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专题片之一:农业产业化
这是一片热土,半个多世纪前,在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革命圣地延安,曾享誉世界。今天,在绿色革命的大潮中,在这里生长的延安苹果蔚为大观,行销大江南北、名满中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共体等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延安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苹果的生长环境完全可以和日本的青森、长野,法国的南特、里昂相比。
2011年延安苹果面积已发展到300.7万亩,年产量240万吨,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中国的9.2%和6.7%,占陕西的34.1%和26.1%。世界每30颗苹果就有1颗来自延安,中国每100颗苹果就有8颗来自延安。
198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来延安视察,吃了庙沟村产的山地苹果,高兴地说:“延安苹果完全可以与美国蛇果相媲美。”
多年来,延安苹果在全国苹果评比中屡获第一。
以洛川县作为国家优质苹果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首个苹果出口示范区、国家级苹果科研基地为标志,延安苹果质量管理进入全国领先水平。
插入片头:走进延安看苹果延安地处陕西省中北部,辖1区12县,总土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4万人。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2℃,年平均降水量500-660mm,一月中旬平均气温-1--8℃,年极端最低气温-16℃—-26℃,6-8月平均气温19℃-23℃,年≥35天数<6天,夏季平均气温15℃-18℃,完全符合世界优质苹果生产七项气象指标。
延安苹果的光荣来自延安人的锲而不舍。早在1947年,洛川农民就自发地开始了苹果的引进和种植。一代又一代延安人盯住苹果不放松,苹果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全水平大幅提升,现已建成洛川等8个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进入新世纪,延安强力推进苹果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的园艺革命。全面落实“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仅仅三年,使“四项关键技术”迅速辐射所有挂果园。防雹网、杀虫灯、诱虫袋、粘虫板等绿色生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如果说“四大技术”的推广是延安果园管理的一次革命,那么,果畜结合则是延安全方位提升苹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又一次革命。以解决果园有机肥力不足为主攻方向,果畜结合,生态循环,以畜促果,以藏促销。延安正在实施两个百万生猪工程。大型养猪厂、舍饲养牛专业村、专业户遍布延安东西南北。2011年,全市生猪和牛的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各类家禽的饲养量突破了700万只。95%的果农建起了沼气池,将果畜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果、畜、沼、窖、草”五配套果园,成为延安果业发展的方向。
延安苹果的优果率已达到78%,亩均收入增长了25%,红色延安,因其苹果的绿色、有机、安全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插入片头:走进延安看苹果食以安为先,食以安为天。
延安始终把果品安全生产放在产业发展的首位,建立健全生态循环、物资装备、科技支撑、产业化经营、质量保障等五大服务体系。坚持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规定的肥料、农药等物资进入生产环节。全市统一标准,技术服务到每一个果园。每年对果园土壤进行一次检测,并建立土壤信息库,指导果农科学配方施肥。市、县苹果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苹果进行抽样检测,全程监控。多年来,延安苹果的农残指标均未超标。
以洛川、宜川、富县、黄陵、黄龙为代表的南部塬区,地势平坦,栽培历史长,产业化程度高,完全按照集约化园艺技术进行管理,苹果面积达到了143万亩,产量181.8万吨,分别占到全市的47.6%和75.7%。
以宝塔、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为代表的北部山地,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种植,所产果品含糖量高、风味佳、耐储运,效益高。目前延安的山地苹果面积达到157.7万亩,产量58.2万吨,分别占到全市的52.4%和24.3%。
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山山峁峁上挂满了红艳艳的苹果,昔日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果农们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目前世界上区域最佳、面积最大、质量最优的延安山地苹果,它将成为延安又一个有机苹果栽培的亮点。
在这片因苹果而变得日益富饶的土地上,目前已有国家标准化示范园5个;获得认证的国家绿色果品基地8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10万亩。通过农业操作规范化认证的延安苹果有机、安全、营养,取得了大批量进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延安苹果被确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指定水果,中国女排专用水果,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专用礼品,2008年奥运会专供苹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接待专用苹果。
插入片头:走进延安看苹果如果说高品质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产业化、市场化是苹果做强、做大、做好、做亮的根本道路。
延安果业的产业化程度在不断的提升。全市已建成省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获得自营出口权企业14家;发展注册苹果专业合作社343家,全市40%的果农实现了联合经营。现有果汁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全市果品总贮能力达到60.4万吨,其中冷(气)库40.7万吨;果醋、果讯业悄然兴起,果袋、纸箱、冷链、劳务、中介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以企业为主体,延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直销窗口92个。以洛川苹果为代表的延安苹果成为全国消费者公认的名牌。如今,延安苹果覆盖了全国30个省、区、市,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进了西欧、英国等国际高端市场,每年销往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达10万吨以上。
