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宣传片之一:视频字幕稿:上海华电阀门集团
华电阀门——开启世界领先的闸门,全球领先的阀门及控制系统供应商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如今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现代工业支撑着上海经济的半壁江山。上海华电阀门集团就是一个依托现代工业基地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腾飞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
上海华电阀门集团经过近二十年的拼搏,目前集团下辖十余个专业公司,50多家专业协作厂。在全国各地拥有200多个销售处或办事处,年销售收入2.9亿元,利税二千八百万,总资产3.5亿元。拥有上海松江泗泾工业区华电阀门科技园和松江高新技术园区华电阀门科技园,占地面积达150亩,建筑面积175100平方米。现有员工760余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占46%,工程技术人员占32%,与各大学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公司董事长余正可先生做事很认真,生活很低调;对产品和质量一丝不苟,对利益和关系,他则是求同存异,从不过份。商益诚为先,让人三分吃小亏是他的经营思想。性德良好的余总得到了商界同行的认可;同样也使华电阀门在行业留下良好的口碑。
集团公司拥有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金切、装配、试验、无损检测等生产加工设备450台(套)和试验检测设备95台(套),多年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是具有较强专业化制造特征的企业。集团公司致力于打造多元化发展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火电锅炉、电站辅机、阀门电动执行器,测控设备、电力成套设备、环保设备、电站阀、冶炼阀、蝶阀、浆液阀、泥浆阀、美标阀、油田阀、建筑专用阀、减温减压装置以及各种泵类产品、液压设备、制冷装置的开发、生产和经营,生产的产品近1000种型号,上万个规格,广泛应用于发电厂、热电厂、石油、化工、天然气、冶金、轻工纺织、造纸、市政、建筑、自来水、环保、液压、冷藏等行业。
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集团公司领导高瞻远瞩,通过资源共享,资本统一运作,经营形式多元化,向着行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综合开发能力最强、综合潜在能力最强的规模化优势上迈进,打造阀门产业航母。集团在浙江丽水青田新建,华电集团华电机械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类阀门,使得公司的阀门生产能力扩大一倍。集团公司又投资控股江西铜鼓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各类特种钢材及通用钢材,年产量达35万吨,产品销售额达11亿元。同时拆巨资在江西创办江西洲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建造大型铸造生产基地,生产最大铸件可达50吨,满足集团阀门铸件及其他用户的需求。2009年底,上海剑桥阀门有限公司、上海鸿翔阀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艾科液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捷胜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先后加入集团公司,他们的加入使得集团如虎添翼,通过引进、开发、吸收形成了阀门产品全系列,液压技术新突破,制冷产品产业化的大格局。
集团公司通过与国内外先进制造商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上海各大学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培训基地,建立集团公司的研发队伍,调整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建全现代化管理体制,发挥人才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2项。
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要求国内生产智能非侵入式电动阀门执行器的企业尽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含量和可靠性,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号召,与罗托克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中外合资斯托克测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发高智能非侵入式电动阀门执行器,该产品自动化程度,机械制造精度,可靠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集团公司已建立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已通过ISO9001、14001、18000体系认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认证、欧共体CE安全认证、卫生部安全产品检验认定,现为国家电力公司电站物资网络成员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级供应网络成员单位、中国通用机械阀门行业协会会员、中国电力网一级会员,历年来曾多次获得“先进企业”、“明星企业”、“重点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资信AAA级企业”等荣誉称号,2010年初又喜获“上海名牌”称号。以客户为导向,秉持“安全、稳定、高效、智能、环保”的产品开发理念,开发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强化科学的质量管理,生产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是华电阀门集团坚定不移的方针,诚信至上、客户第一为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售后保障服务。公司采用首问责任制的服务方式,只要接到客户服务信息必须在半个小时候内给出相关答复,正常情况在三个工作日予以解决问题,复杂问题与客户协商解决,以做到客户满意为前提。承诺“所有市场退回不良品100%报废,不让一台返修机流回市场”。为持续完善产品及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出口俄罗斯、巴基斯坦、越南、印度、苏丹等国家,深受用户欢迎和好评。
