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局专题片之一:平和县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大路无言铸丰碑——平和县农村公路建设纪实有人说“路是铺下的碑,碑是立起来的路”。用这句话来形容平和县农村公路建设再恰当不过了。2004年以来,平和县抢抓机遇,凝心聚力,迎难攻坚,以恢弘壮阔气势,把惠农工程写在大地上,打响了一场由上级政策鼎力支持、各级党政广泛发动、交通部门组织实施、广大群众热心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漂亮仗,四年所建里程一年比一年多,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铺筑农村水泥路886公里,居漳州首位。这一条条农村水泥路,上通公路主干线,下连农户千万家,汇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给中央苏区县平和广阔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广大农民充满着无限希望。
西部公路干线秀秀线,是曾经打响八闽第一枪 “平和暴动” 的革命老区长乐、九峰、秀峰3个乡镇的主要通道,又是南通诏安、西接龙岩永定交通走廊,全长50多公里,过去大半是黄土路,如今全线拓改,两头出口打通。
与漳浦交界处的县道山旧线五寨段,原属旧沥青路,路面破损严重,历来是平和东出海口港区的“瓶颈”,如今“瓶颈”打开,直通国道324线。
南接云、诏、东的县道安马线、下大线,九大线,北通南靖的南霞线、书芦线,过去驱车到邻县只能舍近求远,绕道而行,如今条条拓改成了内通外连的水泥路。
老区村欧寮村,20公里长的迢迢山路陡峭崎岖,而人口少、经济差的状况却让居住在山里的祖祖辈辈几百年都不敢有好路走的奢想,如今也铺起了水泥路。
大芹山上的联峰村、国强凤山村、大溪云中村、霞寨联荣村、芦溪华峰村、文峰柴船村、坂仔峨嵋村等,这些山高、路长、人少、村贫的“老大难”村,就是被称为“漳州第一村路”、总长26公里的双坑村也建成了水泥路。
而横贯平和主动脉、全长93公里的省道官九线平和段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不仅打开连接厦、漳、泉“金三角”与广东潮、汕特区的“闽粤第二通道”,而且使境内“三纵两横”公路干支联网,品位大幅提升。
【插采访县领导同期声——谈平和交通面貌变化:全县农村路网得到完善,等级水平和畅通能力普遍提高,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工业、旅游业增劲发展。中央苏区县广大人民普遍沐浴党的“惠民工程”的阳光雨露,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推出片名:大路无言铸丰碑—平和县农村公路建设纪实平和县是中央苏区县,省定经济欠发达县;地处漳州西南部,与闽粤八县(市)毗邻,古有“八县通衢”之称,是粤东入闽的重要门户。全县16个乡镇(场)240个行政村,56万人口;公路通车里程275条1596公里。过去,乡村道路普遍存在路况差、等级低、断头路多问题,“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是乡村道路状况的形象写照,山区“行路难”、农副产品“运输难”,让中央苏区县广大百姓长期饱尝交通“瓶颈”制约之苦。
【插群众同期声:谈行路难 运输难 农村经济发展难。
小溪镇豆坪村村民老李说,在修路之前,他家柚园里的柚果要卖到县城的收购点,光是走到山下就要1个多小时,赶上雨天根本就没法走,即使柚果价格再好也没法上山采摘出售,只好“望果兴叹”了。
国强乡白水村村主任张金良:村里原有一块可管理开发的600多亩地的茶场,一个台商本想承包,最后因为交通不便而放弃;邻镇一位菜农到该村承包田地种菜,也因山高路窄无法运出去销售而烂掉。】要致富,先修路。为突破交通道路落后的“瓶颈”制约,平和县委、县政府决策层及时把农路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乘着全省“农村路网工程”优惠政策强劲东风,组织交通部门对全县公路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和勘测,在短期内建立起遍及全县各乡村的项目资料库。经向上申报争取,全县农路被省交通厅列入项目库、四年内必须改造的项目有194个735.8公里,2006年增补遗漏、旧沥青路、县道砂土路段项目28个142.2公里,合计222个项目878公里,占全市需改造里程的20%以上。
为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建立制度,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全面开展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每年一开局,县委、县政府都把农路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工作重点,通过 “千人大会” 和文件,提出目标、分解任务、建立挂钩、下达责任、完善机制、实施奖惩,全面推进农路建设。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挂钩乡镇和农路项目。平时还通过加温会议、领导督查、开展竞赛、绩效考评、电视通报等措施,强化实施力度。
县交通部门倾力投入,主动当好“先行官”,从勘测、立项、设计到项目实施,从进度、质量、安全监管到竣工验收,足迹遍及全县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每一条农路,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县老区、扶贫、农办等部门主动配合,将老区资金、扶贫资金捆绑用于农路建设。公路、财政、国土、监察、审计、发改等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尽力提供优质服务。
