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 | 安住何处
文化教育
作者:深度配音 · 2018-01-30 11:30:34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老人及一个吉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此向前恭谨的问道:
“公住何处?”
老人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追问道:
“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
老人高声呼叫道:“苍天!苍天!”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的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老人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住,吾人要住何处?慈航法师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那里能平安无事的安住?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靠,像是非常危险,其实非常安全,就因菩萨住在般若空性之中,了无挂碍,菩萨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朗诵:苏洋
配图1:梵夏 - 随云 2017 版画 80×50cm
配图2:梵夏 - 娑婆 2017 版画 50×35cm
配乐:巫娜 - 妙月清禅
心安之处是我家。
早年,初来深圳的人们,都有搬家的经历,有人打趣说:在深圳不搬三次以上的家就不算真正的深圳人。由此可见,早年来深圳打拼的人们,搬家是家常便饭,居住的状态基本上都是处于“动”的状态的。
从铁皮房到自己买的房子,算起来我在深圳至少搬了四次家了。可以说,搬家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深圳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得到了幸福的感觉,有人依然还是处于奔波劳碌之中,无论哪一种状态,都说明要想得到一种稳定的生活并非易事。
在嘈杂的世界如何安住?这不仅是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有房没房,如果心灵不能安住下来,再多的房子也装不下一颗不安的心。因此,无论是否有自己的房子,首先须得把自己驿动的心安顿下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外在的货利所左右,才能够于心安处找到生活。
天当房,地当床,是何等的气概!非一般人所能。现实中有太多的名利羁绊,在束缚着人的心灵。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无法冲破那些束缚,很多人的心基本上都是处于“动”的状态。心如水,安不下来,必然就会起波澜;心如水,足够冷和静,便能如冰晶莹。
我读这些禅宗“公案”,也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完全达到其中所说的境界,我想世人大都如此。但只要勤学不辍,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所谓“诸佛不欺”是也。世间的迷惑层出不穷,一刻也不曾停止过,身心的存在状态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身子安住了,心灵却还处在游荡之中;有的人,身子虽未安住,但灵魂却有归宿。
皆大欢喜的当然就是寻得两全法,身心皆可住。但世事往往就是难以两全,令人无可奈何。若可以选择,我想还是先“安心”,否则,再多的“货利”都无法满足动荡的心。我们常说:心安之处是我家,这“家”的砖瓦别人不能代劳,需要日复一日地自己去添加啊。
青年艺术家梵夏,是意大利 那不勒斯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在版画中体现轻盈缥缈的禅意,着实拨动心弦,可见画者的精巧禅思与表达方法。
画家主页:http://artand.cn/bc4ms2
菜根谭之“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 | 袁氏世范之“虽贫亦不可轻受人恩” | 袁氏世范之“睦亲 父母爱子应适当” | 袁氏世范之“随时疏解,方为忍之高境” | 菜根谭之“快意回首,拂心莫停” | 菜根谭之“污泥不染,知巧不用” | 菜根谭之“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 释迦牟尼:鹿野说法(之四) | 释迦牟尼:鹿野说法(之三) | 释迦牟尼:鹿野说法(之二) | 禅心 | 释迦牟尼:鹿野说法(之一)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苹果用户赏赞二维码,长按即可打赏
由苏语堂小编(*超)代收
感谢您支持苏语堂,请在打赏同时在后台留下您的名字!
本文由“苏语堂”原创,配图与配乐来源于网络
欢迎喜欢的朋友转发、分享
转载及使用请联系堂主,并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度配音SD235.NET