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飘---阳江五年党建回眸专题片
党旗飘飘阳江五年党建回眸电视上集【序】岁月无痕,这5年,在鲜红的党旗下,漠阳江10万党员树起一座座难以磨灭的丰碑。丰碑立,英模辈出。
岁月如洗,这5年,在鲜红的党旗下,漠阳江10万党员经受了一次次涤荡灵魂的思想洗礼。浪淘尽,党心如金。
岁月如歌,这5年,在鲜红的党旗下,漠阳江10万党员唱响的是一曲曲酣畅淋漓的时代长歌。长歌处,万山红遍,党旗飘飘。
【特技推出片名】漠阳党旗红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党建工作主线,沿着这条脉络,2003年3月,广东省委审时度势,做出在全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战略决策。这一创新之举,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南粤大地,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认可。其后,省委又先后部署开展了“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这三项活动,既为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又成为广东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阳江市委深知,这一系列重要党建工程,既是党心工程,又是民心工程;既是发展工程,又是和谐工程。广大党员干部朝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用实际行动践行86年来始终不渝的信念。
【出片花】【解说词】实施固本强基工程,责任在党委,关键在领导。省委大胆创新,把固本强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每人都建立了固本强基工程联系点。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率先垂范,确定平地村为他的实施固本强基工程联系点。这个消息传来,犹如一声春雷,激荡着平地村干部群众的心田。
【转入德江书记第一次到平地村的镜头】【解说词】2003年10月26日,平地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张德江书记来到了平地村。他说,我走亲戚来啦!
【现场声:张德江的录音资料镜头(第一次到平地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精髓)】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促进全体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平地村要通过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争取在三年内把村组织建设好,成为我省农村发展的示范村,使村的经济有大跨步发展,人的思想道德有显著提高。
【解说词】什么是执政之基?它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在农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就是党的执政之基。强执政之基,就是要把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夯实。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主心骨就是千百万农村党员和村干部啊!
平地村实际成为省委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一块试验田。5年中,德江书记先后六次走进平地村,每次都提出重点加强党支部核心作用的村级组织建设的要求。为完成德江书记的嘱托,平地村党支部选择了从民主建设上破题。
【板凳会议现场声】“村民小组长郑广成:开始开会了,开会了!今晚在我们平地村要开那个群众大会,就是关于那个新村村地和住宅地分配的问题。怎么分得公平、公正、合理,请各位村民提出宝贵意见。”
村民郑广齐:“将地平均分了算了。招标啦,价高者得。”
村民郑辉旭:“你有钱就喊招标,我没钱怎么招标?”
【解说词】这场小板凳上的争吵,看似平常,然而,新华社记者看到这一幕时却感到异常兴奋,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种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形式。2004年,新华社每日电讯以《中国农民,小板凳上体验民主》为题进行了报道。平地村的“板凳会议”由此传遍全国。
【转入采访村民郑家平的画面】“板凳会议”让我们感到了“主人翁”感觉,我们在“板凳会议”上有什么都可以说,村里的事就像我们的家事一样,有商有量,群众说了算。
【采访阳东县委书记莫定伟】“板凳会议实际就是村民会议,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村干部直接接触群众、了解民情、了解民意,为村委会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重要依据。”
【解说词】平地村党支部没有停留“变法”的步伐,他们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
【采访平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道宏】“我们确实有一个村民评议党员的制度,村民以不记名的方式对党员打分。”
老党员郑龙华:“这一招很厉害,这一评就使我们党员在工作中责任心更加强。”
平地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郑章舍:“我们村两委班子议事会每周都有。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大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想办法,分工协作解决问题。”
【解说词】机制的健全与创新,带来了一个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村党支部。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画面:蓝天下,大朗垌农业示范基地草莓丰收的喜人景象,德江书记在这里视察】张德江书记:“种草莓一亩能卖多少钱?”工人:“大约两万块。”德江书记:“这个效益还蛮高的!”
