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专题片解说词(八)

浏览人数:0

工程建设专题片之一:长振雄风铸辉煌(电视)

  2007年,中国水电七局走过了不平凡的里程。在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局长张建文、局党委书记杨忠组建的领导班子,按照集团公司转轨变型,科学发展的思路,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和谐创新型企业目标,带领全局职工,抓住发展机遇,深化发展主题,提升发展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市场营销和生产经营双双突破60亿大关,实现利润2.82亿元。企业资产首次超过60亿元。合同存量达到100亿元。荣获四川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10强、四川省建筑企业最佳效益首强、四川省建筑企业最大市场占有份额10强、四川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等荣誉称号。经营业绩、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三项责任制综合考核连续六年名列集团公司系统第一。
  广西龙滩工程,216.5米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大坝傲然崛起。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中国水电七局荣获龙滩大坝工程里程碑工程奖。2007年7月1日,龙滩水电站首台机组提前发电,单机70万千瓦全空冷式发电机,为世界同类机组之最。人民日报、四川日报、西部开发报各大媒体为中国水电喝彩!
  金沙江两大巨型水电工程引人注目。中国水电七局承建溪洛渡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创样板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六个世界之最,是打造世界级精品工程的平台,国内资深专家评价:“岩壁梁爆破成型优良,国内外一流,‘爆刻技术’非常值得推广。”
  澜沧江,糯扎渡,溢洪道工程,提前半年完成年度土石方开挖计划。优良率100%。安全、质量、进度、环保、水保、综合治理五项综合评比名列第一。荣获2007年度糯扎渡水电工程创优立功劳动竞赛活动先进集体。
  瀑布沟,地下厂房开挖、机电设备安装,流动红旗、样板工区,沙湾电站,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七局人重返大渡河,为母亲河争光。
  雅砻江飞流直下,锦屏山彩炮鸣响。2007年6月5日,中国水电七局中标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左岸工程,七局人攻克锦屏一级左坝肩1885高程,又揭开了承建305米世界最高双曲拱坝崭新的篇章。
  分水江电站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天堂明珠,辉映苏杭;彭水项目部战胜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按期下闸,合同外工程多多益善,年产值净增8100万元;长洲岛水利枢纽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我国最大的灯泡贯流式机组群初现端倪;柳坪电站调压井亚洲  第一,科学施工突破瓶颈;宝泉电站树信太行,抽水蓄能造福中原;官地右岸导流洞顺利过水,光照电站500千伏出线构架横梁吊装。
  国内工程八面雄风,国际工程如火如荼。
  2007年6月7日,中国水电七局海外事业部正式挂牌,七局人在后水电时代到来之际,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
  苏丹麦洛维,尼罗河十里长坝。七五联营体围绕“三期导流”目标,顶烈日,破难关,实现产值17亿人民币,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创开工以来最好水平。
  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二期面板混凝土开盘浇筑、厂房卸载间按期交面、万吨压力钢管制作鸣金,七局人远征拉让江,200米级面板堆石坝,中国水电的品牌在南亚丛林高高崛起。
  巴基斯坦的不毛之地,恐怖分子虎视眈眈。七局人顶住压力,不畏艰险。高摩赞项目成功截流,按期实现复工以来的第一个里程碑目标。汗华项目部厂房结构具备桥机安装条件,实现合同第三个里程碑目标。
  巩固国内工程,优先海外事业,大力发展非水电产业,投资收益多元化,中国水电七局和谐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杭州湾风卷红旗,新能源另辟蹊径。中国水电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闪亮登场。2007年12月30日,浙江慈溪风电场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金鸡佩玉带,银河贯神州。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沙河(北)倒虹吸工程项目部,精心施工,抢回工期,提前实现“6.30”防洪渡汛目标,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惠南庄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是亚洲卧式机组单机容量之最,七局人为2008北京奥运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转变增长方式,拓展资本经营,提升经营品质。截止2007年12月,中国水电七局投资控股的子公司达到20个,投资总额达5.67亿元,在水电开发方面实现了流域开发和参股并购多种形式的结合。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
  2007年12月31日,中国水电七局控股的四川久隆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沙坪水电站,正式投产并网发电。九龙河畔镶明珠,资本经营增亮点。
  工业主导促跨越发展,经济腾飞看路桥支撑。
  11月28日,渝湘高速公路界水段通车;12月29日,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兴建四川邛崃至名山高速公路BOT项目,控制性工程——南河特大桥破土动工。中国水电七局承担工程建设,邛名高速公路锦绣天府。
  公路建设大刀阔斧,铁路建设方兴未艾。
  旧迎新之际,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中标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JHTJ-3标段142.7亿大单,中国水电七局进军包西铁路工程之后,又融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大军,为开拓非水电产业谱写新的辉煌。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2007年,中国水电七局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完善科技管理体系,解决施工难题,加强安全管理,打造工程品牌。八项科技成果鉴定,有两项国际领先,三项国内领先,三项达到国内先进。
  《龙滩水电站200米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关键施工技术研究》、《特大地下洞室群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700米级高陡边坡及堆积体开挖与锚固施工技术研究》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
  《液压滑模施工工法》、《立轴多喷嘴冲击式水轮机配水环管安装工法》、《立轴多喷嘴冲击式水轮机喷嘴安装工法》等7项被评为集团公司工法,其中有4项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后备干部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新员工入职教育,提升团队素质;民主管理、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工会、共青团为施工生产注入强大的动力。
  扶贫帮困送温暖,关注民生促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捐献一天工资、奉献一片爱心”活动,建立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的倡议,如春风化雨。
  2007年在辉煌中定格,2008年在期待中到来。
  解放思想,多元经营,优先海外,科技兴局,人才强企,机制创新,中国水电七局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部署,在四川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在举国上下,迎接北京奥运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工程建设专题片解说词之二:遵义县实施教育突破工程专题片解说词

