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专题片之一:兴修水利
全椒地处皖东,面积1568平方公里,地势起伏,落差大,三山五丘二分圩。滁襄河环绕县东南部,堤防长91公里,18条内河堤防长128公里。江淮分水岭穿跨县西北部,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繁。2000年以来的八年中,发生五年水灾、二年旱灾,水旱灾害频率接近一年一遇,严重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此,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自2004年开始,把大兴治水作为农村重点工作来抓,一年没有打软腿,年年啃骨头,年年持之以恒。通过六年大干,全县圩堤建设总投入达1.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1亿元,共拆迁59个村民组、1370户、6089间房屋,修建防洪标准堤105公里,完成土石方近800万方。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受第8号台风“凤凰”的影响,我县39小时内普遍降雨400毫米以上,降雨强度超百年,为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面对突降暴雨,突变成灾,水利建设成果发挥了重要的抗灾减灾作用,但仍显得力不从心。大水过后,我县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突出五抓:硬伤抓解决、小伤抓查补、工程抓效益、城乡抓同步、项目抓争取,坚定不移地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去冬今春,全县直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达8325万元,其中财政累计投入3880万元,农民自筹1200万元;农民自发推塘筑坝投入550万元。同时,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人饮工程和小水库除险等项目资金,形成治水合力。具体实施城防治理、滁襄河标准堤建设、内河综合治理工程、水库除险加固、蓄水塘坝建设、渠道清淤拓宽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和渠系配套改造等工程,全县共实施568处工程项目,投入大小机械980多台套,完成土石方522万方,占市下达计划任务450万方的116%。无论春夏秋冬,到处机声隆隆,彩旗招展,大干场面随处可见,全县水利建设常年大干不间断。
一是春修工程建设。去年春,县财政拿出1270万元,用于汛前除险,实施了3处滁河标准堤建设和2处内河堤防除险加固。古河镇陈泗涧堤防标准堤建设,长5350米,土方28万方,投资250万元。2月28日开工建设, 5月中旬全面完成;二郎口镇新河东堤标准堤建设,长5550米,土方26万方,投资180万元。2月24日正式开工,6上旬完成;十字镇滁河堤广陈段退建工程,长640米,土方10.2万方,拆迁房屋19户、82间,投资70万元。2月26日开工,4月20日完成。二郎口镇曹埠段标准堤建设工程,长4000米,土方18万方,拆迁房屋235户、1235间,工程总投资512万元。2月18日进行土方测算和房屋清点登记,4月20日拆迁完成,4月底开始土方工程建设,6月中旬全面完工。自3月开始至5月初,县财政拿出150万元专项防汛经费,对21项险工、13座小水库和15个排涝站头的37台机组进行维修处理。今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去年冬修已投入1000多万元的情况下,由县财政又拿出2680万元,结合汛前除险,继续大干水利春修,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抓项目推进。新龙河治理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交通桥基础浇筑已出水面,西坝、土井两涵洞底板浇筑完成;滁河应急加固工程金坝段滁河堤标准堤土方已基本完成,谢大桥闸土方回填结束,闸门安装就位;卜集电站续建配套是08年第四季度国家新增计划投资项目,前期下达600万元投资计划,换水涵洞和泄洪闸已完成浇注,超额完成任务;马厂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工,正在做资料整理和验收准备;7座小水库除险加固,蔡坝、高庙、林洼、隆兴已完工,上石坝水库正在进行大坝防渗工程,瓦山水库正在进行溢洪道及大坝防渗等工程建设,王洼水库正在扫尾;教场圩堤防除险加固工程,襄河镇已结束,十字镇正在紧张施工;大堤灌浆除险,如意河完成70%,跃进河灌浆完成40%。二抓险病工程处理。汛前检查中发现全县镇村107处险病工程正在除险,已完成92处,其余正在施工,其中:处理堤防险段51处38.5公里、病险涵闸38处、险病小水库7座,其它工程11处;对国营水库电站52处影响防汛抗旱的枢纽、灌区配套工程和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维修,完成水毁修复35处,维修机电设备32台套。
二是汛后水毁修复。去年8月特大暴雨洪水,造成全县水毁水利设施近200处,内外河堤有35.5公里漫水,发生130多处管涌、塌方等重大险情,自8月8日开始,全县又掀起了以水毁工程修复为重点的夏修热潮,全县共恢复水毁工程90处,完成土方48万方。
三是冬修大会战。重点以洪水暴露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水毁修复和彻底根治为目标,对存在问题决心高标准干、争取项目干、有钱没钱都要干,不争论,干一处、成一处,干一处、丢一处。堤防工程建设率先启动,拉开了全县水利兴修的序幕。荒草二三圩堵口复堤工程长350米,土方8万方,7月下旬动工,8月底全面完成;二郎口镇滁河堤赤东段2.3公里标准堤建设,土方10万方,拆迁房屋99户588间,12月下旬全面完成;襄河堤陈碾至西坝段2200米标准堤建设,土方10万方,10月1日开工,12月中旬完成;滁河堤老坝至汪郢河4000米堤顶房屋拆迁工程,9月中旬开始房屋清点,10月10日正式启动,仅用1个月时间,拆迁109户、423间房屋。武岗镇如意河西堤2.6公里除险加固工程,土方10万方,10月8日开始,12月中旬完成。中心坝、芦子坝堤防除险加固长4.3公里,土方14万方,11月1日动工, 12月5日全面完成。新河西堤除险加固,长5.5公里,土方15万方,10月28日开工,12月底结束。同时,为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小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的有利机遇,争取多上快上项目,我县去冬今春完成了29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土方任务,建设投资由县财政和各镇按五五共同承担,县财政一次性支付土方经费220万元。
我县在治水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机制。面对治水资金缺口,成立水利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通过施工方垫资和贷款等形式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政府贴息还本,分年度结算。工程质量控制上,除了工程监理跟班监督外,我们还抽调基层水利技术人员驻地监管和聘请群众监督员参与质量控制。
2008年我县的水利兴修工作,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我县水利设施抗大灾能力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大兴治水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大县财政的投入支持力度,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决心持之以恒地坚持大干、真干、实干,为努力提高水利设施抗灾能力而不懈奋斗!
