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稼峰:"众神"的黄昏——从配音角度看苏联电影《迷人之星》
作者:深度配音 · 2018-06-27 10:00:04
2017年冬至节,我们全家造访苏秀老师。那天下午,她老人家谈锋甚键。在回忆往事时,她特别提到20世纪80年代的上译。她认为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是上译最辉煌的时期。她的谈话再次让我回忆起那个佳片迭出的年代。并且让我的回忆定格在苏联电影《迷人之星》的情境之中。其实,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晚。是通过DVD碟片看的,它也许是我看的最后一部上译的译制片。笔者在关于童自荣、刘广宁和杨成纯的文章中,曾谈到过《迷人之星》。但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上译一部很有分量的作品,自己发挥得还不到位。今天重提这部电影,算是补遗。
一
1975年是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50周年。为纪念这次起义,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迷人之星》。
1825年12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驾崩。一部分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军官,为争取在俄国实行君主立宪,改善农奴状况,拒绝效忠继位的尼古拉一世,于圣彼得堡发动了一次起义,起义参加者史称十二月党人。因为起义的组织者仅限于少数出身贵族的年轻军官,这次起义很快就被继承皇位的尼古拉一世镇压下去。在俄国历史上,尼古拉一世是罗曼诺夫皇朝中最为专制独裁的沙皇。在这位新继位的沙皇授意下,起义组织者别斯捷里、雷列耶夫、卡霍夫斯基、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别斯图热夫-柳明等五人被剥夺贵族身份并处绞刑。另有数十名起义参加者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服终身苦役。所谓迷人的星辰,就是指这批流放者的妻子或未婚妻。影片的几位女主人公都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塑造的:她们是玛利亚�沃尔康斯卡雅公爵夫人、叶卡特琳娜�德鲁别兹卡雅公爵夫人以及一位叫波丽娜的法国年轻女子。影片着重描述的这几个女子,为了追随自己服苦役的丈夫,不惜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和首都上流社会的生活,胸怀对丈夫深挚的感情,以极大的毅力,冲破家族,尤其是当局各种阻挠,克服遥远旅途中种种艰辛,最终来到丈夫流放地的故事。影片以史实为根据,讴歌了俄罗斯贵族妇女崇高的坚贞精神。所有那些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或未婚妻的行为在俄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既折射出部分俄罗斯贵族青年的正义感和荣誉感;也折射出俄罗斯贵族妇女令人钦佩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我们这个布尔乔亚化或曰平民化的时代,那种正义感、荣誉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早已被鄙琐的功利主义锈蚀殆尽了)。某种意义上,一百多年后,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世人曾再一次看到俄罗斯妇女那种崇高的精神。当然,表现形式已经完全两样,但她们的精神实质是同等的。
从影片自身内容看,《迷人之星》是上译厂众多译制片中最富精神价值的作品之一。从配音角度看,《迷人之星》是上译厂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优秀的配音作品之一。这部译制片译制(或公映)于1989年,属上海电影译制厂"八十年代黄金时期"最后阶段的作品。译制导演是胡庆汉,胡庆汉还配了影片旁白,旁白虽不多,但他丰润的音色,浸润在影片故事中,极大地升华了这部电影的崇高感。《迷人之星》四位核心人物伏尔康斯基公爵、沙皇尼古拉一世、波丽娜和安年科夫分别由童自荣、杨成纯、刘广宁和杨晓配音。其他主要人物伏尔康斯卡雅公爵夫人、德鲁别兹科依公爵,德鲁别兹卡雅公爵夫人则分别由丁建华、乔榛和王建新配音。参加《迷人之星》配音的老一辈配音演员有李梓、毕克、尚华、富润生、于鼎、杨文元。个别台词还出自苏秀和赵慎之之口。同时,曹雷、翁振新、施融、孙渝烽等人也参加了配音。他们各自担当的台词份量不等,但就整部电影的织体而言又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要特别提及的是,严崇德在影片中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声音形象。在一部角色并不很多的影片中,从导演到配音,集合了如此规模的,当时上译厂在职的和已经退休多年的配音艺术家,这本身就说明这部译制片的份量。当时,配音演员还未完全走上前台,在观众心目中,他们依然占据着神或半神的地位。但其时上译厂的辉煌已趋明日黄花,上译的众神们虽再次为我们在天际抹上了绚丽的色彩,但那毕竟是黄昏时的绚丽。这也正是本文被冠以"众神的黄昏"之缘由。
