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专题片解说词(十)

浏览人数:1

农村小学专题片之一:金山中心小学校本教研成果

  探索校本教研之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记金山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室;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的故乡,;近年来,金山中心小学以敢闯、敢冒、敢拼、敢赢的“;目前,金山中心小学辖有6所完小,4所初小,现有教;[片名]探索校本教研之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记金山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室;[字幕]一、启航篇;悠久历史古乡镇,历经沧桑育新人;干群挥汗讲奉献探索校本教研之路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记金山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室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的故乡,国道319线、漳龙高速公路和龙厦铁路纵越全境的闽南重镇——金山镇,有一片培育英才、孕育希望的沃土,有一座凝重厚实、绽放异彩的学校,处处彰显人文主义与感恩教育,处处体现勇于创新与奋争强效,它就是——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
  近年来,金山中心小学以敢闯、敢冒、敢拼、敢赢的“四敢”精神,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先后有3所小学荣获“省农村示范小学”,多所小学荣获“市德育先进学校”、“市小学教育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县文明学校”、“县小学教育质量达标校”等称号,学区党支部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漳州市百所城乡小学“携手共进共赢”活动中荣获“创意奖”。
  目前,金山中心小学辖有6所完小,4所初小,现有教师153人,学生 2148人。走进金山中心小学,花团锦簇,绿草如荫,每一处繁花茂草,每一张名人画像,都融合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金山中心求知、探索、践行、育人的良好愿望。
  [片名] 探索校本教研之路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记金山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室[字幕]一、启航篇悠久历史古乡镇,历经沧桑育新人。
  干群挥汗讲奉献,勤奋换来景色新。
  搏击长空振翅飞,敢立潮头写风流。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兴衰成败。
  [校长同期声:创办工作室的初衷] 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通过多次调研与酝酿,我校决定主动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在秉承与发展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校内业务骨干教师的作用,整合骨干力量,通过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室的方式,强化对教师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引领,探索并形成教研的鲜明特色。同时也为骨干教师更好地锻炼自己、发挥潜能提供一个平台。
  市级课题《发展性教学模式初探》的研究犹如一朵报春花引来了校园内的百花盛开。2008年9月,“金山中心小学校研工作室”这艘小船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正式启航并扬帆远行。
  [字幕]二、发展篇追求卓越历史见,领导教师勤慰勉。
  教育路上留脚印,谱写学校发展篇。
  金山中心小学校研工作室以骨干引领,形成研究团队;以课题促研究,专注农村特色;以创新模式,提升教研水平。
  凝心聚力谋发展,研究团队是关键。每周二晚上,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商议、研讨教研中的问题与对策。大家畅所欲言,浓浓的教研氛围洋溢周围,在实践中思考,在摸索中实践。两年来,工作室举行了多场课题研讨会。如吴巧英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研讨课,充分体现了该课题研究的理念,课后,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和课题组老师们一道,以展示课为媒介,深入探讨古诗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教学策略等诸多问题。
  本着“有效”、“前沿”的原则,金山中心小学校研工作室针对农村学校一线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通病,确立了《农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县级课题研究,创新做法、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一是辐射示范,共同发展。
  常言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的引领宗旨,在于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还应带动更多年轻教师成长。努力推进送教下校工作,持续发挥“引领、示范、激励和辐射”功能。
  吴全发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和吴琳莅老师执教的《乡村四月》两课,张文成校长的专题讲座《综合实践课教学》更是深入人心,在各校中产生了巨大反响,掀起了一股评课、议课的热潮,对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都产生了激励和引领作用。工作室成员与青年教师建立长期结对帮扶机制,带徒授艺,深入教研第一线。两年来,他们除参加本校常规教研活动和工作室集体活动外,分成七组分别深入到基层学校,定期与“徒弟”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参与岗位培训活动,受到帮扶点师生的欢迎。
  [教师同期声] 校本教研工作室里教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机智的课堂掌控能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到的教材处理等,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听课观摩,评课等活动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深刻认识,更体会到应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童声,透视童真,读懂童心,促进学生生命与智慧的生长,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
  二是打造名师,发挥作用。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打造名师战略,是金山中心小学创新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名师就是学校的车头,欲加速学校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挖掘名师潜力,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工作室采取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双三规划,努力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名师队伍。校长张文成的示范课,吴飞云、吴琳莅老师的汇报课,吴婉华、陈惠云、吴玉琴、吴雅珍等老师的精品课,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不断演绎着“让课堂焕发活力”的真谛。
