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专题片之一:海原一中60年校庆——追风赶月向未来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海原一中60周年校庆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海原一中的人们……解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既背负着历史的苦难与沧桑,又谱写着现代社会的灿烂与辉煌。座落在县城东南角的海原一中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将这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土地映照得更加绚丽多姿!从她诞生之日至今已整整60年,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中,她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也经了徘徊与动荡,她始终向前迈进着,生生不息。在这块充满生机的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断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上篇) 艰难诞生海原一中创建于1945年,她的前身是酝酿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并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正式建立的海原县立初级中学。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县政府决定利用城北小学校舍成立一所初级中学,并将城北小学、回民小学、城东女子中心国民学校合为一校,取名为“海原县实验中心国民学校”,县立初级中学暂附设于县实验中心国民学校之内。
20世纪40年代,全国正处于抗战危难之际的特殊年代,要在海原这一“素不知学”的区域内设立一所初级中学绝非今日建立一所中学那样容易。一中初创时因时局混乱,吏治腐败,政府无专项资金投入,学校面临入不敷出、艰于为续之困境,只能通过“发动各乡镇民众和地方热心教育绅士的捐款”而建设学校。在筹备委员会的倡导呼吁下,全县各乡镇、各保甲的广大民众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为县立初级中学捐献学校修建费735300元,也正是有了这笔钱,县立初级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顺利完成。
同期声(海原县立初级学中学首届初中学生李清选)
(中篇)发展壮大在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中,这所全县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学校先 后11次更改校名。
1949年8月11日,海原县城解放,随后海原全境获得解放,自此,海原教育进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海原县立初级中学也走上了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完善、不断辉煌的历史征程。
1953年1月,海原县立初级中学,根据上级决定,由普通初级中学改为初级师范,更名为“甘肃省海原初级师范学校”。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因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行政隶属关系、办学层次有一些变化,校名也先后有四次更换。
1956年9月,学校再次开始招收普通中学生,1957年2月学校更名为甘肃省海原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海原县与固原地区一同划规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学校也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一初级中学;1960年后,学校开始举办高中部并向完全中学发展,故校名于1962年8月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一中学;同期声 刘仰德(海原一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1965年10月,学校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原中学校名被改为“海原县育红中学”,1969年10月因学校由县农机修配厂管理,故更名为海原县农机修配厂育红中学,1978年6月,海原县撤消了育红中学革命委员会,学校恢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中学校名。
时代的巨浪滚滚向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原中学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挂辑扬帆,乘风破浪,全校师生员工励经图治,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海原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校60年来,海原一中共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1万余名,为区内外高等、中等院校输送学生1万余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既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也有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专家学者;既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也有工作在普通岗位上的劳动者。令海原一中为之自豪的是从这所学校中走出了1位省部级领导、28位厅级干部、26位博士生、160多位县(处)级干部。
同期声(王敬 海原一中退休老教师)
(下篇)走向未来昨天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开创海原一中的未来,成为全县上下共同的心声。为加快海原一中的发展步伐,更好的造福于海原回汉人民,2003年5月22日,县委政府做出海原一中与海原三中置换校址的重大决策,决定在海原三中现有86亩用地的基础上,再征用44亩用地,建设新一中。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工程一再受阻,为尽快实现海原一中于2005年9月新学年搬入新校址,县委政府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建设新一中”的口号,区、市、县领导刘仲、刘云、李锐、王学宽、马力等多次深入一中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协调筹措建设资金,解决一中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社会各界纷纷谏言献策,各兄弟单位主动鼎力相助,60年前全县上下齐动员建设县立初级中学的动人情景再次重现于海原县城。在支援一中建设的热潮中,县水务局主动承担了新校园的全部硬化、体育看台、机井、蓄水池无塔供水系统等建设重任,投入资金120万;县建设局投资80万承担了校园上下水设施及主要路段路灯建设重任;县交通局投资80多万元实施了校外通往中静公路的水泥路面铺设及校内部分路段工程等建设重任;县林业局投资80万元,承担了教学楼后的读书花园建设及校园绿化美化等建设任务;县财政局筹资50万元用于建设学校车棚及宿舍、教学附属设施的建设;县供电局投资30万元为学校建设了供电系统;县扶贫办投资6万元为学校平整了操场及校园;县广播电视局投入资金5万元,建成了校园闭路电视网。中国联通海原分公司投资近10万元,为学校建起了校园局域网,也正是在各协建单位的全力帮助下,海原一中配套建设、校园美化工程得以全面完成。