《迷人之星》最主要的配音演员当属刘广宁。她在影片中配一个叫波丽娜的年轻女子。
波利娜:刘广宁
波丽娜原本是在莫斯科一家时装店干活的法国侨民。她性格开朗,身上洋溢着法国人特有的热情。跟其他毅然追随丈夫前往西伯利亚的女子不同,波丽娜既不具有俄国国籍,也不是贵族,起初甚至也不是某个流放犯的妻子。她只是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青年军官安年科夫的恋人。她对安年科夫的爱情纯真而执着,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是自然产生的。刚结识安年科夫时,波丽娜并不知晓安年科夫家的显赫和富有。当她知道安年科夫家的显赫和富有之后,曾断然拒绝安年科夫的结婚请求。因为她认为爱情和婚姻,必须建立在身份平等的基础上。她在拒绝安年科夫的结婚安排时对后者说:"我告诉你,哪怕我是饿死,我也决不会拿爱情去换钱!再见啦!"语气里充盈着人格自信。后来她决然要嫁给安年科夫,并追随他到流放地尼尔钦斯克去,是因为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后,尼古拉一世发出敕令:凡十二月党人,除必须执行对其所判刑罚外,均剥夺贵族身份和财产权利。流放西伯利亚的囚犯永远不得返回俄国的欧洲部分。这条严酷的规定也适用于追随他们一起到流放地去的家属,甚至将来他们子女的身份也只能是农奴。正因如此,波丽娜才毅然作出追随安年科夫到西伯利亚的决定。因为她认为自己跟安年科夫的身份此时已经平等了。她的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她不仅仅不贪图爱人的地位财产,而在安年科夫成了囚犯后,她宁愿跟他一起去受苦,并且说:"即使被人叫做流放犯的妻子,也是,幸福的。"
原片中波丽娜的台词是法语的,而刘广宁的汉语台词跟原片的法语台词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刘广宁悦耳的声音,使这个本身就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更加斑斓夺目。她斑斓的形象贯穿全片,刘广宁的声音则始终伴随着她,那声音犹如一道清泉,在俄罗斯厚厚的冰层下流淌不息。
童自荣配音的伏尔康斯基公爵,是《迷人之星》的中心人物。
福尔康斯基公爵:童自荣
这部电影的情节就是从伏尔康斯基公爵(伏尔康斯基公爵由苏联著名演员斯特里席诺夫扮演)开始的。伏尔康斯基公爵的第一个镜头,是他目不转睛地端详睡在摇篮里刚出生没几天的儿子。他表情凝重,完全没有一个刚作爸爸的人通常应有的喜悦。随后他开始清理自己的文件,并开始销毁来自同志的信件。伴随这个过程,我们听到童自荣断断续续的台词。"你好,玛利亚。原谅我没有提前回来,我是身不由己呀……这些是普希金的信……玛利亚,我真想你啊……别斯杰里被捕了…别斯杰里是单身汉。卡霍夫斯基也是…还有穆拉维耶夫。安德列耶夫,他有妻子…和女儿……想必…我非受处分不可。总之,要有什么意外…我希望你,尽可能地…谅解我们。"这些话,有对妻子(包括刚降临人世的幼子)的深情和内疚,有对自己同志的担忧,还有对自己前途的忧虑。书房里,壁炉的火光在墙壁上摇曳,衬托着这场戏的不安情绪。童自荣的声音深沉,这番深沉又深情的话,语调不带一点华丽装饰。公爵内向沉稳的性格,通过时断时续的台词,逐步在观众眼前明晰起来。作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积极参与者,他的形象代表着贵族阶层中优秀分子的典范。其实在他身上,与内向沉稳的性格并存的则是他胸中沸腾的革命激情和他对俄罗斯祖国,俄罗斯人民的命运的关切之情。他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通过童自荣的声音,这群革命者无私的赤子之心被再次昭示于世人。伏尔康斯基曾这样向自己的岳父,沙皇的重臣拉叶夫斯基表白:"如果我们的事成功了,我们团体的人马上退出政治舞台……我们只想得到后代的…公正评价…如果说…我参加社团对家庭幸福有妨碍,甚至感到于心不忍…那我宁愿…舍弃幸福,而不愿背叛我的信念和职责。"应该说,他的心愿早已实现。十二月党人事件已经镌刻在俄罗斯历史之中,并永存于人们的记忆。
杨成纯在《迷人之星》的配音举足轻重。他配沙皇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杨成纯