农路要建,筹资是重点,也是难点。据测算,要完成全县农路硬化建设任务,需投入资金3.8亿元以上,其中县、乡、村应承担的路基改造、路面配套及征、拆、赔资金投入需2亿多元,这对于一个省定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偏小的平和来说,要筹足这笔偌大资金,其难度不言而喻。
艰巨困难面前,县委、县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打响了一场“人民道路人民建”的农路攻坚大会战。
在宣传发动上,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政府推动、群众发动、政策调动、舆论鼓动、典型带动的工作策略,采取“政策搭台、群众唱戏”办法,把宣传发动工作贯串于始终。乡镇、村或通过村民代表会、座谈会、讨论会和有线电视、广播、标语、简报、宣传栏、倡议书,大张旗鼓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或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做群众工作;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动员在外乡亲捐资建路,把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意义宣传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将村民“要我修路” 旧观念转化为“我要修路”热情。
在资金筹措方面,乡镇、村各显神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里补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群众捐资投劳一点,工程造价通过招标压低一点,就地取材节省一点”的办法,靠上力、运内力、借外力、挖潜力,多方筹措建路资金,破解资金难题。
全县筹资建路热潮涌动,如火如荼;乡镇之间竞相进取,你追我赶。一些退休干部、威望高的老人、社会能人和外出创业有成人员成了本村道路建设的发动者、组织者、带头人,为村路建设捐资垫资,主动投工投劳、无偿拆迁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县城小溪镇当好“领头雁”,率先推出“三步曲”,即通过“一事一议”筹资金、“投工投劳”节成本、“无偿拆迁”做奉献,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硬化建设任务。该镇在西溪路建设上率先通过“一事一议”制度,采取“途经此路的蜜柚种植户捐一点、企业业主助一点、外出干部和社会能人献一点”的筹资办法,不仅在全县广为学习,而且成为全市推广的典型。
【插采访西林村“一事一议”同期声:4.5公里长的西溪路在筹建过程中,召开沿途3个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一事一议”酝酿讨论,变“干部定夺”为“群众公议”,让村民民主决策、自愿捐资投劳,最后联合议定了按“谁多受益,谁多出资”的原则, 4个月内修通了一条20多年来没修成的水泥路。】安厚镇早发动,早起步,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辟“每日一播”栏目宣传发动,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认识。村民说:“路通财路就通,如今政策这么好,我们就是勒紧腰带也要把水泥路修起来。”双马村在广东经商的几位老板专程将筹集的12万元送回家乡;龙门村一位妇女,在外靠卖开水一分一分攒钱,得知家乡修路,她慷慨捐了800元。
霞寨镇“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一事一议”筹资,一方面带领村干部到泉州、晋江、厦门、福州等地“找钱”,还通过移风易俗教育,将“社头”演“神明戏”资金引导到公路建设上。
国强、崎岭、五寨3个乡镇,乡小干劲大,村穷志不穷。国强古爽村果农、外出干部和社会能人捐资50多万元,率先修通了本乡“水果运输通道”。崎岭乡桂竹村1400多人口,9公里村路当年动工当年通车,本村籍小学教师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偏僻的五寨高峰村并不富裕,他们硬是勒紧腰带,修成10多公里长的水泥路。
东大门文峰镇,发挥“千年古刹”旅游胜地和水果种植多的优势,起步之年一鼓作气建成16公里长的龙柴线和前埔路,而后在三平风景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拓改了22公里长的三平旅游通道。
西线边陲芦溪镇任务最重,该镇知难而进,奋力攻坚。2007年全镇建成水泥路37公里,四年所建里程全县最长。
早在“先行工程”时期就“村村通油路”的“中国香蕉之乡”坂仔镇,新的机遇再次激起修路热情。金京洋村筹建5公里村路和一座桥梁,人均捐资3000多元;新农村样板西坑村,与邻村一起修成一条长16公里、宽4.5米的直达县城通道,并且成为全省实施“代建制”的“样板路”。
长乐、秀峰乡发挥老区和外出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向上勤争取,向外多发动,尽量减轻老区村民负担。
山格镇讲究策略,采取先易后难、分段实施办法,攻克了26公里长的“漳州第一村路”山双线“堡垒”。
“闽南第一山”灵通山下的大溪镇,项目多而分散,该镇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尤为让人感动的是,新光村四位“五保户”,平时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可一听说要修路,他们都主动捐了钱。