延安人通过小小的苹果让10个国定贫困县百万农民追赶上全国人民致富的步伐。短短十几年时间,延安因为苹果而摘掉了穷帽子。农民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搬到了新型农村社区,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开着汽车耕作,携家带口旅游,自费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已不是梦想。在今天的洛川,每5户家庭就拥有4辆小轿车。
2010年,延安农民仅果业一项纯收入达到人均4000元。苹果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在延安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延安果业覆盖了全市100万农村人口,吸引了5万营销者,带动了物流、加工、出口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0万,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一半。
——插入片头:走进延安看苹果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延安山地果园时说:“乡亲们因地制宜发展苹果产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生态,这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致富路子,希望乡亲们面向市场需求,依靠科学技术,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
小小苹果不仅承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国家的厚望,更承载着210万延安人的小康梦想。延安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纳入国家苹果优势产业带。
高天流云、丘陵绵延,晴空无垠、苹果飘香。“十二五”期间,延安将抓住世界苹果产业向优势产业带转移调整的机遇,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洛川苹果”为引领,大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推进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把延安建设成为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贸易基地、出口基地、研发中心。
采访:延安市果业局局长 曹平孝(讲话内容大意:我们计划再用5年时间在南部以洛川为核心,建成100万亩集中连片的国家现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在北部以宝塔区为核心,建成50万亩国家现代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区。配合苹果产业的发展,在洛川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的同时,整合有关区县再建一个百万头生猪基地。围绕两个国家现代果业示范区和五大体系建设,延安市在九个方面规划了十六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7亿元。苹果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年产量达到280万吨,优果率达到80%以上,实现果业综合收入100个亿,果农人均突破万元。)
延安苹果已经成为革命圣地延安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0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陕西考察苹果加工企业后感慨地说:“一个苹果,可以读出中国的经济学”。这既是表扬也是期望。延安的这门涉及千家万户的关于苹果的“经济学”,一定会越做越大!
2010年11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给洛川农民的回信中说:“洛川果农朋友们:来信及带来的苹果都收到了,十分感谢。得知你们生产发展、生活提高,非常高兴。苹果成了大产业,给农村带来了大变化。没有什么能报答你们的深情厚谊,只有努力工作,以不负众望,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曾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艰苦卓绝、矢志不移创造了辉煌的红色经典。今天,勤劳朴实的延安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续写了以苹果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丰碑。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的朋友走进延安看经典,走进延安看苹果。观赏苹果、品尝苹果、投资苹果、共同发展延安的苹果。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延安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100亿吨,石油地质储量13.8亿吨,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经济、社会、文化、交通、信息环境十分优越,正在全力打造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是世界有识之士展示才华,寻求发展的理想之地。
农业产业化专题片解说词之二:业专题片解说词:塞上湖城都市现代型农业扬帆起航
大手笔 大气魄 大跨越——塞上湖城都市现代型农业扬帆起航[第三届中国(宁夏)园博会首府农业专题片解说词]农业专题片解说词:塞上湖城都市现代型农业扬帆起航【片头】千年历史在这里定格,西部的人文在这里沉沦,北国的雄奇与江南的灵秀在这里完美结合;中原文化、边塞文化、贺兰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拥。湖光山色间,春来绿树吐荫,入夏船行柳梢,金秋硕果压枝,瑞雪随风飘舞,人与自然和谐,绿染山水增辉,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里便是镶嵌在贺兰山下、滔滔的黄河之滨的璀璨夜明珠——“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宁夏银川 。
【开篇】贺兰岿然,长河不息。雄浑巍峨的贺兰山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造就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
稻菽如浪,平畴如织。幅员辽阔的西夏大地沃野千里的塞北土壤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塞上湖城!