  越过清洌古朴的乌江,有一片4092平方公里的神奇沃土——遵义县,在黔北高原的峰峦田畴间,错落有致的舒展,以最富生机的色泽,感受着阳光灿烂。
  遵义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有鳖国的记载,盛唐时有罗蒙的遗篇,纵贯宋、元、明三朝的播州土司史,凝固了800年蛮荒、遥远、神秘的云烟。明万历29年,改播州为遵义县,“遵义”一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遵义县地处黔北,辖29个镇、2个民族乡,274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属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乌江渡国家级景区、三渡云门囤、枫香温泉、九龙奇观、播雅天池等奇山秀水珍珠般洒落于山魂水魄间;也因古播州的人文积淀,出现了以郑莫黎为代表的沙滩文化。苟坝会议会址、红军一越乌江天险遗址、茶山关战斗遗址这些红色的记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转危为安的贡献。全县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地下矿藏,有耕地面积115万亩,有无烟煤、铝土矿、硅矿等25种极具开发的矿产,几乎使遵义县的每座山峦随时都在聆听“芝麻开门”的秘诀。遵义县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四通八达。川黔铁路纵贯县境,210国道和贵遵高速公路贯穿南北,326国道横越东西,遵崇高速直通出海口。境内还有正在建设的遵义机场和杭瑞高速公路。川梭不息的人流物流,有着诗一般的行进韵律。遵义县有乌江渡发电厂,鸭溪火电厂,鸭溪窖酒厂等53家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一大批军工企业,辐射着巨大的经济能量。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0亿元,财政性经常收入7.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县城南白紧密连接遵义市中心城区,距贵阳市130公里、重庆市260公里,素有“黔蜀咽喉”之称。
  遵义县文风昌盛,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浙大《遵义新志》赞誉“遵义国民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地罕与伦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淳朴善良而又坚韧执着的遵义县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教育新篇,为遵义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曾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幼教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县”等殊荣。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10所,在校学生205217名,教职工11205名。
  [推出片名]立足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遵义县实施教育突破工程工作巡礼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长期来,遵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抓教育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全面统筹教育工作,响亮提出了“教育的事情优先考虑、教育的困难优先解决、教育的投入优先保障”的工作要求。
  正确的决策来自对教情的深刻把握,遵义县“两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提出了“巩固两基,延伸义教”的工作目标。2010年7月,县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出台了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明确了遵义县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了突出加速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统筹发展职成教育“四大任务”,深化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人事管理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四项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大工程”,强化依法治教、优化环境、经费投入和考核奖惩“四个保障”。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投入机制,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县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新增20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各镇(乡)按三个类别每年投入教育经费分别不少于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并划拨学校建设用地和解决“三通一平”问题。同时,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力争到2020年形成“发展均衡、优质高效、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格局,实现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的转变。
  遵义县自实施“三项突破工程”和“优美教室、校园围墙安全工程”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突破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教育突破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学校规划、用地审批、工程建设、资金借贷等方面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和完善工程联席会议制、包保责任制、进度月报制和质量督查制,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遵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遵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五年规划》、《遵义县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和《优美教室、校园围墙实施计划》,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遵义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长远规划、负债发展。2009年前贷款2.73亿元,2010年贷款1.2亿元,2011年贷款2.4亿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证了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遵义县发出的铿锵声音。近10年来,遵义县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先后三次调整校点布局,大力推进“五化三园”建设,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彻底消除D级危房,基本实现了“一无八有”。特别是在“五化三园”建设方面,赢得了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
