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专题片之一:学校七十周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坚实的步履——建水建民中学七十周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在彩云之南的红河北岸,有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在被誉为滇南邹鲁的文献名邦建水的版图上镶嵌着一颗文化明珠——建民中学。
建水建民中学,始建于1938年,位于建水西书院,由刘宝煊创办。这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时期开办的一所培养革命青年的新型学校,是云南地下党在滇南地区开展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工作的一个重要据点,被誉为“滇南小抗大”。2008年建水建民中学在快速发展中迎来了她的七十华诞。
建民中学现为红河州示范窗口学校、云南省一级二等初级中学,云南省绿色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一、硝烟中诞生1938年,一个沉重的年代,日寇入侵,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血,民族危难。觉醒的爱国知识分子刘宝煊,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和领导下,在进步乡绅和爱国商人的鼎力资助下,毅然辞去云南大学讲师职务,回家乡兴办学校,创立了建民中学。
建校之初,定名为县立师范学校,刘宝煊任校长。1942年改为私立建民中学。校名含义,从地域上说,就是建水人民的中学,从办学方向讲,就是建设民主的学校。1946年,在昆明蓝龙潭扩建“昆明建民中学”,扩大了建民中学的办学规模和影响。
建民中学传承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以笃学力行、科学、务实、爱群、整肃、活动”为校训,将学校办成了一所培养进步青年的革命摇篮,为我党培养了大批后备干部和革命人才。在建民师生中发展党员105人,“民青”成员167人,有500多名师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共有37位师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先后在解放战争和剿匪征粮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建民中学于1949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办学11年,共招收33个教学班,培养学生近1600人。革命时期的建民中学,虽然办学仅11年,但这短短的11年办学的历史,始终与民族解放、民族自立、民族复兴的斗争相伴相随。建民中学作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积蓄力量、储备干部、与敌人开展斗争的重要据点,她象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燎原南滇,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时期建民中学办学的历史,不仅是建民中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建水乃至云南党的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刘宝煊校长为代表的众多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兴办教育,传扬民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卓绝的贡献,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品格。”
革命时期的建民中学,有一支党员教师为骨干、兢兢业业,埋头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指引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建民中学团结了全国各地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著名学者,爱国志士先后在学校工作、任教、讲学,如解德容、韩进之、李公朴、罗广斌、马识途、方仲伯、胡宗澧等。建民中学师生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一代新人,“年青的生命,开放着鲜红的花朵;自由的小鸟,在战斗的边疆上长成。”学校为师生创立了一个读书学习、寻求真理、传扬民主的好环境,为师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薪社”、“丹心社”应运而生,“践真社”、“民间社”如雨后春笋。昆明建民中学师生,在“一二·一”、“李闻惨案”、“七·一五”爱国民主运动中,始终战斗在斗争的最前列。西院春风,薪火传承,燃遍滇中大地。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心,燃烧着熊熊的火;热烈的爱,交给战斗的祖国。”建民师生是革命的一代,是充满血性、充满正义,热忱爱国的一代。他们不仅把热烈的爱交给战斗的祖国,而且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革命时期的建民中学,最终投身革命参加武装斗争的师生500多人,占总毕业学生的三分之一,为国捐躯的37人,作为一所普通中学,有如此多的革命者和烈士,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建民中学是团结进步乡绅,爱国商人资助学校的成功典范,是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并卓有成效的楷模,是培育进步青年的革命摇篮。革命时期建民中学办学的成功经验将成为我们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宝贵财富,建民中学的革命传统和精神,正在影响和鼓舞着复名后的建民中学的师生,牢记“笃学力行、科学务实、爱群、整肃、活动”的校训,接过建民先辈们开创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新时期的建设人才努力奋斗着。
二、继承中求索建水建民中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特殊的历史年代,当她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光芒四射的时候,却因学校的进步和革命性被国民党反动县政府查封。
停办34年后,1983年在原址上复办,定名为建水第十三中学,1987年在校友,学校的呼吁下,在县委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建民中学”终于恢复了!