在这部以讴歌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贞精神为题材的影片中,尼古拉一世是十二月党人和他们妻子们的直接对立面。尼古拉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为独裁的沙皇。他是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的真正魁首。他还直接参与本应由军事法庭全权审理的十二月党人案件。所有对十二月党人的惩罚决定,都是他亲自授意的。其中包括绞刑五人,数十人流放。该片向观众展现了这位独裁者的风采:尼古拉一世年轻英俊,一身军事统帅的制服(俄语里沙皇跟古拉丁语里的恺撒是同一个字,亦即军事统帅的意思),倍显出他的威严。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显得格外冷漠,似乎跟杨成纯的声音冷到了一起。这个角色的年龄、体态、性格、包括他的台词内容,给杨成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配音对象。杨纯成塑造的尼古拉一世,最根本的一点可以归结为冷酷无情四个字。我曾把杨纯成的声音比作萨克斯风。当盛怒之中的沙皇,全然不顾一国之君的威严,以沙哑的声音咆哮:"你曾说过,要消灭皇族世袭制度。是吗?……混账东西!你这臭猪!给他铐上!叫他不能动!混账东西!"时,这支萨克司风终于吹奏出最刺耳的噪音。杨成纯后来移居美国,不知尼古拉一世是不是他在上译期间配的最后一个角色。如果是,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从艺术角度看,这大概是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声音形象。
(关于刘广宁、童自荣、杨成纯在《迷人之星》里的配音,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看拙作《那些难忘的声音》的相关章节。)
在这部译制于80年代后期的影片中,李梓的声音已经不再附丽于光彩照人的年轻女子。在这部影片里,她的声音出自一个初看像一个悍妇的老女人。
安年科娃公爵夫人:李梓
这个长有黑黑口髭,性情暴戾的老年女人,是十二月党人安年科夫中尉的母亲安年科娃公爵夫人。当时的俄国贵族妇女没有不精通法语的,但她面对儿子的法国女友波丽娜,却不说法语,或许这正透露出她骨子里的俄罗斯性格。也许她早看透了俄国社会,看透了她周边的人,无论是贵族亲戚还是手下的奴才都不在她眼里;常规的社交礼仪,也不在她眼中。前面说她性情暴戾,像个悍妇,但那只是她外表给人的印象。虽说周边的人都不在她眼里,但她在评判人时,却本能地秉持着公正的是非标准。她起先不了解波丽娜,对儿子看中的这个法国女子完全不以为然。而在亲自接触波丽娜之后,却独具慧眼,不仅能看到这个法国女子品格当中闪光的一面,似乎还认可了儿子的这位恋人,以至表现出对波丽娜的高度赏识乃至关切。在此之前,公爵夫人的儿子,伊万�安年科夫中尉一心要娶这个法国女子,他对母亲说:"妈妈,你不能把我逼得太过分了,我的主意已经打定了,我决不让步!"这位老妇人回道:"你不让步就不让步吧,你娶农奴我也不管!""这么说,你是不让我继承遗产了…妈妈,你真的嫌弃我?"未等儿子说完,老妇人大声喝道:"滚出去!"她愤怒地砸碎了一口昂贵的金鱼缸,并且吩咐手下人:"费奥多,不许伊万骑马走!他爱去就去吧。"看起来,母子之间这场冲突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但看着扬长而去的儿子,这位母亲反而说:"完全像我,一点不像他爹。财产会有人继承的……"李梓的台词句句铿锵,她把当年赋予那些年轻的吉普赛女郎的火热性格,赋予了这位性格火爆的老公爵夫人。通过李梓的台词,流淌在这位贵族妇女血脉中的俄罗斯特性尽显无遗。
安年科娃公爵夫人手下有一个农奴,当老妇人跟波丽娜对话时由他做翻译,他平时则要把法语小说直接翻译出来大声朗读给老妇人听。旧时的欧洲宫廷和贵族府邸中常寄居着一批食客。食客们多以渊博的知识和机智的谈话让主子的门庭生辉,这也是欧洲帝王宫中或贵族府邸中长期豢养各种食客的缘由。但安年科娃家中的这个手下决不是食客,他似乎由原先的农奴沦落为一个地道的奴才。尚华则用他早年在《勇士的奇遇》(那位团长),《阴谋与爱情》(王爷的侍从),《简�爱》(圣约翰牧师)配音时那种夸张语调,为我们渲染了这个声嘶力竭的奴才病态的华丽。
毕克在影片里配伏尔康斯基的岳父拉叶夫斯基将军。
拉也夫斯基:毕克
这个人物跟安年科娃公爵夫人在影片中的地位相当,虽不是情节主线上的核心人物,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从亚历山大一世时代起,拉叶夫斯基就是沙皇的重臣。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后,尼古拉一世甚至下旨晋升拉叶夫斯基为国务会议的枢密官。说明拉叶夫斯基一直属于沙皇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不过影片中的拉叶夫斯基,并非是以这样的身份,而是以一家(拉叶夫斯基家族)之主和当事人的父亲和岳父的身份出现的。这正好让我们避开了对历史上的拉叶夫斯基予以评价的话题,而就影片中的角色来谈这个人物。作为沙皇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拉叶夫斯基首先要忠于沙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就这样一个人物,即便是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甚至在皇帝明确表示"伏尔康斯基是不值得同情的"的时候,他仍旧毫无避讳地表明自己对伏尔康斯基的态度。