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专题片解说词配音文案

浏览人数:1

 农业产业化专题片之一:农业:希望之歌

  这里,到处都是醉人的绿色。
  这里,满眼都是乍泄的芳菲。
  那镌刻在东镇脚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那渲泻在弥水两岸的丰收景象,如描如绘。
  金色的临朐大地,田成梯,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到处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气息勤劳的临朐人民,用心血,用汗水,用科技,用智慧,为农业奏响了一曲希望之歌推出片名——希望之歌——临朐县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纪实解说词:临朐,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之乡,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厚重淳朴。早在汉唐时期,这里便是天地形胜,稼穑涌动,农桑丰茂[A4] 。
  如今,农业综合开发的滚滚热潮为这个传统农业大县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和生机。[A5]近年来,临朐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经验,立足山区实际,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从改善农田水利、生产运输条件和改变农田面貌、生态环境入手,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突出重点搞开发,围绕产业搞开发,把农业综合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齐鲁生态第一县”结合起来,树立“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开发理念,走出了一条“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科学投入、建管并重”具有临朐特色的新路子。[A6]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推动下,临朐大地到处呈现出大开发大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喜人景象,[A7] 沉寂多年的荒芜土地从此旧貌换新颜[A8] ,一批批高效农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建设完成[A9] ,富民优势日趋凸现,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广袤的田野上,唱响了临朐农业的希望之歌。2007年度土地治理项目被评为全省十大优秀项目,2006-2008年三年项目总验收全市第一名[A10]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对临朐农业综合开发的肯定,也是对临朐农发人的激励和鞭策。有领导的支持和上级的肯定,有项目区干部群众和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临朐的农业综合开发将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2009年,临朐县圆满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1.6万亩,其中九山项目区1.0万亩,寺头项目区0.6万亩。 项目区每年新增种植业产值490多万元,新增粮食近25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以上。完成8000头商品猪养殖基地、速冻果蔬深加工、肉鸭养殖基地等产业化项目建设任务,项目每年新增产值9400多万元,带动农户16000多户。这一串串数据,诠释了2009年临朐农业综合开发的累累硕果建设篇(字幕)
  解说词: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临朐人,播下种子,收获希望,书写了一笔又一笔农业发展的辉煌。[A12]  “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 、“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和“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等一项项桂冠,缀满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农业,成为临朐展示形象的金色名片。
  解说词:农业综合开发,犹如一只如椽巨笔挥写在临朐这片热土上,描绘出加快发展的恢宏画卷……他们在坡地整梯田,在田间修路,昔日的“大字报”地变成了道路畅通、耕作方便的高标准农田[A14] ;他们在路旁植树,山顶造林,荒山披上了绿装,层层梯田扎上了绿色飘带;[A15] 他们在地面开渠,在山涧打井、建扬水站,在河道建人字闸,从高山引水,在山顶修筑水池,架电,铺设输水管道[A16] .......昔日的“望天田”成了旱涝保收的“聚宝盆”。
  他们在工厂筑起一座座车间,在旷野建起一排排饲舍,在田间搭起一个个大棚,播下优良的种子,改良贫瘠的土壤,扬起产业化腾飞的风帆,把希望和汗水一起洒向这片广袤的土地为搞好项目建设,县农开办从规划设计,到组织施工、验收,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创精品、争一流,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带领技术人员,常年包靠项目区,抓技术指导、抓工程质量、促施工进度,抓责任落实,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包项目片、包项目村、包工程点”和“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质量、定责任、定奖惩”的“三包六定”目标责任制,把好计划执行、资金管理、施工质量、项目验收、工程管护“五关”,逐级建立工程巡回监督制度,业务部门指挥前移,分组靠驻工地,巡回检查指导,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项目区群众义务监督员自发参与工程监管,提前介入项目,群众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大大提高。凭着严谨细致、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创业精神和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圆满完成了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任务。
  在项目建设关键时刻,领导和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白天上工地指挥,晚上凑情况,安排下一步工作。他们凭着满腔的热情,冲天的干劲,坚强的毅力,战天斗地,默默的耕耘着,勤奋的努力着,人晒黑了,累瘦了,却也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在一个一个农业综合开发的日月里,他们把激情燃烧,让汗水生辉,使智慧结果,只为了土地高产,产业发展,只为了百姓们的一张张笑脸!
