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宣传片解说词(4)

浏览人数:1

大学宣传片之一:校庆:江西农业大学校庆70周年宣传片


  校庆宣传片解说词:江西农业大学校庆70周年宣传片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自古文风昌盛、才俊辈出。2010年11月,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迎来了她本科教育70周年的隆重庆典。
  70年栉风沐雨、勤耕励耘,70年春华秋实、大地芬芳。江西农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一路走来,跨越两个世纪,融合四所大学的学术底蕴和精神传承,今天已发展成为理、工、农、经、管、文、法、教等8大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1940年创立的中正大学农学院,是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教育的源头,学院著名学者、教授云集,开启了江西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研究的序幕。1952年江西农学院组建成立,孕育了国家首批、江西首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学校的又一源头,她的建设发展,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学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和“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1969年,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从此,江西农业大学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教学):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专科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矢志培育国家栋梁。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多项核心办学指标评为优秀。
  学校坚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连续21年召开年度教学改革研讨会,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18项。1人获评为国家教学名师。
  学校积极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了迈向多科性、综合性农业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学校设有16个学院,有博士点5个,硕士点52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本科专业59个,涵盖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1个、一类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特色专业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9个。2009年跻身中国大学农学实力30强。
  依托学科专业,学校已培育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1994年启动“课程评估工程”,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努力,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精品课程8门,江西省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3门。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江西省最早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
  为保证本专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级教学名师杜天真教授画面):“1985年、1993年、1999年、2003年,学校先后4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2009年又启动新一轮修订工作。1985年主要是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1991年,该部教学计划获江西省一等奖。1993年确立“公共基础+模块+选修课”课程体系。1999年,精心编制了面向21世纪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3年确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必修课平台;控制课时总量,增大选修课比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桃李芬芳,芝兰满堂。70年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学生7万余人,一大批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院士、省委书记、省长、共和国部长等杰出校友。农大学子以其务实、勤奋、高素质、强能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科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学术底蕴厚重。中正大学农学院时期,学校研究风气浓厚,1942年公开发行的《正大农学季刊》,得到全国高校、社会学术界的很高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积极响应党“向科学进军”号召,有领导有组织地加快了科学研究步伐,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到1980年学校更名转制前,仅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的成果就有1项。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工作按照“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立足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重在自主创新,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动局面。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南昌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新设博士后流动站1个。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学校近5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500项,科研经费3.1亿元,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有较大提升。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实现了江西省零的突破。2008年获准主持农业部“猪高繁殖率转基因”专项。
  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600篇,SCI、EI、ISTP收录论文240篇。累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23项,其中“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获2004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猪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获2009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培育的“淦鑫688”2007年通过国家超级稻品种认定,是江西省第一个超级稻品种;学校育成的“赣棉12号”,是我国首个通过合格审定的陆地棉新品种;学校培育的“赣葛5号”,被专家誉为“第六谷”;“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政策建议”入选2008年中宣部“成果要报”,得到了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服务社会、助推发展,是学校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几十年来,学校通过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参与政策研究、科技培训、科技下乡进村等多种方式服务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十几年来在全省各地推广应用大批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3亿元。累计培训乡镇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以上。大学生科技咨询中心创建20年来为全国各地高达15万人次的农民朋友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校及时响应,成立“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全校科技资源,全方位服务经济区建设。
  (人才):“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是高校办学最可宝贵的资源。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教授,十分注重延揽名师大家,开学校倚重人才风气之先河。中正大学农学院九年间,荟萃了周拾禄、杨惟义、张召、任明道、张肇骞等大批学术精英。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遗余力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始终保持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2003年起,学校全面启动人才强校战略,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现了师资实力的全面升级,目前专任教师中有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人1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校设置了“梅岭学者”、“首席教授”、“未来之星”等特聘人才岗位,实行大力度的绩效奖励政策,鼓励和带动了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面向海内外大力引智,柔性引进了8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黄路生校长讲话):学校自办学以来,为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谱写了情系乡土,忧患民生,矢志培育国家栋梁的华彩篇章。一代代学人学子高扬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和宏愿,培育了“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精神,铸就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传统。校魂历久弥新,传承不竭,成为学校艰苦创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文明以止,化民成俗。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塑造、传承、弘扬学校灵魂的重大工程,常抓不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江西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一大批闪亮的荣誉,奏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武装师生,道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追求。学校不断创途径、创新方法,使思想政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辅导员进宿舍,有线电视、校园网、校报进寝室,“团结求实,追求卓越”的寝室文化推动着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一年又一年,大批学子投身于田野的怀抱,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浓浓的“大地情”。一批批经过实践洗礼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谱写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漫步农大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书声朗朗,镌刻着学校历代大师名字的大楼,承载着学校尊崇先贤、潜心教研的思想,一座座科学家的铜像,注视着师生忙于学习工作的身影。在这美丽的校园里,由名家论坛、惟义论坛、创业论坛组成的“梅岭讲坛”,“世纪杯”辩论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红五月文化艺术节……一个个精品文化活动,彰显着学校精神,浸润着学子们青春的心灵。
  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学校以丰富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师生文明素养的养成。义务支教队、一对一帮扶队……众多学生社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双休日”服务活动,成为文明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石庆华书记讲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校将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三农”的大好时机,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质量,进一步办成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更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七十载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放眼量高歌远望,再铸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江西农业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进,同心协力,抒写更加灿烂的华彩篇章。