【转入画面:平地新村、村场、工厂、学校等镜头】【解说词】固本强基平地绘新图。平地变了,一条贫穷落后的村变成了如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32000元跃升至现在的38万元。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他们的新房、笑脸,我们读出了幸福、安康、和谐的新内容。平地村的实践得到了省委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等称号。
德江书记对平地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1月30日,在第六次走进平地时,他对平地村党支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转入张德江第六次进入平地村视察的画面、会议现场声音】我赠送你们三句话:一、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经济强村;二、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和谐新村;三、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建设固本强基示范村。
在德江书记的率先垂范下,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
【画面:市领导到挂点村,陈小川书记的镜头时间用长点】2005年8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小川刚到任不久就挂点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并数次走进高河村,指导村两委班子建设,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整修水利。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少春挂点阳东县塘坪镇乐郊村,市委副书记黄强挂点阳东县雅韶镇雅韶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丘志勇挂点阳东县合山镇东刘村………走百家门,嘘百家暖,问百家情,人们看到的是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画面。
据统计,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共建立起286个联系点,形成了党委负总责,书记亲自抓,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和完善了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格局。
【出片花】【转入鸡乸朗村画面】【解说词】鸡乸朗,阳西县织篢镇谷围村委会的一条自然村,名字古怪,却是一条让人不敢小看的农村。
【在美丽的村道前采访谷围村委会主任卓创耀】“我们村过去不是这样的,到处污水横流,群众生活贫困,现在变了,主要是渔业生产发展了。”
【采访村民】“我们村渔业生产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我们村有家渔业公司。我们都是公司船队的股东。我们每家都拥有一条渔船。”
【解说词】村民几乎全部是公司的股东,一条村就是一家公司,一条村就是一家企业。这就是鸡乸朗村第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公司的老板是村里的三兄弟。就是这三兄弟, 10多年间,不断发动村民合股买船,或借钱给村民买船,再通过公司统一出海打鱼、统一提供后勤补给和统一销售等形式,打造出一家拥有180多艘现代化渔船、全国最广的海产品销售网络、上下游产业一条龙的集团公司。
新农村建设是个综合系统的工程。生产发展了,还要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05年,公司中的老二林织高票当选谷围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鸡乸朗村创造第二个与众不同。
【采访谷围村党支部书记林织】我们村建公园、花圃、老人娱乐场所、村中道路,都由公司股东的分红中抽出部分来建设;建立渔协会也是因为还有很多其他村委会的渔船,有很多有关船上的事也找我们,我想,这个事应该有一个什么协会去管更好,更名正言顺。也就形成了现在这种管理格局,村委会、村民小组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公司支持村中的社会公益事务;渔协会管理如船队中的安全管理、销售贸易等,更有利于现在的渔业发展需要。
【采访阳西县委副书记黄洪轩】我们把鸡乸朗的这种管理模式总结为:“村两委+公司+渔协会”。通过这种模式,鸡乸朗村已经实现了村中所有事务的社会化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十分需要这种创新。
【解说词】用社会化管理达到公司利益和村集体利益、村民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其最大好处是让村民得以共同致富。由此,在这条自然村里,我们看到了第三个与众不同:村里没有一户贫困户,人人生活有保障,这条村的渔业捕捞船队,遍布全国四大渔场,他们的渔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成为全省最富的渔村。
【转入画面:阳春市永宁镇棠梨村民主理财之夜现场】理财小组成员提问。
村委会成员回答。
【解说词】这个被阳春市永宁镇棠梨村的村民称之为“民主理财之夜”的夜晚是和谐的,清风拂来,人们渐渐散去,很快又将回复山村的宁静和安详。对这份宁静和安详。村两委的班子成员感受最深。
【转入采访村委会书记的画面】过去我们实行的是财务不公开的方式,村民不理解以为村干部捞了多少好处。开会时甚至打村干部。现在,我们和驻村的省委政研室的干部一起想了这个法子。如今好了,以前不理解的理解了,不支持的支持了,人心齐了,事情就好办了。
【采访永宁镇党委李书记】介绍实施民主理财之夜的情况。
【解说词】由“一支笔”签字理财变为“多笔会签”,实际上体现的是群众当家作主。
以群众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这些创造,有些甚至是对自我进行变法,但他们依旧勇于创新。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只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以发展的一切为了人民来创新,才有阳江发展的新篇章。
