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建专题片解说词解说

浏览人数:0

乡党建专题片之一:基层组织党建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神奇土地,在89个春夏秋冬和无数次日升日落的洗礼中,她变得日新月异。
  这是一座美丽年轻的新兴城区,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春风的拂化,她变得蒸蒸日上。
  这是一曲催人奋进的建设乐章,隆隆的涛声和不息的号角奏响了强区富民、快速崛起的旋律。
  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的共产党人,挥洒的汗水铸就了他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脊梁。
  穿越历史烟云,历经改革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89岁的生日。顺应人民期待,回应时代要求,意气风发的长安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发展经济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筑牢和谐之基,提供力量之源,谱写着热潮迭涌促发展的动人篇章。
  [推出片名]长安区有党委、党工委42个,党支部1406个,有党员35693人。如何在新形势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何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认真探讨和回答的课题,也对本届区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长安区委作出了建设“经济、生态、文化、科教”四强区的科学部署,仅仅几年时间,一艘以科学发展为动力、承载着高新产业聚集区、城乡统筹样板区、生态宜居新城区和科教文化示范区等改革发展使命的新战舰正式扬帆起航。长安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展现了旭日东升的发展态势,充满着生机与希望……(区委书记采访音像):新时期党的建设要紧跟时代要求,在推进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突破重点难点上下功夫,在强化基础基层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层次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促进长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明责任、严考核“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区委将党建工作实绩与干部任用相结合,构筑了区、乡街、村三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责任网络。明确了“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具体责任人”的职责任务及考核办法。
  区委与基层党委、基层党委与党支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要求和工作重点。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作指导、提要求,密切联系党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各单位一把手亲自参与党建工作的部署、指挥、协调和检查,做到了党建工作有人抓,抓的实,抓出成效。
  夯基础、固根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区委积极探索、科学决策,不断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发展。采取了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等多种形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全区2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共建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82个;创新成立了包括5个村党支部在内的长安区祥峪旅游开发区党总支;在待安置复转军人党员中建立临时党支部,使每个党员都有了自己的“家”,实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结合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不断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选好配强“带头人”,班子的年龄、文化、性别、知识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2010年2月以来,对全区66个后进村进行集中整建,64个村已基本完成整建任务,调整充实党支部9个。通过集中整建,解决了突出问题,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近年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130多个村的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或改建。七一前夕,区委、区政府又审时度势,有效整合组织部、发改委、民政局、新农办、文体广电局等多方筹资渠道,掀起了第二轮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争取用两年时间达到671个行政村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首批建设的565个终端站点任务已基本完成,初步建成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社区党组织“双评晋级、科学发展”活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创新路、出实招。09年,晋级一类村46个、二类村113个,三类村减少74个,四类村减少43个,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已经成为日常的真实写照。
  对全区农村、社区的12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传帮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村、社区中宣传员、辅导员、信息员、组织员、科技员和群众事务代办员的作用。“村官”中涌现出了花园村主任助理毛海涛、西寨村书记助理王羿等一批优秀分子,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先后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促规范、重管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狠抓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结合实际,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007-2010年规划》、《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等“2+10”系列文件和制度,建立了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工作台帐、选派指导员、发展党员等措施制度。开展了机关、学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五个好”规范化党支部等活动,推行规范化管理。
  完善了党务公开、流动党员联系、培训等机制,不断提升工作标准和目标要求,用制度规范推进了全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
  创载体、促提高“创新是党的建设永葆生机的源泉。”为此,区委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联共建活动,60个区级部门机关党组织与60个农村党组织,党员互动、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一对一结对开展互联共建。两年来,兴办实事好事160余件,提供、协调资金131.3万元,帮助完善制度960项,赠送办公桌椅320件、电脑音像器材28台(件)。
