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配音资讯 > 商业配音 > “苞米碴味”是否应该远去?——论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及其他

“苞米碴味”是否应该远去?——论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及其他

商业配音

作者:深度配音 · 2018-06-27 09:47:24



在2007年7月28日的“无名英雄��中国译制片研讨会�长春篇”的讨论中,中国配音网的资深网友benxiong先生对老长影配音中东北特色鲜明“苞米碴味”推崇备至,评价甚高,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所谓“东北风格”正是新长译要尽力避免的;有人认为那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指出不能一味怀旧,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型……总体而言,反对的声音居多。


对于benxiong观点正确与否的辨析,并非本文的重点。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所谓的“苞米碴味”看作“东北腔”这样具体的外在表现,而是理解为一种艺术气质,那么benxiong先生实际就触及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辉煌时期长影译制片最鲜明、最无可替代的特色。如果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这个企业的角度着眼,那么这个问题实际就是��什么是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界的定义很多,但基本大同小异。一般认为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同时,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毫无疑问,长影译制厂要在新时期生存下去并取得更大发展,找出并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必由之路。本文试图对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外延,以期为长影译制厂的未来发展之路提供些许启发。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虽然本文不会使用太多专业术语,也不会按学术论文的八股格式撰写,但所做的分析将会更多的站在企业管理者而非配音爱好者的角度��毕竟,长影译制厂是企业。这一点在后文还会反复强调。其实,纯粹以冷冰冰的管理理论来解剖这样一个从事文艺创造的单位,当然也是片面的,但考虑到从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角度为长影译制厂“鼓与呼”的声音太多,根据企业管理规律思考的太少,本文如能打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尽到了微薄之力吧。


一、配音艺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寻找和发掘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配音艺术及其传统主战场译制片,是否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否在很快走向消亡?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讨论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未免有些滑稽和多余,那不过是给病入膏肓的患者注射强心针,以维持风中之烛般的生命罢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


1、配音这一职业是肯定不会消亡的。即使译制片这块阵地全部沦陷,美术片、记录片、广告依然是其最后的饭碗。但配音职业和配音艺术是不同的,前者只需较为完整准确地把意思传达清楚即算合格,而后者却必须做到给人以心灵的感动。然而,在这个文化快餐流行的时代,似乎人们对简单的表意已经十分满足了,走出影院后所津津乐道的也往往是恢弘的特效和震撼的音效,隽永的对白似乎去了被遗忘的角落。


2、配音译制片最大的对手是原声字幕片。虽然“看原声电影”(其实是原声字幕片,不带字幕是看不懂的)已成为附庸风雅者的符号,但原声字幕片先天的缺陷恰好是译制片的优势,例如看字幕会分散看画面的精力、看字幕对老人和小孩比较吃力、遇到多人快速对话时字幕难以准确表意等。所以,配音译制片和原声字幕片应该是长期并存,互为补充,难以相互替代。


3、配音职业不会消亡,但配音艺术未必是不可或缺的;译制片依然存在,但长影译制片未必是高枕无忧的。可见,长影译制厂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做得好,就能傲立市场潮头;做不好,就得眼睁睁地看着市场的蛋糕被别的机构蚕食。


好,确定了配音不会消亡,但配音艺术却面临着窘境,那么长影译制厂就将面对一个抉择��将主攻方向放在一般性的配音业务还是配音艺术?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再宕开一笔,来看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审视一下长影译制厂的竞争环境。


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目前,中国的译制片市场主要由上译、长译和京译三家瓜分。京译严格来说并不是一家机构,而是对北京地区译制机构的统称,其人员来自北京的各艺术团体和自由职业者,处于天子脚下,享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可谓占了“天时”。上海电影译制厂是老牌劲旅,同时地处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当地人才云集,商机众多,可谓占了“地利”。那么长影呢,占“人和”吗?长影的“人和”体现在什么方面,是“救世主”(精通艺术和管理的领导),是“神仙”(天赋超群的大师级配音艺术家),还是“皇帝”(高层的政策倾斜)呢?


