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专题片之一:校庆:江西农业大学校庆70周年
校庆宣传片解说词:江西农业大学校庆70周年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自古文风昌盛、才俊辈出。2010年11月,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迎来了她本科教育70周年的隆重庆典。
70年栉风沐雨、勤耕励耘,70年春华秋实、大地芬芳。江西农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一路走来,跨越两个世纪,融合四所大学的学术底蕴和精神传承,今天已发展成为理、工、农、经、管、文、法、教等8大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1940年创立的中正大学农学院,是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教育的源头,学院著名学者、教授云集,开启了江西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研究的序幕。1952年江西农学院组建成立,孕育了国家首批、江西首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学校的又一源头,她的建设发展,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学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和“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1969年,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从此,江西农业大学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教学):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专科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矢志培育国家栋梁。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多项核心办学指标评为优秀。
学校坚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连续21年召开年度教学改革研讨会,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18项。1人获评为国家教学名师。
学校积极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了迈向多科性、综合性农业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学校设有16个学院,有博士点5个,硕士点52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本科专业59个,涵盖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1个、一类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特色专业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9个。2009年跻身中国大学农学实力30强。
依托学科专业,学校已培育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1994年启动“课程评估工程”,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努力,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精品课程8门,江西省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3门。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江西省最早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
为保证本专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级教学名师杜天真教授画面):“1985年、1993年、1999年、2003年,学校先后4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2009年又启动新一轮修订工作。1985年主要是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1991年,该部教学计划获江西省一等奖。1993年确立“公共基础+模块+选修课”课程体系。1999年,精心编制了面向21世纪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3年确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必修课平台;控制课时总量,增大选修课比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桃李芬芳,芝兰满堂。70年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学生7万余人,一大批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院士、省委书记、省长、共和国部长等杰出校友。农大学子以其务实、勤奋、高素质、强能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科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学术底蕴厚重。中正大学农学院时期,学校研究风气浓厚,1942年公开发行的《正大农学季刊》,得到全国高校、社会学术界的很高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积极响应党“向科学进军”号召,有领导有组织地加快了科学研究步伐,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到1980年学校更名转制前,仅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的成果就有1项。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工作按照“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立足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重在自主创新,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动局面。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南昌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新设博士后流动站1个。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学校近5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500项,科研经费3.1亿元,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有较大提升。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实现了江西省零的突破。2008年获准主持农业部“猪高繁殖率转基因”专项。
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600篇,SCI、EI、ISTP收录论文240篇。累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23项,其中“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获2004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猪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获2009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培育的“淦鑫688”2007年通过国家超级稻品种认定,是江西省第一个超级稻品种;学校育成的“赣棉12号”,是我国首个通过合格审定的陆地棉新品种;学校培育的“赣葛5号”,被专家誉为“第六谷”;“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政策建议”入选2008年中宣部“成果要报”,得到了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服务社会、助推发展,是学校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几十年来,学校通过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参与政策研究、科技培训、科技下乡进村等多种方式服务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十几年来在全省各地推广应用大批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3亿元。累计培训乡镇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以上。大学生科技咨询中心创建20年来为全国各地高达15万人次的农民朋友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校及时响应,成立“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全校科技资源,全方位服务经济区建设。
(人才):“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是高校办学最可宝贵的资源。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教授,十分注重延揽名师大家,开学校倚重人才风气之先河。中正大学农学院九年间,荟萃了周拾禄、杨惟义、张召、任明道、张肇骞等大批学术精英。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遗余力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始终保持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2003年起,学校全面启动人才强校战略,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现了师资实力的全面升级,目前专任教师中有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人1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校设置了“梅岭学者”、“首席教授”、“未来之星”等特聘人才岗位,实行大力度的绩效奖励政策,鼓励和带动了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面向海内外大力引智,柔性引进了8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黄路生校长讲话):学校自办学以来,为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谱写了情系乡土,忧患民生,矢志培育国家栋梁的华彩篇章。一代代学人学子高扬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和宏愿,培育了“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精神,铸就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传统。校魂历久弥新,传承不竭,成为学校艰苦创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文明以止,化民成俗。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塑造、传承、弘扬学校灵魂的重大工程,常抓不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江西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一大批闪亮的荣誉,奏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武装师生,道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追求。学校不断创途径、创新方法,使思想政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辅导员进宿舍,有线电视、校园网、校报进寝室,“团结求实,追求卓越”的寝室文化推动着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一年又一年,大批学子投身于田野的怀抱,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浓浓的“大地情”。一批批经过实践洗礼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谱写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漫步农大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书声朗朗,镌刻着学校历代大师名字的大楼,承载着学校尊崇先贤、潜心教研的思想,一座座科学家的铜像,注视着师生忙于学习工作的身影。在这美丽的校园里,由名家论坛、惟义论坛、创业论坛组成的“梅岭讲坛”,“世纪杯”辩论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红五月文化艺术节……一个个精品文化活动,彰显着学校精神,浸润着学子们青春的心灵。
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学校以丰富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师生文明素养的养成。义务支教队、一对一帮扶队……众多学生社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双休日”服务活动,成为文明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石庆华书记讲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校将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三农”的大好时机,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质量,进一步办成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更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七十载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放眼量高歌远望,再铸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江西农业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进,同心协力,抒写更加灿烂的华彩篇章。
大学校庆之二:石城中学70周年校庆宣传片解说词
石城中学70周年校庆宣传片解说词悠悠琴江,蜿蜒流淌在“石耸如城”的赣江源头;清清河水,无声滋润着“闽粤通衢”的莲乡大地。千百年来,石城人民在琴江河畔,白天辛勤劳作,夜晚掌灯苦读,传承着古老的耕读文化。风雨沧桑,薪火相传,千年积淀……今天,在这片燃烧着激情和希望的红土地上,有一所名闻赣南的学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异的教学质量,造就了今日的灿烂辉煌,她就是——石城中学。
回眸历史岁月悠悠,花开花谢,时光回溯到1939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建校初期,学校一无所有,条件极其艰苦。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石中人,他们满怀信心,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一砖一瓦建设校舍,一草一木绿化校园,一心一意培育人才。七十年来,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青春,在岁月的深处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七十年的日夜轮转,七十年的奋斗不息,七十年的春华秋实。七十年,无数社会精英在这里聚集;七十年,无数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学校英才辈出,共培养出3万余学子,他们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积极创业,无私奉献。他们,无愧于学校的辛勤培育;他们,永远是学校的光荣与骄傲!
