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表演、音舞诗画及其它
在群众文艺活动中,朗诵节目越来越被策划与编导看重,特别是一些主题晚会,比起相对抽象的音乐舞蹈节目,诗歌更能直接地表达晚会的主题,受到主办方的青睐。因此,各种朗诵节目便应运而生,除了传统的一个人的朗诵或两个人的朗诵,多人集体朗诵、诗表演、音舞诗画等形式也经常出现在群众文艺舞台上,甚至还出现了多媒体影像对位的朗诵节目。
但是,我们同时发现,一些诗表演和音舞诗画等集体的综合的朗诵节目,在二度创作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编导们有的把朗诵与其它艺术形式毫无理由地捏合到一起,便以为是诗表演或是音舞诗画了;有的让朗诵者穿上“角色”的服装,以人物的身份朗诵也以为这就是诗表演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过去有过的“化妆朗诵”;有的在朗诵中穿插一段一段的图解式的表演或是气氛舞蹈,编导者也以为完成了一个“音舞诗画”节目的二度创造。其实,编导者并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朗诵在综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舞台上虽然很热闹,却因为未能处理好朗诵与各种姊妹艺术的关系,没有找到一个足以表达作品内涵的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达到应有的演出效果。
那么,什么是诗表演?
我在戏剧学院上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由表演系全体近八十人的大型诗表演节目的排练和演出,朗诵的是陈毅元帅的《赣南游击词》,由一位资深的教授担任导演。这是一个真正的诗表演节目。一男一女两位领诵者穿着红军首长的服装,腰间挎着盒子枪,有近二十人扮演“游击队员”参加表演,都是那个年代艰苦转战在赣南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其余五十多人如合唱队一般,也穿着红军的军装,站立在舞台一侧,参加集体合诵。
《赣南游击词》的开头这样写道:“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导演的舞台处理是这样的:天幕上,晨曦微露,晨雾茫茫,近二十名全副武装的游击队员抱枪露宿在河边丛林,继而,一道晨光照亮大地,远有鸡鸣,近有鸟啾,队员们醒来,有打哈欠的,有伸懒腰的,有到河边洗脸的,有翻干粮袋充饥的,有擦枪的……这时候,两位担任领诵的“红军首长”巡营而来,在舞台的后区平台上朗诵了以上第一节。
到了第三节:“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舞台上的气氛便立即紧张起来,队员们议论纷纷,首长立即作出决定:部队转移。倾刻间,舞台上化作了月黑星稀的风雨之夜,雷电大作,荷枪实弹的游击队员前后拉着、相互搀着,排成了一支雨夜急行军的队伍,在音乐与风雨雷电的效果声中,冒雨前行……
集体合诵用于营造强烈的情感节奏和紧张的战斗气氛。
我们从这两节的导演处理和最后的演出中可以看到,诗表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让演员“演起来”,绝不是让演员穿上角色的服装朗诵就算是诗表演了。没有“表演”,还叫什么“诗表演”呢?更重要的是“诗表演”不是图解诗的内容,而是要在充分地理解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在字里行间寻找“戏”的成分,把隐藏在诗作背后的内容“挖”出来,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观众,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诗作,只有这样,我们的诗表演节目才算真正完成了二度创作。
当然,诗表演的形式很多,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诗表演是一种集体的综合的朗诵节目,必须以朗诵和表演为主,辅以灯光、效果、音乐等元素,再现诗作的深刻内容。
没有表演,不能称其为“诗表演”。
“音舞诗画”是这几年涌现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在群众文艺活动中最为常见的舞台演出形式,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目前的“音舞诗画”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的重“舞”、有的重“诗”,而音乐始终是伴奏,所谓“画”也就是在舞台上摆几个造型而已。
我们知道,人类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以其“不可替代”的特征作为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的,那么“音舞诗画”的特征和价值是什么?不能否认,首先是诗。在一台综艺晚会中,有音乐、有舞蹈,而音舞诗画则是融入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形式,用以丰富诗歌的朗诵和表演,这是音乐舞蹈“不可替代”的,否则,过于偏重音乐或舞蹈,“音舞诗画”就失去了其独有的特征和存在价值。因此,我们在创作排演音舞诗画节目的时候,首先要解决诗的朗诵,把朗诵放在首位,放在中心位置,然后用音乐烘托诗的情绪或气氛,用舞蹈表现诗歌动人心魄的情感。这个关系是一定要加以反复强调并需要编导者与全体演员付诸实施的。
诗表演、音舞诗画,首先是诗的朗诵,这一点毋庸置疑。
是朗诵,就应该要有朗诵的技巧和艺术的表现,无论是一个人的朗诵,还是集体的朗诵,都必须遵循朗诵艺术的规律,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朗诵的艺术或艺术的朗诵。
关于朗诵的风格化问题,要说的就比较多了,这里只能提示一下:朗诵和其它艺术一样,是要有鲜明风格的。朗诵者的文化修养、文学感觉、人生阅历、性格气质、舞台经验等等,都是形成你的朗诵风格的因素。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就有了艺术的朗诵,这也是区别你和其他朗诵艺术家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