复办之初,建民中学只有20个教室的一幢教学楼,小小的西书院内居然有建水教师进修学校、建民中学、建水第一职业中学、第五小学四个学校,学龄阶段不同,办学性质不同的四个学校混杂在占地不足20亩的院落内,可谓“四代同堂”,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创造了教育史上县城内一幢教学楼就办一所中学的奇迹!
面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建民中学将如何继承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革命时期的建民中学无论办学方针、办学宗旨、办学经验、办学精神都为复名后的新时期建民中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新时期的建民中学继承了革命时期建民中学勤工俭学的光荣传统,先后开办了纸品厂、酒厂、综合经营部等勤工俭学项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复名后,建民中学一路闯关,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承受了招收生源的巨大压力,我校当时招收的是县城内其余两所学校录取后剩下的学生。经过三年努力,用良好的成绩迎得了建水人民的信任,解除了众人担心的“建民中学是否能立足建水初中教育”的疑虑,跻身建水初中教育的先进行列,迈出了建民中学复名后坚实的第一步。
德育教育和科技信息技术活动是建民中学腾飞的两支有力的翅膀。
建民中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军训和“建民中学革命传统”教育,请老校友介绍当年办学、读书、学习、参加革命的故事,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学唱《建民中学校歌》、举行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革命传统教育是我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德育教育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依托和核心,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系列活动;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师风教育、防毒防艾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国防教育、家庭教育、心里健康教育……学校于1998年被评为“红河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认定为“红河州直属机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学校督导评估优级学校”,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依法治校示范校”。
科技、信息技术活动的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建民中学的科技、信息技术活动,特别显示了参加面广、人数多、参加项目多、参赛类型广、获奖档次高的特点。近几年云南省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几乎每届都参加,而且每届都获奖。在众多科技项目中,智能机器人项目是我校素质教育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学校先后投资近5万元建起了机器人活动室和科技活动室各一间,这在州县初级中学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省级示范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先进单位”。
正可谓:七十载业绩铸就建民辉煌,西院春风春常在;五百年书院焕发青春风采,光荣传统永传扬。
三、磨砺中成长建民中学在栉风沐雨中迅速成长。1996年学校抓住申报“云南省一级二等学校”的契机,争得了省、州、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促成建水第五小学和建水教师进修学校的先后迁出,使建民中学校园扩大到30亩,迎来了改造女生宿舍,兴建科教楼、笃学楼,建盖学生食堂、教工宿舍,改造力行楼,绿化美化校园的春天!教育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建民中学的校园,建民中学一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袖珍的校园中脱颖而出,一所装点一新的花园式学校呈现在人们面前。2000年学校正式被确认为“省一级二等初级中学”,2001年9月,建水一中高初中剥离办学,建民中学承担了招收建水城区大部分的招生任务,至此,建民中学步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建民中学的快速发展初见成效,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04年中考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600分以上学生我校有139人,名列州、县榜首,钟艺华以总分671分摘取县中考状元,名列全州第二!共有3名考生进入州前十名。2005年中考,600分以上考生达133人,成绩再次位居第一;州中考前十名,我校有2人,县前十名中,我校有5人;王楠同学以683分的优秀成绩摘取了州中考状元的桂冠。2006年,王魁同学以643分又获州中考状元。州(课改区)中考前十名,我校占据7名;县中考600分以上考生162人,我校有82人,占建水县一半,名列县第一、州课改区第一。2007年中考,我校达到建水一中录取线的学生112人为全县第一,600分以上人数达58人并列全县第一,县前十名中我校有5人并列全县第一,建民中学又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由原来的24个教学班增加到36个班;2003年增加到45个班,2006年增加到51个班;2007年增加到53个班,今年增加60个班,3000余名学生。
办学环境逐步改善,校园环境优美别致、自成风格。校园以书院三个主体建筑——春风亭、讲堂、魁星阁为中心,新增了刘宝煊塑像、校史陈列室、建民中学烈士纪念碑等建筑,可谓别具一格;古建筑群与科教楼、笃学楼、力行楼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掩映于数丈参天的五百年古榕树冠之中,更显出座落于书院的建民中学历史文化的古朴与厚重,这是建民中学继承光荣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也是建民中学有别于众多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近年来学校加快了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处室领导在全校教职工中公开竞聘上岗;注重教师骨干力量的培养,有州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有特级教师3人,现有高级教师58人,一级教师67人;学历合格率达100%。