  解说词:九山镇王庄南沟有110户,336口人。交通不便,水源不足,而5华里外的三岔河水资源丰沛,海拔较高,因资金、技术等问题,难以利用,村民们望眼欲穿。技术人员认真勘察,科学规划,多方协调,充分利用该河段的自然高差,从项目区外5里处的三岔河建设截潜工程,将输水管道翻山越岭直接铺到了农民的地头,建起7个相连的蓄水池,铺输水管道6000多米,形成自流灌溉网络,彻底解决了该村300亩多农田、果树灌溉,并将富余的水储存到2座塘坝里,以备旱季提水灌溉,提高塘坝抗旱能力,既节能环保又降低了成本。这一创新之举,解决了历届政府想干干不成,农民盼了几代未盼到的老大难问题,从而调动了项目区农民自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纷纷在自家地头,建成小型蓄水池20多个,水流到哪里种植结构就调整到哪里。
  宋王庄南沟老农民宋立福同期声你看这股水是从三岔河引过来的,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使俺多年愿望变成了现实。现在家家户户种植桃树、苹果,每户一个蓄水池,以后俺的生活就不愁了。
  解说词:如今,穿行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内,一派生机盎然,满目景象葱茏:梯田内,各种农作物生长茂盛;山坡上,渠水长流,碧波荡漾;沟壑内郁郁葱葱,瓜果遍布;蓄水池、出水口、塘坝、桥涵星罗棋布;50多公里长的环山路上,16万株新栽植的树木茁壮挺拔,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绿色长廊”,让群山叠翠,绿色扑面。极目所望——“山顶防护林戴帽,山间经济林缠腰,山下瓜菜粮田丰茂”。  2009年,临朐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新修水平梯田6400亩,建设扬水站17座,新修配套机电井50眼,建水池34个,复修塘坝2座,建人字闸5座,铺设管道64公里;新修、复修道路50.6公里。项目区新发展优质果品基地1400余亩。
  解说词:临朐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上,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根据主导产业上项目。2009年完成了潍坊广华经贸有限公司8000头商品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财政补贴项目[A23] 和山东中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300万只标准化肉鸭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临朐县龙泰食品有限公司“1万吨速冻水果蔬菜扩建项目” 2个中央财政贷款贴息项目建设。[A24] 二是实施“精品”工程,搞好项目建设。[A25] 三是增强主动意识,围绕建设搞服务 。积极主动地为项目单位排忧解难,严把质量关,保证了项目早竣工,早生产、早见效。
  [广华集团项目负责人同期声]我们实施的8000头商品猪养殖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下成功建成投产,促进了公司规模膨胀和展,辐射带动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创新篇(字幕)
  解说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项事业发展的希望。
  纵观近年来临朐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并完善了“三书一函”工作法。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是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临朐制定了《临朐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程(试行)》等九个管理办法[A27] ,严格落实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验收登记制等“四制”管理[A28] 。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并完善了“三书一函”工作法。三书即责任书、协议书、意见书,一函即督查函。
  “责任书”的签订,进一步明确了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职责, 强化了领导的责任意识,调动了项目单位积极性;“协议书”的签订,使项目法人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明确了项目建设任务、开发标准与目标、资金拨付以及双方责任义务等,各负其责,通力配合,抓好项目建设。“意见书”使项目建设透明化、具体化、细致化,解决了项目建设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督查函”主要是对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及时督促项目单位限期抓好整改,确保工程建设质量[A29] 。
  如果说“三书”是军令状,“一函”则是指挥棒,“莫说捷报飞来迟,不待扬鞭自奋蹄”。随着“三书一函”工作法的建立和实施,九山、寺头两个项目镇出现了比着干、赛着上的场面,工程进度大大加快,质量明显好于往年,特别是在项目区出现建设进度比较慢、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农发办充分利用“三书一函”开展工作,严格落实“三书”签订内容,发放多份督察函,及时督促检查,抓好整改,确保了工程高质量按期完工[A30] 。
  “三书一函”工作法,是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四制”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是临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多年来的有益探索和经验总结。其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明责任抓落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保障了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学、规范、有序进行,推动了工作开展。标志着临朐的农业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机制创新,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新阶段。成为临朐农业综合开发的制胜法宝和“秘密武器”。这一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潍坊市农发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市推广,同时赢得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领导的认可,并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给予了专题报道[A31] 。
  解说词:二、创新设计理念,打造精品工程。为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县农开办领导和技术人员踏遍了项目区内的沟沟坎坎,针对山区丘陵特点,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创新理念,力求把每一条路,每一眼井,每一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突出重点:临朐“十年九旱”,水一直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治山治土必先治水。近年来,临朐根据自身独特的地形地貌,把水利建设作为土地治理项目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找水,千锤万凿打水,千里迢迢引水,通过“拦、蓄、截、引、提、节”等措施把项目区范围内的可利用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甚至项目区外的水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九山镇王庄南沟村引水自流灌溉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A32] 。
  攻克难点:“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临朐境内的山虽说没有巴山蜀水的险峻,然而治理起来却处处充满艰辛。九山、寺头项目区属花岗片麻岩山区,土层薄,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山上道路不通交通不便,老百姓种地只能靠肩挑人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硬是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战天斗地不言悔的精神,在山间凿通了道路,在山坡开出了梯田。“治山改土壮士急,然后梯田石栈相钩连”[A33] 。