  三是同课异构,落实课堂。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工作室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课题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王菁、王梅燕、陈惠云、王海梅等老师的课还作为继续教育研讨课进行展示。同课异构活动,引领教师从课程标准,整册教材的系统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内容,具体的每一堂课的教学。以校本教研工作室为平台,倡导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写好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即论文,踊跃投稿。
  四是带徒授艺,培育新师。
  “静听劲竹拔节声,雏凤清于老凤声”。工作室针对新教师实施五年培养计划,即:一年“结对子”,二年“压担子”,三年“指路子”,四年“搭台子”,五年“拔尖子”。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新教师吕丽萍在上完公开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感慨万千。
  [教师同期声]一个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校内老师的帮助,更离不开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引领。当我研究教材出现瓶颈的时候,工作室成员陪着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教材、适时点拨,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五是加强充电,占据前沿。
  “聆听名师教诲 感悟教育精髓”。两年来,语、数学科工作室成员分赴厦门市、福鼎市,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挑战名师——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会和“名师与经典”全国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向于永正、薛法根、窦桂梅等名家求取真经,收获颇丰。工作室成员张文成、吴琳莅、吴玉琴、王天顺、吴江泉等老师还陆续参加了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和福建省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在一个“制高点”上获得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提升,丰厚教育科研的底蕴。
  六是创建网站,延伸平台。
  2010年底,学校投入近万元,专门购置一台服务器用于建设“校本资源中心”和“金山中心小学校园网站”,为工作室成员和全校一线教师建立了一个学科教研交流的优质平台。另外,还成立了校本教研QQ群,加强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字幕]三、成果篇春风得意酬夙愿,桃李芬芳誉满园。
  汗水浇铸好基石,金小辉煌待明天。
  迎着无数风霜雨雪的洗礼,迎来一季绿意盎然的春天。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悄悄地改变我们教师的气质涵养、思想观念,进而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
  [教师同期声]在校本教研工作室中,我受益匪浅。我在不断地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怎样让自己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晨曦细雨育桃李,金秋硕果慰园丁。校本教研工作室成立后,学校多了一个主动从大局上关心学校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大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室在学校的特殊价值以及工作室成员身份的特殊荣誉有效调动了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潜力。而学生更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当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学生同期声]我以前总是觉得学习很枯燥,我不喜欢学习。但现在我觉得课本变得有趣了,课堂变得生动了。还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喜欢这样的学校,因为学习是快乐的。
  [展示少先队活动图片及视频]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品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团体——“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室”,也在茁壮成长。在工作室引领下,各所完小校始终坚持以特色为首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少先队工作新途径,形成颇具特色的少先队工作新模式。感恩、礼仪、安全、人文等特色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放飞梦想的驿站,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学生同期声]我们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这样的少先队活动让我们在快乐中成长,我们非常喜欢。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多举行。
  两年多来,工作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最初的语文、数学两个工作室发展到现在的七个工作室,涵盖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成员也从最初的19人发展到45人;接着收获了一串串喜人的成果,在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论文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工作室共有16篇论文在CN级发表,4篇论文分别荣获第二届“成长、智慧、互动”杯二、三等奖,16篇论文在市级教育刊物发表,还有30多篇论文在县级教育刊物发表,吴飞云、吴琳莅两位老师晋升为“小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吴巧英老师在2009年全县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比武中荣获第一名。王宝莉、沈敏惠等多位青年教师在县级说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
  [字幕]四、展望篇展望未来信心强,不离不弃百炼钢。
  我育幼苗茁壮长,教育天地任翱翔。
  一转眼,工作室已经两周岁了。虽然在历史的长河和永恒的教育事业中两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金山中心小学来说,这两年是一路辉煌、一路高歌的非凡岁月,是开拓创新,突飞猛进的教研丰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金山中心小学将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先,和谐共进,翱翔未来。有工作室成员的吃苦耐劳和努力学习,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厚爱,校本教研工作室必将蓬勃发展,提升农村校本教研水平,引领农村教师,为金山镇的小学教育事业描绘更加壮丽的蓝图。