  开展了创建基层党组织示范点活动,培育和树立了一批工作有创新、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80个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全区党建工作的发展。
  应对金融危机,在非公经济党组织中开展了“五比五促”主题活动,充分调动了党组织、党员职工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在困难前并肩,在稳步中发展的强大合力。
  抓队伍、强素质历史的长河,只有吸纳百川,才能后浪推前浪,波涛相继;党的队伍,只有不断拓展和扩大,才能充满生机,永葆青春。按照我区发展党员“三四五”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发展党员中长期规划,完善了工作台帐和督办制度,进一步严格发展程序。三年来,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600多名,新发展党员2900多名。
  坚持党员教育不放松,不断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2009年3月-2010年2月两批学习实践活动,全区党员积极参与,整改措施得力、活动氛围浓厚、工作成效明显。制定了党员长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组织部门、区委党校、基层党组织三级培训模式,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三年来,共组织培训党务干部2000余人次,轮训党员16000余人次。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那里就出现鲜艳的党旗、显现党员的身影……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区迅速掀起了自愿交纳“特殊党费”的热潮。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身在哪里,广大党员争相表达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的心意,共交纳特殊党费200多万元。在“带头做奉献,彰显先进性,建设新农村”活动中,全区1.6万名农村无职党员积极参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1200件。722名在职党员认领了38个方面的社区工作岗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在社区。
  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激发了党员创先争优的巨大热情,涌现出了高桥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王莽乡生态观光示范基地、上王村农家乐示范基地等388个党组织示范基地和879个党员示范户。一大批像许志成、张昭、徐养正等优秀党员的不断涌现。让共产党员的名字更加响亮,让党的旗帜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区委组织部长音像):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实施追赶战略、谋求跨越发展”的思路,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学先进、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设“四强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春华秋实,有耕耘必有收获。正是广大党员在推进改革开放、践行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和推进强区富民中的模范带动,成长中的长安才更加生机勃勃,已成为一座正在崛起的激情之城、和谐之区、创业之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我们坚信, 意气风发的长安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肩负历史重任,不负人民重托,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实施追赶战略,抢抓机遇,创新克难,把经济、文化、科教、生态强区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乡党建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党建专题片解说词:侨乡党建

  党建专题片解说词:侨乡党建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大多数社会主体的共识。与此同时,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始终得到了上至政府、下至用人单位的一致重视。走进南安,这个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古郡,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聚贤纳才”的浓厚氛围。请看报道。
  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南安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谱写了成功故里的新华章,经济综合实力跻身于“全国经济百强市(县)”、“福建省十强市(县)”行列,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先后荣膺“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累累的硕果,凝聚着南安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着许许多多外来人才得智慧和拼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安市大力实施外来人才发展战略的大手笔。
  俗话说:“政策对了头,一步三层楼。”几年来,南安市高度重视外来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大力实施“外来人才工程”,制定了《南安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了“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意见,广开人才“入门关”,真正体现了“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原则。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外引工作的优惠政策,对外引人才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住房、子女读书、就业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照顾。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致力做好“护才使者”。
  几年来,先后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办事时效承诺制”、“挂钩帮扶服务制”和“公开办事制”,简化有关人事办理手续,开设外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大开人才引进的方便之门,使组织、人事部门真正成了“外来人才之家”。
  近年来,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把每周星期五定为企业和人才集市日,共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50多场次,为2000多名外来人才找到工作,同时,采取不定期推荐、跟踪服务重点企业,为企业推荐外来人才1000多人。为进一步帮助企业招聘人才,2000年南安市开通了“南安市人才网”上,设置了人才信息栏、毕业生求职等栏目,至2003年年底,共有2000多家企业和10000多名外来人才通过人才网站实现双向选择。
  陈素妹是南安市闽发铝厂引进的第一批铝型材生产专家之一,1993年2月,陈素妹放弃了环境安逸、收入颇丰的“铁饭碗”,来到闽发铝厂这一私营企业。闽发铝厂筹办时,她只有30岁,是南平铝厂的中层干部、高级工程师。
  刚到闽发铝厂,陈素妹心里多少存有几分疑虑:南安经济环境比不了厦门、泉州,闽发铝厂到底能否顺利发展,自己在闽发铝厂能否找到发展的平台?