  呈现亮点:如今,当你驻足在项目区内新建的蓄水池旁,当你穿行在九曲环绕的盘山路上,当你登上高高的山顶向远处眺望,一幅绚烂多彩的立体图画立刻呈现在眼前:层层梯田从脚下排列开去,一直延伸到对面更远处的山上,梯田内遍植瓜果粮菜。蜿蜒伸展的环山道路,串引着两行整齐的行道树郁郁葱葱,如飘带,如列兵。星罗棋布的管理房、闸阀室、出水口、蓄水池、交通涵点缀在绿树丛中,闪耀着或红,或白,或蓝的光,昭示着现代农业的希望。充满时代气息的铸铁“彩虹门”、敦实古朴的农业综合开发“标志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三、创新管护措施,解决重建轻管。[A35] 出台《临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实施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采用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确定管护主体。对于项目区树木栽植之前落实到户,水利工程边建设边拍卖边承包,做到建成的同时也落实管护主体,确保中间不断茬。明确了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保证了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和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积极性。2006年以来,县农开办会同项目区干部群众从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入手,把传统运作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相结合,创新工程管护机制,制定出一系列管护措施和管理办法。下大气力管护,林木保存率达到95%以上,道路畅通,水利工程运行正常,发挥了项目工程的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解说词:项目区是先锋,项目区是动力。
  在农业综合开发区,机制被创新,思路被拓展,人们的思维在快速的跳跃着,思想的火花在迅猛地迸发着,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不断高涨保障篇(字幕)
  解说词:农业综合开发,沐浴着党中央国务院亲民、惠民政策的春风和朝晖,承载着各级领导的关切和嘱托,向我们一路走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用博大胸怀、满腔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充分的保障!
  解说词:参与为了把农业综合开发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全县综合经济工作考核。[A40] 九山、寺头镇党委、政府和项目企业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上级农发、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A42] 县委、县政府抓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题,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培植扶壮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县领导同期声】临朐县山区丘陵占87.3%,自然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增收困难成为制约临朐农业发展的大障碍。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临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临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解说词:为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科学发展,临朐十分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对寺头、九山等有关镇及中盛集团、广华经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入调查研究,[A44] 先后完成临朐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和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推助现代农业发展等调研课题。[A45] 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先后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到济南、临沂、淄博等地参观学习。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决定未来”,通过不断地学习调研、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临朐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
  解说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中,临朐县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达成共识,凝聚合力,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项目镇积极响应、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多次对项目建设进行专题研究,经常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县委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与监督,项目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督察督办现场会,切实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筹措、组织协调等问题。[A49] 2009年完成总投资476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60万元、自筹资金1503万元,银行贷款1998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450万元,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311万元。为高标准、高质量、全方位建设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区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解说词:务实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大发展的活力之源,以人为本是农业综合开发大发展的动力之基。正是这务实创新,才有了“三书一函”的创立与完善,推进了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主管部门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竣工管护各环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正是有了一切为民的工作理念,各级强烈的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会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才会有象三岔河引水这样的好工程!才有了项目单位“要我干好”向“我要干好”的根本转变,农民更是从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
  2009年临朐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了"四个最”:领导最重视、工程质量最优、项目管理最规范、人民群众最满意。
  解说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临朐大地丰饶、青山涌翠,到处生机勃勃,到处涌动着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的春潮。[A5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临朐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全县的生产生态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而且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昔日沉寂而贫瘠的土地,如今焕发着科技和时代的生机,孕育着广大农民丰硕的希望[A53] 。
  解说词: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整修梯田,建设环山道路,造林绿化,兴修水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极大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夯实了基础。