特别是学校制度建设方面,本届领导班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修订和新增了复办以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共50个。于2007年编印成书----《建民中学工作读本》,较全面地反映了我校制度及管理方面的机制。以老校训为核心,修订了我校“四风”,以“明德任责,勤政奉公”为领导作风,以“笃学力行,求实创新”为校风,以“严谨勤奋、协作奉献”为教风,以“勤学好问,明理知行”为学风。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各种媒体争相宣传报道。2007年《云南经济日报》以《立德铸魂,高瞻远瞩》为标题,整版篇幅全面宣传了建民中学从1938年建校以来的办学历程及取得的教育成果。
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把建民中学“做大”,“做强”。2006年8月,临安镇朝阳中学和建民中学进行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目前,建民中学从办学规模上讲,已经达到了“做大”的要求;从近几年取得的中考成绩看,正朝着“做强”的目标大步迈进,建民中学在袖珍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壮大。现任建水县教育局虎局长给予高度评价:如果用上级给你们的办学条件和你们取得的成绩相比,简直不成正比。我们给建民中学的条件太差了,你们却创造出如此巨大的成绩,可以说你们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建民中学近几年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建民中学办学很有特色,成果显著,要争取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品牌学校,你们有这个基础,有这个实力。”
四、辉煌中奋进俗话说“高处不胜寒”,新时期的建民中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奋进。
自2004年以来,建民中学连续三年中考位居红河州榜首,600分以上人数为全州第一,连续两年摘取红河州“中考状元”桂冠,为州、县内初中教育树起了一面大旗,成为我州初中教育的领军学校。再加上在一如既往的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中,建民中学在革命传统教育、德育教育、科技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使建民中学成为以德育教育、科技活动为特色的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学校,省州县各级领导视察我校后,在总结会上给予高度赞誉:建水建民中学在全州乃至全省的初中教育中很有特色,以建民中学本身具有的革命传统教育为契机,立足根本,办出了特色,办出了质量,不愧为州县内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并对建民中学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希望,指明了方向:力争将建民中学打造成为云南省一流的品牌学校!
这一目标宏伟而坚定,这一任务光荣而艰巨。虽然我们目前还面临着一些硬件投入上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校园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教育的改革令人欣喜,教育的成果令人振奋,教育的竞争更令人警醒。学校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光荣的历史,我们必须面向未来,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不断前行,努力开创新的局面,使建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70载筚路蓝缕,历尽沧桑;70年办学淋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深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厚爱,为建水教育谱写出无数辉煌动人的篇章,创造了不少奇迹。建民中学70年的风雨历程,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史;70年的办学和教育改革,更是一部把办学育人的目标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史和革命史;建民中学的校园文化浸透着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和革命者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气神,这就是“建民精神”!有诗为证:热血洒南疆烈士英名垂千古,丹心献祖国英雄业绩著春秋!
新一代的建民人一定能够接过先辈创业的薪火,鼓足勇猛拼搏的勇气,高举红河州初中教育排头兵的大旗,一路冲锋陷阵,去迎接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当担起人民教育事业赋予的更新更高更大的使命,将建民中学的教育事业推向稳步、快速发展的台阶,用建民人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建民中学教育教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战歌!
高中之二:江苏省溧阳中学专业学校专题片解说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
片首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千古流传的《游子吟》,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这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驰名中外的天目湖,孕育了多少现代传奇!
波光水影的天目湖在吟唱这个名字,风光旖旎的燕山在传扬这个名字,它是一条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河,在希望的田野上掀波叠浪!
它是一艘扬帆的船,满载着莘莘学子,在时代大潮中扬帆远航!
它是一面兴农的旗,在生机勃勃的苏南大地上迎风飘扬!
它是职教的排头兵,昂首阔步,走在“创建高水准一流名校”的大道上!