他在一次家庭用餐时说:"尼古拉陛下好像很爱追问公爵的事。当然了,我尽力为谢尔盖说情,我们谈了近半个小时。可是没办法减轻公爵的罪。皇帝甚至说,伏尔康斯基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不否认我还是钦佩他的。"此言出自这位皇帝的重臣之口,其为人正直坦诚可见一斑。有一个闪回段落不能忽略,在那个闪回段落里,他对自己女婿说:"你们的意愿不就是废除君主制,按雅各宾党人的方式执掌政权吗。……公爵,你这是在冒身败名裂,忍受耻辱的危险,甚至是在冒丧失生命的危险。要是成功了你们也不想论功行赏?……我仁慈的上帝,我不明白你怎么会犯这样的罪!"从内容看,他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在十二月事件之后,此时伏尔康斯基十二月党人重要成员的身份已定。但那番话完全是以岳父的口吻在跟女婿说话。丝毫不带沙皇重臣应有的口吻说,尽管他已经估计到事情的严重。"我仁慈的上帝,我不明白你怎么会犯这样的罪!"但话音中没有谴责,更多的是惋惜。再就是,由于被他担当的"社会角色"所限,他无法理解,甚至误解了伏尔康斯基等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目的。(鉴于岳父对自己,对十二月革命的目的的误解,伏尔康斯基曾做了这样的回答:"哪有这种意思,如果我们的事成功了,我们团体的人马上退出政治舞台……我们只想得到后代的…公正评价…如果说…我参加社团对家庭幸福有妨碍,甚至感到于心不忍…那我宁愿…舍弃幸福,而不愿背叛我的信念和职责。"这段台词由童自荣配音)正由于这种误解,拉叶夫斯基对自己女儿决心放弃彼得堡上流社会的生活,坚决追随丈夫去西伯利亚的崇高行为也无法理解。所以他赶往开始流放途中的一个驿站,在恳求伏尔康斯基写信给自己女儿,让她打消去西伯利亚的打算时说:"公爵,你不必顾忌,你说说看,我女儿是不是瞎胡闹……"他虽然无法理解女儿的行为,甚至一度低估了女儿的品格,因此坚决反对女儿前往西伯利亚。因为作为一位将军,他比谁都清楚,在西伯利亚等待女儿的将会是什么。他劝阻女儿的那些话是正是一个父亲的由衷之言。由衷之言中虽有一家之主的怒气,但出自毕克之口,更加情之凿凿。
玛利亚�伏尔康斯卡雅公爵夫人离开家人的一幕是悲剧性的。父亲跟女儿的告别几乎是无言的,看着女儿决意要投奔那未知的苦难,在生离死别前(这位父亲清楚),他无言地拥抱着女儿,只在稍早,他对女儿说:"你一年不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尽管如此,当女儿玛利亚的马车即将消失在远处的雾气里时,这位沙皇的重臣,这位父亲还是忍着泪水,发出"没见过这样了不起的女人啦!"的感叹。这是导演留给毕克的最后一句台词。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毕克最后一句台词。
1825年的革命者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驾崩之后,俄国上层出现某种权力真空的局面中举行起义的。亚历山大一世驾崩时,这位俄罗斯帝国的皇帝还不足五十岁。但在影片《迷人之星》中,这位皇帝已经是一位虚弱的老人。给这个角色配音的任务,自然富润生当仁不让。
亚历山大一世:富润生
富润生向来擅给老年角色配音,老年因罹患喉癌,声音有些喑哑,正与这位身体虚弱的老人般配。作为沙皇(俄语中沙皇是凯撒,即军事统帅的意思),亚历山大一世曾统帅军队和全体俄国人民赢得了反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但在1825年,面对俄国国内的保守传统和政治腐败,这位性格温和的皇帝已无能治理他的庞大帝国。虽然亚历山大一世贵为俄国沙皇和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但在影片中只是一个配角。富润生基于电影形象本身,用喑哑的声音表现了这个角色的虚弱。在十二月事件之前,他曾对伏尔康斯基说:"公爵,你带的旅我很满意。可惜你还是老毛病,头脑发热……你得注意,早在巴黎你的脑袋就热得出格了。我不想惩罚你。我曾经也想过要制定宪法,可现在看来,俄国不需要宪法。禁止集会结社的命令我没撤销。你参加集会结社了,这个你不用抵赖。这是违法的。"在另一个场合,亚历山大一世还对一个宠臣推心置腹地说:"我们老了,米罗拉多维奇。俄国需要革新,现在是困难时期,地里不长庄家,因为没有种子,农夫没吃的,街上全是乞丐。我只有祈祷上帝了,现在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愿上帝给我力量。"影片中亚历山大一世虽只是个一过性的配角,但影片作者借他之口,不仅表明了这位沙皇的宽容仁慈。还揭示了导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当时俄国面临的社会、政治局面以及人民的生存状态。如前所说,富润生老年患有喉癌,声音喑哑,他把自己的喑哑赋予了这位沙皇,却依旧造就了一件艺术精品。我猜想,这可能是富润生配音生涯最后的绝响。我和所有的上译配音艺术的爱好者一样,不知富润生在配这个角色时,是否还忍着病痛?