30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精通经营管理的经理人,但如果同时要求经理人懂配音艺术,则数目势必要大打折扣了,说寥寥无几也不为过。而要求既懂配音又懂管理的人才去当译制厂厂长,则近乎革命浪漫主义了��这样的人才到哪都能叱咤风云,何必在译制片这块小池子里折腾?世上苦难如恒河沙数,“救世主”暂时还顾不上拯救译制片呢。


那么“神仙”呢,长影译制厂有张玉昆、向隽殊、徐雁、陈汝斌、陈光廷、徐丹等众多的配音艺术家,功勋卓著、经验丰富、谦虚谨慎、低调踏实,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他们绝大多数离开了配音一线。而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主要是过于低调谦虚),他们又很少以口头或文字形式追忆当年岁月,并对配音艺术的内在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点和上译老艺术家对比尤为强烈。近年来,上译的老艺术家陆续出版了《我的配音生涯》(苏秀著)、《远去的回响》(曹雷著)、《峰华毕叙》(苏秀主编)等著作,还有未及出版而在中国配音网连载的《译影见闻录》(富润生著)、《探索“还魂”艺术》(富润生著),不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更给晚辈配音演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长影译制厂的老艺术家们惜言如金,就使得这种艺术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断裂。长影译制厂现在的年轻配音演员,声音条件都不错,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一来缺乏前辈艺术家的点拨,二来也缺乏大量的锻炼实践机会(须知,向隽殊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也是靠一部部片子的磨练逐渐成熟起来的),要指望他们短时间内成长为“神仙”级的配音艺术家,不太现实。


至于“皇帝”的垂青,则更近于天方夜谭了。即使上头有了政策,似乎也该是京译近水楼台。这种事,还是拿它当作天上掉馅饼,真有了那是祖上造化,但最好还是别做这种指望。


OK,竞争环境如此激烈,人家把“天时”、“地利”都占全了,而我们却发现对长影译制厂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人和”似乎根本不挨边。那么“英特纳雄耐尔”还要不要实现?当然要!“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嘛。“我们自己”是什么?就是本文的主题��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


三、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



在发掘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之前,请让我们回到本文第一章最后的那个问题:长影译制厂应该将主攻方向放在一般性的配音业务还是配音艺术?也许在纯粹的配音迷眼中,这个问题是无聊而荒唐的,但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不论主攻一般性的配音业务还是配音艺术都是企业行为的一种,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高贵和平庸之分。打个比方,一般性的配音业务如同服装厂流水线上走下的一件件成衣,而配音艺术作品则如同savile row的高级定制,前者简单重复但数量惊人,后者精雕细琢却大费周章。虽然savile row的成衣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选择savile row式的发展路线并不表示比选择大批量流水线要正确。同样的,如果长影译制厂的竞争优势真的在于一般性的配音业务,那么它就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棚虫基地,而非艺术殿堂,因为长影译制厂是企业,不是博物馆。


然而,长影译制厂的竞争优势真的不在于一般性的配音业务。


对于一般性的配音业务而言,高高在上的质量标准就显得过于奢侈了,其需要的是通过流水线式作业,在可接受的水平线上大量提供产品,以达到规模效益。长影译制厂能做到这点吗?


首先,长影译制厂在人力上处于劣势。由于长春的整体经济环境,以及长影译制厂长期在译制片份额分配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大量人才外流(主要是流向北京)。要大批量生产一般性的配音作品,不需要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但离不开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棚虫”;不需要把人物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但一定要能拿到剧本后直接进棚开录。而长春显然是凑不起符合大批量生产要求的“棚虫”队伍的。


其次,长影译制厂的硬件设备也处于劣势。京译中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早就可以译制SR�D和DTS双制式的电影录音,还率先使用计算机硬盘作为录音信号的储存器进行录音。上译在搬入虹桥路广播大厦后,也拥有了国际一流的录音棚和数字录音设备。相对而言,长影译制厂近年来的硬件设备也有了显著改善,并通过了杜比公司的认证,但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大批量生产时硬件的差距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来。