今天的海原一中,已经由初建时仅有“学生几十人”的极小办学规模,发展为拥有37个教学班、2580多名学生。学校现有教职工156名,其中有高级教师30名,一级教师63名,有区、市级优秀教师3名,县“十佳教师”3名和区级骨干教师7名。初建时“房屋仅数间”的破旧校园,已发展成占地130亩,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学校拥有标准化实验室10个,计算机教室2个、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6间,电子备课室1间,李嘉诚远程教育资源网、文渊多媒体教育资源及电子图书馆为主体的校园局域网。
走进海原一中,你会深切感受到这里浓郁的育人氛围。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务实求真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风尚,8万6千多平米的校园里,花台雕塑,绿荫草坪,交相辉映,在洋溢着花木芳香和人文色彩的读书花园中,同学们在花台亭阁边学习、切磋,在小径和回廊上诵读、思考,在宽阔的运动场上展现生龙活虎的身姿。
高高的教学大楼,日夜流淌出琅琅书声,闪耀着求知的目光,宽敞的图书馆里,各种书刊杂志汇成了知识的海洋,莘莘学生们在这里寻寻觅觅,探索科学的奥秘,积蓄前进的力量。美术室、文学社、校园广播室……让众多的特长生从这里起飞,从这里远航。
综合实验大楼里,有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和多功能室等先进的设施,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远程教育校园网络,使学校和外界紧紧相连,使天下名师济济一堂。
几十年的探索,几十年的坎坷,海原一中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一中特色的办学之路。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培训。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教育形势,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大胆改革,兴利除弊,锐意进取,果断采取优化组合、竟聘上岗、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逐步确立了“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作风,“团结、尚德、守纪、乐学”的校风,“博学、精讲、善导、创新”的教风和“勤奋、进取、善思、持恒”的学风。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学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先后派出教师200多人次赴北京、福建、大连、四川、西安、乌鲁木齐、银川等地培训、观摩和学习,并采取请专家来校讲学、开展以老带新“拜师”帮带、利用寒暑假进行继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集中培训,开展优质课比赛和专题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还先后与北京四中、厦门沧海实验中学,湖北黄岗中学、厦门金尚中学、建立了广泛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关系,随时在网上开展学术经验交流活动,通过以上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学校信赖、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社会称赞”的优秀教师。2003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总工会授予“九一O”教育奖状。2005年被评为全区教育系统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和全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同期声(周玉香 一中教师)
同期声(张宝栋 一中教师)
同期声(高三学生 吴晶、马明翠)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学校高考升学率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47.6%上升为2005年的68.2%,特别是今年高考中共考入重点大学69人,277人被本科院校录取,重点本科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其中田鹏同学以总分604分考取了复旦大学。成绩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如今数千名回汉莘莘学子已就读于校园宽敞、高楼林立、窗明几净的校园中,他们决心以“唯实求是”的精神早日成才;如今,数百名教职工已工作在设施齐全、条件一流、鸟语花香的新环境中,他们决心要以“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为指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英才。一中的希望正升腾在每一位一中人火热的胸中。
同期声(韩建军一中校长)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千年的史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海原一中将续写它光辉的历史,将迎来它意味更浓的春天,在新时代的乐章中,海原一中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加铿锵有力,在新世纪的蓝天下,一中将会更加昂首阔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大学校庆专题片解说词之二:一路凯歌五十年(延庆一中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巍巍海陀山,旖旎妫水河,在这物华天宝的塞外名城——延庆,一朵闪亮的奇葩正在用它迷人的笑靥吸引更多的目光,那就是延庆县第一中学。当2006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这座曾历沧桑、人才辈出的育人殿堂也将迎来自己50华诞。50年栉风沐雨,50年上下求索,50年育人为本,50年一路凯歌!
