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宣传片脚本配音文稿

浏览人数:7

个人形象宣传片脚本之一:人物宣传片——市场的发展历史

 

  贾常先,这位亲历和见证了郑州市场发展的老工商局长,谈到郑州各类市场的发展历史时感慨说:这个道理现在谁都懂,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少有人想明白。
  贾常先同志1 9 8 3年任河南省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1 0多年中,在国内率先建设大型集贸市场,为农民进城经商提供方便,在发展各类市场的过程中,他辩证地看待和把握流通与交通、市容与繁荣的关系,在全国率先建设了一大批消费品市场,各种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这些市场也为郑州、河南的经济发展孕育出了一大批企业家。他在开放生产资料市场和打击取缔传销方面也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发端的。郑州也不例外,农村一大批农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重新燃起生产的激情。到1983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生产出了一家人都吃不完的农产品,他们渴望将这些粮食、蔬菜拿出去交换成其他生活必须品;还有一批能工巧匠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渴望进城务工,经商。
  虽然中央已连续发了几个“一号文件”,讲的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国营主渠道”之外的市场,已摘去非法的“帽子”,拥有了合法地位,但这些市场不但零散,而且地位低下,农民只能在小街道里卖些菜肉禽蛋,小鱼小虾,登不得大之堂,城市还派出专门人员对他们进行“盯防”。
  不少城市都提出了打开城门迎农民的口号,难道郑州还要“闭关锁城”吗?这让1983年调入郑州市工商局工作的贾常先陷入深思。
  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最终让贾常先促使政府决定“打开城门迎农民”。
  他和进卖菜老农的故事1984年夏末的一天中午,暴风裹挟着急雨骤然而至,路上行人纷纷向家中急赶,贾常先却叫上司机说是要出去。司机很不解地问:“人家都往家里跑,要吃饭了你还出去干什么?”
  贾常先一路走到位于中原区的友爱路集贸市场,那里沿街一溜货摊在风雨中无遮无掩,街边的墙根和树下,蜷缩着披着麻袋和床单的农民商户,虽是夏末,但他们还是被冻的瑟瑟发抖。
  突然,一阵稚嫩的哭声传来,顺着哭声,贾常先看到一名六七岁的小女孩跟随在一位70多岁的卖菜老人身后正向中原路方向走,小女孩被雨淋的哇哇大哭。祖孙两个来到一个邮电所,老人本打算将小姑娘送进邮电所避雨,但刚跨进门就被工作人员制止:“里面不能进人”。而此时的邮电所里,站满了避雨的市民。看到这里,贾常先心里酸酸的:“难道农民就该受到这样的歧视吗?”更让他觉得不是滋味的是:几千年了,商品交换还是露天中的地摊形式,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经济振兴的时代是多么不适应呀!
  此情此景让他下定决心:建农贸市场,欢迎农民进城。市工商局开始给市委、市政府写报告并建议,财政没钱可以号召商户集资。
  一年建成三大集贸市场贾常先带头集资500元,个体商户踊跃响应,一周内便集资18万元。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一个长一公里多、拥有近千个摊位的友爱路大型市场建成,商户们再也不用受风冲雨打了。改建后的友爱路市场不负众望,一年营业额由300多万元增加到3000多万元,国家税收和市场管理费也都成倍增长。
  此后,郑州市委市政府敲定,在全市利用一些次干道兴建一批集贸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花园路、老坟岗、中原三大封闭式集贸市场开建,依然贾常先坐阵指挥。三大市场总建筑面积近数万平方米,按照工程技术部门的核算,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资金也没有着落。然而,当时市财政资金紧缺,一分钱没给。贾常先仍然采用了老办法:借梯子上楼,动员个体商户和农民集资。
  建集贸市场,有个自己的“家”,是所有商户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所需资金很快筹够。而且这件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很快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建筑材料到建筑队,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开了绿灯,驻郑部队和一些单位的职工主动到工地支援。“当时三大工地个个都像战场,干得热火朝天。”至今,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贾常先还是很激动。
  三大市场建成后,吸引了全国10多个省市个体工商户,其中不少是农民,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国家工商局很快将郑州市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国家工商局局长任仲林三个月内两次来郑州,并亲自为市场的开业剪彩。