第三,长影译制厂在机制上也处于劣势。虽然译制片是配音机构的传统主战场,但仅靠中影公司每年分配的任务,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的,甚至连生存都会困难。因此,开拓视野、摸索新路是必由之道,像京译的孙悦斌等在广告配音领域成果丰硕,京译的冯宪珍、上译的黄莺等涉足游戏配音,上译还与移动通信服务商联合推出了经典配音彩铃等。这些配音作品称不上经典,但却颇受市场欢迎,是一般性配音业务成功的典范。相对来说,长影译制厂在机制方面还不够灵活,探索已经慢了半拍,先发优势已然失去了。


可见,长影译制厂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一般性的配音业务上,是没有出路的。长影译制厂要发展,必须珍惜前辈在配音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深厚积淀,并依然将配音艺术作为今后追求的目标。这不是配音从业者和爱好者孤芳自赏的自命清高,而是根据市场规律和自身实际得出的必然结论。那么,“配音艺术”就是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吗?不,没有这么简单。“配音艺术”的内涵还是太广,而且长影译制厂有“配音艺术”,难道上译、京译就没有“配音艺术”吗?所以,要真正认识到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对“配音艺术”进行进一步剖析,找到具有长影特色的配音艺术。


四、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回到本文开头benxiong先生提出的那个问题了,“苞米碴味”是不是长影配音艺术的特色所在?如果把“苞米碴味”理解得过于具体,具体到方言味的台词和方言腔的发音,并对如今的长影译制厂仍做这样的期望,那未免有刻舟求剑之嫌。如果我们能从精神气质的层面来审视长影巅峰期的配音,则不难发现这种气质才是长影配音艺术的特色所在。方言味的台词和方言腔的发音是可以被别人学走的,而独有的精神气质却是难以模仿和照搬的,而且是属于团队而非个人。例如著名配音艺术家于鼎,原在长影,后调上译工作,在长影期间的配音作品是典型的长影风格,到上译以后(当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磨合与融入),其配音就逐步体现出上译的精神气质,毫无格格不入之感。可见,巅峰期的长影和上译的配音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可以包容和同化外来的个体。保持和发展这种精神气质就是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再让我们来具体看看这种精神气质,这种被称为“苞米碴味”��说白了就是“土”味的精神气质。这么说可能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土”有时会被人理解为“愚昧、落后、无知、保守”等等。但形容长影译制厂精神气质的“土”,仅是指一种风格而言,而风格本来就应该是百花齐放,各种风格之间本无高下之分。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已反复强调,在企业管理的角度,选择或“土”或“洋”的风格都是同等的企业行为,花棉袄是“土”的,晚礼服是“洋”的,如果生产花棉袄的利润超过生产晚礼服,生产者选择“土”就是比选择“洋”要正确。郭德纲的相声,相对于芭蕾舞、歌剧来说,是“土”得多了,不是照样火遍中国吗?正是“草根”路线成就了郭德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口味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作为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只要运作得当,是不愁没有市场的。所以,长影译制厂可以没有天时,可以没有地利,可以没有雄厚的人员储备,可以没有一流的硬件设备,但只要把握住一脉相承的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就有了别的企业学不来、搬不走、偷也偷不去的核心竞争力。至于这种“苞米碴味”的精神气质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众多长影译制片的爱好者有丰富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成功的企业必然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有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未必成功。核心竞争力毕竟只是个“核”,还需要将其进行外延,配合具体的运作手段来予以实现。这一点,后文会有简单论述,在此之前,我们又需要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在确立了核心竞争力后,长影译制厂的发展定位应该是怎样的。之所以要在设计具体的经营运作手段之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企业行为必须服务于企业战略,没有恰当的发展定位,怎么可能有准确清晰的经营计划呢。