它,就是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一所承载着希望的学校在溧阳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起名“溧阳县职业中学”,短短三年,学校飞速发展,1988年,溧阳职业中学成为首批跨入江苏省重点职业高中行列的学校,并更名为“江苏省溧阳职业高级中学”。斗转星移,岁月匆匆而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江苏省溧阳职业高级中学”也迈上了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轨道,2000年,江苏省溧阳职业高级中学与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溧阳市分校合并组建成立“江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2010年经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江苏省教育厅认定,更名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现在,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已成为溧阳、常州、乃至江苏省职业教育的重点学校,拥有燕山、城中两大校区,占地面积从最初的40余亩扩大到如今的345亩。
志存高远,科学规划,用世界的眼光思考未来,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总结凝炼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作为办学理念,以“创建高水准一流名校”作为办学目标。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全国人大科教文卫韦钰副主任、教育部郝平副部长、黄尧司长,省教育厅周稽裘副厅长,杨湘宁副厅长、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溧阳市市委书记韩立明等,纷纷亲临学校,对学校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与关怀,为学校的扬帆远航指明了方向。广大师生倍受鼓舞,坚定了 “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建全国一流职教名校”的宏大目标。
凝心聚力谋发展,领导班子是关键。建设一支团结、创新、务实、高效、廉洁敬业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班子成员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办学目标明确,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运行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提高、整体推进和自身发展、理念引导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一手抓教育科研和常规管理,一手抓改革创新和专业建设。既是成功的管理者,又是业务的带头人和科研的领跑者。学校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设立的“五处五部”、工会、团委、督导室,组织健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正副校长民主测评优秀率均在90%以上,中层干部民主测评优秀率均在85%以上。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如果说教师是“根”,学生是“叶”,那么,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6人,生师比18:1,从行业企业外聘的教师36人,占专任教师12.6%,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和常州市、溧阳市级“四类”优秀教师、骨干“双师型”教师86多人,占专任教师的3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282人,占专任教师的98.6%,具有硕士研究学历或学位的23人,占专任教师的8%,具有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77人,占专任教师的26.9%。中级职称的教师102人。江苏省职业教育科研中心组成员4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人;具有高级工以上或非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矫健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是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需要,是由传统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转型的必然要求。学校一直追求用精心的态度来实现“过程精细化,结果精品化”的精致学校管理,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坚定地落实精细化管理责任,推进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谋求学校发展的最优化,做到质量、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使学校管理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一直致力于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推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了促进教职工成长发展的良性机制;岗位月考核制度强化了形成性过程,学期绩效考核制度促进了务实增效。
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微杜渐,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学校的内部管理。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构建立体防范体系,为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育环境,环境育人。”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富有现代气息的校舍错落有致,校舍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人均23.4平方米。漫步校园,亭台水榭,曲径通幽,树木葱茏,繁花似锦。高高的教学楼,流淌出琅琅的书声,积蓄前进的力量;雄伟的图书馆,散发着浓浓的书香,莘莘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的琼浆;耸立的实训大楼,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温床,一批又一批学子在这里茁壮成长……优良的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物质保障。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生活设施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宽敞明亮的餐厅,环境优雅,卫生整洁;公寓式学生宿舍,错落有致,设施完善,内务管理,井井有条;学生浴室,功能齐备,舒适洁净;……这些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文化,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的求知欲。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塑胶运动场上闪动着健步如飞的身影,排球场上涌动着青春的活力,篮球场上点燃如火如荼的激情……400米国际标准塑胶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健身器械等各项体育设施齐全,保证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和全校师生日常的体育锻炼的需要,也为广大市民健身和举办全市性大型运动会提供了场地。