古镇九峰,人杰地灵。然而山高、人少、路长的“老大难”项目却为数不少,农路建设尾声之年,该镇硬是咬紧牙关,拿下了最后7个难点项目。
遭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重创的南胜镇,受灾不气馁,重建家园与村路建设两不误,4年中有3年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
安厚农场不失时机投入农路建设大潮,也修通了水泥路。
一些企业老板、社会能人在创业有成后,热心于公益事业建设,倾情为家乡农路建设出谋献策,慷慨解囊。漳州科华电子开发有限公司老板陈建平、漳州正兴钢圈厂老板赖建辉、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老板曾天用、福建向荣集团老板曾荣火、平和合成氨厂老板杨英,以及其他企业的老板,纷纷为家乡村路建设捐资献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个人为农路建设捐资在万元以上的有200多名,捐资在万元以下、千元以上的不计其数。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省、市部门挂钩扶贫领导和驻村干部对平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倾情关心支持。
2004年以来,时任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原漳州市委书记袁荣祥、市长何锦龙,现任市委书记刘可清、市长李建国及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市交通、农路督查组多次到我县调研指导,深入挂钩村解决实际困难,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与鞭策。
至今,大溪云中、三华、赤安三个村的村民不时在念叨:如果不是当年省纪委的挂钩扶贫,我们哪能走上这水泥路。在云中、三华村,我们居高俯瞰,绵延水泥路如彩绸飞舞,又如旋律优美的五线谱,彼此交错相通,一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
与云霄交界处的五寨乡联盟村,是时任市委书记袁荣祥挂钩该村后,改变了他们村8公里长弯弯曲曲、沟沟坎坎的黄土路面貌,解决了“走路难”问题。
几年来,市领导挂钩扶持秀峰文田、国强梅仔、长乐建三、芦溪连城等村,帮助协调解决修路难题,让当地村民走上了康庄道。尤其是文田至浮坪路的开通,使平和最边远的秀峰乡距县城行程缩短了18公里。
省、市派驻重点村干部在向上争取扶助资金方面发挥了主力作用。特别在农路建设关门之年,省纪委、巡视办、党校、农办,市工商、发改委、国资委、公安、农科所等部门的驻村干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争取扶助资金,突破了华峰、欧寮、三坑、联荣等12个老区村、难点村70公里道路资金难题,使这些“老大难”村在最后期限内铺上水泥路。
农村公路实施项目点多、面广、线长,科学管理是确保农路建设有序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四年来,平和人不断探索、不懈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和特色、运作有序、富有成效农村公路建设之路,闯出一条以“一事一议”为依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实施“代建制”做法、建养并重的好路子。
【插采访交通部门领导同期声:针对农路实施项目分散特点,为确保全县农路建设有序进行,几年来,我县经过不断摸索和创新,成功实施了 “代建制”做法,就是实行“七个统一”:统一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工程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实施路面、统一支付工程款、统一安全标志和养护管理。】筹资和补助上,按“谁先做,谁先补助”原则,3.5米或4.5米宽路面,受益村分别按每公里7.5万元或12.5万元标准筹措配套资金,县道则按每公里10万元筹措;除省、市补助外,县财政对乡村道每公里增补3万元,县道每公里增补7万元。
资金管理上,在银行建立资金专户,实行统一存储,统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群众筹集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农路建设。
项目施工上,统一采取招投标或邀请招投标形式,招投标过程力求公开、公正、公平,县纪检、监察、检察部门参与全过程监督。
质量管理上,落实项目挂钩责任、预交质量保证金、“群专结合”监管、专项督查和整顿、责任追究和奖罚办法等六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蹲点监督指导、村民代表轮班监管、县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巡视督查、县交通局取芯检验作用。
工程付款上,严格执行“三不付款”、“三不结算”“责任缺陷期”制度。
县交通局率先在全市推出农村水泥路养护管理办法,每条新建水泥路均配备养护员,按考核每月每人发给80元的养护工资,巩固来之不易的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年的不懈努力,四年的艰辛拼搏,换来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的累累硕果——【画面文字:2004年,完成投资7360万元,建成水泥路184公里,占市下达任务的110.8%。