大学宣传片解说词之二:大学生新员工入职视频脚本


  路,不只是脚下的一寸方圆不仅仅是前方的乌衣小巷路,是坚持,是成长是无限延伸的梦想兄弟说,无论走多远我们永远都是兄弟那一天,要离开了熟悉的林荫小路承载着对未来的梦想和执着那些被留下的青葱脚步和那些不需胜负的热情速度都留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场比赛,没有赢家,只有分离过去的终点线,变成了未来的起跑线虽有离别,却不曾伤感前方的路,注定是我圆梦的地方兄弟,我们路上见当我踏上这块期待已久的土地那一刻起,我清楚的感到,我的身份和角度都在发生着变化。从学生到职场,虽说只有一步之遥,可这一步却决定着我的未来。
  伴随着一系列入职培训,我在一汽-大众的职业生涯正式展开。报道之前,我查了很多资料来熟悉一汽-大众,但还有很多地方仍只是模糊的概念,企业概况培训,让我更系统的认识了公司。汽车制造工艺培训,让我对“汽车是怎样炼成的”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概念。而在产品体验中,以前总在马路上看到却不能亲密接触的汽车零距离摆在面前,让我亲自去操纵、驾驶,对于我这样一个车迷来说,那心情真不是一个“爽”字就能概括的。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和一汽-大众的距离变得更近了,也让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同事都说,只有亲身经历汽车生产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汽车人。在汽车企业,一个新人,也只有在车间经历过汽车生产的磨练,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宽。在导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 一汽-大众明亮而现代化的车间。我看到的是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和现代化汽车工业的气息,这一切,对于我来讲,是如此陌生,却又如此新鲜。
  作为一名见习工程师,当真正要把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上时,我的内心不禁有些忐忑和不安。汽车生产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工作中,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我感到难堪,甚至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日常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我去学习和了解。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看图纸、查数据,经常一弄就弄到深夜,希望能够尽快适应,尽快按时间、按标准完成我的工作。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撑住,一定要给力!我逐渐地知道,理论联系实践的路,我还要走很远。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是成为一个成熟的一汽-大众人所必备的基础。
  还好,同事们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新人而忽视我的存在,反而很信任的交给我一些工作,并在工作中帮助我逐渐成长。导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同事的热情、理解和包容,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集体,也让我明白,只有跟团队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之前的不自信,也许是每一个人踏上职场的必经之路。
  一年,两年……我慢慢的承担起了那份属于自己的职责,成为一汽-大众众多汽车工程师中的普通一员。随着工作经验和阅历的日渐增多,曾经在心中规划无数次的远景蓝图,以一种更加现实,更加成熟的方式,在我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多色彩,才是生活的精彩。
  在这里,在这个国际化平台,我收获了成长,也时刻感受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我和同事们下班后一起学习德语。大家上班是同事,下班是同窗,彼此间的距离也无形中变的更近。同时,掌握了德语,也掌握了在这样一个合资企业工作的基础工具,能够和德国同事直接交流,节省了很多时间,也避免了很多沟通理解上的难题。
  我们也热衷于在绿茵场上尽情追逐,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释放激情与活力的同时,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假期里,我们骑上单车结伴出游,一起享受空气,享受阳光,享受美好。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一汽-大众员工家属开放日,公司向所有员工家属发出邀请,邀请他们近距离、全方位地体验家人的工作环境,与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一汽-大众成立20周年的盛典上,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幸福、快乐之情,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个一汽-大众人的荣耀。
  我经常会在大街上或停车场驻足,情不自禁的数数大众和奥迪牌子的汽车。而这一款款一汽-大众车成了我和亲友的主要谈资,甚至成为平日里我向他们炫耀的资本。
  唯有经历,才能懂得。工作几年后,我突然发现在面对工作时,曾经让我抓狂的难题,已经变成了平常工作,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我的努力得到了上级和同事的认可,以前的鼓励、包容,更多转化成了现在满含信任的眼神和拍拍肩膀的赞许。在事业上收获成长的同时,我和恋人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开始一起为共同的未来而奋斗。在成为一个让领导赞赏的好员工,让父母骄傲的好儿子的同时,我也在努力成为好老公、好女婿。未来,我相信我也能成为一个好爸爸。
  在这里,我收获着感动,收获着温暖,收获着幸福,收获着美好的明天。
  不知不觉,我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一汽-大众。从最初的年产15万辆到今天的年产100万辆,从最初的长春基地到今天的长春,成都,佛山三大生产基地,我为公司近三万员工一笔笔绘出的宏伟蓝图而自豪,这里面也有我画上的一抹色彩。今年公司将挑战130万辆的目标,我和我的同事们正为此全力拼搏着……一汽-大众在我心里就是那个我可以每天发很多次牢骚,但绝不容许别人说半句坏话,一直守护的地方。共同成长的岁月,我已经紧紧地和一汽-大众连在了一起。
  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是振翅翱翔的地方,是通向未来的地方。
  路,始终在脚下,让我们努力的让它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