于鼎在影片中兼配了好几个角色,但都是配角。其中有个叫帕夫奴季,就是那位住在叶卡捷琳堡的外省省长大人的手下。那位省长大人并不暴戾,不知道他的手下人奴性为何如此十足。这个角色让人联想起于鼎在《基督山伯爵》里配的卡德鲁斯。俄罗斯外省生活彻底扭曲了帕夫奴季的人格,他行为乖张,德性丑陋。对待有求于他们的人,比那位省长更无恻隐之心。我想,如果让于鼎谈谈他配的这个角色,他或许只能选择这么句话:献丑了!
二
《迷人之星》的核心人物当然是伏尔康斯基夫妇,德鲁别兹科依夫妇,以及安年科夫和波丽娜这对恋人。由于是三对主人公均分了"戏份",因此,上面六个角色中,除了波丽娜的"戏份"比较突出,其余角色的"戏份"在影片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影片中"戏份"最突出的倒是一个会被误认为是配角的角色。即严崇德配音的省长采依德列尔。这部被分为上下集的电影,下集的主要戏剧纠葛实际是围绕这个采依德列尔和卡特琳娜�德鲁别兹卡雅的对手戏展开的。
有必要先在卡特琳娜�德鲁别兹卡雅公爵夫人身上稍花点笔墨。在几位"迷人之星"中,这位公爵夫人具有典型俄罗斯少女的那种美貌。她性格沉静,甚至有点柔弱。她忧郁的眼睛,让人联想起苏联女演员吉丽英科当年扮演的那些角色(《静静的顿河》里葛利高里的妻子娜塔丽娅,《一个人的遭遇里》里的伊琳娜,《偷东西的喜鹊》里的农奴女演员阿妞塔)。正是这位柔弱的,少女般的公爵夫人,在去西伯利亚的途中,遭受的磨难最多也最令人同情。那磨难并非单纯是路途遥远,道路泥泞,冰雪严寒和西伯利亚自然环境中各种难以预料的险恶(从彼得堡出发时,为了护送她,父亲特地派了一个保镖,但那位出发前显得异常精悍的保镖,在旅途开始不久就无法忍受旅途的艰辛,刚过了托木斯克,就濒于心理崩溃边缘,只好打道回府)。那磨难更多的是来自沙俄官僚制度施加的精神折磨。德鲁别兹卡雅公爵夫人是第一个获得尼古拉一世准许赴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她的目的地是西伯利亚腹地的尼尔钦斯克。从彼得堡到叶卡切琳堡约2000公里,到伊尔库茨克7000公里,到流放地尼尔钦斯克还有800公里。在没有铁路的时代,这将近10000公里的旅程只能靠马车(如果马车不散架的话)、马拉雪橇甚至步行。但她的旅程到叶卡捷琳堡就被人为阻断,驿站不给换马。由于省长大人的种种刁难阻拦,这个出身彼得堡名门贵族家庭的公爵夫人,这个心急火燎要前往丈夫流放地的柔弱女子,被迫在西西伯利亚这个沉闷的小城滞留了近半年时间。
除了大段的闪回段落,影片下集的情节基本是在德鲁别兹卡雅跟省长采依德列尔的对手戏中推进的。就配音而言,王建新和严崇德,特别是严崇德几乎独揽了下集最主要的配音任务。(有必要在这里插入一段跟这部电影本体无关的"意外事故"。在本文第一稿中,我把采依德列尔的配音演员误认作是沈晓谦了。这是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当一位细心的网友指出这个错误时,我完全懵掉了!我重新听了一下台词,并且对照了《砂器》里严崇德的台词(那位),觉得这个错误实在离谱。为此本人颇感赧然。再次我一方面向严崇德沈晓谦二位先生致歉!也由衷地向那位网友致谢!)