承历史之绵远,钟天地之灵气,集人文之精萃,汇江南之神秀,呈塞上之雄浑,显湖城之韵味,魅力湖城的农业因此开始。
【打造特色的农业品牌 现代的都市农业显魅力】潮涌湖城,大地生金。近年来,银川市委、政府按照自治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着“两强、四优、四新”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将农业的发展定位于“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势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勤劳的银川各族儿女,用心血、用汗水、用科技、用智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春潮涌动的旋律。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64.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完成农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达到 6160元,增长14.3% ,增幅连续七年名列全区第一。
历尽天华成此景,站在“十二五”的新征程上,银川农业,已经托起了湖城腾飞梦想的最坚固支点。
【主导产业已具规模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坐拥塞上米粮川,一览诗意大平原。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银川市委、政府顺应新农村发展的要求,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两强、四优、四新”的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提升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加快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畜牧业快速发展,努力把银川市农业打造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奶产业生产加工基地,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渔业生产加工基地,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商品粮及饲草生产加工基地,由此形成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城市。
数载磨砺,终结硕果。如今,银川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设施园艺、奶牛、淡水鱼、清真牛羊肉、特色果品、优质粮食等产业已呈现出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目前,新发展设施园艺5.15万亩、奶牛2万头、露地蔬菜2万亩、黄牛2万头、羊50万只、水产养殖18660亩、稻蟹2.8万亩、长红枣1.1万亩、有机大米6300亩、玉米制种3万亩、瓜菜制种5000亩、酿酒葡萄1.4万亩、花卉1000亩。而且, “十一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了8.1 %。银川市已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西部优质奶源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辐射周边的蔬菜基地,独具特色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一组组翔实的数字,犹如一串串金黄的稻穗,美好的蓝图催人奋进,银川市立足于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按照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保护生态、发挥优势、效益最大化原则,打破县域界限和产业发展布局现状,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全面建设三个现代农业发展圈、四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五个生态畜牧养殖区。永宁县重点发展设施园艺产业,打造“西部四季鲜果“之乡;贺兰县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蔬菜、水产、畜牧业等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灵武市重点发展长红枣、生猪、羊产业,打造“中国长枣之乡”;兴庆区强力推进花卉产业发展,打造“西部花都”;金凤区重点发展水产业和设施园艺,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区”;西夏区重点发展黄牛养殖和林果业,打造“现代养殖示范区”。
多年的发展,“两强、四优、四新”农业发展的战略思维演绎成一篇华丽的乐章唱响在美丽的塞上大地。
【龙头带动效应明显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因此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银川市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培育出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好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提高企业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3.7万个,规模以上企业达130个,新扶持命名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7家、市级29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7家,初步形成了粮食、蔬菜、乳品、枸杞、葡萄、畜产品等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
“建设大银川”的号角,如春雷阵阵,激荡着银川农业工作者的心,“乘势而上,奋力突破”,农业招商引资、都市会展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到2010年已落实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27个,总投资额109亿元,其中投资7.5亿元的蒙牛乳品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的敦煌种业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惠港蔬菜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银川,使银川农业更加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转方式,谋发展,龙头升级,招商引资一系列的组合拳使银川现代农业发展华丽转身精彩呈现,从而让银川吸引了更多的外部目光,也让银川农业走向了外部的精彩。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取得进展,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必先行。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无疑给我市现代农业导引、提速。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的加快,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县(市)、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并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关键,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逐步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同时,充分依托广播、电视、政府网站、农经网等媒体,组建了上下联通、内外联接、资源共享、反应灵敏、具有权威性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培训,不断加强与外面的交流与合作。结合“阳光工程”、 “新型农民培训”等工作,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科技承包等活动,定期组织送科技、送良种、送信息下乡活动,加大乡土人才培训力度。目前,我市已创建了29个区级、20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了100多家科技创业实体;试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与此同时,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农业科技转化率达65%。就这样各项惠民利民的举措,千方百计把市场、企业、农户联系在一起,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持、良种支持和信息支持,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长渠分流接古渡,芦花细语沐银川”。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银川市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建设起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大力推广了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与此同时以购机补贴政策为契机,推进“五免四优一救助”农机免费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
走进今天的湖城银川,一张由山、水、沟田、林、路、村庄综合治理勾勒出的时代宏图上,农田水利,成为了千百户农民平稳走在了增产增收的大道之上的必要条件,切实发挥了农业的生产、就业、观光、生态、会展、文化等多种功能,努力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片尾——展望篇】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然吹响,历经多年艰苦努力,塞上江南的美景已然绘就,古老的山川处处增添锦绣。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银川新模式日渐成熟, 农业工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如同一幅锦绣画卷,在塞上江南这片千年沃土之上,自由舒展。蓝图已绘就、大业在望的湖城现代农业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