展望未来,我们激情高昂,华电精神将继续渗透在与众不同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之中,并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活跃于阀门、执行器、测控设备、电力成套设备、钢铁、泵类及铸造、液压、制冷等多元化领域。我们坚信,华电阀门集团的未来定将更加灿烂辉煌。
上海宣传片解说词之二:纪录片解说词 邓小平与上海(二)
第二集 春风化雨邓小平与上海这座东方明珠之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座城市的命运也跟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兴衰那么紧密地休戚与共……一、与西哈努克握手这是邓小平1973年4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时的留影,也是邓小平自1969年以来的首次露面。正是这张照片的公开发表,使邓小平获得了西方媒体送给他的一个雅号:“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邓小平复出以后,面对中国经济的困难局面,为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把目光首先投向了上海,投向了这个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地。两个月以后,邓小平就来到上海,专程视察了正在兴建中的大型建设项目——上海石化。
二、上海石化当年的上海石化就是今天的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集油、化、纤、塑四大类石化产品生产经营于一体,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
龚兆源(原上海金山石化总厂金山卫围堤指挥部总指挥):1973年6月29号,小平同志刚刚出来(工作),就到上海来看工业建设,这个时候我正在金山卫当围堤总指挥。我在一个草棚的房子里介绍了金山卫围堤工程的情况,小平同志听了,听了之后没有发表什么意见。我们一起坐车来到了大堤边上,小平同志在下面看,看了以后点点头,从神色上看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一句话也没说。
沉默和实干是邓小平特有的个性,虽然在听汇报时邓小平没有讲话,但他心里十分清楚,上海石化的工程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盘大棋。当时建设上海石化总厂的目的是为了尽快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毛泽东在一份有关从国外引进成套石油化工设备的报告上就划了圈。
三、视察金山1975年6月,已经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在狠抓全面整顿期间,陪同外宾来上海参观,回北京前又去金山看了海堤,看了正在安装中的11.5万吨乙烯装置。邓小平说,全国引进了好几套装置都还没有建成,你们先上去了,你们做得很好,为全国树立了榜样,我很高兴。工程上去了,环境也要保护好,过几年我还要来看看海里的鱼是否还在游。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又指示国务院负责工业的谷牧在上海金山召开全国基本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全国推广上海石化经验。
龚兆源:(19)75年8月8日,正式开现场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负责基建的同志再加上北京各个部委负责基建的同志,再加上22个进口项目,我们化学界有好几个,还有化工各个方面22个进口项目,再有,那个时候的重点项目的基本建设负责人大约有330多个人,还有一些工人代表,还有一些技术人员代表。330个人在金山卫工地开基本建设的现场会。主持会议的是谷牧同志。
当时十分高兴,小平同志来了,整顿了,要抓生产了,要整顿整个乱的情况,我们都很高兴,那个时候是十分高兴的。
整顿是改革的预演。邓小平后来说:“改革在1975年已经试验过一段时间。只不过当时的名称叫做整顿。”整顿成了1975年中国的主旋律。邓小平坚持认为:中国这么多人口,国民经济搞不上去怎么行?我们一定要搞上去。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邓小平在多次视察上海期间,还实地考察了上海无缝钢管厂、垃圾处理厂、上海第五钢铁厂和彭浦新村等。
四、接受华莱士采访1986年,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
邓小平告诉华莱士:“文化大革命”里面有一种观念——“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也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我在(19)74年、(19)75年重新回到中央的时候,我就批驳了他们这一观点,正因为批驳了这些观点,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我又被打下去了。
五、粉碎“四人帮”
1976年的金秋十月。党中央砥柱中流、力挽狂澜,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终于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六、十届三中全会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是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在这次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七、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一复出就着手领导拨乱反正的工作,这段时间他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形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同期声):有了这样的杰出人才,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严东生(中科院院士、材料科学家):邓小平自己愿意做大家的后勤部长,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当然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所以这句话的含义也是非常深刻的,解除了大家很多顾虑。
1977年8月4日到8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强调:“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正是在这次会上,上海复旦大学的苏步青率先提出了恢复高考和招收研究生问题。
八、恢复高考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推动下,1977年秋,中国恢复高考,几百万应届和历届毕业生走入了考场。
上海复旦大学的陈静溪也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和他的几位同学不仅有幸考上了全国重点高校复旦大学,而且还有幸在就读暑假期间,与在安徽黄山考察的邓小平不期而遇。