五、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想当年,长影译制的《卖花姑娘》《流浪者》风靡全国,凡有井水处,即知长影音,真是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向隽殊、孙敖等配音大师也成为了万千影迷的偶像。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辉煌是几乎不可能重现的,并非现在和今后的长影人素质不能和前辈比,而是那种娱乐贫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日益多元,译制片早已不是了解世界的唯一途径,再怎么努力,在娱乐产业的比例也不可能和历史上的全盛时期相比了。但同时也要看到,与30年前相比,整个娱乐产业的总产值也膨胀了百倍以上,配音(不仅仅是译制片)市场这块蛋糕也比以前大得多。所以长影译制厂虽然不能重现全盛时期的盛景,但创造的产值却依然可以做到相当可观。


不要怪这个世界变化快,大势所趋是谁也无法扭转的,要做的是去适应。实际上,娱乐产业的空前繁荣恰恰是长影译制厂的机会。长影译制厂的发展定位不该是中国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至少在中短期内,应该把发展目标定位为配音市场上一支艺术特色鲜明的精干力量。


六、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好,确定了长影译制厂的发展定位,我们现在可以简单设想一下,长影译制厂应该如何围绕核心竞争力,制订具体的运作计划。


曾几何时,译制机构开始不喜欢“养”自己的演员了,尤以京译为甚。北京的配音演员,大多属于各在京文艺团体,或者干脆就是自由职业者,有配音任务时,由导演根据演员特点和档期,临时组成配音班子。《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似乎正是为这种用人机制量身打造的,既为配音机构节约了成本,也给了配音演员更多的工作自由,特别适应一般性的配音业务。但对于配音艺术作品的创作来说,其弊端就体现出来了,演员缺乏归属感,难以深刻地认识和接受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没有长期共事形成的默契和了解,更不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塑造演员……长影译制厂的发展蓝图应该是成为“配音界的阿贾克斯”,培养出自己的“郭德纲”。


阿贾克斯(Ajax)是荷兰著名的足球俱乐部,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他们难以和皇家马德里、曼彻斯特联队、拜仁慕尼黑等顶级豪门俱乐部相比,不可能一掷千金购买世界级球星,但其历来非常注重年轻球员的培养,对年轻球员的发掘和培养机制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年轻球员成名后很快会被豪门俱乐部高价挖走,阿贾克斯俱乐部则可以将收入继续投到更新的年轻球员身上。所以,该俱乐部既能保证源源不断的涌现新星提供战斗力,又能通过良性循环来实现盈利,获得了“星工厂”的美名,这就是足球界著名的“阿贾克斯模式”。以此为鉴,长影译制厂要从以往的配音加工厂转型为艺术经纪公司,从以作品为中心转型为以演员为中心,在培养好苗子上下大工夫。当然,要使新人尽快成长,达到创作配音艺术作品的高度,仅靠中影公司分配的电影译制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配音新人的培养机制是一个大问题,非本文所能容纳,这方面日本声优的培养和包装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


需要强调,对配音新人的培养,同样必须围绕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前文说的培养自己的“郭德纲”。郭德纲很清楚他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草根”,所以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塑造他“体制外、民间、传统”的这样一种形象。其实论相声回归剧场,于宝林、冯宝华比他更早;论传统功底,黄铁良、尹笑声比他更扎实;论民间性,佟有为、马树春比他更鲜明。但郭德纲成功地把他的“草根性”通过商业运作打了出去。说明核心竞争力+相应的运作缺一不可的,而且必须是相互协调的。


其实,长影译制厂作为一个有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老牌艺术单位,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其未来发展之路的选择及具体方式的确定,远不是本文所能穷尽的。尤其是一些关键问题,例如确定了配音艺术作品为主攻方向,但艺术不是想到就能做到的,如何实现?又如制作配音艺术作品带来的成本上升,是否能被观众所接受?限于篇幅,更限于作者水平,不可能做全面和深入的论述。本文只是就长影译制厂的核心竞争力及几个相关问题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随想随写,拉拉杂杂,权当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

深度配音 - 未加载声音
00:00
00:00
联系客服
请加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