农村小学专题片解说词之二: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110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片头设计:在深红色如电影宽银幕般的背景上展现金黄色字幕:谨以此片献给实验小学110周年校庆献给历届校友和曾经在学校工作过的领导、老师献给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以现在学校前院操场照片为背景,动态地出现110年校史中最有代表性的校舍、事件、人物照片。
  太阳升的视频的基础上展现片名字幕:百年树人谱华章第一部分:西学东渐  步履维艰渤海之滨,南运河畔,凤城静海被誉为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静海形成于夏代,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在这片传说中曾经是凤凰栖息的福祥宝地上,静海县实验小学涵品养慧,钟灵毓秀。
  据《静海县志》记载,静海县实验小学的前身瀛海书院是静海县唯一的官办书院,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重修瀛海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农历八月初二(公元1901年9月14日),作为革故鼎新、兴学育才的重要举措,清政府谕令“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从此,瀛海书院奉旨改为静海县立学堂。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作为清末静海县内唯一的官办学堂和最高学府,静海县立学堂被静海人尊称为“大学堂”。
  从建校之日起,她就担负起传承文明薪火,培育社会英才,造福桑梓,报效国家的神圣使命,到现在已经跨越了整整110个春秋。
  岁月如歌,百年实验传薪火;春华秋实,世纪办学铸辉煌。一个多世纪以来,静海县实验小学及其前身饱经时局动荡,阅尽人间沧桑,励精图治,踔厉风发,在艰难曲折中执著地走过了一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发展壮大之路。
  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更迭,学校先后更名为静海县立第一两级小学校、静海县立第一完全小学、静海县立模范小学校、静海县立永丰街小学校、静海县立国民第一中心小学、静海县立·静海镇第一完全小学、静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静海县城关小学、静海县城关第一小学、静海镇第一小学, 1984年8月,经静海县县长办公会议通过,学校定名为静海县实验小学。
  诞生于清末维新救国、变法图强之际的静海县立学堂不辱兴学育才的使命,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有为之士。早在1921年,学校就被著名教育家马千里先生赞誉为:就河北省各县的教学成绩而言,“静海实居第二”。
  1937年8月24日,静海县城沦陷。此后,学校沦为侵华日军的兵营。不屈不挠的爱国师生在校外借教室坚持上课。教师们奔波于三处临时教学点,避开特务的监视,在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的同时秘密渗透爱国爱民、抗日救亡的思想。
  “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学校师生不但弦歌不辍,而且依然注重全面发展,坚持举办运动会。
  1939年秋,南运河决口,静海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的校舍全部被淹,并且由于受到洪水的长期浸泡而损毁。
  1942年,伪县长王德春亲自主持在学校旧址上重建新校。
  同年9月1日,新校舍落成开学时,他将自己题写的“后生可畏”的匾额悬于学校碹门之上,正式将学校命名为“静海县立模范小学校”,并为学校制定了“勤、诚、恒、勇”的四字校训。抗战胜利后,学校将校训改为“勤、慎、忠、勇”。
  1948年12月20日,静海县城解放,人民政权接管了学校。
  从此,学校在崭新中国的自由天地中迅速崛起,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部分:亲切关怀  春风化雨学校自建立之日起,便受到世人瞩目,还得到了来自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亲切的关怀像阳光雨露,如春风化雨,似涓涓细流,融入了学校的血脉之中,鼓舞和激励着师生昂首阔步地走在创业发展之路上。
  这是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亲笔为曾经担任我校教师的元殿元先生题写的“博爱”横幅。以此相赠,是表彰元殿元先生1913年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出一位革命党重要成员的义举。“博爱”也奠定了学校的办学基调。在此后的岁月中,这种精神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成为静海县实验小学“爱”的校魂。
  1930年、1932年,著名爱国将领东北军51军军长兼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将军两次莅临学校视察,并赐送《畿辅通志》一部。
  1990年10月13日,静海县实验小学学生董治作为天津市少先队员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江泽民、杨尚昆、万里、姚依林、丁关根、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7年11月,天津市委教卫工委书记王鸿江,市教育局长李闻玺,县教育局书记卢子扬,副局长舒英桥、杨广才等市县领导来我校视察劳动技术教育。
  1999年9月15日,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静海县副县长张忠芬,静海县教委书记徐广虎,教委副主任舒英桥等领导出席我校成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的揭牌仪式。
  2000年3月植树节,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和市领导与我校师生共同植树。
  2001年10月10日,实验小学举行建校百年庆典,共青团中央少年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等机关专门发来贺电,天津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静海县委书记、县长和县相关部室委办局的领导参加了庆祝活动。
  2004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亲切接见我校出席天津市第五届少代会的少先队员代表。
  2005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校出席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的少先队员代表付心怡并合影留念。
  2010年5月31日,高洁老师作为出席第六次全国少代会的辅导员代表,与胡锦涛、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举行的“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
  每年六·一,县委书记、县长、县四大机关的领导同志、县有关部、室、委、办、局的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家长都要与我校师生共同度过快乐的节日。
  第三部分:以德立校  全面育人沐浴着爱的雨露阳光,莘莘学子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快乐成长。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校把教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建国后,结合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了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为核心的“五爱”教育,开展了争做“三好学生”、争创三好班集体的活动。