信息化时代,呼唤数字化校园。校园网功能齐全,运行流畅,信息系统和无纸化办公系统便捷高效。1373台计算机,为学校的信息化夯实了基础,校园网的高标准建设,更为学校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学校建设了以思科6509为主交换机、3550为汇聚交换机、主干千兆、百兆桌面的先进的校园网络,并建有ATM双向视频教室。经过4年的升级改造,2008年网络信息点已经遍布每个办公室和教室,形成了以有线网为主、无线网为辅、固定和移动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校园网,在每个教室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和移动投影设备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学校校园网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一级校园网”,学校还获得了“溧阳市教育技术和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坚持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创高水平一流名校为契机,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放大需求为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教育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学校先后投入3300多万元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生均6600多元,建成了以机电、数控、计算机、电工电子、财务会计等为主的五大校内实训基地,建有综合模型室、电子仪器室、屏蔽室、计算机拆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FMS实验室、金工车间、钳工车间、液压气压实验室和电工、电焊、数控机床、数铣、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教学系统”实验实习区,以及计算机平面设计“三创”实践基地、电子技术创新室、机电技术创新室等。此外,还与七十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42家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所有这些设施设备、实训基地,有力地保证了100%的实验开出率和专业实习实训和技能培养的需要。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省级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创品牌学校,离不开品牌专业。学校着力推进和强化品牌建设,机电、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三个专业连续二轮成为省示范专业,其它主干专业都是常州市级示范专业。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职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既经济又高效的成功之路。学校走出围城办职教,倾力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除了与溧阳本地企业加强合作外,还与江苏新科集团、美国独资企业常州伟创力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韩资企业苏州三星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台湾正崴集团昆山富港电子有限公司等本校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企业加强沟通与探讨,密切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华朋、正昌、富港等相关企业举办的冠名班,由企业向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等,2007年启用的7000平方米的新实训大楼1-3层车间式厂房,引进了机械加工类、电子产品生产类等4家企业,形成了“前校后厂” 式的实训基地,成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载体,走出了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企业即教室、车间即课堂”,实现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互利双赢局面,为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
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有一片洋溢着奋斗激情的“特区”。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各方鼓励自主创业的大背景下,学校创业教育正从纸上谈兵转向实战引导。校内的“青春创业园”,为学生的起飞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快乐e读”邮政书屋、“淘乐坊”淘宝代购点、“丝语雅社”绢花制作工艺坊、技佳小家电维修部、心飞扬电脑服务中心等多家创业平台,让学生的创业梦梦想成真!
片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二十五年办学艰辛,二十五年奋斗拼搏,二十五年栉风沐雨,二十五年春华秋实,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省基层依法治理先进集体、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环境教育先进单位、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等一系列光荣称号。累累硕果,凝聚了上级领导对学校的关怀和支持,凝聚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帮助和厚望;记载了一代又一代职教人的奋斗轨迹,铸就了学校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继往开来的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正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精良的品牌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格局,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
而今,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为学校的腾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今天的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正怀着高远的梦想,驾驭着机遇的风帆,扬帆远航,再铸新的辉煌!
下篇:乘着理想的翅膀翱翔蓝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富民为主题、发展为根本的办学方向;凭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革创新,负重奋进,实现了从做大做优向做强做特的转化,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的转化,从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化,从普通的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向专业品牌化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化。形成了“以中等职教为主,融高等职教、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于一体”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
一、就业导向,催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应区域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先后与72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42家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顶岗实习式、订单培养式、前校后厂式、校企共建式四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形式,不断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及综合职业素养,通过这些校企合作形式,极大得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来,学生就业率均达100%,对口就业率均达86%以上。
字幕:1、顶岗实习式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让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就业岗位无缝衔接提供保障。