延庆一中坐落于延庆县城北侧,绿树环抱群楼,一派生机盎然。谁也难以想象,1956年“延庆县延庆镇小学附属中学班”就在这片杂草丛生、蛙鸣如鼓的荒地上建起,校长由延庆小学校长柏万森兼任。几度风雨,几易其名,到1965年,延庆中学已经发展成为师资近百人,办学条件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了。创业九年共培养了七届初中毕业生1400多人和五届高中毕业生500多人,向高等院校输送了近百名大学生,为家乡培育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十年浩劫,延庆中学同样没能幸免。但是,动乱不但没有让她停止教学的步伐,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们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写调研报告;参与延庆南大桥的整个设计、施工;帮助延庆铝铂厂改变了轧机速度;利用废旧电料,完成了县医院至延庆中学路灯的全部设计安装;利用简陋的设备建起地震观测点;试制腐殖酸肥料,获得成功;办起了木器厂、电机维修厂。延庆的许多山村以及炼铁厂、农机厂、鞋厂都留下过师生的脚印和汗水。
耕耘不辍送冬去,于无声处听惊雷,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延庆中学也迎来了它教育的春天。1978年的高考,33名同学考入高等学校,其中许铁成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一中叩响清华大门的第一人。接着,县教育局作出了以延庆中学为县属重点中学,带动全县中学教育腾飞的决策,学校开始了历时19年如火如荼的重点中学发展建设时期。
1998年1月,延庆中学更名为延庆县第一中学。此时正逢北京市教委加速首都教育发展,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大好时机。延庆一中抓住这一机遇,挑战自我,更上层楼,确立了“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将“生本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实施了管理改革、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示范辐射的五大系统工程,同时改造校舍、美化校园、充实设备。2004年4月,学校被批准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这是延庆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延庆一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自信睿智的学生刻苦学习;古树参天、绿草如茵、整洁优美的校园让师生心旷神怡;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体育馆让学生炼就健康体魄;图书馆、校园网使学生涉猎中外古今、触摸时代脉搏;天文台、生物园、管乐团、《校园风》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0人。教职工近300人,其中特级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县级骨干教师37名,高级教师60名。
五十年来,一中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他们的扶持让一中从一个稚弱的孩童变得成熟、睿智;五十年来,先后在一中担任过校领导的有18位同志,他们为一中的建设甘于奉献,薪尽火传;五十年来,在这里工作过的教职工近千名,他们用一颗真心苦恋三尺讲台,用满腹学识培育天下桃李,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也为高校输送了7千多名大学生。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延庆一中几经分和,数易其名,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既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为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使延庆一中成为京西北一颗闪亮的教育明珠!
延庆一中的前进首先得益于科学的管理。一中有一个开拓进取、团结拼搏、能抓会管的领导集体。领导班子成员积极进行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他们坚持廉政、团结、奉献、创新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校行政会决策;党支部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扬传统优势,立足开拓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又确立了“深化内涵、打造精品、彰显示范”新的发展建设规划。
王校长:“我们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放眼民族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习惯,形成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精神。努力把他们引导成为热爱国家,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富于创造,善于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为他们适应未来,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孔子万世风骨在,一腔热血写春秋。一中人正向着科学规范办学,人文精神充实,学术氛围浓郁,教育质量提高,打造京郊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示范学校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中的前进还得益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本着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的原则,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创设工作氛围,搭建发展平台。以骨干教师发展为龙头,青年教师培养为突破口,带动教师整体教育水平提高。这座校园中荟萃了许铁成、董明臣、贾康生、孟宜安、苏广清5位全国优秀教师,39位市县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其中特级教师许铁成,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母校,二十年如一日,焚膏继晷,教书育人,2005年教师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动和感召下,青年教师确定发展目标,拜师学艺,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加强师德、心理及教学业务培训。学校大胆使用,实践中锻炼提高,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不拘一格吸纳优秀人才,一直是一中的人才观。从1994年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引进外省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今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教师共同携手,铸成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创造着一中灿烂的辉煌!