  1986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进城农民赞工商局长》,对郑州市大力发展集贸市场,敞开胸怀让农民进城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生产资料市场郑州模式正当郑州的消费品市场空前活跃、商品经济的氛围逐渐浓厚时,在市场建设中一向敢为人先的贾常先敏锐地意识到,郑州单有消费品市场的活跃还不能构成真正的市场经济,必须开放、兴办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在内的各类专业大市场。
  当时,全国范围内,还在对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争论不休,贾常先这样的提法无疑有些石破天惊。有朋友劝他:“禁令”未解,不可太超前。但贾常先给出了两个论据:一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资料统一调拨和集中分配的弊端日益显露。第二,当时郑州开放包括国营、大中型企业、集体、个体等各行各业参加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专业大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早开放,得早利。
  年他打报告,果敢地向党中央建议,开放我国的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被中央及时采纳,并通过新闻社内参清样在全国转发了他的建议。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杨析宗同志亲自写了编者按,以省委“工作通讯”形式发至全省县以上单位进行学习,要求抓紧开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
  1989年,郑州市工商局着手试办了第一个专业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随后的几年时间内,由工商局创办的生产资料市场“汽车城”、“”建材大世界、“物资大世界”以及无形专业市场蓬勃兴起。
  从单一的消费品市场到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各类专业大市场,10年时间,郑州的市场之路越走越宽,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时的国家工商总局几位局长都评价郑州市工商部门: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了。
  年全国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现场会在河南召开。在全国推广河南郑州经验,当时称为河南郑州模式。
  取缔传销有他一份功劳90年代中期,一种叫传销的营销模式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行销者鼓吹说这是世界发达国家最新的营销模式,1 9 9 7年经李岚清副总理批准,贾常先和国家工商局甘国屏副局长等4名领导同志赴美国、加拿大考察传销。在美国,贾常先他们发现传销并不像鼓吹者说的那样,在发达国家多么多么受欢迎,而是相反,民众不感兴趣,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因为绝大多少还俗传销公司都有违法行为。加拿大每年都有200多家传销公司消亡。当地的律师还郑重给他们建议:千万不要把在美国、加拿大混不下去的传销公司移植到中国,后患无穷。返回祖国后,当即给国务院提出了在中国停止传销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同意。由此全国开始了打击和取缔传销的行动。后来大量事实证明,假如不是贾常先他们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建议,传销在中国的危害就更大了。
  关注经济是最爱年从郑州市工商局局长位置上卸任,他又担任了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关注经济领域的他视野更宽了,也更忙了。他先后担任了郑州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郑州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郑州慈善总会名誉,郑州工商联高级顾问,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中国中部崛起促进会副会长,河南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2006年3月28日他写出了《抢抓机遇  推动郑州纺织工业再次崛起》的考察报告,该报告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撰写的这篇饱含热血与智慧结晶的调研报告,从郑州纺织工业的起步、发展、辉煌到陷入困境进行了全面探讨与分析,深刻地揭示出目前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纺织工业的痼疾:并提出了要想使纺织工业起死回生,就必须调整结构,优化重组,实现装配水平提高,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贾常先感言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市场方面有所作为,是因为把市场看作了经济发展的大发动机,而消费品、房地产、装饰装修、汽车、旅游这几个大轮子一发动,市场就活跃了,自然就不断完善了消费品、生产资料、生产要素、文化市场体系。