  解说词: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配套等农艺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挖掘了增产潜力,产量大幅度提高,年新增粮食243.93万公斤,实现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解说词: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打造了九山镇“林果大镇”、寺头“生态旅游”品牌,构筑了“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与完善,对推进临朐现代农业进程意义重大。特别是8000头商品猪、300万只标准化肉鸭养殖、10000吨速冻果蔬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实现年新增产值9409万元,新增就业劳力96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民16100多户,农民养殖增加产值11323万元。
  一个个开发工程,是广大农民的小康工程,是党和群众的连心工程;一个个开发项目,是历史的丰碑,是时代的见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千秋佳话。
  解说词:“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广袤原野,山环水绕,万物萌动,期盼甘霖,农业综合开发,任重道远。
  我们脚下这片沉甸甸的土地,正书写着一段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创造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开发一片,惠及一方。农业开发高潮迭起的临朐,正朝着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和开发群体多元化的纵深迈进!开明、开放、开拓的临朐,正迈向农业综合开发的新的春天


 农业产业化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广东现代农业发展专题片解说词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乡村与城市,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
  在茫茫南海之滨,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乍暖还寒的南粤大地,率先唱响了春天的故事。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广东这方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改革开放,这一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宏伟诗篇,在珠江两岸写下了最初的一笔。
  面对日新月异、蓬勃向上的广东经济,各级各类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管理干部,成为时代的要求。
  1984年早春时节,一封来自广东省农业经营管理干部学校的请示函,摆在了时任省农委经管处处长的贝杨面前。
  1985年9月10日,对于中国的每一个教师,这一天非同寻常,因为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然而,对于当时广东省农业经营管理干部学校和省农业科技干部进修班的师生们来说,这一天更是一个有着历史意义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在这两所成人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1986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备案,一所以培养农业管理与科技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成人高等学府,在广州天河的五山高校区正式挂牌。
  今天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从此迈出了它的第一步。
  2010年9月10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迎来了第26个教师节。
  在一片祝福和寄语声中,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两千多名2010级新生,将在这里翻开他们人生中崭新的一页,开始一段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又是一个秋风送爽的季节,又是一个放飞希望的9月。25年前的金秋时节,70多名来自全省农业一线的基层管理者,沿着蜿蜒曲折的田园小道,怀揣着各自的人生理想,跨进了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大门。
  然而映入他们眼帘的,竟是一个不到20000平方米的院区,除了3栋普通楼房,似乎再也找不到其它教学和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这一切都定格在了他们的想象与期待之中。
  1个大专学历专业, 70多名学生以及一支不足60人的教职工队伍。刚刚起步的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就在如此薄弱的家底上,开始了它艰难的创业之旅。
  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并没有改变学子们的求知热情。正是这种环境,激发了他们“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铸就了一种“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
  1990年,广东省农村会计函授学校从省农委下放并入学院,从此,学院形成了集大专学历教育、中专学历教育以及干部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办学格局。
  然而,随着国家成人教育的普及以及管理队伍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源的短缺,逐渐成为学院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1992年,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南粤大地。这一年的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踏上了南巡的列车。
  南国的春天就这样早早来到了,而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也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和煦春风悄然而至。
  “南巡讲话”进一步稳定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局面,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步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人高校的办学要求,学院决策层把握机遇,拓宽视野,把大专教育的生源范围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更加广大的村镇。
  与此同时,学院不失时机地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的良好契机,面向全国举办干部短期培训班;此外,将农业会计函授学校的面授点辐射到全省100多个市县区。使学院迅速走出了生源危机与经济窘迫的困境。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院加快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9月,一座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于一体的教学大楼,承载着历届师生们期盼的目光,终于在五山校区的白石岗上落成并投入使用。
  此后,行政办公楼、宿舍、干训楼、食堂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学院教学与生活条件由此得到了根本改善,学院建设从此迈入了一条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世纪之交,年轻的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迎来了建院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1999年到2006年短短7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以它特有的竞争优势,已经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就在这一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开始筹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并在白云区石井街增建新校区。