【出片花】2004年底,阳江市委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在漠阳大地开展了一场“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
【特技:市委文件画红线伴】为把驻村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发出文件规定:阳江驻村要做到“三个最”:选最优秀的后备干部,派驻到最艰苦的地方,做老百姓最满意的事情。
【驻村干部下乡的画面】由此,一批批共产人以高昂的热情,背着行囊,从机关融入基层,从干部融入群众,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用一颗颗真诚的心,播撒党的种子,传递党的声音,带去党的温暖,送去美好的希望,用实践叙写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转入冯文集驻点村的画面】【解说词】这是阳西县塘口镇最穷的村——平西村。驻村的阳西县卫生局干部冯文集是从镇里下车,再徒步走6公里崎岖蜿蜒、尘烟滚滚的山路来到这里的。他也是全市最早到驻村点的干部之一,然而,这个最早,却成为他对妻子一生的负疚。
【采访冯文集】“接到局领导驻村的通知,正是我结婚的第三天,妻子刚刚订了 ‘双飞北京七天游’蜜月之旅的机票。妻子是护士,我们平时工作都忙,有时一个星期聚不了1天,好不容易有个婚假,她欢天喜地地把机票递到我面前时,我告诉她,我今天要去驻村,去1年。她马上哭了。她一直就想到北京看看,我对不起她。”
【解说词】冯文集的新婚蜜月是这样过的,生活用水要到村中学校去挑;村里没菜卖,多数情况下只能以方便面充饥……更难受的,是对妻子的思念和挂怀。
【画面:冯文集走村窜户和群众谈心调研,以及他的笔记】【解说词】但冯文集想得更多的是责任。对生活条件的艰难,他没有放在心上,通过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反而让他心里沉甸甸的,在《民情日记》上,他这样记录着农民的疾苦:“每当看到78岁的孤寡老人王陈旺湿漉漉的床,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在寒风中颤抖的身影时;看到早年丧妻的王希稳顽疾缠身没钱医病,孩子过早辍学时;看到纯朴的村民饮用着不干净的河水,健康状况糟糕时,我的心在滴血,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谨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压力化作了动力。
【转入冯文集带领群众挖井和清淤的画面】【解说词】得知村里因渠道多年失修和久不降雨,村里连喝水都将成为问题的时候,冯文集马上多方筹资解决“用水难”。为节省打深水井的费用,冯文集带领工作组、村干部和一些志愿群众上场帮忙,将挖泥、挑泥、驮水泥和扛水泥筒等重活承揽下来。到了晚上收工时,冯文集活脱脱的成了个泥人。两个星期后,人们看到,淤积沉寂多年的平西河又流出清澈的河水!人们不知如何感谢冯文集,只是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顿饭。
【村民打水的画面】【采访彭垌村的卢秀兰大婶】 “我嫁来平西三十几年,直到今天才喝上了清甜的井水!多亏了这样为民办实事的干部。”
【转入全市驻村亮点市农业局驻点村支持建设的项目】市农业局驻村干部针对阳春市圭岗镇高垌村气候土质宜种柑桔的特点,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9万元,帮助村委会办起了50亩马水桔果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50亩马水桔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达3.5万元,明年可达5.5万元。
【转入驻村干部开展咨询活动、修渠清淤等镜头】【解说词】三年来,我市前后三批共5553多名驻村干部,积极当好调研员、宣传员、监督员、调解员、服务员,全身心融入到农村工作中,为努力解决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至目前止,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万多件,全市有61个驻点村集体经济超过3万元。得到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一致拥护和好评。人们说,这是历年来最好的工作队,党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党旗飘飘阳江五年党建回眸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下集【序】生机是因为泉流不衰,生机是因为扎根大地,生机是因为开花结果,生机是因为春来发新枝。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86年来,我们党能够始终紧跟时代脉搏,是因为我们的泉流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大地是人民,我们的花和果总是奉献给人民,我们发展的春天总是接踵而至,我们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我们的行动总是勇于创新。
【出片花】【转入我市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画面】我市民营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八成。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扎实推进非公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我市固本强基工程的生动实践。
【讲述宝马利的故事】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是江城区一家集开发设计、生产制造与销售汽车空调和车铝质散热器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是我市最早成立党支部的民营企业之一。2000年12月,党支部成立时,在公司内部曾引发疑问: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其实,这种担心,并非宝马利一家独有。
【采访宝马利公司总经理陈基镛】“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就不可能有企业今天的腾飞,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企业建立党组织不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生产办发展吗?”