  1978年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新五爱”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学先进、争先进蔚然成风。从1981年起,学校相继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争做“红花少年”等活动。
  学校成立了许多学雷锋小组,大做好人好事。张强、翟德利、王亮、刘玉玲、马晶、姚建宇、孙冠楠、尹钰莹等同学被命名为拾金不昧好少年;李志国同学被命名为舍己救人好少年。
  1985年,学校获得了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少先队活动“创造杯”。
  1991年,学校少先大队组织队员们开展了“学赖宁,挂奖章,争做静海好少年”活动,学雷锋,学赖宁蔚然成风。
  学校坚持开展“学雷锋、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涌现出“谌宏伟爱心小队”、“宋博涵爱心中队”等天津市“学雷锋,树美德,做新人”先进集体。
  从1989年起,学校坚持开展“最佳队活动”评选,使队员们在潜移默化中自我教育,提高了中队活动质量。
  1993年起,学校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为核心内容,开展了“进步·发展·成功”“雏鹰争章夺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乐。
  1995年6月,学校建立了“红领巾基金会”,坚持开展“红领巾献爱心,每天节约一分钱,资助身边小伙伴”的活动。
  队员们以“请让我来关心你”为活动口号,不仅把爱心奉献身边的小伙伴,而且长期和张北地区、甘肃陇西的小伙伴开展“手拉手”活动,先后为四川凉山捐建希望小学,为抗击“非典”、为长江流域洪灾、汶川震灾、西南旱灾等地区竭尽全力地捐款捐物。
  作为全国小学思想品德课改革实验校,学校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家德育专家和领导的好评。1988年和1989年,天津市教育局两次在学校召开德育工作现场会,推广学校经验。
  2005年9月,全国“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德育论坛在我县举行,作为分会场,学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的专家。
  2006年10月,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化论坛参会人员到实验小学参观考察校园文化建设。
  2004年9月,学校为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们在积累和交流的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愉悦。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发展个性”办学宗旨,组建了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管乐队,成立了书法、绘画、棋类等各类兴趣小组二十多个,固定时间、地点、成员和辅导老师,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合唱节,学校都注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大量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了实验小学艺术教育在全县乃至全市领先的地位。
  2004年5月,静海县艺术教育现场会在实验小学召开。
  舞蹈《蒲公英》、《阳光·校园》、表演唱《爸爸打渔回来了》等多个节目获得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比赛一等奖的第一名,《蒲公英》还参加了天津市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
  1995年,学校建立起县武警中队教育基地、县光荣院服务基地、校办工厂劳动基地、工农街、建设街、胜利路红领巾示范街等6个德育活动基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参观学习、劳动实践、慰问演出等活动。
  2000年4月,学校成立少年交警队。队员们在武警和交警叔叔的指导下刻苦练就过硬的本领,同年获得天津市少年交警阅兵大赛第一名。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静海县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天津市教育局命名为篮球项目传统学校、天津市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学校运动会促进了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2008年10月,学校获得静海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四部分:教学科研  双璧同辉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民国初期,学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制,优厚的待遇吸引着饱学德劭的师资。当时的教师多为两湖师范毕业生,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先后尝试过“赫尔巴特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法”,三尺讲台,滋兰树惠,使学校办学业绩昭彰,享誉河北。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1952年,采用凯洛夫的教学理论改进课堂教学。1954年后,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加强教研组活动,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学生成绩名列全县前茅。1956-1958年,学校在全县率先实行“小学戴帽”——增设初中班,为创办河北静海中学积累了经验。1962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的重点小学,被誉为小学教育的“小宝塔”。
  1962年8月,学校遵照教育部的指示承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试教工作,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培养锻炼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学校试教过的一至四年级语文、数学教材向全国各省市推广使用,促进了全国的教学改革,同时还向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推荐。
  1976年以后,学校正本清源,整顿校风、校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考核制度,并对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到1980年底,学生的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居全县一流水平。
  年,学校工作的重点向教学转移,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开展了研究课、观摩课、汇报课等练兵活动,使85%的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骨干教师达到三分之一。
  1985年以后,学校开展了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先后组织了开放课、连环课、优秀课、高级教师示范课、中青年教师十佳课等课堂教学竞赛,提高了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
