实、大地芬芳。江西农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一路走来,跨越两个世纪,融合四所大学的学术底蕴和精神传承,今天已发展成为理、工、农、经、管、文、法、教等8大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1940年创立的中正大学农学院,是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教育的源头,学院著名学者、教授云集,开启了江西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研究的序幕。1952年江西农学院组建成立,孕育了国家首批、江西首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学校的又一源头,她的建设发展,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学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和“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1969年,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从此,江西农业大学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教学):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专科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矢志培育国家栋梁。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多项核心办学指标评为优秀。
  学校坚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连续21年召开年度教学改革研讨会,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18项。1人获评为国家教学名师。
  学校积极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了迈向多科性、综合性农业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学校设有16个学院,有博士点5个,硕士点52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本科专业59个,涵盖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1个、一类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特色专业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9个。2009年跻身中国大学农学实力30强。
  依托学科专业,学校已培育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1994年启动“课程评估工程”,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努力,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精品课程8门,江西省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3门。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江西省最早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
  为保证本专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级教学名师杜天真教授画面):“1985年、1993年、1999年、2003年,学校先后4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2009年又启动新一轮修订工作。1985年主要是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1991年,该部教学计划获江西省一等奖。1993年确立“公共基础+模块+选修课”课程体系。1999年,精心编制了面向21世纪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3年确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必修课平台;控制课时总量,增大选修课比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桃李芬芳,芝兰满堂。70年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学生7万余人,一大批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院士、省委书记、省长、共和国部长等杰出校友。农大学子以其务实、勤奋、高素质、强能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科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学术底蕴厚重。中正大学农学院时期,学校研究风气浓厚,1942年公开发行的《正大农学季刊》,得到全国高校、社会学术界的很高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积极响应党“向科学进军”号召,有领导有组织地加快了科学研究步伐,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到1980年学校更名转制前,仅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的成果就有1项。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工作按照“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立足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重在自主创新,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动局面。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南昌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新设博士后流动站1个。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学校近5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500项,科研经费3.1亿元,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有较大提升。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实现了江西省零的突破。2008年获准主持农业部“猪高繁殖率转基因”专项。
  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600篇,SCI、EI、ISTP收录论文240篇。累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23项,其中“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获2004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猪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获2009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培育的“淦鑫688”2007年通过国家超级稻品种认定,是江西省第一个超级稻品种;学校育成的“赣棉12号”,是我国首个通过合格审定的陆地棉新品种;学校培育的“赣葛5号”,被专家誉为“第六谷”;“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政策建议”入选2008年中宣部“成果要报”,得到了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服务社会、助推发展,是学校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几十年来,学校通过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参与政策研究、科技培训、科技下乡进村等多种方式服务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十几年来在全省各地推广应用大批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3亿元。累计培训乡镇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以上。大学生科技咨询中心创建20年来为全国各地高达15万人次的农民朋友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校及时响应,成立“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全校科技资源,全方位服务经济区建设。
  (人才):“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是高校办学最可宝贵的资源。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教授,十分注重延揽名师大家,开学校倚重人才风气之先河。中正大学农学院九年间,荟萃了周拾禄、杨惟义、张召、任明道、张肇骞等大批学术精英。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遗余力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始终保持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2003年起,学校全面启动人才强校战略,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现了师资实力的全面升级,目前专任教师中有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人1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校设置了“梅岭学者”、“首席教授”、“未来之星”等特聘人才岗位,实行大力度的绩效奖励政策,鼓励和带动了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面向海内外大力引智,柔性引进了8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黄路生校长讲话):学校自办学以来,为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谱写了情系乡土,忧患民生,矢志培育国家栋梁的华彩篇章。一代代学人学子高扬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和宏愿,培育了“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精神,铸就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传统。校魂历久弥新,传承不竭,成为学校艰苦创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文明以止,化民成俗。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塑造、传承、弘扬学校灵魂的重大工程,常抓不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江西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一大批闪亮的荣誉,奏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武装师生,道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追求。学校不断创途径、创新方法,使思想政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辅导员进宿舍,有线电视、校园网、校报进寝室,“团结求实,追求卓越”的寝室文化推动着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一年又一年,大批学子投身于田野的怀抱,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浓浓的“大地情”。一批批经过实践洗礼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谱写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漫步农大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书声朗朗,镌刻着学校历代大师名字的大楼,承载着学校尊崇先贤、潜心教研的思想,一座座科学家的铜像,注视着师生忙于学习工作的身影。在这美丽的校园里,由名家论坛、惟义论坛、创业论坛组成的“梅岭讲坛”,“世纪杯”辩论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红五月文化艺术节……一个个精品文化活动,彰显着学校精神,浸润着学子们青春的心灵。
  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学校以丰富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师生文明素养的养成。义务支教队、一对一帮扶队……众多学生社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双休日”服务活动,成为文明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石庆华书记讲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校将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三农”的大好时机,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质量,进一步办成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更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七十载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放眼量高歌远望,再铸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江西农业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进,同心协力,抒写更加灿烂的华彩篇章。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