【采访宝马利党支部党员冯远新】“没成立党支部前,心里觉得没归属感,成立党支部后,像忽然找到了家。有了一份责任感。虽然党员不增加1分钱工资,但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就是要干给别人看,党员就是不一样。”
【转入公司党员大会的画面、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的画面】【解说词】是的,找到了家,就要担起对家的一份责任。宝马利公司党支部向公司全体党员发出这样的号召:政治思想上做核心领导,生产经营上是战斗堡垒,工作生活中当先锋模范。而充当科技骨干的党员们则这样说: “支部建在科研开发上,党员战斗在科技应用上”,由冯远新、邹兆生等党员带领技术骨干历时数月,废寝忘食搞攻关开发,开发出的集流管过冷型平行流冷凝器不仅通过国家鉴定,还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型专利证书。
党员为脊梁,使宝马利成为国内铝热交换器开发速度最快、规格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而这些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创新都凝聚了不少党员们的心血。
【转入宝马利公司新产品、荣誉证书等画面】【解说词】党员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所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宝马利副总经理江春燕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党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真实意义。在党支部成立第二年,江春燕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阳江市第一位光荣入党的非公经济组织业主。今年,又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省第十次党代会。
【转入我市民营企业代表的(十八子、纳谷、银鹰等)画面】【解说词】宝马利及其他民营企业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一点: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建设,不仅是固本强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公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年来,我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党组织作用。目前全市从业5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有党员的占99.6%,100人以上有党组织的占93.8%。不仅“两新”组织,农村、街道设区、学校等各个领域的党建工作都在不断创新、不断推进。人们在党建发展的步伐中看到了和体验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真谛。
【片花】“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名句让人感动,是因为人们从中读出一种无私的情怀,一种滚烫的感情,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86年来,我们党能够通过历史考验,能够通过人民的选择,正是对人民的始终怀有这种滚烫的感情,始终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05年初,中央号召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共产党员最朴素的信仰化为阳江10万党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漠阳大地,党旗飘飘,优秀党员,星河灿烂。
【转入画面:红光村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万亩蚝田】【解说词】红光村又名红木山村,南海边上的这条渔村因村前一望无际的红树林而得名,又因盛产红光蚝而闻名。然而,这么一条美丽富饶的农村,5年前,却是一条令人闻之色变的恶霸村。
【画面:公安干警夜袭红光村】【解说词】200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1200名公安干警扑进红光村抓捕了一批村中恶霸和毒贩。6个人的村班子,也被检察机关揪出3名“硕鼠”。时任阳江市委主要领导得悉后拍案而起:“这条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到哪里去了?”
【镜头:谢爱珠特写】【解说词】41岁的谢爱珠临危受命。然而,这对她而言,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采访谢爱珠】“镇上要我出任村党支书时,我开始不敢答应。几个亲戚反复劝了几次。我当时有几个考虑:我家里养了蚝,当了村干部,就要放弃家里的工作;我又是一个女的,村里又是那样的情况,怕工作难开展。但儿子暑假回来碰到了一件事,他在镇车站下车后,想请一辆摩托车搭回家,人家一听是红木山人,说你就是给两倍的车钱我也不搭你。儿子回来问我:红木山怎么了?这件事让我下了决心,我不能让儿子背着红木山的恶名,我要让红木山人抬起头来!”