采依德列尔省长:严崇德
省长采依德列尔��注意,从这个姓氏看,这位省长大人是一个"涅曼茨基"(涅曼茨基在俄语中是德意志人的意思。旧俄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德意志人在俄国定居,他们从事各种职业,也包括军人和公务员)。采依德列尔面容慈善,留着开始稀疏的长发。从长相看,这位省长年轻时相当英俊,身上还保持着某种文气。不过,就他的省长和将军身份而言,无论他的"省长公署"兼"省长官邸",还是他的行为举止,都显得有些寒酸。他的办公室光线昏暗,墙面陈旧,一大摞公文随意堆放在一个角落。这间不大的办公室紧连客厅,通过一扇单开的门,可以看见客厅里的圆桌,圆桌周边摆放着几把奇彭代尔式样的椅子。圆桌上一口多时没有擦拭的黄铜俄式茶炊,泛着暗淡的金属颜色。观众如果留心,可以发现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两幅身着戎装的油画像,从画像上人物的脸型看,像是这位省长自己,或者是他的父亲。不管是不是他本人,画像上的人物跟他现时的状态存在不小反差。这暗暗提示观众,省长采依德列尔的仕途并不得意。名誉上是外省的一个省长,其实,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受贬到这个西西伯利亚小城的(指叶卡切琳堡。就便提一句,1918年7月16日,尼古拉二世全家就是在叶卡切琳堡一间地下室被处决的)。看来这位省长还是个独身男子,没有妻室子女,却供养着看上去已患有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综合症的老母亲。通过开着的房门,可以看到那位慈颜善目的老妇人,她不断摇晃着脑袋,手抖得厉害,不时还发出怪怪的呻吟声。每当这个时候,这位省长大人就要到隔壁客厅安抚一下,出来时轻轻地带上房门。"省长公署"显得十分冷落,除了这对母子,还出现过一个女仆。此外就是那个叫帕夫奴季的奴才。总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寒酸的,俄罗斯外省公务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
德鲁别兹卡雅公爵夫人:王建新
德鲁别兹卡雅到叶卡切琳堡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驿站不给她换马。为此,她径直去找省长。初次见面,采依德列尔显得十分殷勤。"您请,我已经恭候您很久了…夫人请…我是省长采依德列尔。您请吩咐。"他边说边以极其谦恭的姿态迎接公爵夫人。有一个细节需要提示一下,在俄语台词中,"夫人请"里的"夫人"两个字用的是"卡特琳娜�伊万诺夫娜公爵夫人"。俄国人用本人名加父名称呼对方是一种亲切的表现,何况他还加了公爵夫人的尊称。他谦恭的姿态和严崇德柔和的轻声轻语,一瞬间赢得了公爵夫人短暂的微笑。"请您不必客气。"公爵夫人说。"真不容易啊,千里迢迢来到这儿,路又难走……"多体贴啊!这是她离开彼得堡之后见到的第一个跟自己社会地位比较接近的人。此刻,也许公爵夫人心里踏实了许多,她甚至会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地方官员。所以她直奔主题:"我想问一下,为什么驿站拒绝给我换马?"她得到的却是一句轻飘飘的回答:"但别是没马吧。"夫人显然觉得这是推诿,并表明了自己的质疑:"奇怪,站长说是上面不允许。"不难听出,此前采依德列尔所有的话都是在打哈哈。他似乎在尽力回避最终还是要挑明的话题。所以只好顺着台阶下:"对,对对对,"这听起来他好像是忽然想起了要说的话,"等一等,我觉得有些事应该跟你说一下。如果你真想去尼尔钦斯克,那我有责任把那些规定先向您介绍一下……" 公爵夫人毫不犹豫:"我真想去,你不会认为我走这么远的路,是为了跟您相会吧!"听到这里,我不由得联想起电影《简�爱》,联想起爱尔小姐跟罗切斯特对话时的情景。不同的是,爱尔小姐跟罗切斯特的对话某种程度上是情感的互探和交流,那种交锋最终是把两颗互有好感的心拉到一起。德鲁别兹卡雅跟采依德列尔的交锋则完全没有感情的因素,尽管直到目前为止,交谈的一方始终面带笑容,甚至有些战战兢兢的。但改变不了这是一场倚强凌弱的交锋。一场交锋刚刚开始,严崇德的配音段落也由此进入佳境。继续听:"不过我还是应该跟您说清楚,你知道,你的东西得全部送回去,不管是钱还是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除此之外还有你使用农奴的权利,只要过了伊尔库茨克,就没有了。跟你来的人都不能去……" 采依德列尔终于摊牌了,他或许舒了一口气。注意,就内容讲,这段话虽然已相当严苛,但口气是平和的,而且给人以照本宣科的味道。那些严苛的条件毕竟是写在公文里的,并非自己的心愿。接着,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流放地的情景,情景是可怕,却带有开导的意味:"对…对对,公爵夫人,你想象不到矿上是什么样的生活,你将要过最穷最苦的农妇生活……对,住的是臭茅屋,到处是虫子。啃的是黑面包,气候坏得对你来说是灾难性的……你丈夫是在坐牢,要见面很难,一星期只允许见一次,只有一小时,而且还有军官监视着……其余时间你只能单独一个人住在营房里。我再提醒你,在你周围有五千个打着烙印的流放犯,他们都是一些淫棍,不能保证你不受侮辱,因为这种事往往是硬干的……夫人,这些可恶的刁民,他们甚至还能找到各种理由,认为你是犯了大罪的女犯……这上面的条文我都说了,你签上字就表明,你对这些规定都能遵守。" 这幅情景倒也未必完全是杜撰。他可能以为,面对那些严苛的条件和将要面对的可怕情景,这个柔弱的女子��尽管是公爵夫人��一定会放弃那可怕的旅程。心想她不会签字的。