喜看今朝(一)、校园剪影今日的石城中学,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景色怡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飘香、处处育人的书香校园。
今日的石城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2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3万6千多平方米。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阅览室、报告厅、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站、校园小广场、音乐舞蹈专用教室等一流教育教学设施,为广大学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宏伟大气的西校门北校门、开放式的围墙、封闭式学生停车场、配套的电子监控系统,为广大学子构建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篮球场、排球场、运动场,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强身健体的锻炼场所;学生公寓设施齐全,学生食堂宽敞明亮,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登楼远眺,江山如此多娇;徜徉校园,风景这边独好。石中校园,优雅宁静,儒雅和谐,处处传递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杏坛春早莫道春来早,更有早行人。走进石中,春色无边;漫步校园,思绪飘飞。忘不了,忘不了的是那些播撒春光的教师。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石中教师,怀揣理想与信念,高举起科学与文明火把,任粉笔漂白了黑发,任岁月暗淡了青春,把小路走成了光明大道,把讲台站成了美丽风景。
如今,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326名教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5%,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100人,中级职称教师86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4人,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7人。
好雨当春乃发生,随风润物细无声。一代代石中教师,教书育人,甘之如饴,白首不悔,用凌云之笔描绘着学生灿烂的未来。是他们,为莘莘学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是他们,托起了明天辉煌的太阳!
(三)、桃李芬芳这里是一片红土地,这里更是一块热土、一块沃土。一夜春风,遍地桃李;一园繁花,芬芳四溢。石中,文化传播的殿堂,个性发展的天堂,人才培育的摇篮!七十年来,成千上万的石中学子从这里走出,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走向波澜壮阔的新天地!
莘莘学子风华正茂,同学少年青春飞扬。2005年,赖博彦同学获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2006年,陈强同学获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2007年,赖俊瑜同学获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2007年,在赣州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中,学校荣获四个项目中的三项冠军、一项季军;2007年,学校舞蹈《岁月如歌》在赣州市第五届“英东杯”文艺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并代表赣州市参加在湖南郴州举行的展演;2008年,学校灯彩《龙腾莲乡》在首届石城灯彩汇演中荣获第一名,并作为唯一一个县级节目入选赣州市2009年春节晚会。
春天播撒幸福希望,金秋收获硕果飘香。学校先后获“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高考成绩更是骄人:2004年,学校二本上线278人,上线率按万人比列全市重点中学第3位,学生邓小东、罗路韬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05年,学校二本上线312人,上线率按万人比列全市重点中学第3位;2006年,学校二本上线率按万人比列全市第5位,学生赖博彦保送北京大学,开我市保送北大的先河;2007年,学校二本上线人数按万人比列全市第4位,学生陈强、温小燕分列赣州市理科成绩第二第三名;2008年,学校二本上线333人,按万人比列全市重点中学第7名,学生赖俊瑜保送中国科技大学。2009年在应届优质生源流失,没有补习生的情况下,石中人负重拼搏,出色的完成了市里下达的高考指标:一本上线74人,完成率为157.45%,列全市第二;二本上线223人,完成率为128.16%,列全市第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串串喜人的数字,一叠叠红红的证书,一座座银闪闪的奖杯,一块块金灿灿的奖牌,见证了每一个石中人辛勤的汗水,飞扬着每一个石中人真我的风采,也展示了一个不断开拓积极进取的石城中学!
展望未来七十年的栉风沐雨,七十年的薪火传承,七十年的奋斗不息,七十年的硕果飘香。七十年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办学特点鲜明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为全县人民赢得了“小县大教育”美誉,学校也因此美名远扬,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肯定。
龙腾莲乡,腾出一片繁花似锦;牛耕沃土,耕来七十岁月如歌。2009年,石城中学迎来了建校七十周年华诞。七十年来,一代代石中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培育祖国的花朵做出了卓越贡献;七十年来,一批批石中学子,勤奋刻苦,开拓进取,在各行各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石中人豪情满怀,信心百倍.
(校长致辞)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石城中学将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办学理念,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观,以“立足成人,追求成功”为办学目标,以“厚德励志,求是尚新”为校训,形成“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校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教风、“勤学善用,深思慎取”的学风。我们将继续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健全竞争评价机制,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小县大教育”的品牌,努力把石城中学建设成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公认的省级重点中学,为培养祖国更多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结尾)美丽的琴江河水静静流淌,她的每一根弦上,都跳动着怡情的音符,弹奏着不朽的乐章。赣江源头、琴江河畔的石城中学,犹如一卷永远也书写不尽的山水诗篇,意蕴悠远。走过一路风雨,走过一路欢歌,如今的石城中学,将以更高昂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厚载着历史的积淀,高扬起时代的精神,向着更高更远的天空飞翔,飞翔!
(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