一中的前进更得益于优质的教学模式。学校把“生本思想”作为教学理念,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的课堂教学受到同学的欢迎,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学生活跃了,自信增强了,潜质发挥出来了,形成了勤勉好学,善思善问的良好学风。在与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刻苦钻研教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微格教学风生水起。从2004年起,学校先后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制度。强调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的教学策略,取得突出成效。陈旭明老师的《联想思维训练》录像课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张铁英老师的《石钟山记》录像课被制成光盘在华北教改实验区推广。近三年来教师撰写发表市级以上论文259篇,立项科研课题共54项,其中包括5项国家级课题。140多人获得市级以上奖励。高考成绩也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一中的前进最终体现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学生。一中学子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中,如破土的春笋,张扬个性,充满活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各年级学生会的产生采取自荐和评选相结合形式;学生奖励、处分采取学生代表听证制度;学生阅览室由他们独立管理;体育节、艺术节、音乐盛典、学生社团等活动均由学生筹划组织;他们是校园电视台的主角,是校刊《校园风》的编导,是爱心服务社照顾孤寡老人的天使,是八达岭长城中外游客面前的热情的东道主。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发展特长,伴随学校的艺术教育走过了15个春秋,他们参加管乐团、民乐团、书法、绘画、声乐、话剧等艺术团体,因为他们的杰出表现,校管乐团被市教委命名为金帆管乐二团,2001年在北京金帆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专场演出。他们的美术作品也登上中国美术馆大雅之堂,有的还被送到日本、法国展出。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举办了18届,这些大山后面的农家孩子用他们的心灵感受高雅的艺术并创造出艺术奇迹。一批艺术特长生脱颖而出,进入艺术院校深造。科技方面的探索他们也是当仁不让,在学校每年举办的科技节上,他们认真聆听科学家的报告,积极组织科技竞赛,参与天文观测、地震测报、组培水培、机器人程序设计、动物饲养等科技活动小组。2001年张鑫等同学参加全国首届机器人灭火大赛获得二等奖,2003年樊明子同学《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校运会、体育节上,这些孩子们更是一展身手,一比高低。校田径运动队连续3年获得县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刷新了多项县纪录。
追风赶月向未来,春华秋实在一中。开拓进取的一中人并未在成绩面前裹足不前,而是放开思维,不断吸纳。从九十年代起,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的交流,与法国奥尔玛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先后出访过法国、英国、爱尔兰、日本、朝鲜、越南、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与此同时,学校也先后接待了日本、法国、美国、泰国等外国教育界专家和师生来访。
延庆一中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示范辐射作用。2005年学校和永宁中学建立手拉手学校, 2000年学校对口支援内蒙古四子王旗蒙古民族中学;全校教师的课面向全县中学开放,学校每年派出三名优秀教师到山区学校执教;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使其发挥最大辐射效能,学校天文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运动场、体育馆为全县中小学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团体提供服务。
这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延庆一中。文明、和谐、求索、笃行的校风蔚然形成。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校”、“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科研实验校”、“国家级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等光荣称号。
五十年发展的历史,是一份喜悦,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激情,一种责任。我们不会忘却前人的呕心沥血,不会忘却昔日的峥嵘岁月,更不会忘却漫漫征途对新一代一中人召唤。这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这是一幅万人描绘的画卷,延庆一中历届莘莘学子,用青春和热血鼓动着历史的脉搏,他们的心也将永远和学校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
如果我们能从历史的上空去倾听一中这片沃土上往日的回声,那么,短暂而又漫长的五十年间,一中人所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觉的不断超越自我的探求精神,就像一支震撼人心的乐曲。乐曲记录了一中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跳动出崭新的音符,续写更加光辉的历史,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新时代的乐章中,一中的步伐将会和出最强音,一路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