【解说词】这是一个母亲的选择,又是一个党员的选择。谢爱珠上任后,她和她的班子发出这样的誓言:“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为了群众。做的最后一件事,还是为了群众。”这是一个最基层党组织的誓言,又道出一个最纯朴的真理:要固本强基,就必须为民办事,把根扎在群众的心中。
【画面:谢爱珠和班子修水利及家家户户通自来水的镜头】谢爱珠没有食言,她和她的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民修建祖祖辈辈渴盼多年的自来水工程。他们带上干粮、锄头,顶着烈日,整整干了15天。群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班子,看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看到的新班子。他们被感动了,也自带工具跟着一起干,有的还把水送到村干部的手中。两个月后,清清甜甜的自来水流到了红光村的每家每户,一个老人流着泪对谢爱珠说:“谢谢你!”这一刻,谢爱珠同样热泪盈眶。
【画面:万亩海上蚝田,谢爱珠和她的班子成员站在船头向前凝视】红光村党支部在谢爱珠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廉洁自律,谋富民之策,勤利民之事,红光最终由乱到治。集体经济由原来帐户上的52元变为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4000元提高到5800元。村里再也没有抢劫、斗殴、贩毒的现象,成为无封建迷信、无赌博、无上访、无案件的文明村。谢爱珠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她让她的儿子抬起头来,她让红木山人捡拾起作为一个红木山人的自豪。更重要的是,红光村党支部重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人们不会忘记,有一群共产党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地带领他们向前进。
【画面:山路弯弯,走在山路上高高矮矮的一群上学的孩子】【解说词】巍巍青山,弯弯山路。在阳西腹地塘口镇平北村的孩子们,18年来,都由一个人领着,走进平北小学,走出佛子岭山,走向知识的殿堂,走向人生的新路。
他叫张举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没有什么伟大的事迹,然而,他曾经孤身18年,在山区腹地守住一个教学阵地,守住了一个山区的希望。
【画面:张举端在教学,孩子们的眼睛,教室里书声琅琅】【采访平北中学校长】以前,在平北村设了一个分教点,张举端还是一个小伙子就被派到那里,现在都40了。他对孩子真是用心,山里雨水一来,他怕孩子出事,就在半路上等孩子,再一个个背孩子过沟过河。18年来,从未间断。也从来没请过一天假。他带的孩子,没缺过一堂课。
【解说词】谁能想到,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山里的明天,张举端付出的是什么。有一次,他的孩子常常觉得腹痛,上课时痛得抱着肚子蹲在地上。最后实在痛得不行了,张举端把学生交给妻子,把孩子带到广州,医生一看,摇摇头说,你早来一个星期就好了。孩子走的时候,一直在张举端的手心上写着自己的名字,他仍然在想着回学校读书。最后,这个从来没向父亲要求过什么的孩子在父亲的怀抱里安静得走了。
【采访村民】“为了村里的教育事业,他真是什么罪都遭过了。”
【解说词】张举端的老父亲,由于鼻咽癌导致双目失明,家里人向他隐瞒了孙子已经不在的消息。他总是听不到孙子的声音,便常常问:怎么伢子上学还不回来。一个月后,一直为了让张举端能够安心教学,为他承担了全部农活的老父亲,在饱经辛劳困苦、病痛缠绕和思念孙儿的痛苦之后逝去,张举端数度哭晕过去。(停顿2秒)然而,7天过后,他又站在了讲台上。
不是张举端没有孝心,不是张举端没有父子亲情,他是党洒在大山的一粒种子,是党放在大山里的一根蜡烛,他的爱更加深沉,他的奉献更加彻底。
大爱无边,如山如海。
【转入画面:一封信笺】【解说词】这是一封一个党员的遗书,轻轻的一张信笺,在2005年的春天,却如一阵千钧巨流,冲刷震撼着漠阳江10万党员的心。遗书写道:“敬爱的党支部: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在弥留之前,没有为庐山人民事业出点力,很遗恨(憾),现缴交最后一次党费,以表我对党的忠诚!中共党员:冯仕吾。”
是的,这名来自阳东县大沟镇庐山村的普通党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病床上,用颤巍巍的手大写的正是两个字——忠诚!
【采访冯仕吾的女儿】“为治好父亲的病,家里积蓄用尽,并四处举债。妈妈实在没办法了,想向政府申请救助资金,并写好了一份求助申请书。但父亲坚决反对,他说,不能增加组织的负担,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在临终前,他还鼓励我们要积极入团入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最后,他反复交代,要我们帮他交最后5块钱党费。”
【画面:报告会上听众的泪眼】【解说词】眼泪,寄托的是我们的哀思。忠诚,才是告慰英灵的最好的仪式。我们的党,要成为强大的党,需要忠诚;我们的党,要真正为人民谋利益,需要忠诚;我们的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需要忠诚!
【画面:“派比安”正面袭击阳江,狂风怒号,巨浪排空,群众被困的场面】【解说词】2006年8月,为期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刚刚结束,突如其来的热带风暴“派比安”正面袭击阳江,这场风暴带来的狂风暴雨、洪水巨浪恰恰成为检验阳江全市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考官。
【画面:党员解救群众,干部背着老人小孩撤离灾区的情景。】【解说词】沧海横流,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本色。在风暴肆虐的时候,群众往安全的地方撤,党员却往危险的地方冲;哪个大堤摇摇欲坠,哪个大堤就站着党员护卫大堤的坚定身影;哪里有群众受困,哪里就有共产党人伸出援手。人们说:党员,无愧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与洪水风暴的这场较量,我们的党员向人民交上的无疑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这份答卷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对党对人民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吗?不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吗?不正是任何时候保持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吗?
