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京举行,朱军、李瑞英等名嘴助阵。纪录片涉及大量最新科研成就,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等。总导演史岩称,创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使得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有时候,坚持比创意更重要。我们要向科学致敬,向科学精神致敬。”
据了解,《创新中国》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聚焦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高科技领域,探讨中国的创新成长及世界影响。纪录片涉及大量最新科研成就,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据悉,这部纪录片还是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已逝配音大师李易的声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现”。对此,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只是对李易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内容上,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负责人龚先祖等科技人物也在片中出现。据介绍,“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途径;“人造小太阳”则是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将在2020年贡献出100亿斤粮食;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则能我们把送往更为遥远的太空。
“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总导演史岩说:“我们通过制作《创新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有时候,坚持比创意更重要。我们要向科学致敬,向科学精神致敬。”
制片人徐欢透露,片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充满了“坎坷”和“磨折”,而这些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实际上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大科技项目的非凡历程展现出来,是对所有创作人员的考验。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江涛也表示,这是科技向艺术的致敬。
“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系列片,”总导演史岩说:“现在我们才发现,科技领域的故事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们都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这个领域,去拍摄和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
据悉,该纪录片将于1月22日起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晚21:20在深圳卫视播出。
来源:腾讯娱乐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