陈静溪(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学生):我们四个人,三个女同学,我一个男同学。我们看邓小平其实挺清楚的,山路上是看得见但是要走半天的。我们在山路上背着好多的行李就拼命地赶,拼命地赶,想追上去。但是行李太重了,最后我就作个决定,我说我就英勇牺牲吧,把你们所有的行李都给我。她们就轻装上阵,就赶前面去了。
大学生们赶上了邓小平,就拿出学生证来请他签名。邓小平微笑点头,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邓小平为上海复旦大学学生签名留念邓小平与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合影陈静溪:当时邓小平很高兴,和她们一起合影,然后还给我们每个人的学生证都签了一个名,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我们从邓小平复出以后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恢复大学高考这样一个措施,看到了我们国家走向复兴之路的这样一个希望,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前途。
九、接到访美邀请1978年,上海交通大学收到了美国交大校友会请学校组团访美的邀请。
范祖德(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因为当时三中全会还没有开,“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但是对外开放的时候,很重要的走出这一步。我们和美国三十年中断了。当时美国的交大校友会邀请交大组团访美。但这件事交大没权自己定,提交到小平同志那里,小平同志就批了:“交大应该组团访美。”这样就去了。
邓旭初(原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执行主任):提起访美,重大意义在什么地方,当然了,沟通了两国的教育界的联系,学术交流,各方面。“文革”有十年时间不读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的知识都落后了。
十、交大代表团访美交大代表团在美期间,共访问了20个城市、27所大学、14个研究所和企业,会见校友200余名,他们大多是享有很高声誉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顾毓。顾毓早年求学美国,他不仅是一位机电工程教授,而且还是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顾毓曾任江泽民在上海交大时的老师。1997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访问美国时,特意到费城顾毓家中看望了这位世纪老人。
上海交大的访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国内外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铁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因为我们去以前,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开始,回来以后就已经开始了,正在开。所以这个时间正是一个大变动的转折点。当时我们认识也不是很清楚,回来以后这段时间,我们还是起了比较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回来以后,(19)78年、(19)79年以后,就有大批的通过我们的关系,交大校友,其他的也有,其他华裔的学者,再有美国的学者,他们也很愿意来。
邓旭初:大量美国的校友回国讲学,补了好多课。后来全国学术交流,来往很多。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到美国去,我们要把我们国家的形象能够告诉美国人。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后,面貌全部改变了,把这情况也告诉他们。所以他们校友也就敢于回来帮助我们。
上海交大及时地总结了组团访美的经验,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破例接受香港环球航运集团董事会主席包玉刚捐赠1000万美元建造一个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图书馆。
范祖德:那个图书馆,包玉刚说要叫“包兆龙图书馆”,用他父亲的名字,这当时也有人提意见了: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不是小平同志接受,很难办的。所以我们后来也说这个是小平同志接受的。
十一、接见包玉刚1981年7月6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包玉刚和他的父亲包兆龙。
为了包兆龙图书馆的捐赠,包玉刚在邓小平接见他时正式面交了一封信。他说他所以要这样做完全是“为支持祖国四化建设及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下一代专业人才”。邓小平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惠赠。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还欣然命笔,亲自题写了馆名。
十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十三、视察上海1979年7月16日,邓小平乘火车来到上海视察。7月21日,他接见了中共上海市委的常委,作了重要讲话。整个讲话的主题集中地谈了接班人的问题。
陈锦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宝钢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党委书记):这是1979年的7月,他在上海见到我们市委常委,当时彭冲同志要请他做指示,他说我只讲一个问题,就是讲这个选拔中青年干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他说这是个大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个根本任务,他就说我就讲这个问题,他讲得很长。我印象里他反复强调的是讲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说这件事情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说这件事情不搞好,我们就不可能搞四个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认为中共上海市常委可以减到九人。如果能比现在的班子再年轻一点更好。他还指出:“大问题是接班问题。任何地方、任何部门都有这个问题。现在就要有意识地选一批比较年轻的人,这是党的战略任务、根本任务。从现在开始着手,三年内的任务是精选一、二、三把手。选这么一批人当权,准备接班。选四五十岁的、身体好的、能坚持八小时工作的。现在老同志要注意,要任人唯贤,选真正好的,不能论资排辈。这个‘基本建设’非常重要,不要拖延。讲解放思想,这是最大的解放思想。如果说,三中全会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这次就是解决组织路线问题。”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第一次所作的重要谈话。