结尾【画面:中共阳江市委第五次党代会会场,陈小川作报告党的建设结语段】
党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沃野新村
[同期声:“全村党员注意啦,明天上午自带工具到村中心大街参加义务劳动,修一下路两侧的排水沟……”
[解说词: 这传自高音喇叭的声音,对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的村民来说,早以耳熟能详了。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村民成宝同期声:“自打我们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只要村支书高学齐在喇叭里一喊,我们村在家的近40名党员保准儿一个不落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活干得又快又好,分文不取,大伙都觉着应该。”
推出片名:沃野新村[解说词:这个被一弯长堤环抱的村子,就是香河县钳屯乡张庄。
50年代,张庄村曾经受到国务院的表彰。而这几年却成了全县排得上名的后进村!到2006年,这个后进村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蜕变,又一跃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带着疑问来到这个村子。
这是一张略显陈旧的奖状,仔细看一下抬头、落款和时间,会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短短的几行文字,仿佛印满了岁月沧桑,印满了当年张庄人的辉煌。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支委刘秉义同期声:这张奖状是1958年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亲自颁发给我们村老队长成珍的,当时那个自豪劲儿就别提了,那时候我们是全国的典型,可风光了。
[解说词:这样一个曾经风光无限、一览众山小的村子,这几年却怎么变成了全县的后进村?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支部书记高学齐同期声:村子成了后进,主要还是思想保守、支部作用发挥不突出造成的。村里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再有就是村里“两室”建设差,几间危房,摇摇欲坠,没法办公,影响支部形象:第三点就是致富路子差,村里虽然种植经济作物的不少,可小农思想严重,意识不够开放,支部又没能及时为群众致富当好引路人。
[解说词:这一次由后进向先进转化的步子是从2006年4月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迈出的。在县委组织部“县级领导牵头抓、乡镇党委直接抓、县直部门帮扶抓、农村支部具体抓”的宏观部署下,张庄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打响了后进转化攻坚战。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支部书记高学齐同期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抓这项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我们张庄,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我们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支部连续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对照“领导班子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找差距,定下了转化方案。第一步是拆迁、修路、盖房,建好基础设施;第二步是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环境;第三步是丰富起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第四步是转换思路,搞好“农家院”经济。
[解说词:“拆迁”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大至城市的旧城改造,小至村镇的规划修建,“拆迁”这两个字似乎总是和“困难”捆绑在一起。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妇联主任同期声:难!拆迁涉及到18间民房、30多户群众,困难真不少。怎么办?学齐书记说了,关键时候党员上,党员干部带头,涉及到自己的先扒!那时候我们村党员、干部天天走家串户做工作,晚上经常干到十点多。我们村70多岁的老党员张英秀,那么大岁数了,一直帮着村支部到群众家做工作,那老太太热情高!一个劲地说,咱张庄不能再耽误了,不然就对不起后代子孙了。
[解说词:这条横贯东西的宽敞柏油路以及两旁的红花绿草、健身器上活动手脚怡然自得的老人以及露出张张笑脸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张庄村中的一景。2006年初,这里还是一条弯弯曲曲、错落着几十间房子、夹杂着几十个各式各样猪圈、厕所的一条土路。土路变成平坦的柏油路,见证了消亡与新生,见证了党员群众的干劲与汗水,见证了村两委干部的辛苦与付出。
这是一把很普通的锁头,可这把普通锁头后面却记述着一对老夫妇和一个普通支部书记的故事。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村民同期声:村里要拆迁修路,我们的旧房碍事,房子和院墙都得扒。我们养了几十只羊,墙拆了,羊咋办?高书记说,您放心,夜里我看着。
[解说词:在5月那个乍暖还寒季节的某个夜晚,当人们都躺在舒适的床上酣然入梦的时候,一位刚刚从几百里外赶回家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倚在这个四面透风的面包车里,像一个忠诚的牧羊人守护着羊群。后来临时用铁丝网围了个圈子,把羊圈在里边,栅栏门不牢实,老夫妇担心羊丢了,村支书高学齐就送来了这把锁。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村民同期声:我们去年刚办了一个家具厂,今年正是个关键时候,高学齐在村里忙拆迁改造忙得脱不开身,有了定单也没法接,几个月下来就赔进一万多块了。麦秋时候,高学齐带队去永清学习人家“农家院”怎么搞,家里就剩我一人,正赶上一场大暴雨,1000多斤麦子全浇湿了。但看到他带着大伙让村子有了新起色,我和大伙一样高兴。