2、订单培养式学校先后与江苏华朋集团、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江苏开利地毯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举办冠名班,订单培养企业所需学生,形成了从招生、培养、教育、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格局,零距离培养了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学生、企业与学校发展的三方共赢。
3、前校后厂式学校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厂房,引进了“志平机械”、“新鸿科技”、“锦旸电子”等多家机械加工类、电子产品生产类与主干专业相匹配的一定规模的企业,资源共享,工学交替,凸现了“企业即教室,车间即课堂,师傅即老师”的特性,让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真实体验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4、校企共建式学校采用吸引企业来校投资厂房设施设备,校企共建校内技能实践基地的形式,与溧阳市平安驾驶员培训中心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协议,由企业出资,在校内建成了集汽车维修、装璜、营销和驾驶员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性教学方案,引进我校主干专业中的新兴产业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最先进、最前沿的工学结合岗位,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质量。
二、基地建设,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根据“专业跟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培养围绕市场转,配制按照需求转”的思路,在学校专业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之下,学校科学规划专业设置,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形成了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会计等五大专业为主的专业群、发展链。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等3个专业成为学校主干专业。现在,学校建有江苏省新一轮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3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省示范专业视导中评为“优秀”等级。会计专业也成功创建为常州市骨干示范专业。建有数控技术专业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项视导中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赞誉,称之为“立之有据、建之有序、抓之有重、管之有方、行之有效、创之有新”。
三、服务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得到发展。开展了“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三创教育特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并实行“星级班级”和“星级宿舍”评比制度,促进了优良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式、仿真式、案例教学、专业技能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所学即所用,培养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每年组织职业资格鉴定,毕业生技能工达级率100%,有10%以上的学生取得双中级或高级工证书。在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学校还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成为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是江苏省课程改革试验点,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为专业服务的文化课程体系,开发了《数控车项目式课程》、 《单片机轻松入门》、《CAD三周通》、《电路分析》及专业文化课系列校本教材等20个科目的项目式课程和校本学习材料,其中《数控车项目式课程》、《单片机轻松入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一级 B项目教程》等教材已出版发行。在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学校还坚持“植根于学生,领先于理念,立足于课堂,研究于过程,突破于课题,成功于实践”的教科研方针,科研兴校取得丰硕的成果。2005年以来,学校每年在暑期举办“学校管理、德育、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在省、常州市、溧阳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总数年均在100篇以上;在省创意论坛共有32人次获奖,其中,2008年夏爱联老师的《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获一等奖并在大会发言交流。“十一五”以来,学校重点实施的课题包含国家级课题3个,分别是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开展创业教育促进中职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和《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均顺利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
四、勇于争先,技能创新成果丰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在第六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学校报共有42件作品在省级复赛中获奖,20件作品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奖。2010年,在省级复赛中,学校又有53件作品获得大奖。在全国、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学校教师获全国、省级奖7人次,学生获省级奖7人次。学校积极举办“三创”知识竞赛、“创新竞赛”等,引导师生参与创新,增强师生的“三创”意识和能力。在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取得了2项中职组三等奖,2项优秀奖。在2008年又有4件作品获奖,其中1件作品获中职组一等奖,袁功宙老师获最佳伯乐奖,学校获最佳组织奖。
五、创新机制,教师专业团队不断壮大“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校发展”是学校一贯的工作方针。为此,学校积极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规划》和《关于组建教师专门工作室的意见》,推行教师岗位月考核及学期绩效考核制度,开展教师技能学期达标竞赛,并组织教师出国进修、参加省“四新”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及各类校本培训,号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历进修,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优秀教师专业团队。建成了机电、电子、计算机、数控、CAD等5个专业类教师专门工作室,实行项目式、产教结合、创新研究等培训新模式,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有稳定的企业培训进修渠道,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周坚老师被确认为第二批常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其工作室被正式命名为“常州市职教电子技术周坚名教师工作室”。现有江苏省职教中心组成员4人,常州市职教学科中心组成员15人,溧阳市职教学科中心组成员25人。教师产学研成果不断涌现,周坚工作室研发的“仿真型实验电路板”、“自动化生产线单片机控制系统”分获常州市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成果二、三等奖。