2005年,完成投资7712万元,建成水泥路192.8公里, 占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03.6%位。
2006年,完成投资8024万元,建成水泥路200.6公里,占市下达任务的135.5%。
2007年,完成投资13000万元,建成水泥路211.2公里,占省、市下达任务的211.2%。
全县行政村通达公路完成硬化建设239个,硬化率达99.5%。
文峰、小溪、五寨、崎岭、长乐年年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芦溪镇四年建成63.6公里,居全县首位;山格、霞寨、大溪、九峰四年所建里程在50公里以上;国强、南胜、坂仔、崎岭、安厚四年建成40公里以上。】凝心聚力筑就康庄道,搞活创新广开致富源。条条农路纵横交通,联成网络,汇成致富通途。
【插采访群众同期声:交通便利的好处】——上等级公路修好后,山区“行路难”、“运输难”得到了根本解决,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降低,蜜柚水果价格上扬,山里土货变成金,山地增值,开发面积扩大,过去荒废的果园林木也得到经营发展并持续产生效益,“平和琯溪蜜柚”、 白芽奇兰茶等传统品牌农业的基础优势不断提升。小溪镇仅2004年度修好的5条水泥路,就使得果农增收320万元以上。
素有“平和蜀道”之称的芦溪连城村,过去一段300米长的路有9个“回头弯”,峰回路转,峭壁嶙峋,“人在山上走,不冷也发抖”。山里毛竹要短截成3段才能运出山外,只好贱价销售。水泥路一通,9个“回头弯”拓改成3个,农副产品运输畅通无阻,毛竹价格也提高了3倍。
“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上的白水村,村路通,“财路”也通。原有近千亩的毛竹及其他林木也重新得到管理,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开山种果。福建南海冷冻厂胡老板捷足先登,承包原已废弃的茶场,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增收入3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仅山地果树林产一项,全县年增收入达亿元以上。
——四通八达的农村水泥公路网,为平和县招商引资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增添了无限商机,引得凤凰来“筑巢”,使中央苏区县成为外商竞相聚集的热土。如今,该县正由农业型逐步向工业型转变,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平和工业园区和三个工业集中区,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税收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递增,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纸制品加工、水电、服装织造等几个主导产业。
——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千年古刹三平寺、省级风景名胜区通灵岩、世界上最大的土楼——庄上土楼、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故居、打响八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旧址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点迎来了八方游客,中央苏区县的旅游活力日益增强。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以五大特色旅游即:三平朝圣游、灵通风光游、“红色之旅”游、农业观光游以及人文景观游为主的旅游大框架,旅游活力日益增强。2007年接待旅游人数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9100万元,分别增长11%和18%。
“绵绵筑路情,无言树丰碑”!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的骄人成绩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赢来了一系列荣誉,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2004年6月2日,全市第一次农路建设现场会在平和召开;那一年,时任县长的林忠书记荣获全省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路县长”称号;2007年4月2日,省交通厅召开会议全面推广我县“代建制”做法,县长洪里专在会上做典型发言;县交通局两次荣获省农路建设优秀管理单位称号;交通局工程股年年获市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4月13日,省交通厅谢兰捷厅长在《中国交通报》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我县农路建设做法;《八闽快讯》、《福建交通》、《福建之窗》、《福建电视台》、《人民网·华东新闻》、《中国交通网》、《中国公路网》都有“平和经验”和建设成效的报道。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农村公路建设载誉而归的平和交通人,正以“乘风破浪”“直挂云帆”之势,再绘新蓝图,力建大交通,矢志为平和建设海西生态工贸县当好先行!