[解说词:短短的几个月里,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张庄村党员群众拆除欺街占道建筑30多个,清理垃圾75吨,硬化街道1600米,规划20多年的东西主街得以畅通。粉刷墙面2500平方米,种植花草苗木5万株,投资12万元对拆迁户进行了妥善安置,购置安装了健身器材,安装路灯50盏,张庄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村子的面貌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要改变。党支部又筹集资金8万元,很快建起了村民中心。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村民张英秀同期声:现在张庄路好走了,出村进村心里豁亮痛快,还装了路灯、健身器,建了篮球场,新建了“村民中心”,白天到图书室看看书,打两盘乒乓球,晚上大家扭扭秧歌运动运动,跟城里人似的。变化这么大,都是党支部领导得好。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村民同期声:现在我们张庄村的变化大伙有目共睹,咱们跟着支部干大有希望。我们村的干部有责任心,为集体干事就像自个儿家过日子。
[解说词:说起“过日子”,还得提一下村里安装自来水的事。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村委会主任成德田同期声:我们是全乡第一个安自来水的,活儿怎么干心里没底,造价多高心里没底。正好我刚买了一辆微型农用车,我和学齐书记开着车到渠口、淑阳转了5、6个村子,看人家活怎么干、料从哪进、哪成本最低、自来水建好了怎么管理。买料的时候,乡里李书记亲自开车带着我们两委干部到三河燕郊厂子里看产品、侃价钱。书记对我们的支持,那叫全力以赴。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支委刘秉义同期声:拆迁、修路、盖房那阵儿,我们党支部成员进行了分工,我负责建筑这块工作。我们乡里的李书记经常到工地转,有时候骑自行车,有时候骑电动车,最早的时候早晨5点,最晚的时候晚上7、8点钟。
[解说词:屡屡提到的这位李书记就是钳屯乡党委书记李德春。
[香河县钳屯乡党委书记李德春同期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英明决策,同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怎么建好新农村?首先要建强农村党支部,有一个好的班子,有一支永葆先进的农村党员队伍,这样才有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充足的人才支持。作为我们乡镇党委,也要转变观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解说词:辛勤之花总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今年8月,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兄弟乡镇、村街的代表到这里学习取经,全县新农村建设掀起了一个新高潮。潮落潮起,云涌风动,历史又把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小村子推向了前沿。
[解说词:如今,在香河说到葡萄种植村,人们马上就会提到张庄。张庄是全省响当当的葡萄示范基地,现在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再加上600亩的桃树、梨树、苹果树,香河“葡萄之乡”、“水果之乡”的美名当之无愧。春天,这里百花盛开,夏天,这里绿茵层叠,秋天,这里瓜果飘香,再加上绕村的一湾长堤、千年运河的烟波浩渺,不禁让人遐思缕缕、诗意顿发。
2006年夏天的时候,张庄村的两委干部却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虽说这几年全村葡萄产量不低,可新品种少,增产不增收,文章做不大,症结在哪里?党支部一班人经过深入分析,现在村子建好了,葡萄种植面积大,张庄又紧邻一城,唯独缺少的就是开放的意识和把葡萄产业做强的思路。两委干部当即带着村“葡萄协会”成员,联系乡政府农技干部,到永清、平谷等地学技术、看市场,参观“农家院”经济,党员群众深受触动,传统的思想意识开始融化了。
[香河县钳屯乡张庄村支委刘秉义同期声:现在的张庄是近十几年来的最好发展时期,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有县、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有葡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的好基础,有步调一致的好班子,有事事冲在前、干在前的党员队伍,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张庄村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解说词:如今,张庄村的“农家院”经济已经迈开了脚步,成为全县第一个集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之村。今年9月初,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张庄人在县广场召开了宣传推介会,拉来了水灵灵的葡萄请大家免费品尝,勇敢地打出自己的品牌。秧歌扭起来!锣鼓敲起来!激情淌出来!在甘霖雨露的滋润下,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村子如沐春风,像春树夏花,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我们衷心祝愿,勤劳质朴的张庄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