王云清工作室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的LXD-SD1独立式双轴绕丝机,周坚等老师研发的《用梯型图编程的工业控制板》、《嵌入式迷你显示模块》、《新元窗帘布自动送料机》等项目完成研发,并已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精细管理,优化学校发展用精心的态度来实现“过程精细化,结果精品化”的精致的学校管理,这是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一直追求的,为此,学校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坚定落实精细化管理责任,谋求学校发展的最优化,做到质量、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使学校管理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在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学校严格落实教代会制度,实施学校二级管理机制,并推行中层竞聘制,择优竞聘上岗。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制度,大力体现和突出专业部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力争做到制度制定与执行的无缝隙,无疏漏,无缺口。此外,学校还推行全员聘任制,推行岗位月考核和学期绩效考核制度,促进了处室、专业部等部门职能的高效履行。与此同时,学校还全面落实“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的措施,通过行政值日制、专业部联管制、班主任聘任制、见习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协助管理制度等措施,使教师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学生也不例外,学校通过各级学生会组织,大力推行“三自”管理,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广泛参与到卫生值周、图书借阅、宿舍管理等各项常规管理工作中来,有效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网络信息点已经遍布每个办公室和教室,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技术,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图书系统管理自动化接入校园网,实现了网上资源的共享。此外,学校开设了职业指导网和学生留言专版,成为师生、生生、生校交流的平台,也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校园网校内信息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FTP服务系统等增强了校内信息的快速交流,特别是开发的办公无纸化系统,推进了学校办公无纸化和校园管理电子化水平。近年来,学校还获得了“溧阳市教育技术和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在特色工程品牌建设方面,“星级班级管理”、“精品宿舍建设”、“卫生文明和谐食堂管理”、“教育资源信息化及管理”等品牌工程项目正在形成,专业部“一班一品”创建工作也在逐步推开。
七、校园文化,营造优雅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在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积极构筑文化校园“第一眼工程”。步入燕山校区西校门,迎面挺立的“腾飞”雕塑,以繁写体“飛”字作为基础,彰显奔腾不息,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五根立柱标志着学校的五个专业部管理体制和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育人观。图书科技中心南侧小花园内的雕塑“翱翔”,象征着青春与热情,象征着充满理想与奋斗的热情的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翱翔在广阔的天空。建成江苏省一级图书馆,08年又添纸质专业图书2万册,专业图书所占比例达65%,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学习需要。校运动会、“十项能手赛” 、“一二·九”文艺演出、元旦文艺汇演、广场汇演、法制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预备役军训等大型活动集中展现了学生风采。大专部“绿园”环保组织、文经部 “菁菁校园”学生书画社等社团组织活跃;机电部“申芝杯”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计算机部趣味体育比赛,文经部 “魅力营销”活动、飘舞的风筝节等特色文体活动精彩纷呈。《百合花》、《腾飞》、《比特流》、《燕麓草》等校内刊物成为学生心爱之物,选编刊印了学生作品集《飞扬的青春》、《璀璨的星空》。此外,学校还将企业文化与学校的专业文化相结合,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计算机发展长廊、机电发展史、电子发展史、明星合作企业推介等文化广告牌呈现在校园墙体的醒目位置和实训室。
八、职教富民,服务社会成果显著现在,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约5000人,近年来,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1500名左右技能型合格毕业生,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在企业的稳定率达90%以上,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创业致富和岗位成才的优秀毕业生典型,如“钢铁少帅”虞刚, “职教英才”史荣生、陈晨等。对口高考,一直以来,这都是学校办学的强项,多年来学校对口高考本科达线和录取人数都稳居溧阳市同类学校第一,在常州市乃至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满足了学生的高层次发展要求的同时,为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积极构建青春创业园,先后扶持建立了10多个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涌现了周颖科、李杰等校内创业典型。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拓展社会培训也成了学校发展的一个方向。近年来,学校举办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并实施继续教育工程,现有在籍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学员1869人,近几年来,每年为社会培养成人教育本科、专科学历毕业生500人左右,承接自学考试、会计技术资格、相关行业职业资格等各类社会化考试年均在10000人次以上。
“改革、创新、提高”,是学校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在江苏省职教创意论坛、省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就业创业论坛、全国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上,学校多次应邀作经验介绍并获得好评。近年来,学校还多次接受陕西、新疆、黑龙江、宁夏等省(自治区)市职业学校领导和教师来校挂职锻炼,并与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职业高级中学签订了有关师资培养、联合招生、对口支援等方面联合办学协议等,形成了一定的示范辐射效应。近几年来,多篇有关本校的办学经验、体会、专访或研究成果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等杂志上推广介绍;近两年来,在省、常州职教网上经常登载关于我校的办学经验、做法的宣传介绍,经常有周边市县以及外省有关地区、市县的教育考察组或有关学校的领导来我校进行参观考察。
今天,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溧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统筹职教发展,已经做出了整合部门办学资源,启动了新一轮的职教大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幅崭新的溧阳职业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
乘着理想的翅膀,我们正尽情翱翔在职业教育这一方蓝天下。
我们坚信,溧阳中等职业学校的明天将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