工程建设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城市创建专题片解说词
优美环境给力现代生态田园城——遂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城市创建专题片解说词遂宁,这座始建于东晋、有着1660年历史的城市,自2008年以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以建设绿色遂宁、健康遂宁、和谐遂宁、现代遂宁“四个遂宁”为目标,以 “五创”联动为抓手,按照“整体规划、集约建设、统筹推进、全面创优”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1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不断开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长效机制遂宁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常务副市长、市总工会主席、市委秘书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建设、城管、公安等32个部门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把环境治理延伸到基层、落实到基层。仅2010年就召开了12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会、提升会和现场交流会等大型会议。各级人大、政协将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监督工作重点,开展审议评议。坚持进行周检查、月考核、月排位,开展督导暗访活动1156次。建立了领导包区、干部包街、监督员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城管、环卫、规划三支队伍日常巡查机制,形成了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效保障机制。
着力规划引领 提升城市品位立足市情,遂宁进一步完善了治理总体规划及特色宜居城市规划、景区化城市规划、特色街区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观音故里概念规划、三大主题九大旅游度假区、观音湖圣莲岛等规划,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体系。全市去年编制完成城乡风貌塑造规划方案216个,制定了新村建设2年行动方案,5年、8年的阶段性规划。制定了新的“五创”联动规划,力争在3-5年内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
按照 “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大力开展以色污染、店招店牌、卷帘门、实体围墙“四项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城市“洗脸”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立面、城市主色彩的改造步伐。
投入资金2亿余元,组织实施了遂州路、滨江路、省道205线北进出口等城市风貌塑造工程项目,对市城区32条主次干道进行彻底“洗脸”,改造人行道7.5万平方米,清洗、美化建筑立面147万平方米,拆除实体围墙3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2.4万平方米,规范设置店招店牌3.7万余处、13万余平方米,规范空调室外机3万余个。遂回线、成渝线、省道205线遂宁段沿线村民住宅特色风貌塑造已全面完成。
夯实环境基础 确保宜居宜业投入资金近5亿元,实施完成了公园东路道路及排水工程、景区化城市22处建设项目、观音湖34个项目整治、联盟河观音文化园、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建设、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设施、工业园污水处理二厂建设,并全面启动安居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明月河整治和景观打造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区建设100%实现了雨污分流。全市新增垃圾中转设施433个、果皮箱1.2万个、环卫车辆583辆,新建和改建公厕153座,改造市场101个,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601吨、污水日处理能力7.5万吨,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8%,绿地率达38.7%,人均绿地面积9.33平方米。
综合治理力度大 环境效应得到凸显(字幕:注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力求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突破。)
遂宁坚持把“五乱”治理从繁华街市向背街小巷延伸,从中心城区向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延伸,从治标起步,向标本兼治延伸。全市新增机动车专用停车场572个,依法查处乱倾倒3500余件、占道经营游商摊贩7万余起,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6.4万起,拆除清理违章设置广告牌匾2.4万个,有力地维护了城市市容秩序。
坚持把“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作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宣传工作重点,刊播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宣传片、公益广告8789篇,开设专题、专栏546个。市城区组建服务队278支、专职文明劝导员450人开展文明劝导和宣传,开展知识竞赛活动7场,发放宣传资料85万余份,切实增强了市民公共卫生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
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遂宁城乡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年均达到359天,优良率98.4%,其中空气质量Ⅰ级标准达到123天。穿过主城区的涪江全部水质优于Ⅲ类标准,其中5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不仅城乡环境风貌变美了,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快了。“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6.1%,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2.8%,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
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综合竞争力更强了。近3年全市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电子企业157家,建成投产45家,形成了完整的电子产业链。遂宁实现了从切“薯片”向切“芯片”的飞跃。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4亿元,增长22.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95.23亿元,增长15.3%,旅游收入增长34%,外贸出口首次突破2亿美元,经济充满活力,发展基础坚实。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遂宁市委、市政府决心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切实把环境治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村庄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抓好抓实,努力把遂宁建设成为现代生态田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