个人形象宣传片脚本之二:党教人物像春天般温暖——记“百姓记者”郝志宏

 

  (解说词)1999年4月,伴随春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哈尔滨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拍摄的电视剧《百姓记者》。
  (解说词)《百姓记者》片段(解说词)电视剧《百姓记者》取材于哈尔滨日报社女记者郝志宏的真实事迹。郝志宏是哈尔滨日报社《社会时空》编辑室记者,1998年5月13日《新闻出版报》以《人民的郝记者》为题整版刊发了优秀共产党员郝志宏的事迹后,郝记者立刻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郝志宏在“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办报思想下,以执着的敬业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为群众服务,她不仅用手中的笔报道了一篇篇的百姓故事,而且尽其所能为报道对象、为读者、为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困难。她的行动不仅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强烈的责任感,而且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广大群众真诚的爱心。郝志宏被读者亲切地称为“百姓的好记者”,1999年3月2 日哈尔滨日报党组授予郝志宏“百姓记者”光荣称号,这在创刊54年历史的哈尔滨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全国新闻界也属首次。
  (画面)哈尔滨日报社第十届元宵节职工家属联谊会上,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华放向郝志宏授予“百姓记者”金匾。
  (解说词)郝志宏今年49岁,她1968年下乡到北大荒,1975年返城,她当过工人,做过营业员,普通人的生活,使她深刻体察了老百姓的疾苦。1984年,郝志宏考进哈尔滨日报社当记者。那时,她已经34岁了,从此,郝志宏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以一颗百姓的心,善良的心,去为百姓的疾苦而奔走呼号,以真诚无私的奉献,为人民解除困难。
  (画面)郝志宏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农村的雪野村路……(解说词)郝志宏从事新闻工作的15年间,她平均每月发稿2万多字,每年发稿500多篇,采访从没坐过一次公车她以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凭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读者最需要她的地方,她被哈尔滨市60多家派出所、房管所聘为警风法纪监督员,为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奋斗不已。郝志宏当了15年的记者,有10个春节没在家里过,郝志宏的除夕衣是与各行各业正在值班的人一起度过的。
  (画面)一篇篇郝志宏采写的春节报道……(解说词)郝志宏有一颗正直的心,在是非面前,她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去为人民群众伸张正义,当党和人民利益受侵害时,郝志宏都坚定地以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和良知挺身而出,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做百姓的代言人。1992年8月16日,一伙商贩围打一位农村教师,大兴安岭郎乡林业子弟小学教师高瑞珍,郝志宏冲上前去,大声说:“不许打人,有事找派出所去!”话没说完,脸上已被打俩嘴巴。郝志宏亮明记者身份,并领找被打教师去南岗公安分局报案。接连发出〈在哈被打女教师呼吁省城严惩不法商贩〉等3篇报道,并当面指认打人商贩,经她指认打人者被绳之以法,女教师也得到经济赔偿。
  (画面)电视剧《百姓记者》片段(解说词)1995年12月,郝志宏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她顾不得吃饭便匆匆赶去,了解到刘家兄妹的窘困状况,哥哥患了尿毒症,妹妹患了白血病,因没钱治病,哥哥要把骨髓换给妹妹,妹妹要把肾脏换给哥哥,兄妹俩人都想牺牲自己,让对方成为健康的人,郝志宏为此深深感动,含泪留下身上所有的钱,她把兜里的47元2角捐给刘家兄妹,没钱打出租车,连夜走回报社,含泪写下《人间不幸更现手足情》的报道,唤起市民们的爱心,引发一次畅达半年的救援大行动,《哈尔滨日报》连续发稿69篇,读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达17万元,刘家兄妹的并病终于得到医治。
  (画面)《百姓记者》片段和本报资料片(解说词)郝志宏以为老百姓办事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她曾为被人贩子从新疆拐骗来的小男孩阿里木,35天奔走找翻译,找家人使这位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的阿里木找到了家,郝志宏自费930元为阿里木买了飞机票,,把孩子送回万里之遥的新疆偏远农村阿克苏,使阿里木回到了父母身边……(画面)伴随郝志宏的脚步,郝志宏行色匆匆,一双手在敲打键盘。
  出现以下《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版“郝记者采访录”的标题:《佟井村民“告”出个模范支书》
  《希望太阳岛能名副其实》
  《陈颖的录取通知书拿去了?》
  《卖瓜农对乱收费的哭诉》
  《61名打工者得不到工资饥寒交迫》
  《“仲吓之夜”大船不迁谁在为它撑腰?》
  …………(解说词)郝志宏以她的实际行动,,采写着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新闻,她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党报赢得一次有一次群众的赞誉,她顶住了上万元的金钱收买和“国贸城”的商品随便挑“的诱惑,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出了榜样。
  (画面)《百姓记者》片段(解说词)
  党和人民给了郝志宏各种荣誉,,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黑龙江省“十佳女杰”……,但其中最珍贵的,还是读者给她的“百姓记者”称号,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获得的最高荣誉。
  (画面)郝志宏的脚步又行进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在朝阳里,在夜色中,在风雪中,在百姓中……(解说词)郝志宏已不年轻了,可她仍在并平凡的岗位上,为党的新闻事业默默奉献,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百姓奔走呼吁。因为在这个有着十几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心中,始终坚定着一个心念:对待老百姓,要像春天般温暖……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