  如今,一幢幢学校高楼拔地而起,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黔北大地,熠熠生辉,成为全县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出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的景象。漫步校园,窗明几净,鸟语花香,到处是崭新的希冀,到处是青春的风韵,到处是和谐的律动……[分片头]奠基未来 托起希望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遵义县人深深懂得,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早在2007年,遵义县出台了《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确立了2007-2010年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了三合、尚嵇等10所镇(乡)公办幼儿园,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幼儿教育办学格局。
  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48所,其中县城公办幼儿园1所、县城附属幼儿园3所、镇(乡)公办幼儿园10所、民办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7778名、学前班幼儿11924名,公办幼儿园教职工156名、民办幼儿园教职工232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0.29%。
  按照《遵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县委、县政府计划投入2.7亿元,用三年时间新建镇(乡)公办幼儿园30所;以农村闲置校产为基础,以留守儿童之家为载体,改扩建村级公办幼儿园和留守儿童之家63所;采取新建、剥离等方式在县城建设公办幼儿园6所;并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举办幼儿园。同时,县政府还明确规定,在城镇小区建设中,凡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居民住户1000户以上的楼盘小区,必须无条件配套建设1所幼儿园,交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使用。确保2013年全县镇镇建有公办幼儿园,20%的村居建有幼儿园,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20年全县60%的村居建有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入托率达70%。2011年,全县新建公办幼儿园13所,其中省教育厅指定项目6所,目前已全面启动;其中7所已进入建设,6所正在办理土地、规划、地堪、设计、招标手续,指定项目今年年底全部完工。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和资助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制定公办幼儿园公用经费标准,对公办幼儿园按每生每学年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分片头]巩固两基 促进均衡“同沐阳光、共享资源、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是遵义县人的不懈追求。
  遵义县坚持“方便学生、统筹规划、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以来,前后三次贷款9000万元,共投入资金2.73亿元,实施教育工程192个,改造校舍16.62万平方米,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算机教室3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422个、光盘播放点29个,完成392所学校校门、围墙、堡坎等附属设施,按照标准配置了图书、实验设备和音体美器材。全县中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实验设备、图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根据《遵义县2011—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大力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镇(乡)创建活动,重点加强保留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到2012年南白、龙坑、三岔、三合、石板5镇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其余镇(乡)2013年实现初步均衡;到2014年南白、龙坑、鸭溪、松林、虾子、团溪6镇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尚嵇、三岔、三合、乌江、石板、泮水、枫香、山盆、龙坪10镇2015年实现基本均衡,其余14个镇(乡)2016年实现基本均衡。
  按照“高中规模化、初中镇(乡)集中化、小学片区化、学前中心化”的原则,制定了《遵义县2011-2015年中小学校点布局和学校建设规划》,稳妥推进新一轮校点布局调整工作。到2015年,全县规划保留学校419所,其中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4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小学185所,教学点145个,公办幼儿园32所,中职学校1所,特教学校2所。与此同时,遵义县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为主的原则,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分片头]普职同步 协调发展坚持“普职同步、协调发展”,是遵义县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示范学校为抓手,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县一中、二中、三中相继剥离初中部,县一中升为省级示范性二类普通高中,县二中、三中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二次评估,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充分肯定。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5年的19658人扩大到24709人,高中阶段毛入率由2005年的32.2%提高到59.32%,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
  按照《遵义县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以贵州省普通高中教育突破工程为契机,充分挖掘和盘活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县一中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学生宿舍楼和图书馆,加快一中分校建设步伐,实施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做大做强一中品牌,启动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升类”成功。巩固二中、三中“申示”成果,不断提升办学品位。进一步完善县四中、七中、团溪中学、鸭溪中学基础设施。力争“十二五”期间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构建以县一中为龙头,二中、三中为两翼,带动其他高中快速发展的高中教育网络,推动全县普通高中向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普通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已为各级各类院校输送人才61000人,其中清华、北大、香港大学110人,7人摘取状元桂冠。“十一五”期间,全县59人考入清华、北大、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人荣获全省理科第一名。今年高考,全县实考人数9808人,一本上线1262人,比去年增加146人;二本上线3330人,比去年增加475人;全县理工类最高分677分,荣获全省理科第二名,600分以上23人;文史类最高分626分,荣获全省文科第七,600分以上4人。全市文理科前十名中,遵义县占8名。