  1988年以来,学校开展了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全校青年和中年教师每年分别参加说课、讲课、评课系列活动。全体教师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切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988年,学校获全国小学作文“金龙杯”大赛优胜集体;1989年,学校获全县语文、算术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2年,学校跻身于全国小学百所名校的行列。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按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致力于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搞活隐性课程,学校坚持以教学为核心,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全面育人。自1996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县教师和全校家长的课堂教改开放周。每年各搞一次中、青年教师创优课活动。
  实验小学无愧于她名字中的“实验”二字,早在二十世纪,学校就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先导,在科研兴校之路上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1985年以后,在数学学科进行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在语文学科进行了目标的教学试验;1986年,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心中有他人’”教育实验;从1990年下半年起,学校开展了整体改革试验;1995年至2000年,承担了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小学生素质与个性和谐发展整体改革实验;1995年9月至2001年,学校参加了中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展的中澳音乐教育实验;1995年10月至2000年10月,承担了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的语文自主双线活动教学实验;1997年至2000年,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部委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和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实验》。
  扎扎实实的实验研究,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1999年9月,学校成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实验基地;2000年6月,学校被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授予“教育科研管理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获得天津市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当历史跨入崭新的世纪,静海县实验小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鹰击长空的气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静海县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2000年6月,在学校召开静海县小学教师第二阶段基本功训练验收现场会。朱志华校长在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介绍。2000年11月,在学校召开静海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现场会。
  自2001年以来,学校以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为宗旨,以改造学习方式为核心,在教学领域推行了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全校教师在自主教育这一全新理念的指引下,逐步走上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道路,这一教学研究成果在天津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因此获得了天津市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02年以来,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每年都要派出百余人次到市内外交流学访并把优秀教师送出去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校定期请市教研室、市教科院以及县教研室的专家学者专家来学校为教师们进行辅导讲座,帮助教师了解教改信息,更新了教育观念,使学校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之中。
  经过十二个周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们都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2002-2003学年度,天津市教委两次以简报的形式介绍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使用情况。
  2003年开始,学校组织每位教师每周用2小时的固定时间用于集体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和交流、总结、反思教学情况,教研活动既注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教学经验。
  2004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实验小学骨干教师“五个一”工程。经过了教师申报、学校评审,确定出二十位教师为实验小学首批骨干教师。
  学校重视外语教学与科研。2005年9月,学校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批准为外语实验学校。成为当时全市9所中小学全国外语实验学校中的一员。
  2005年5月16日,县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现场推动会。实验小学师生向与会的400余名干部教师充分展示了“一个宽容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一个注重引导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课堂;一个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的课堂;一个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的课堂。”
  学校的科研成果得到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5年9月,在天津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申报的教学成果《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实验研究》荣获一等奖。陈向党校长和张世彪副校长分别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交流会、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重点课题推动会和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同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校。