  为了让陈素妹安下心来,1993年10月,南安市人事局协同有关单位深入陈素妹家中,了解她在南安工作、生活情况,当得知陈素妹的爱人还在南平工作,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人事局提出帮她爱人调动工作的建议,在征得陈素妹的同意后,迅速协调好南平和南安两地的关系,把她爱人调到南安市医院工作。
  南安市也很重视我们,我们两三台机子的时候他们就来关心,包括刚开始来的时候,县政府对我们家属的安排,还是很重视的。
  解除后顾之忧后,陈素妹全身心地投入到闽发铝厂。十多年来,陈素妹率领厂里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生产流程,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她们研制的铝型材喷涂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电泳仿不锈钢铝型材、铝型材木纹转印及隔热铝型材等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品投放市场后,每年为厂里增加上千万元的收入。闽发铝厂腾飞了,陈素妹也成长了,如今她已是闽发铝厂的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为进一步畅通“才”道,留住人才,南安市提出了“用真情关心人才、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的工作思路,并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南安人的真诚和爱才。几年来,南安市积极推选优秀外来人才参加各级党员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政治协商会议,鼓励他们为南安的发展献言献策,推荐外来人才作为各级劳动模范、“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的表彰人选。2003年南安市组织评选表彰11名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
  眼前这位埋头钻研的老人叫徐桂生,他是南安市表彰的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之一。徐桂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退休前曾任青岛某海洋渔业公司厂长、总工程师。1992年9月,徐桂生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退休,毅然离开美丽的家园,只身来到宏发集团有限公司。老徐说,当初他离开青岛来到闽南当超级打工,一是发挥余热,二是想多攒点钱,改善退休后的生活环境。然而,老徐一到南安,很快就改变了这一想法,家的感觉又激起了老徐二次创业的激情。
  老徐从踏进宏发集团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宏发集团的艰苦的创业中。他工作勤奋投入、精益求精,深受老板和同事们的好评。他1996年年底,老徐要回家探亲,老板坚持要自己开车送老徐回家。当来到青岛,爬上老徐八楼的家时,老板对老徐说,你家的房子太高了,这样,你和老伴都不太方便。老徐本来以为老板可能就是嘴上这样说说,没想到,1997年春季,老板就拨出40万为他在青岛买了一套公寓。
  他(老板)千方百计在青岛给我买了套房子,而且层次在三楼,最好的了,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所以我很受感动。老板对你这么关心,你应该体现在工作上,要回报,所以不管内心有什么困难,都应该把工作做好,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去做。
  徐桂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潜心方便面调味品的开发和研究,成功研制“宏发”牌调味油包葱香排骨面,投产后宏发牌方便面销量剧增,成为该企业的龙头主导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可喜的利润。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厂长、总工程师后,徐桂生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狠抓产品质量,使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双认证,并荣获农业部、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97年徐桂生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外商投资企业优秀职工”,2001年被评为南安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南安市企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
  徐桂生只是南安市许许多多私营企业外来人才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南安市私营企业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企”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打造聚英纳贤的有力磁场,积极营造公平合理的人才环境,吸引一大批外来人到南安这片热土上尽情地驰骋翱翔,施展才华。目前,南安市拥有各种类型的高、中级外来人才5000多名,他们都象徐桂生一样在南安的各条战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
  南安市在在引进人才的工作中,不但实施高层次外来人才战略,也非常注重引进外来技术工人的工作,着力构筑科学立体的人才体系。为此,南安市一方面依托市人才交流中心,通过人才交流洽谈会和“南安人才网”,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主动为企业牵桥搭线,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运转,另一方面主动关心帮助外来员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官桥、水头、石井等外来人才相对集中的乡镇相继成立了“外来人才有服务中心”,主动为外来人才联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
  1997年8月,刚从学校毕业的巩德连带着“多挣些钱”的朴素心愿来到了中宇集团路达公司,从最普通的铸造工干起,到铸造车间砂芯组组长。在中宇,巩德连深切地感受到中宇集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留人先留心,留心引人才。巩德连不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积极为公司的发展出言献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家乡的亲朋好友宣传中宇集团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短短的三年间,家乡就有100多名员工经他介绍来到了中宇集团工作。
  正因为有了优惠的人才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才使南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才聚集在一起,南安不但大力吸引人,也尽力支持外来人才在南安投资创业。
  1995年,年仅27岁的岑利泽来到中宇集团路达公司,担任车间主任,通过几年的锻炼,岑利泽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萌生了自己创办公司的念头,然而当时他自己只是个打工仔,要创办公司,面临很多困难。
  南安市利达五金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岑利泽同期声:我刚创办的时候,也受到不少曲折,我本来打算(不在南安)这边搞了,要回去了,不想搞了,因为地皮是向村里租的,要拆房子,地方老百姓过来闹。我跟镇里说一下,镇长、书记,包括负责工业的人亲自过来,给老百姓解释,这才挽留我留下来。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年底,岑利泽如愿地在仑苍镇创办利达五金工业有限公司。公司刚成立时,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不够成熟等困难。当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宇集团立即拨出100万元,并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利达五金公投入生产。如今利达五金公司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公司年产值2500多万元,预计今年纳税将超过200万元。
  栽好梧桐迎凤凰,筑好深潭唤蛟龙。热情的南安人,正张开双臂恭迎您的加盟。我们相信,有八方英贤的同心铸建,海峡西岸这颗明珠将越发璀灿夺目、绚丽多姿。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