  2006年4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学院正式转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的跨越。
  2009年12月30日,根据广东省政府2008年第97号文件决定,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划转移交签字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学院正式从省农业厅划转至教育厅。
  今天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已经形成了以白云石井为主校区、天河五山与天河凤凰为分校区 “一校三区”的校园格局。
  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都市园林园艺、应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领域,学院目前开设了22个专业,分设环境艺术系、生物技术系、商贸系、财经系、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外语系,以及思政部等8个教学系部。
  目前,学院全日制高职在校生已达7200多人,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四川、重庆、河南、安徽、贵州、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
  25年的办学历程,锻造了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精良、治学严谨的教学科研队伍。在36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20 %;中级职称占34%,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81人。
  25年来,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为发展中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现代化的综合大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组成了校园建筑的主旋律;各种造型的校园景观点缀其间,形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彰显着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绿草茵茵的足球运动场与朱红鲜艳的塑胶田径跑道交相辉映,为校园增添了和谐与阳光、运动与活力的色彩。设施完善、整洁卫生的学生公寓,为莘莘学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营造了一个舒适宁静的生活空间。
  学院图书馆是“广东网络图书馆”成员单位之一。目前,纸质图书藏书量已经从2006年的8万册,增加到了现在的36.5万册。电子阅览室与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建设,满足了现代化教学、实训、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等需要。目前,学院图书馆电子图书拥有量已达2311GB。
  白云石井校区拥有19000平方米设备先进的实训大楼;三个校区拥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近100个。
  学院有着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智能园艺温室,是广东省人大议案项目。 200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并列为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为了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临床诊疗技术能力,2009年,学院组建了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动物医院。目前,该医院已成为教学实习与服务社会的重要实训基地。
  学院白云石井校区与天河五山校区食堂双双获得了广东省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优秀食堂”称号,被广州市卫生局评为“食品卫生信誉度A级单位”,并授予“高校食堂示范单位”称号。
  由李容根副省长任名誉会长、省农业厅主管、挂靠学院的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积极为广东“三农”服务。该学会于2005年被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民间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改革开放30年广东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奖”。
  学院与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南方农村》杂志,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先后被评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农经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农业期刊”。2005年,杂志社荣获“全国科普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学院继续教育部在承担广西扶贫管理干部培训任务的同时,面向全省开展农口部门干部培训工作。25年来,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640多期,培训人数达43000多人次,深受各市县基层农口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好评。
  隶属学院的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位于天河凤凰校区,是全国三家省级家禽专业研究所之一。拥有家禽遗传育种、饲料与营养、家禽疫病防治、特禽研究与开发、家禽产品深加工、水禽研究与开发等6个研究室和实训室,致力于教学服务、家禽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其开发产品已推广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
  目前,天河凤凰校区是我院“产学研”、“教科农”的重要基地,为校、所、企三方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做到“校中有研、研中有产、产中有学”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提供了用武之地。
  25年来,学院面向政府、企业与农村基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产学研工作卓有成效。迄今为止,学院已承担国家级、省级有关重要课题83项,获国家、省及有关部门颁发的重要成果奖180项。形成了集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干部继续教育、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于一体的办学格局。
  2010年11月12日,亚运圣火在海心沙冉冉升起,广州迎来了举世瞩目的第16届亚运会。学院近2000名学生投身到亚运会的志愿服务之中,对他们来说,能够参与这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既是一生的骄傲,也是对他们综合素质与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
  砺志修德,强能善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学院深化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各专业分别成立了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使学院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培养出具备“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现代职业素质的学生。
  学院注重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训的有机衔接与融通。近几年来,学院与100多家大型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努力破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
  2009年5月,广东省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首学院白云石井校区,共签校企合作协议、共谋校企双赢发展大计。省农业厅谢悦新厅长、刘金生副厅长、程萍副厅长和省教育厅叶小山副厅长亲自莅临现场指导工作。
