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建专题片解说词文案

浏览人数:0

乡镇党建工作

  秦州区关子镇西沟村,曾经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山坡上种植着并不饱满的麦穗和玉米,半饥半饱地养活着生长在这里的人们。赶上三四里山路到沟里挑来的溪水,到了庄户人家就象油一样的金贵。每逢天阴下雨,粘胶似的烂泥巴,就象一双双恶狠狠的手,死死地拖住人们奔向致富之路的双腿。
  罗保林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
  但是比起村子里其他的人,他却是个幸运儿。父亲罗青峰是一位医术精良的乡村名医,继承父业的罗保林,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治病救人的本事,怎么也能挣得个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是他深深眷恋着这片热土,他的根扎在这里,他的人生之树在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他立志要用毕生的精力尽一点反哺之心。
  1996年,年仅27岁的他被西沟村的群众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在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担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挑起了西沟村对明天的希望。
  面对群众收入增长缓慢,致富无门的现状,罗保林带领村支部一班人,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特色支柱产业入手,发动群众栽种苹果500亩、花椒2300亩、中药材200亩。仅此三项,产值就达到了60多万元。罗保林还发动群众在山脚的川地全部建起了大棚,种上了辣椒,每座大棚每年收入4千多元。
  承包了30亩荒坡栽种花椒的村民李双定,当年一次性付清30年的承包金时,他还有点犹豫。但当他在短期内就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时,他终于满意地笑了。
  同期声(村民  李双定)
  经过我多年的努力,打水平台,开垦挖草,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今年(2006年)收入到1300多斤,卖了9000多元。
  村民们在罗保林的发动下开始栽种苹果,现在已经成了西沟村“苹果大王”的安金海,他不仅靠种苹果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愿望,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了群众栽种果树的义务指导员。
  同期声(村民   安金海)
  这都是党的好政策,他们这些干部带头好,我就想我也要入党,今年我已经是一名正式的党员。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把我们西沟村建设得更美。
  修路改水起架起致富桥在罗保林的心里,关系群众利益的事都是大事。多少年来,西沟村每家每户都要有一个壮劳力到山下去挑水,干旱象一块无形的巨石,死死地挡住了西沟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脚步。罗保林立志要搬走这块石头。2002年,他带着凉水,背着干馍,一趟趟跑城里,争项目,筹资金,村民们更是出力流汗,日夜奋战,终于建成了人饮解困工程,筑起了千里河堤。西沟村160户人家全部接上了自来水,只要一拧开水笼头,甜滋滋的清水就会哗哗流淌出来,西沟村的原野和花草,在涓涓清流的滋润下,也更加生机勃勃,娇艳夺目。
  兵头将尾的小村官罗保林,并没有因为已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他把关注的目光又投向了村里的另一个难题——由于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的农产品无法尽快销售,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点风波并没有动摇大家修路的决心(同期声  村民 李长生   以前我的牲口房占到这个地方,罗书记要拆我的房子,我就不同意,我就和罗书记两个人吵起来,罗书记已经上房了,我把罗书记就拽下来),他召开村班子会议,商定了修路的事儿,在上级部门还没有给一分钱的情况下,就带领全村村民投工投劳,新修西沟至西华路段河堤1200米,保护耕地100余亩,净化村庄道路1000多米,铺砌水渠500米,改变了过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遍地和水道不畅问题,绿化村庄道路5。5公里,沿线栽植杨树2万多株,户户安装了太阳灶,觖决了群众无柴烧、林木难管护问题,120眼沼气池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新建的学校更是为科技兴农,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打好了基础。
  路修通之后,外地客商的运输车辆,一路欢歌开进村来,西沟村群众在自已家门品就能把苹果卖个好价钱,但全村400多亩中药材却出现了“卖难”问题,罗保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找出路,跑订单,有效觖决了群众中药材销路问题,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为农民群众增收拓宽了路子。
  外地客商的运输车辆,一路欢歌开进村来,西沟村群众不仅在自家门口就能把苹果卖个好价钱,而且跑运输也成了乡亲们新的赚钱门路。新建的学校更是为科技兴农、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打好了基础。

