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影·说】如果国宝会说话 你想不想听听九千年前的声音
商业配音
作者:深度配音 · 2018-06-27 09:58:28
如果说《国家宝藏》在于精细和宏大,那么《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视角更加微观和具体。
前者是以综艺的形式讲述九大博物馆共二十七件镇馆之宝前世今生的故事,后者则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传奇。
各有各的精妙,先来谈谈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四季播出,每集5分钟。
如果你喜欢《故宫100》,你也一定会喜欢《如果国宝会说话》。
同样来自一个主创团队,同样都是大事小讲,把宏大的历史题材拆分成一个个小细节,拆开了让你看见历史的纹理,这部评分更高。
为了拍摄这些历史文物,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目光跨越千年,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全国300多万件珍贵文物中,最后精选了100件国宝。
一集五分钟,共一百集,讲述一百个有代表意义的文物,其中仍会穿插一些当“配角”的文物,整部纪录片中拍摄的文物有近千件之多。
第一集讲了六千年前由仰韶文化先民制成的红陶材质的人头壶。
六千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开始驯养家畜,开垦田地,形成聚落,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纪元。
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
从陶壶的面相上看,双目上视,嘴唇微翘,难以分辨男女。这件器物既是壶,也是人的身体。丰腴的壶身似乎象征着女性孕育生命时的模样。
水可以从壶的背后注入,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留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人头壶是中国古老文明觉醒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母系社会对女性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分钟的纪录片,把一个文物说透,困难了些。把最精华、最精准的文物历史价值点透就算是成功了。
点透,靠的是解说词。
“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根源于对生和死的思考,人类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塑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这些不乏想象力又蕴含深度的解说词,支撑起了全片的叙事脉络,也透过杳渺久远的历史长河,赋予千年前的故事新的生命力。
第二集穿越九千年,展示了中国出土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一个原始人的村落里,村落里的人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被后人发现于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
仙鹤的翅骨并不规则,要在不规则的翅骨上找到正确的位置进行打孔并能保证发音正确,需要不断的尝试。
目前中国最顶级的笛箫调音师还在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对乐器的发音进行校正。
早期的骨笛是用来模仿鸟叫,吸引猎物,后来狩猎之后的欢庆也用骨笛助兴,慢慢演变成了乐器。
当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丁晓逵用仿制骨笛范本的骨笛吹出九千年前最远古的声音时,没有人会不为所动。
穿行在骨笛空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是文明的先声。
导演徐欢曾表示,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到明清,100件文物构建了中国的一个用文物讲文明的历史。
看完这100件文物之后,观众对中华文明历史进程里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会有更清晰的认知,这就是节目的出发点。
100个故事,没有统一的故事模板,怎么好玩怎么讲,拉近了国宝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历史文物从一个个博物馆的展览柜中“活”起来,告诉你千年前的时间和故事。
一个彩蛋,官方卖萌最犯规:
宣传部 郭雪媛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