  2006年9月,县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静海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验收观摩会,张世彪校长代表学校做了经验介绍。
  为反映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成果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新经验和新突破,学校定期组织全校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活动。
  结合学校市级立项课题《培养小学生读书习惯机制的建设研究》。2006年6月20日,我校学生参加教育部、国家语委、央视与天津市联合举办的“CCTV‘我爱诵读’电视大赛”天津赛区选拔赛。
  2006年10月,我校以小学组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全县首批红旗单位的荣誉称号。从2006年起,县教育局对小学教学工作进行年度综合评估,我校连年以小学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静海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大胆实践、不懈追求的基础上,从2010年起,学校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学科的特征功能,立足于教法和学法的优化与融合,全面推行“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努力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奠基。
  第五部分:桃李芬芳  群星璀璨据民国《静海县志》记载,作为全县唯一的官办书院,早在清代,瀛海书院便成为培育静海才俊的摇篮:养“颜曾闵冉之德”,或“三年大比,排阊阖,步玉岑”,兼济天下,彪炳千古;或独善其身,福及桑梓。清光绪二十七年瀛海书院改为静海县立学堂后,作为“是时全县唯一官办学堂,实为邑中之最高学府,其后东西洋留学生及国内大学、师范生,政界军界文武职官员多出此门”。
  解放后,学校向工农子弟敞开了怀抱,成为莘莘学子奠基成功人生的神圣殿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他们中间有英烈、有将军、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党政干部、艺术家、企业家以及普通劳动者。“胸有鲲鹏志,御风直冲天。”实验小学厚重人文底蕴的滋养使他们建功立业于各条战线,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奉献着聪明才智。
  ………(依次展示校史馆三楼“桃李芬芳”中的照片并进行解说)
  历史的长空群星璀璨,岁月的征程丰碑林立。一百一十年的励志耕耘,一百一十年的桃李芬芳,一百一十年的春华秋实,如今,都已经化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上气势恢宏的华章。
  最后部分:继往开来  再造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求索路卓绝;看未来前程似锦,而今迈步从头越。先贤教育救国的宏图,育化万民的壮志,矢志不渝的追求,创业筚路蓝缕的艰辛,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在穿越百年岁月的风雨之后,依然历历在目,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10年前,学校只有两院两门8个教室,几个教师,几十个学生;现在,学校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7平方米,有教学班48个,学生2774人。学校教学装备先进,配套设施齐全,建有闭路多媒体综合教学系统、校园网络总控系统、多媒体电子室、计算机网络室、电子阅览室、演播厅、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各种专业教室,班班都装有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手一台微机或笔记本电脑,实现了电子备课和网络办公。2009年,学校首批通过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验收。
  薪继火传铸伟业,化作春泥更护花。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在岗教职工160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76人,专科学历教师66人。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职工的89%。中学高级教师20人,县级名师3人,县级拔尖人才1人,有2名教师参加了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有8人次参加了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以及台湾地区的学访活动,目前,有1名外籍英语教师在我校教授口语课。自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各类市级以上课堂教学竞赛中,有16人次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次获二、三等奖;有10人次获市级一等奖,23人次获二、三等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1篇,编著出版9部专著、论文集及读物。
  改革开放的静海县实验小学,立足学校、着眼世界、放眼未来,十分重视对外教育交流,2000年以来,有3位校长先后4次到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考察学访,学校还与市、县教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以及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3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2005年12月,陈向党校长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并作了题为《科学管理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本质要义》的主题发言。
  一百一十年薪火相传的忘我坚守,一百一十年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为实验小学积淀下弥足珍贵的辉煌与荣耀。作为全国英语实验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和天津市教科院实验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6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信息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天津市“三A学校”、素质教育示范校、文明学校等二百多项国家、市、县级集体荣誉,成为静海县小学教育的窗口校、示范校和龙头校。
  百年敬业人,百年耕耘,百年奉献,承蒙先贤兴学育才造就英杰遍四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期盼侪辈承前启后共创伟业兴九州。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实验小学高擎和谐教育的大纛,在“创现代名校,塑智慧名师,育创新人才”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干部师生众志成城,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胸襟、胆识和魄力,以昂扬奋进、厚积薄发的雄姿,塑师表精魂,谱和谐华章,奔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