二00八年五月十日平和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
公路局专题片解说词之二:新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纪实专题片解说词
在群山巍峨的武陵山腹地,纵横跌宕的山岭沟谷中,有一个偏远、闭塞的角落——它就是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乡角邦寨村。全村1400多人,居住在25平方公里内几个大大小小的寨子里。多少年来,因为交通不便,这里的人们都很少与外界接触和交往,一直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
山歌:一上角帮,两眼汪汪; 吃的啥子饭,吃的苞谷糠糠; 走的啥子路,走的乱石跄跄; 问你下回还来不来,讨口都不朝那一方。
出片名:路(解说词)
(采访)村民:我们角邦寨村地势险要,东面的雨台山与武隆县连界,南面北面都是万丈深渊的大沟,西面又被乌江隔断,赶场下街确实不方便。
村民:几条岩石路,不小心一滑,背点东西,后面一挤,危险得可能摔死你。
这棵高大的千年古银杏,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角邦寨人世世代代贫穷愁苦的日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几乎是一方与世隔绝的净土。村民们没有见过汽车,没有到过50公里外的涪陵城。任凭人们怎样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地劳碌奔波,到头来依然甩不掉一“穷''字。在角邦寨贫瘠的土地上,最能够生长的就是洋芋。可是,背一篓洋芋到最近的集市武隆县白马镇,也要走三四十里山路,还要渡过水深浪急的乌江。一去一来就是一天时间,卖洋芋的钱还不够路费和力资。
(采访)村民:那时很困难,如果卖大点的猪要十五六个人抬,那种场面像是接个媳妇。
村民:赶场去的时候天还不亮,回来已经天黑了。媳妇就说,你赶场去的时候我在瞌睡,回来的时候还在瞌睡——去的时候天还没亮,回来天已黑,深更半夜的,当然还在瞌睡。
武陵山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适宜烟叶生长。土地承包到户后,有村民曾试着在包产地上种烤烟。当年种下的十几亩烤烟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可是,正当收获时节,熏烤烟叶的煤炭却运不上寨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季烟叶烂在地里头。 落后的交通,成了制约角邦寨发展的瓶颈。路,牵动着一代又一代角邦寨人的希望和梦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村民们曾经自发在寨上修了几条机耕道,并试图打通从角邦寨到龙塘坝的出境路。可是那个年代,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公路,谈何容易啊!出境路不通,什么汽车都进不来,机耕道也就荒芜废弃成了角邦寨的又一道古迹。 70年代末,村民们又在乌江岸边的悬崖上架设起两根索道。当地人把这种用索道运送东西的方式叫做放“跑”。
(采访)村民:“跑”放起来像个土飞机,很响,全寨的洋芋都背到那儿去放“跑”。
村民:光是洋芋这一项就接近两百万斤,要从这个“跑”运出去。
90年代初,土生土长的角邦寨汉子任文周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改变角邦寨的交通和落后面貌,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采访)角邦寨村党支部书记任文周:村里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种植烤烟。邻村龙塘已经种植烤烟二十年了,我们这边关键是没有路,运不上来煤,所以种不起来。背洋芋到河口,上一回下一回,有些人确实背都磨破了皮。
山歌: 栀子嘛花儿香哟,插在那当门上椤; 一阵那凉风吹哟,吹得那满屋香啰窥不到那幺妹哟,谈不到知情话哟。
1995年,在任文周的号召和带领下,全村群众修了一条东起大寨门、西至乌江岸上红崖、全长6.7公里的村道路。
(采访)角邦寨村党支部书记任文周:当时农民虽然迫切要修路,但思想不通。他们说你这个地方修个路,用什么车来开?我给他们表了态,我说绝对有车来开,如果没车子,我抬都要抬一个车子到上面来实现你们的理想。自从到“跑”的毛路面一打通,我就到处联系汽车,联系了三年,才在羊角镇联系好了。
村民:方园牌车都是人工抬上来的,我们是亲自参加的,在河口,有些用焊割了,甚至连车厢底部都没有要,抬上来配的木架子。我们还是花了很多精力,一天要几十个人去抬,把重的抬上来了、大梁抬上来了,轮胎等零件就用“跑”运。