作为一个观众,当这位官僚向一位柔弱女子摊牌的时候,忽然之间会有一种醒悟:啊哦,这个面相慈善的省长原来如此虚伪!他的殷勤谦恭原来都是伪装。他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把这些令当事人寒心的条件直接亮出来。而这些条件确实是公爵夫人始料未及的。她一时征住了。不由无望地发出"上帝啊!"的呼唤。但她还是签字了。采依德列尔对此有点诧异,他内心怎样估价这位女子的品格,我们无法揣度。但他内心不会不受震动。这震动或许有点类似罗切斯特先生知道爱尔小姐在诺伍德待过十年,发出"你的生命力多强啊"时那一瞬间的震动。因此,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不要太伤心了,公爵夫人,你的心上帝知道。"
也就在2017年冬至节那天的谈话中,苏秀老师提到80年代后期进入上译的沈晓谦,她说:沈晓谦对配音节奏把握得非常准,他台词的节奏感跟邱岳峰非常像。可惜他参加上译配音的时间太短,否则,沈晓谦对台词节奏的掌握完全可以达到邱岳峰那样的水平。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如此之高的评价,由何而来?显然来自沈晓谦配音的"节奏"或"节奏感"。也就是说,苏秀老师把台词的"节奏"或"节奏感"放在配音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只是一个配音艺术爱好者,无法从专业角度更多地理解"节奏"或"节奏感"的含义。按我的理解,所谓言语或者台词的节奏,似乎只是一个时值的概念。如果对苏秀的话细细推敲,她的意思似乎是说,电影台词在时值的概念之外,还存在一种"情绪的节奏"。但我们不妨结合采依德列尔这个人物在银幕上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他的台词内容,来体味严崇德的配音,体味他体现在这个角色台词中的情绪节奏。采依德列尔的扮演者斯莫克图诺夫斯基具有极高的表演功底。虽然这部影片里有斯特里席诺夫和巴塔波夫这样的电影"大咖",不过就他们在本片里的表演难度和丰度而言,都不及斯莫克图诺夫斯基。在这个人物身上,有谦恭,有犹豫,有恻隐之心,有我们不知道的角色的经历,有我们难以一下子就贸然给以定论的人品,有难以言表的内心活动和难言之隐,甚至还有突然表露的狰狞。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细微的表情,复杂的动作及动作节奏予以表现。但作为译制片中的人物,我们更大程度是通过台词,也就是通过严崇德的配音才得以理解的。上面引用的那大段台词,并非是一气说完的,它们是由并不连贯的,一个个更小的"言语单元"组成的(注意:在引用那些台词时,我几乎省略了全部无法准确表音的语气声)。而所有那些"言语单元",正是跟银幕形象的动作,动作的内在气息相互呼应,亦步亦趋的。给采依德列尔配音时,严崇德在更大程度上抓住不放的正是这个人物的"情绪节奏"。行文至此,笔者要喟叹的是:我又一次大开了眼界。我记忆中,严崇德很少配过份量如此之重的角色。要我回忆,我最多也只能回忆起诸如《砂器》里"国立语言研究所"那个工作人员几句"一过性"的台词。而在《迷人之星》中,他却独当一面地把一个情绪复杂多变的人物(的声音形象)塑造得如此贴切。这正表明:上译的每一个配音演员都代表一个声部。如果把上译这个整体比作一颗硕大的钻石,则它的每一个棱面即每一个声部熠熠生辉!
为了等彼得堡的批复,德鲁别兹卡雅夫人在叶卡切琳堡等待了近半年。曾十一次去求见省长大人。影片里表现了她三次去"省长公署"的情景,前面那些台词是第一次里的。影片里她第二次求见省长时,省长以生病为由,回避她。想以避而不见的手段拖延时间,以逼使德鲁别兹卡雅放弃去尼尔钦斯克的打算。就在她第二次到"省长公署"的那天,影片安排了一个细节:手下人打发走公爵夫人之后,省长从客厅踱步到办公桌前,他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书,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作者假借一个波斯贵族的书信,表现了他在巴黎的所见所闻所历,并以此揭露当时法国的弊政,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说明采依德列尔年轻时曾受过法国启蒙思想家追求自由的思想熏陶。这个细节并非无用之笔,它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个人物。
怒闯省长官邸
影片下集里重头的重头,是公爵夫人第三次跟省长见面��或曰交锋��那场戏。这次,她不顾帕夫奴季的阻挡,径直跑到采依德列尔面前,下面是这场戏的对话。
一进省长办公室,德鲁别兹卡雅便质问省长:"省长阁下,皇上的回信上星期就来了,你别再骗我了,信上说什么你全知道。"
"是吗?夫人,可我还没看…没有来得及看,夫人。"面对公爵夫人的质问,采依德列尔的回答显然是在搪塞。
"那么请你看吧,省长阁下!"