邓小平(同期声)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就在这次考察期间,邓小平还对中共上海市委的常委们特意谈到了宝钢建设的问题。
十四、上海宝山钢铁集团这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2003年它的销售收入突破了132.5亿美元。2004年作为中国真正竞争性行业及制造产业中的著名企业,宝钢进入了《福布斯》排行榜上世界500强的行列。宝钢进入世界500强的意义,绝不仅仅在宝钢企业本身,它昭示着中国企业进入到世界跨国公司的行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今天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个中国钢铁企业的航空母舰,在最初的起步和上马阶段,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果断决策,昔日的宝钢能否有今日的辉煌,就是一个疑问了。
十五、访问日本1978年10月22日到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
邓小平(同期声)目前我国人民正在执行新时期的总任务,决心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10月26日上午,邓小平在日本“钢铁大王”稻山嘉宽的陪同下,参观了日本的钢铁大本营“新日铁”。参观中,邓小平不仅仔细地观看了“新日铁”承包建设上海宝钢的模范高炉和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四号高炉,而且还恳切地说道:“我国管理能力差,想学习,我们订一个君子协定,保教保会,教师保证教好,学生保证学好。”
十六、宝钢“上马”
197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同一天,建设新宝钢的工地上打下了第一根桩。
这个光荣的时刻向世人宣告,宝钢人一定会在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打造出一个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样板来。
宝钢是在国务院决定对1979年和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的大背景下上马的。所以,围绕着宝钢的“上马”和“下马”当时出现了一些议论,有人说我们上了日本人的当,必须尽快停建下马。
陈锦华:我当时是作为市委副书记兼宝钢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的党委书记和政治委员。那我们就感到压力很大,这个事情怎么弄好,既然已经中央定下来了,为什么各方面的意见这么不一致呢?非常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小平同志在大的、刚才我讲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他是毫不动摇的,是力排众议坚决干。他在见我们市委的时候,他听了我关于宝钢情况的汇报,他就明确讲:上海市委要管宝钢。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当时那么多意见,要宝钢下马,要宝钢“五马分尸”,所谓“五马分尸”,就是把宝钢已定来的设备分到其他单位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平同志跟我这样讲,那是极大的支持啊。
十七、宝钢建设工地不久,邓小平又委托万里来到宝钢建设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听了万里的汇报后,邓小平从历史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的全局高度,作出了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黄锦发(原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副厂长):这是一个宝钢生死存亡的争论时候小平同志讲的一句话。第二个争论就是宝钢二期建不建,什么时候建?
1983年12月22日,邓小平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搞能源、交通、钢材、水泥、木材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该上的就得上,不搞这些,以后经济还是上不去……看来,宝钢二期要搞,能不能提前上,可否定下来?如果能解决三百万吨钢材,那也是很大的事情。”
十八、视察宝钢黄锦发:(19)84年小平同志到宝钢来视察,一方面对宝钢一期建设很关心,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鞭策。另外一方面,我的印象,他重点问到了二期的问题。他问了二期假如要建,要提前建,他提出不要等一期建完了再建,大概(19)84年、(19)85年要花多少投资,增加投资。当时国家资金比较紧张,因为我搞规划的,所以我站起来答复,大概(19)84年要多花三亿到四亿的投资,(19)85年要多增加国家投资,增加十来亿,他听了之后就有数了。
邓小平还说:“宝钢二期必须上,不要等‘七五’,今年就上,不上是个浪费,要争取时间。中国借二三百亿美元的外汇不会有什么问题,还得起。”
邓小平听完汇报后,还视察了整个厂区。最后他高兴地亲笔题词,鼓励宝钢人一定要“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就这样,邓小平的果断决策,成就了上海宝钢的发展和辉煌。建一个,还一个,赚一个的历史表明:“建设宝钢是完全正确的”。
十九、一位日本朋友的来访从1984年到1994年,宝钢经过十年的建设后,一位日本朋友来到上海,专程访问了这里。
中曾根康弘(日本前首相):我最后一次到上海是1994年,当时上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到了浦东。我还到了根据日本炼钢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援,建成了的巨大的钢铁企业,我再一次感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发展。
今天当我们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上看到“宝钢”的时候;当我们在巴西的土地上看到宝钢的分厂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宝钢的建设对上海乃至中国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时候,谁又能不敬佩邓小平的高瞻远瞩,谁又能否认建设宝钢对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大决策、大手笔呢?