村民:那时是吃苞谷面,不像现在是吃米饭,背南瓜,背洋芋,背到那边“跑”上,去煮饭,吃完饭他们就去放“跑”。 从此,在角邦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头一回响起了汽车喇叭声。两部汽车来回奔走,把从乌江河边“放跑”上来的化肥、农药、种子运到寨上;把寨上出产的洋芋、苞谷、肥猪运到乌江岸边的悬崖上,再用“跑”放到河边。角邦寨人肩挑背扛的日子终于有了改变。
(采访)村民:连一头猪也要抬到“跑”上去放“跑”,有时猪都摔死了,“跑”的老板赔了些,自己也要贴一半,这样始终富不起来。
村民:危险是什么呢?怕河绳断,防止“跑”放重了,在悬崖陡坎带石头也很危险,如果在途中河绳断了,两百斤洋芋放到乌江河边,纯粹摔成粉浆,有这么危险。
打通角邦寨的出境路,成了任文周的第二步奋斗目标。 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1996年角邦寨到龙塘坝的出境公路开工了。
(采访)村民:突击的时候大概是一千人,除去学生、外出打工的,全部都去修路了,还有的背起娃儿去修路。那个时候,全部都是动员了的。
村民:男女老少都上,装几个粑红薯当午饭吃。
村民:一放炮,中午时间一响就是几百炮,不是几十炮,一响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那是怎样的一条路啊!也许这一组数字更有说服力:字幕:龙角公路全长28公里,有近20公里都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修筑龙角公路用去炸药25吨、导火绳25千米、雷管5000多发。在这条公路上',最险要的要数八十步到万丈坑一线。为了打通这不足1000米的路段,就牺牲了村民八人,受伤致残25人。
(采访)村民:当时死了八个人,这里就死了两个,何明文就在这个位置蹲着,上面垮下来他准备跑,头一伸出来就遭石头砸了。我就在这个位置站着,我们站成了一大排,这里是相当危险的。郭中学在这里站着,轰的一声石头落下来没有打到他,但一股风吹来,他一退,一翻就出去了,衣服、安全帽都挂在那个树上了。
作为角邦寨一千四百多村民的当家人,任文周处处走在前头、干在前头。他带领全家吃住在工地上,到公路修通时,一家五口有三个人受伤致残。
(采访)角邦寨村党支部书记任文周:就在这个位置,前面那石头一动,后头来一块石头就把我的两个指拇压掉了,只有点皮吊着,没有办法,只得叫人把赤脚医生叫来,用篾片夹住,只夹了两面,这面没有夹,这里就残废了,这两个指拇至今解东西、拿东西都不行。
任文周的女婿:我点一炮没有走得开,当时牙齿被炸掉了四颗,这个右眼睛也看不见,左眼睛炸掉后右眼也半个多月才好。
1998年,凝聚着角邦寨人汗水、鲜血、生命的出境路——龙角公路全线贯通。世世代代生活在闭塞、落后环境中的角邦寨人,终于架起了一道通往山外世界的彩桥! 打通了出境路,也就打开了通往山外的门扉;打通了出境路,也就缩短了与山外世界的距离。
(采访)村民:现在带点东西,像没米了,只要把钱拿给他,就把米带到屋门口了,一点都不费力了。那年我身体不好,他们急忙找车来,把我送到柏树垭口医疗点,一个礼拜就医好了,假如说不是有公路的话,死了都找不到人来抬。
从龙角公路打通的那一天起,任文周又带领全村群众开始修筑社道和户道。如今,已新修社道、户道45公里,全村六个社、85%的农户都通了汽车。路,给山寨带来了希望;路,给山寨带来了富裕;路,给山里人带来了信心!在角邦寨,家家户户都修起了烤房,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烤烟。红苕、洋芋,不再是角邦寨的当家作物,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全寨的支柱产业。
(采访)村民:我是角帮四社的,今天我卖了两百多斤烟,今年我种了七亩地的烟,大概要收一千斤。烟草收购点负责人:这儿烟叶发展比较快,种的农户比较多,这个收购点已经设了两年了,现在已收购了烟叶六万多斤,收了全年的三分之一,今年预计收购十七八万斤左右,今年产值估计是八九十万元。
村民们富了,口袋里有了存款,家里盖起了新房。角邦寨人终于走出了笼罩多年的贫穷阴影,一天天融人繁荣、富裕的现代文明之中。那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带给角邦寨人的不仅是速度和效益;更为祖祖辈辈的山里人传递着远方的召唤。沿着这条路,角邦寨人走出了封闭的大山,走进遥远的城市,去求学、去经商、去打工,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着自己崭新的生活方式。
山歌:如今角帮,旅游之乡哎; 吃的啥子饭呢,腊肉下干饭真香;走的啥子路哎,公路汽车忙; 问你下回还来不来也,做梦都在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