"当然要看,可我要告诉你,皇上的信很多,不只是说你的事…我,我过一个星期……"仍然在搪塞,目的无非是继续拖延以逼迫对方败下阵去,好让自己摆脱某个难题。
"你耽误我快六个月了!"
我注意到,在上面这段对话之前,像是自言自语,省长一连念叨了几个"没办法,没办法",于是"没办法"就成了这段戏中理解采依德列尔内心状态的关键词。感觉是,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让这位省长大人为难到"没办法"的程度。但他还得尽职务之责。他对公爵夫人说:"好吧,没办法……你看看吧。知道对你怎么要求的也好。"
"我怎么都行,难道你不知道吗?"
当公爵夫人准备在那份"最后通牒"式的公文上签字时,采依德列尔赶紧把公文拿过去,他显然想阻止一个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举动,于是再次重申:"你想错了,夫人…跟随丈夫的,其待遇与丈夫相同,要丧失所有的贵族称号。就是说她除了流放犯的妻子,之外就再没有别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要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幸后果,那就是他们的子女将永远留居西伯利亚,当矿上的长工,没有权力继承任何遗产,也没有权利继承父姓,因为他们的身份将是农奴。"很明显,这番话虽出自他口,但并不是他做的决定,那是写在公文里的旨令。他只是再次向公爵夫人指出,公爵夫人如果执意要去丈夫服苦役的地方,前景是异常可怕的。他的话并非丝毫不起作用,公爵夫人不得不在心里掂量良久。她强忍泪水,泪水还是溢出眼眶。她的处境引发了省长大人的恻隐之心。
"你是白吃苦头了,要是当初听我的话,早就到家了。你的父母也不会为你而痛苦。"听来这话是由衷的。
但公爵夫人决心既下,那不愧是海枯石烂不变的决心:"好了,让我去找丈夫吧!请你吩咐给我安排马吧!"
采依德列尔无言了。通过开着的房门,可以看见他母亲坐在客厅桌边。他走到通往客厅的门边,轻轻关上房门。然后又关上通往过道的门。尽管那位老妇人未必能听到什么,但他显然不愿让母亲听到他将要说些什么和用何种语气说;也不愿自己手下人听见他将要说的话。他注视着流泪的公爵夫人,内心像是在酝酿什么。突然之间,气氛急转直下��未想到严崇德竟能发出如此恶狠狠的咆哮:"戴手铐脚镣的流放犯你见过吗!你回答我!"
"你嚷什么,谁给你的权力!"
顿时间,那张颇为慈善文气的脸变得狰狞起来;严崇德的声音也随之变得寒风嗖嗖:"是你给的,是流放犯的妻子给的!你想去尼尔钦斯克,被押着去,戴上手铐脚镣,跟杀人的凶犯一样给押着去。用一根粗绳子把你们拴在一起,不让你们逃…还有一点,我们是每五百人押送一批,能到达尼尔钦斯克的男犯人最多三成。怎么样,你还去吗?"
"只要能去,怎样都行!"
德鲁别兹卡雅的回答掷地有声,这位高贵的公爵夫人对将要忍受的屈辱作好了无可更易的精神准备。"给我上铐吧!"她边说边伸出白净的双手。采依德列尔真的被震慑了,他的眼神显得有些异样,他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女人对丈夫的情感竟如此坚贞,并且具有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这个早年曾接受过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由思想影响的帝国官员,他的良知提醒自己,他对这位女子的折磨已远远超出道义底线。他终于决定摆脱沙皇体制的沉重桎梏:"你去吧,你去吧,我不能再折磨你了,公爵夫人。让你受苦了,上级逼我这样做的。说押着去是吓唬你。我给你安排,上帝保佑你!"
谈到这里,我忽然发觉,采依德列尔这个独立于影片主干之外的人物,其实具有极大的张力。在他的动作、表情和台词中,还包含着电影作者未加言说的另一个故事。至于那是怎样的故事,就只能在题材类似的苏联电影,以及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去探寻了。
就配音而言,我只能写到这里了。顺便说几句,电影《迷人之星》的题材虽然沉重,但整部电影并不沉闷。它不仅以史诗般的电影叙事再现了1825年12月事件及其余波。还以许多闪回镜头把我们带进12月事件之前,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之中。那些场景明媚灿烂,虽然电影作者的本意是要让观众知道,那些迷人之星们不惜牺牲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但那些场景毕竟是赏心悦目的。总的说,《迷人之星》是一部极具观赏价值的电影。
张稼峰 2018年1月15日
感谢张稼峰老师赐稿
感谢刘盛制作影片视频和截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