党建专题片解说词:侨乡党建

  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大多数社会主体的共识。与此同时,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始终得到了上至政府、下至用人单位的一致重视。走进南安,这个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古郡,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聚贤纳才”的浓厚氛围。请看报道。
  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南安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谱写了成功故里的新华章,经济综合实力跻身于“全国经济百强市(县)”、“福建省十强市(县)”行列,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先后荣膺“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累累的硕果,凝聚着南安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着许许多多外来人才得智慧和拼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安市大力实施外来人才发展战略的大手笔。
  俗话说:“政策对了头,一步三层楼。”几年来,南安市高度重视外来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大力实施“外来人才工程”,制定了《南安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了“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意见,广开人才“入门关”,真正体现了“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原则。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外引工作的优惠政策,对外引人才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住房、子女读书、就业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照顾。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致力做好“护才使者”。
  几年来,先后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办事时效承诺制”、“挂钩帮扶服务制”和“公开办事制”,简化有关人事办理手续,开设外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大开人才引进的方便之门,使组织、人事部门真正成了“外来人才之家”。
  近年来,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把每周星期五定为企业和人才集市日,共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50多场次,为2000多名外来人才找到工作,同时,采取不定期推荐、跟踪服务重点企业,为企业推荐外来人才1000多人。为进一步帮助企业招聘人才,2000年南安市开通了“南安市人才网”上,设置了人才信息栏、毕业生求职等栏目,至2003年年底,共有2000多家企业和10000多名外来人才通过人才网站实现双向选择。
  陈素妹是南安市闽发铝厂引进的第一批铝型材生产专家之一,1993年2月,陈素妹放弃了环境安逸、收入颇丰的“铁饭碗”,来到闽发铝厂这一私营企业。闽发铝厂筹办时,她只有30岁,是南平铝厂的中层干部、高级工程师。
  刚到闽发铝厂,陈素妹心里多少存有几分疑虑:南安经济环境比不了厦门、泉州,闽发铝厂到底能否顺利发展,自己在闽发铝厂能否找到发展的平台?
  为了让陈素妹安下心来,1993年10月,南安市人事局协同有关单位深入陈素妹家中,了解她在南安工作、生活情况,当得知陈素妹的爱人还在南平工作,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人事局提出帮她爱人调动工作的建议,在征得陈素妹的同意后,迅速协调好南平和南安两地的关系,把她爱人调到南安市医院工作。
  南安市也很重视我们,我们两三台机子的时候他们就来关心,包括刚开始来的时候,县政府对我们家属的安排,还是很重视的。
  解除后顾之忧后,陈素妹全身心地投入到闽发铝厂。十多年来,陈素妹率领厂里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生产流程,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她们研制的铝型材喷涂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电泳仿不锈钢铝型材、铝型材木纹转印及隔热铝型材等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品投放市场后,每年为厂里增加上千万元的收入。闽发铝厂腾飞了,陈素妹也成长了,如今她已是闽发铝厂的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为进一步畅通“才”道,留住人才,南安市提出了“用真情关心人才、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的工作思路,并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南安人的真诚和爱才。几年来,南安市积极推选优秀外来人才参加各级党员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政治协商会议,鼓励他们为南安的发展献言献策,推荐外来人才作为各级劳动模范、“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的表彰人选。2003年南安市组织评选表彰11名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
  眼前这位埋头钻研的老人叫徐桂生,他是南安市表彰的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之一。徐桂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退休前曾任青岛某海洋渔业公司厂长、总工程师。1992年9月,徐桂生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退休,毅然离开美丽的家园,只身来到宏发集团有限公司。老徐说,当初他离开青岛来到闽南当超级打工,一是发挥余热,二是想多攒点钱,改善退休后的生活环境。然而,老徐一到南安,很快就改变了这一想法,家的感觉又激起了老徐二次创业的激情。