  在抓好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遵义县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按照“扩大规模、精细管理、专业引领、打造示范”的总体目标,以就业、乐业为导向,以培训、服务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县职教中心内涵发展,让学生“学得好、吃得好、玩得好、身体好、就业出路好”。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针对县职教中心办学规模不足、“国重”复评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县职教中心与龙坑中学,建设职教中心新校园”的意见,并按照“打造区域性全国重点职教中心”的办学定位,在遵南大道旁龙坑中学处规划占地196亩,投资3750万元建设新校园,2009年实现了新校园的整体搬迁,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2010年,遵义县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县职教中心的目标,新征土地224亩,占地面积达420亩,总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已启动,计划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拓展校外实训基地2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建成后在校生规模达1万人;三期工程2014年启动,计划投资2.3亿元,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中职在校生规模1万人;2016年申办高职院校,拓展校外实训基地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将达1.5万人。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县政府将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和专业品牌打造,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并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对在县职教中心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遵义县籍学生免收学费。
  [分片头]注重文化 提升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积淀,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2007年以来,遵义县瞄准“五化三园”建设目标,从抓学校传统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从学校实际出发,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改造,使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竭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角落,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校的一山、一水、一石、一廊都会说话,一草、一木、一坪、一画、一亭都能育人,学校真正成了学园、花园和乐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遵义县还以亮丽工程为切入点,以绿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县建有省级绿色学校7所、市级绿色学校16所、县级绿色学校19所。石板中学的校园文化、县三小的书香校园已成为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走进这一所所美丽的校园,你很难相信她是我国西部镇乡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宽大的运动场;教学设施齐全,实验器材完备;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名人塑像、文化长廊相互辉映,书声与鸟声齐鸣,校色共春色争辉。
  为认真实施校园围墙安全工程,确保师生安全。遵义县多次对学校围墙、堡坎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全县共有6.4万米围墙和3.7万立方米堡坎存在安全隐患,即将拆除重建,需要经费3000万元。目前,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安保中央补助资金中安排304万元、县级资金800万元,修建了部分围墙和堡坎。未来两年,遵义县将投入1802.74万元,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美教室工程。对教室课桌椅、门窗、黑板、讲桌等硬件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合格公民,成就祖国栋梁,服务社会发展。遵义县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展以“塑健全人格、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养成教育,围绕“理想与信念、道德与礼仪、学习与创新、行为与安全”等内容,通过养成教育读本进课堂等形式,充分发挥学校在养成教育中主阵地作用,做到在常规管理中贯彻养成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强化养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养成教育,在学校团队活动中突出养成教育。自2008年启动以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文明素养大为提高,爱国思想不断增强。2009年6月,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来我县督查,高度评价遵义县养成教育卓有成效。同年,遵义县养成教育应邀参加中国德育学会在京举行的研讨会,并作交流发言。
  [分片头]关爱健康 关注未来关爱孩子的健康,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每个孩子都能上学,都能上好学,是遵义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遵义县在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的同时,积极开展助学活动。从2001年起,县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助学金,又通过“五个一”工程、“春晖行动”、“教育爱心基金”等,切实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2007年起,全县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实施“三关工程”,通过为留守儿童聘请代理家长、设立亲情信箱、开通亲情电话和视频QQ,对留守儿童进行行为诱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为留守儿童找到快乐与幸福。
  学生的健康,关系到未来,据统计,遵义县有近2万名学生上学步行需要两小时,如何解决他们中午在校吃饭问题,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成了全县上下的头等大事。今年3月,遵义县中小学“爱心食堂”蓬勃开建,仅一个月时间,全县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建起爱心食堂193间,数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了“爱心午餐”带来的快乐。县政府拨款100万元专款奖励实施“爱心午餐”先进学校。
  “营养+健康+文化”是遵义县教育新理念。遵义县关心和改善孩子的营养健康问题,引起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领导小组、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的高度关注,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拳拳爱心,6月27日,在遵义县开展“关爱健康、关注未来”为主题的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项目活动,资助140万元,帮助1000名女童改善营养,建立10所营养健康食堂和图书馆,为遵义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结语]巍巍娄山,绵延不绝;滔滔乌江,奔流不息。遵义县人正是以山的坚定和水的执着,以敢于担当的壮美和奋勇争先的豪迈,奏响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我们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遵义县教育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有全县21万师生员工的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遵义县教育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