二十、胶州路农贸市场今天,每一个来到上海的人,都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所折服。然而上海人民不会忘记,这一切得来都与邓小平二十一年前对上海人民生活的关心有着紧密的联系。
邓小平视察胶州路农贸市场1983年2月21日清晨,邓小平来到这里视察。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里每天清晨道路的两边是一个农贸市场。
余荣林(原上海胶州路农贸市场场长):胶州路的农贸市场是1979年10月15日成立的,这个市场应该说在当时上海属于建得比较早的一个农贸市场。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三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也就是农村经济改革以后,城市开始发展个体经济,在上海发展比较早的一个农贸市场。
当年这块路牌旁边就是个体户姜安如的摊位,邓小平来到这里和他拉起了家常。
姜安如(原上海胶州路农贸市场个体菜贩):斩冬笋的时候我用右手,右手戴了一个手套。邓小平就手伸出来跟我握手,我就把手套拿掉,就喊:“邓伯伯!邓伯伯!”后来邓小平和我握手以后,我就喊:“邓主席!邓主席!”邓小平就问我:“你生意还可以吗?”我说我生意还可以。他说你一天赚多少钱。我说一天赚二三十块钱。后来他又问,你生活过得怎么样?我说我生活过得还可以。
在此起彼伏的吆喝中,在鳞次栉比的摊位、店铺间,特别引起邓小平注意的还有一家门庭若市的知青联合商店。
余荣林:看到小平来大家都非常激动,到了以后,就首先问了一下你们企业的性质,当时里面的经理负责人讲我们这个是回沪知青组建成的一个集体性质的商店。然后小平同志又问了一下柑橘。那个时候是卖柑橘。他又问了一下价格。知青商店的同志说,八毛钱一斤。
二十一、视察曲阳新村这一天,邓小平还去曲阳新村看望了普通工人家庭。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十个平方,三代同堂”的现象普遍存在,邓小平一直十分关心怎样解决上海居民住房难和生活不方便的问题。
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就是怎么样解决上海还有80万只马桶和80万只煤球炉(的问题),因为这个东西直接和城市的环境有关系,直接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关系,最本质的问题是住房的问题,因为上海的住房是中国的一景,这里面有大量的棚户区。
上海市领导向邓小平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到2000年一定要取消80万只马桶和80万只煤球炉,为了彻底解决上海市民的“住宅综合症”,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划建造了13个新村小区。其中曲阳新村的建设速度最快,到1982年底,已初建规模,小区配套设施齐全。
邓小平得知后很高兴,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
姚凤兰(退休工人):邓小平同志当时看到我就跟我握握手,说:“你好。”我说:“您好。”他说你们家里几口人,我说我们家里四口人。都是谁?我说我爱人,我,还有我儿子,我媳妇。她肚子里还有一个没出世呢。他说你们家生活条件好吗?我说生活条件还可以,不错,托您的福。
然而,邓小平看了厨房和卫生间后,还是不太满意。
姚凤兰:他就问我,你家里卫生间有吗?是独户吗?我说是独户,卫生间、马桶间我都有。他说你带我去看看,那么后来就出来看看,看看他当时就提出来了,看看厕所间,他说厕所间太小,最起码要装一个洗手池。说你们(陪同领导)要考虑考虑,在造房子的时候,在设计方面要研究研究。
今天每一个乘坐公交车来到曲阳新村的人,都有机会听到这样一段广播。
公交车车内广播现场声各位乘客,曲阳新村是70路沿线的一个景点。邓小平同志曾亲临视察,如今的曲阳正飞速发展,成为上海人口密集度较高的文明居住小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上海和上海人民的深厚感情就这样体现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上海城市的发展和上海人民生活的变化中,而邓小平与上海人民的故事也会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