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老爸”
作者:深度配音 · 2018-06-27 10:28:37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声音的眼睛 | 第590-1期
中国最精英的家庭
一定就是他们家了吧……
“最强老爸” 成就一门三院士
作者 | 佚名 主播 | 沁园
来源 | 瑾音(ID :jinyin20170501)
沁园:诵读风格自然流畅,不过度夸张、不极尽渲染,在娓娓道来中让人或宁静、或感动、或沉思、或顿悟。微信:jiangguojin002,公众平台:瑾音(ID :jinyin20170501)
2016年4月14日,91岁的火箭专家梁思礼在北京去世。
这位老先生是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这些头衔,都极有分量。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梁启超的儿子。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
但历史书上一定没有告诉你,除了上述各种“家”,梁启超或许还是近代史上的“最强老爸”!
为什么敢这么说呢?来看看梁启超教育出了怎样的一个精英家庭吧。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其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个院士,其他的子女也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号称“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杰出的建筑学家。
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
次女梁思庄,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是因为基因好啊,天生聪明,而且出身名门,起点本来就比普通人高。
但是莫忘了,名门子弟中,也出了许多不成材、不成器,甚至为非作歹的例子。像这样兄弟姐妹九个人,各自都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成就,一定与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分不开,与他们的父亲分不开。
于是问题来了,梁启超这位“金牌老爹”是怎样教育出这一家子精英的呢?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
一个“另类老爹”
首先,梁启超是一位十分另类的父亲。在当时是另类,甚至在现在,也称得上是另类。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父亲都很难十分直白地对孩子表达爱。但梁启超经常会告诉孩子们,自己有多爱他们。他曾在给孩子们信中如此表白: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梁启超确实为子女的成长花费了极大的精力。长女梁思顺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学校,便由他亲自教授读书,有时甚至为女儿批改作文到凌晨。经济状况稍好之后,为了培养女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还在家里辟出一座实验室。
九个儿女,各个性格不同,梁启超要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他给大女儿思顺取爱称“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三女儿思懿被他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
对长子梁思成,他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作“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
对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人生没乐趣,要来何用?
如果梁启超生活在现在,他是绝不会去写《我的儿子读哈佛》之类的畅销书的��因为“读名校”“升官发财”之类,根本不是他对子女教育的目标。
那梁启超看重的是什么呢?在他给子女的家书中,大概能窥见一二: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凡是真心喜欢,且对社会有益,他必定全力支持。梁思成主修建筑史,梁启超深知这个专业找工作不易,但依然全力支持儿子的学业。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
他也会给子女提建议,但绝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本来,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思庄尝试之后,自觉兴趣不大,他便又忙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对子女的学业非常关心,却并不在意一时的考试成绩。梁思庄在刚到加拿大时,一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丧。梁启超得知后,立刻写信说: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后来,思庄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启超自己曾经走过旧式科举的道路,且是科举的成功者(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大概相当于一个小学毕业生参加高考,而且被省重点录取了,随意感受下)。但正因如此,他才对科举应试那一套深恶痛绝。他在《学问之趣味》中说:
“我认为,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通俗地翻译一下,大概就是:人生要是没乐趣,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他在给梁思成的家书中曾这样写: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越多越坏”
不�求成�,不�涉�趣,但梁�超也有壹件最看重的事情:品行。他曾�:“�如果做成壹�人,智�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壹�人,智��是越多越�。”
如果�在教育方法上,梁�超是�“西方式爸爸”的�,在�孩子品行的要求上,他更接近於自己的父�:��的中�士人。
梁�超本人接受的是十分��的家庭教育。他的祖父是壹名秀才,父��有考中功名,壹直在家�教�,算是受尊敬的��人。他的母�也是���的女子,在梁�超很小的�候,就教他�字、背唐�。
在��上,梁�超很快�露出超凡的天�,“八���文,九�能�千言”,放到�在��是天才少年。但父�依�待他十分�格,不�要刻苦��,�余�要�家�在田��作,�不可“做�手好�之人”。
所��父慈母,母�待梁�超十分慈�,但在大事上也�不��容。六�那年,梁�超因壹件小事撒�,壹向“�日含笑”的母��此盛怒,命令他跪在地上“力鞭十�”,�警告他,如果再��,��只能做��、乞丐。
�段故事,梁�超壹直反���自己的子女�。他��孩子��小�《��》《孟子》,教�他�“知者不惑,仁者不�,勇者不�”的道理。
即使在梁�超�世後,梁氏子女依�牢�著他的�些教�。抗�期�,梁思成、梁思永全家踏上�沛流�的流亡之路;�女梁思�在丈夫去世後�自��四�孩子,生活���辛,但��不�日本人做事;三子梁思忠身��官,在淞���的��上浴血��;小女�梁思�投奔了新四�。
梁氏兄弟姐妹九人中,有七人都曾�留�海外,而且都是哈佛、哥�比�大���的名校。�成後,他�全部��了回�。在梁家,“�效祖�”�四�字,��不是壹句��好�的空�。
而�,或�正是我��何如此尊敬梁氏壹家的原因。在��崇拜成功、膜拜金�的�代,��有人提醒我�,什麽才是真正的精英。
转载须向瑾音申请授权并注明出处
责任主编:支离疏 主编:杏花微雨
声音的眼睛
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