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宣传片之一:乡镇宣传片解说词
这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民风淳朴,2万多勤劳质朴的黑石人民世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撒汗水,耕耘收获……声震华夏、誉满神州的兰州太平鼓从这里走出家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享誉省内外的无公害绿色原生态优质面粉—皋兰“禾尚头”小麦面粉凭借这里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繁衍生息。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地势、充足的光照、便于糖分积聚的早晚高温差、富含钾、磷矿物质的黄土高原大白土旱沙地等独有的综合条件及不需施肥、不需打药的品性造就了其口感香醇、味美、嚼起来筋道、韧性的品质,赢得了“面粉之王”的桂冠……因肉质鲜美而闻名遐迩的“北山羊肉”就产自这里,高温差、高地势、高光照的“三高”保障成就了其“香满金城”的美誉。黑石的养羊业也已逐步走上了多元化、规模化养殖道路……丰禾生态园新型的探索营销方式,逐步做大、做强,成为省内外粮库观摩学习的榜样……“一体两翼”绿色长廊在这里勾勒出蓝图。黑石现代农业由此翻开了新篇章。万亩绿色产业如一条玉带迤逦而来。黑石这片肥沃的土地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蜕变……一、区位优势黑石川乡东靠“铜城”白银,北邻“黄河石林”景泰,西与永登毗邻,南近省城兰州,属兰白都市经济圈主要节点。
二、土地、矿产、水、电资源丰富境内为山间盆地,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46公里。四周山峦叠翠,中部黑石平川接天连碧,辽阔无垠。国土总面积642平方公里,占皋兰县国土总面积的1/6。总耕地面积79405亩,其中水浇地40263亩。现有荒地 亩,其中将有10万亩可供开发,为黑石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境内水利资源丰富。石辖子和红山根两大水库犹如“两大活水源头”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用水。大横、中窑、红柳、白井子川、和尚堡、许家庄六大万方塘坝和万条错综复杂衬砌渠道世代哺育着千千万万的黑石儿女。
三、交通、通讯便利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处,距兰州、白银均约40余公里,境内包兰铁路、109国道侧穿乡境,许马公路、甘土公路与109国道相连,黑巴公路直接西岔镇,蜿蜒辗转架起致富的金桥。此外,全乡1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公路。境内通讯设施完备,有移动联通通讯塔18座,小灵通通讯塔14座,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信号覆盖全境。
二、发展中的黑石黑石,这个曾经的农业大乡、工业强乡,在经历了历史变迁和贫困洗礼后,创新思路,全新定位,响亮的提出了“13567”发展战略。乡域经济社会迈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中秋临近,黑石川乡的农民们个个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排排、一座座高架大棚、日光温室鳞次栉比。结合整村推进和县上提出的每村扶持1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黑石川乡大力推广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今年新增高架大棚650座,累计发展高架大棚850座、650亩,日光温室198座,230亩,设施农业增势强劲。
按照“政府引导,科技带动,规模发展,标准养殖”的思路,依托白银金穗公司、甘肃金葵公司、兰州正大等龙头企业的带动,黑石农业已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初步建成了六大产业基地和四大养殖基地。
即以中窑为主的5000亩玉米制种基地、以中窑、黑石为主的5000亩油葵制种基地、以白崖为主的5000亩红砂洋芋基地、以和平为主的5000亩高原夏菜基地、以石青、白坡、大横上三村为主的主打“和尚头”品牌的5000亩优质粮油基地。
以白坡为主的土羊养殖基地、以大横、三和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以红柳为主的生猪养殖基地、以中窑为主的养殖牛养殖基地。目前,已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057户,各类畜禽存栏达15.8万头(只),年畜牧业总产值1657.6万元,畜牧业在黑石川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额达870万元。和设施农业一道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农民们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圆了增收梦。
四、招商引资激活乡域经济“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互动、促进乡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针对工业落后,活力不强的实际,黑石川乡党委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积极探索借力发展的新路子。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着力营造重商、轻商、和商的良好氛围。
充分挖掘利用废弃厂房多、电力供应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以中窑马家湾、白井子川为重点,盘活做足土地文章,积极主动地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以劳动密集型和深加工型农字牌企业为主,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聚集效应、劳动效应、引领效应强的项目,先后引进康美蛋鸡、希望种禽、黑石碳化硅、愚公矿山机械制造、中铁二十局桥梁预制等项目11个,引进资金3.19亿元,到位资金1.48亿元。针对我乡企业结构不优,实力不强,多为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税源型、劳动型骨干企业少的实际,按照“抓服务、强骨干、促发展”的思路,认真落实扶优扶强政策,对兰鑫钢铁、黑石碳化硅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服务上重点帮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用地、用电用水、企地矛盾等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其做大做强做优。
五、文化事业精彩纷呈黑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和秦腔、兰州鼓子的故乡。兰州永宏太平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太平大院就坐落于该乡大横村,始建于1996年,于2009年10月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同时也被甘肃省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定为兰州太平鼓训练基地。太平基地与悠悠太平山遥相相应。鼓声擂起,似春雷滚滚,万马奔腾。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鼓点铿锵有力,显示了太平山下黑石儿女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魅力。
成立于2000年的永宏太平鼓队也屡获国际“太阳神鸟”金奖、中国国际艺术节锣鼓金奖等殊荣,誉满神州,声震华夏而多次被评为“天下第一鼓”、“中华鼓王”的永宏太平鼓也远销俄罗斯、新家坡等国家。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扶持下,在2009年两会期间还被列为我县2010年重点项目。在制作传统鼓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增加品种,提升档次,立足市场,设计制作了两款高档优质的精品礼品鼓,并通过专利申请,目前正在筹备生产。
兰州鼓子亦称鼓子曲,鼓子调。明清时流行于黑石,演变为民间曲艺。演唱时以三弦、扬琴、胡琴、琵琶伴奏。鼓子词中包含诗、词、歌、赋。演唱广布于黑石全境,尤以黑石村、马家湾最为盛行。秦腔表演艺术也是黑石人民深为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年正月时,秦腔都是必不可少的压轴戏和博彩项。黑石11个行政村,基本上每个村都兴建了秦腔剧场,成立了秦腔戏班。