  依托广大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7%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逐步推行“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了30多种职业技术资格的培训、考试与认证。以学生为主体的28个专业社团,在学院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省市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社团活动成为提升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
  2009年11月30日,国内茶艺界备受关注的“2009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在琶洲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由学院环境艺术系选送的“粤海茶情和谐飘香”表演队以及“茶言西关”表演队,在27支参赛茶艺表演队中脱颖而出,包揽了本届大赛团体赛的全部金奖。
  2010年11月12日,应广州亚组委的邀请,学院90多名志愿者,在亚运会青年营驻地,为远道而来的各国青年代表,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茶文化”主题体验活动。别具特色的岭南茶文化,赢得了来自亚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2名青年精英的高度赞赏。
  2010年11月20日上午,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亲临荔湾区荔枝湾视察了我院亚运志愿服务特色团建成果,亲切慰问了我院亚运城市志愿者。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我院志愿者表演的茶艺、花艺两项特色志愿服务,并亲切地寄语志愿者:你们辛苦了!要好好努力加油,亚运一定会因你们而更精彩。
  校园文化,代表了一所学院独特的气质,也是促进院风、教风和学风健康向上的深厚土壤。25年来,富于时代气息与科贸特色的校园文化,经过一代代科贸人的精心打造,正在得到不断充实与光大。
  妙趣横生的缤纷社团活动月,紧张激烈的专业技能竞赛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一个生动活跃的文化学术氛围。2008年5月,学院举办的首届茶文化艺术节,被广东电视台时尚频道《茶天下》栏目以全程报道的形式推上了荧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2010年6月20日晚,一场“以茶论道”的周末讲坛开始启动,这是学院为打造精品校园社团文化而推出的一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科贸茗谈。活动通过院内外专家学者与现场师生边品茶边交流学术话题的形式,在传统文化、时政评论、心理辅导、校友风采、师德建设以及高职理念创新等多方面展开讨论,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既是竞技场上体能的较量,也是团队之间竞争力与凝聚力的比拼,更是集中展示全体科贸人“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精神风貌的一大窗口。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25年来,学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探索中,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2009年12月29日, 2009年度“感动校园十大学子”颁奖晚会在白云石井校区礼堂隆重举行。中共十七大主席团成员、全国劳模贾东亮,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得主赵广军应邀出席了颁奖晚会。两个“感动广东人物”言传身教,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
  自2008年起,每年一次的“感动校园十大学子”评选活动,激发了科贸学子“在逆境中崛起、在忧患中奋进、在辉煌中卓越”的进取精神。发现感动、传承感动、学习感动,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又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25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在学院层出不穷。区胜祥、夏增权、廖娟妹、戴馥心、潘伟洪、何敏等一大批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优秀骨干,先后被授予“南粤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作为我国茶叶科研行业的资深专家,环境艺术系伍锡岳研究员,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已整整30年。30年来,他先后获得省、部科技成果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1998年,他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9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5年来,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在校园蔚然成风。从汶川到玉树,每当灾难来临之时,科贸人总是心系灾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从学校到社会,每当有人身处困境,科贸人总是慷慨相助,无怨无悔地献出爱心。
  近几年,以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为契机,以“十百千万”干部驻村工作为平台,学院派出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深入广宁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和“城乡基层党支部结对子互助”活动,成效显著。2009年,我院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今天,母校是我们的骄傲,明天,我们将成为母校的荣光。毕业生,是学院一切工作最终的落脚点,而校友则是高校教学质量最好试金石。
  桃李竞芬芳,硕果满天下。建院25年来,学院累计已为社会输送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达65090人,从他们中间走出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能手和高级管理人才,其中有的成为企业精英,有的已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学院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25年来,省委省政府任仲夷、林若、朱森林、卢瑞华、郭荣昌、杜瑞芝、凌伯棠、欧广源、李容根等历任领导同志都曾先后莅临我院指导或题词勉励,对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寄予了厚望。
  25岁,标志着人生将走向成熟;25岁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在高校林立的当今世界,恰如翩翩一少年。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的局面,学院决策层未雨绸缪,提出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农业与生物技术为特色,引领广东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学院的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广东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农业生物与食品生物等高技能人才将供不应求,这给学院更好更快地培养农业与应用生物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这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学院,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这里薪火相继、弦歌不绝;这是一所与时俱进的学院,团结进取的领导集体在这里不懈求索、科学决策;这是一所融洽和谐的学院,务实敬业的教职工在这里无私奉献、辛勤耕耘;这是一所蓄势待发的学院,别具一格的特色在这里生根发芽、凝练绽放。
  这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这是一幅由历届莘莘学子共同描绘的历史画卷。
  沐浴着时代发展的阳光和雨露,在广东这方创造出改革开放辉煌历史的沃土上,在百花争艳的高等教育园地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这株奇葩,必将不断超越自我,绽放出更加绚丽灿烂的光芒!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