  老徐从踏进宏发集团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宏发集团的艰苦的创业中。他工作勤奋投入、精益求精,深受老板和同事们的好评。他1996年年底,老徐要回家探亲,老板坚持要自己开车送老徐回家。当来到青岛,爬上老徐八楼的家时,老板对老徐说,你家的房子太高了,这样,你和老伴都不太方便。老徐本来以为老板可能就是嘴上这样说说,没想到,1997年春季,老板就拨出40万为他在青岛买了一套公寓。
  他(老板)千方百计在青岛给我买了套房子,而且层次在三楼,最好的了,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所以我很受感动。老板对你这么关心,你应该体现在工作上,要回报,所以不管内心有什么困难,都应该把工作做好,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去做。
  徐桂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潜心方便面调味品的开发和研究,成功研制“宏发”牌调味油包葱香排骨面,投产后宏发牌方便面销量剧增,成为该企业的龙头主导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可喜的利润。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厂长、总工程师后,徐桂生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狠抓产品质量,使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双认证,并荣获农业部、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97年徐桂生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外商投资企业优秀职工”,2001年被评为南安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南安市企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
  徐桂生只是南安市许许多多私营企业外来人才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南安市私营企业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企”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打造聚英纳贤的有力磁场,积极营造公平合理的人才环境,吸引一大批外来人到南安这片热土上尽情地驰骋翱翔,施展才华。目前,南安市拥有各种类型的高、中级外来人才5000多名,他们都象徐桂生一样在南安的各条战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
  南安市在在引进人才的工作中,不但实施高层次外来人才战略,也非常注重引进外来技术工人的工作,着力构筑科学立体的人才体系。为此,南安市一方面依托市人才交流中心,通过人才交流洽谈会和“南安人才网”,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主动为企业牵桥搭线,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运转,另一方面主动关心帮助外来员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官桥、水头、石井等外来人才相对集中的乡镇相继成立了“外来人才有服务中心”,主动为外来人才联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
  1997年8月,刚从学校毕业的巩德连带着“多挣些钱”的朴素心愿来到了中宇集团路达公司,从最普通的铸造工干起,到铸造车间砂芯组组长。在中宇,巩德连深切地感受到中宇集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留人先留心,留心引人才。巩德连不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积极为公司的发展出言献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家乡的亲朋好友宣传中宇集团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短短的三年间,家乡就有100多名员工经他介绍来到了中宇集团工作。
  正因为有了优惠的人才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才使南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才聚集在一起,南安不但大力吸引人,也尽力支持外来人才在南安投资创业。
  1995年,年仅27岁的岑利泽来到中宇集团路达公司,担任车间主任,通过几年的锻炼,岑利泽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萌生了自己创办公司的念头,然而当时他自己只是个打工仔,要创办公司,面临很多困难。
  南安市利达五金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岑利泽同期声:我刚创办的时候,也受到不少曲折,我本来打算(不在南安)这边搞了,要回去了,不想搞了,因为地皮是向村里租的,要拆房子,地方老百姓过来闹。我跟镇里说一下,镇长、书记,包括负责工业的人亲自过来,给老百姓解释,这才挽留我留下来。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年底,岑利泽如愿地在仑苍镇创办利达五金工业有限公司。公司刚成立时,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不够成熟等困难。当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宇集团立即拨出100万元,并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利达五金公投入生产。如今利达五金公司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公司年产值2500多万元,预计今年纳税将超过200万元。
  栽好梧桐迎凤凰,筑好深潭唤蛟龙。热情的南安人,正张开双臂恭迎您的加盟。我们相信,有八方英贤的同心铸建,海峡西岸这颗明珠将越发璀灿夺目、绚丽多姿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