六、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甘肃省省委党校科研处党支部与黑石川乡机关党支部“双联帮建”基地建成,首开省直机关与乡镇基层党组织双联帮建的先河,架起了党群连心的“金桥”,意义深远。
首个乡级“党员书屋”的建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党员干部,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党建新模式运行成效显著。按照县委“一乡一个党建新模式”的要求,黑石川乡党委在全乡积极探索开展了“双岗双带”的党建模式,在产业链条上建立了党小组。目前全乡已建成中窑、和平2个支部先锋岗;确立了肖永路、杨国生等80个党员示范岗。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探索了新机制。
中窑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们积极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会长,村委会主任为副会长,各村民小组长为分会长,吸收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党员为会员的玉米制种协会,对农户的分散经营进行统一管理。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兑付资金”的“六个一”的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群众管理难、投入难、收购拉运难的问题,形成了“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结合实施“双岗双带”工程,在已形成的油葵制种、玉米制种、肉牛养殖、皋兰金枣四大支柱产业上建起了党小组,在每个党小组上设立了2名党员示范岗,即高架大棚党员示范岗、玉米制种党员示范岗、肉牛养殖党员示范岗、皋兰金枣党员示范岗,由全村党员进行争创,带领群众共同发展。
通过开展“服务行动进万家”、“一表十征求”等载体活动,组织干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办好民事,切实解决了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使群众切切实实得实惠。 “党员示范岗”、“五比三先锋”活动深入开展,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竖起了奋进的旗帜。
乡镇之二:创建生态乡镇建设纪实宣传片解说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加强综合环境整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庙子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入手,无论是景区的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始终把保护好、培育好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近年来,庙子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小组等方式,切实保护、培育生态,积极在镇区和村加强宣传教育,在全镇营造植树造林,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仅2012年,就在荒山、园区、四旁以及路边共栽植树木完成绿化造林8300亩163万株。今年,该镇将种树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全民植树、全镇绿化、全年造林。加大荒山绿化和垂直绿化力度,加快形成以山地森林、城镇森林、河道森林、道路森林为主体,村庄、庭院、小区、街头绿化为补充的森林城镇格局,60%以上的村达到潍坊绿化示范标准。同时该镇进一步加强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立了“五化”工程,大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去年以来打通和改造提升15条镇村道路,全镇68个村全部完成平安亮化工作、全部完成环卫一体化工程。投入300多万元,修建垃圾池204个,购置垃圾箱312个,配备保洁人员187名,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投资100多万元,修建垃圾压缩中转站一处,于去年4月份启动建设,9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10吨左右,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建设优美旅游景区庙子镇位于青州市西南部,这里群山连绵,森林植被覆盖率高,集自然景观、森林景观、地貌景观、融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具有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原生态景观更是蔚为可观。 近年来,庙子镇党委、政府确立了旅游立镇,旅游兴镇的发展目标,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做活生态的重要措施,把南部山区作为旅游片区,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打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和谐相依的生态旅游胜地。该镇本着顺势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建设了泰和山风景区、黄花溪风景区、昭阳洞风景区,形成了集山、湖、泉、林、瀑、栈、溪、洞、花、岩为特色的旅游胜地。其中,泰山和风景区被评为为国家4A级风景区,正在申报国家5A级风景区,2012年黄花溪风景区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亿元。
该镇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依托得天独厚生态环境的完美升级,从泰和门一路前行,“生态旅游”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蕴含着庙子镇生态发展的内涵理念,抬眼望是连绵的青山与碧绿的湖水,曲径通向黄花溪景区,飞流而下的瀑布为景区增添灵动之美,在这里,或观古色亭榭,或赏现代楼宇,寓古寓今中赏景拜佛,汲取内心安稳,静中取意。庙子镇的所有旅游景区注重绿化建设,一条条回廊就是一条条生态走廊,远观景区无不掩映在绿意之下。今年,庙子镇继续加大对各景区的基础设施维护与建设,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做活生态旅游,目前,景区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种植苗木以乡土树木为主,景区在坚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上,让景区生态景观成为亮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庙子镇突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构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世外桃源,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该镇做活生态的又一重要举措。庙子镇将镇区西南部规划为现代农业区,打破单一的传统种植、养殖模式,破除老百姓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通过推进生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和良性化“五化”发展,全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重点建设了东峪生态农业基地、龙宫生态农业基地、南术店生态农业基地三大基地;万亩苗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万亩林果基地、万亩杜仲基地四大经济林基地,融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重点培育了高山青萝卜、有机土豆等全国有机品牌,实现养殖、有机农业循环发展。 同时,该镇充分利用各条山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真正实现“一山一特色,一谷一品牌”。目前全镇拥有黑山羊、野鸡、野猪等大中型养殖场15个,其中省级规模化示范养殖场1个;发展养殖大户68户,培植长秋、南术店、上庄、杨集、横栏五大特色养殖基地。今年以来,庙子镇加快特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着手建设2000亩的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创新实验基地、2000亩的百纳城有机葡萄示范基地、国家级蔬菜和水果标准园各1处,新增“三品一标”品牌10个以上,让发展有机农业切实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